宗慧
在倡導個性和創(chuàng)新教育的今天,關注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小班化的教學方式已經(jīng)凸顯優(yōu)勢。在小班化教學的研究中,小組合作的教學模式受到了廣泛的認同,“以生為本”的理念也慢慢融入常態(tài)教學中。立足兒童的教學應該是為促進學習而教。為此,我們不僅研究教材,更在研究學生,關注全體與個體的不同需求;不僅關注知識增長,更關注能力發(fā)展;不僅考慮便于教的策略,更在考慮為支持不同學生學的歷程而教的策略,真正地服務于學生的“學”。
小班化的教學方式能夠關注到每一個孩子的成長,是實施素質(zhì)教育和順應時代發(fā)展的產(chǎn)物。小班化的課堂能夠給予學生更大的發(fā)展空間,在充分交流的互動方式下,學會合作,大膽質(zhì)疑,不斷提高。目前,小組合作是小班化教學中常見的模式,也是小學科學探究式學習的良好載體。但小組合作的學習效率還有待提高,關注每個學生的理念還應該落在實處,用有效的教學策略才能讓學習真正的發(fā)生在小班化的科學課堂。
一、解放學生的眼睛,讓觀察更有效
解放學生的眼睛,讓學生學會仔細觀察。科學認知的起點就是具有良好的觀察力,從觀察中認識事物,發(fā)現(xiàn)問題。良好的觀察品質(zhì)的培養(yǎng),是科學教學的首要任務。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認為,教育和生活是同一過程,教育蘊藏于生活之中,教育必須和生活結(jié)合才能發(fā)生作用。科學融入生活,一個好的生活情境的導入,會讓探究的問題集中而明確。情境化的導入也將實際問題的解決引入課堂,讓科學更貼近孩子的生活。
四年級《擺》一課,就是從觀察擺鐘,到學會制作一個擺;根據(jù)每個學生的擺有快有慢,引出探究擺的快慢與什么因素有關,是教學中非常自然流暢的過程,從身邊熟悉的事物開始,集中話題,讓孩子體會到科學就在生活中。三年級《校園里的植物》,讓學生帶著自己的記錄單,走出教室,走進熟悉的生活圈,到校園中進行觀察記錄。
帶著“發(fā)現(xiàn)”的眼睛去觀察身邊的事物,生活中處處都蘊藏著科學知識;從生活中尋找科學問題進行探究,才會有創(chuàng)新的啟迪;用科學方法解決生活中的問題,鍛煉更好的思維品質(zhì)。良好科學方法的習得將成為支持每個孩子學習的持久動力,也是小班化科學課堂走向高效的有力保障。
二、解放學生的雙手,讓實踐更有效
瑞士心理學家皮亞杰說:“一切真理都要由學生自己獲得或者由他重新發(fā)明,至少由他重建,而不是簡單地傳遞給他?!?科學學習離不開動手實踐,在動手做的過程中能夠發(fā)現(xiàn)問題,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啟迪學生的思維,發(fā)展學生的能力。
以四年級《摩擦力的秘密》為例。摩擦力的概念對于孩子來說是一個理解的難點,孩子的前概念里沒有那么嚴謹?shù)谋硎觯恢涝撛趺幢硎銮宄@種力到底是怎么產(chǎn)生的。為此在設計這項活動的時候,筆者充分地考慮到孩子的認知特點,通過像廣播操“分解動作”那樣,進行了如下教學:
分步1:師:我們現(xiàn)在來做個活動感受下。請同學們伸出自己的左手,手心要讓我看到哦,現(xiàn)在有沒有摩擦力?
生:沒有。
師:那看來一個物體行不行?
生:不行。
分步2:師:好,再舉起你的右手,也讓我看到?,F(xiàn)在有兩個物體了,這樣分開有沒有摩擦力?
生:還是沒有。
師:那要怎么樣?
生:并一起。
分步3:師:好,請你們把雙手合起來,這樣在不動行不行?好像也還是不行。
分步4:師:要用力地推一推,現(xiàn)在你有什么感受?
生:感覺有力在阻擋我的手前進,是摩擦力。
生:使勁往前推有一點熱。
師:根據(jù)我們的剛剛的嘗試,摩擦力是指一個物體在另一個物體的表面運動時,在兩個物體的接觸面上會產(chǎn)生一種阻礙物體運動的力。(邊演示邊分層次解讀摩擦力定義)根據(jù)這個定義,我們知道摩擦力產(chǎn)生的條件有兩個:1、兩個物體要相互接觸或擠壓;2、兩個物體要相對運動。
一步步地用問題引領,并加上肢體互動完成對“摩擦力”概念的感知與建構(gòu),將抽象的、難懂的“摩擦力”用簡單而淺顯的互動完成,完成了“分步”動作到“完整”建構(gòu)的自然過渡。也是在這樣的師生互動中,將抽象的思維一步步具體化,讓概念更加明晰。
三、解放學生的嘴巴,讓溝通更有效
小班化教學的理念要求“以學生為本”,讓學生做課堂的主人。在這樣的理念下,筆者進行多維互動課堂教學策略的研究,不僅教師和學生之間需要交流,學生和學生之間、學生和小組之間、學生和多媒體之間都應該有交流。只有在不斷的交流中,才能迸發(fā)出思維的火花;只有在不斷的碰撞中,學習才能走向深度。
課堂上很多時候?qū)W生回答的問題偏離預設,教師就會直接否定或是給出正確答案,這樣的過程看似直截了當,但是卻讓孩子越來越害怕表達。從理解兒童的角度出發(fā),應該首先聽懂他表達的意思,找到他理解的偏差在哪,再用一個個層層遞進的問題,搭起思維的階梯,最終指向目標。
孩子由于年齡的特點,對身邊事物的認知難免是片面的,怎樣從原有認知一步步地達到新的認知高度,需要教師的智慧,用一個個巧妙的“追問”,能啟發(fā)孩子的智慧,讓思維迸發(fā)出新的精彩。
當交流時學生觀點發(fā)生沖突,應該教會孩子質(zhì)疑。可以用“我不同意你的看法,因為……”“我認為不是這樣的,應該……”“我不同意這種假說,我的理由是……”等等表述,清楚地表達自己的看法,在相互的辯論中,不斷地進行思維的碰撞,最終達成共識。只有在這樣的鍛煉中,學習才會真正發(fā)生,小組合作與交流才能有效。
四、結(jié)語
小班化的科學課堂應該是生動的,充滿活力的;每個孩子的積極投入是高效學習的保障。小組合作學習是小班化教學中必不可少的教學形式,也是學生之間互相學習、互相促進的一種有效的學習形式。在轉(zhuǎn)變的理念指導下,不斷探索的教學策略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關注每個孩子的成長,讓學生的學習真正發(fā)生!
【作者單位:南京市逸仙小學 ?江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