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 瑋
今本《晏子春秋》共八章,215篇,曾一度被懷疑是偽書,然而山東省臨沂市銀雀山《晏子春秋》漢簡、河北省定縣西漢中山懷王劉修墓葬、安徽省阜陽縣雙古堆發(fā)掘的西漢汝陰夏侯墓出土的《晏子春秋》殘文、上博簡《競公瘧》以及居延新簡《晏子春秋》佚文等一系列出土文獻的發(fā)現,說明《晏子春秋》的真實性自不待言,同時也證明了司馬遷所言“世多有之”。a[漢]司馬遷:《史記》,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第2136頁。前輩學者在《晏子春秋》作者、成書的考證,以及學派歸屬、思想觀念、人物形象、文本??钡确矫嬉呀洺晒H多,但多集中于書面文本角度,而跳出書面文本視角,從口頭出發(fā),則對其性質和成書的研究能有更進一步的開拓。
先秦典籍的成書十分復雜,是長期積累和演化的過程,傳播途徑也不盡相同,因此一書的內容經常與其他典籍內容重復,也就是具有“互文性”,b劉躍進:《有關唐前文獻研究的幾個理論問題》,《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6年第6期?!蛾套哟呵铩放c先秦古書重出的有80篇c高亨:《〈晏子春秋〉的寫作年代》,《文史述林》,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第382-398頁。之多。除了與其他書重復,書內不同篇章間也有大量重復,涉及到晏子的內政、外交、生活作風等方方面面,即蔣伯潛所言“一事重見于本書而自相歧義者也”,d蔣伯潛:《諸子通考·諸子著述考》,南京:正中書局,1948年,第353頁。如《內篇·雜下》第15至23篇,都是晏子辭受封地的情節(jié),內容大同小異。
《晏子春秋》中的書內重復,吳則虞總結出了49篇,a吳則虞:《晏子春秋集釋(增訂本)》,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1年,第500-509頁。劉文斌總結了52篇,b劉文斌:《〈晏子春秋〉研究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5年,第405-410頁。這些篇目內容大致相同,甚至有些語句也基本一致。但學者總結出來的這些篇目,前面篇章涉及到的內容,在后面又提到,所以除去前后相同的篇章,《晏子春秋》中的重復篇目總共是27篇。本文從情節(jié)和結構兩個方面對《晏子春秋》書中重復現象作一探討。
情節(jié)就是故事事件,是構成敘事文學的要素?!蛾套哟呵铩返那楣?jié)重復可分為兩類,一類是不同篇章間情節(jié)相同,只是細節(jié)處有差異;另一類是一篇故事中同一情節(jié)多次出現。
1.情節(jié)相同,人物、地點、器物等細節(jié)有差異。以《內篇問下·梁丘據問子事三君不同心晏子對以一心可以事百君》為例,同一情節(jié)在《外篇》三次重復出現,只是變換了人物:
《內篇問下·梁丘據問子事三君不同心晏子對以一心可以事百君》:梁丘據問晏子曰:“子事三君,君不同心,而子俱順焉,仁人固多心乎?”c吳則虞:《晏子春秋集釋(增訂本)》,第222頁。
《外篇第七·高子問子事靈公莊公景公皆敬子晏子對以一心》:高子問晏子曰:“子事靈公、莊公、景公,皆敬子,三君之心一耶?夫子之心三也?”d吳則虞:《晏子春秋集釋(增訂本)》,第370頁。
《外篇第八·仲尼見景公景公曰先生奚不見寡人宰乎》:仲尼游齊,見景公。景公曰:“先生奚不見寡人宰乎?”仲尼對曰:“臣聞晏子事三君而得順焉,是有三心,所以不見也?!敝倌岢?,景公以其言告晏子。e吳則虞:《晏子春秋集釋(增訂本)》,第388頁。
《外篇第八·仲尼之齊見景公而不見晏子子貢致問》:仲尼之齊、見景公而不見晏子。子貢曰:“見君不見其從政者、可乎?”仲尼曰:“吾聞晏子事三君而順焉,吾疑其為人?!眆吳則虞:《晏子春秋集釋(增訂本)》,第388頁。
這四篇故事分別是梁丘據、高子、仲尼諷刺晏子侍奉靈公、莊公、景公三位君主,晏子對此作出回應。典籍記載孔子和晏子在外交場合有過多次交手,雖然堅持各自的主張,但孔子很敬重晏子,他曾說:“晏平仲善與人交,久而敬之”。g楊伯峻:《論語譯注》,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第48頁。照此推斷,孔子不會對晏子事三君之事如此耿耿于懷,再三質疑。再從晏子的回答來看,內容大同小異,所以這是典型的情節(jié)的平行重復現象。
以下兩則故事中都是晏子勸諫景公不要過分溺愛寵物而濫殺無辜,起因由景公所愛之馬暴死,變成了景公所弋之鳥亡:“景公使圉人養(yǎng)所愛馬,暴死,公怒,令人操刀解養(yǎng)馬者?!保ā秲绕G上·景公所愛馬死欲誅圉人晏子諫》)——“景公好弋,使燭鄒主鳥而亡之。公怒,召吏欲殺之?!保ā锻馄谄摺ぞ肮灌u主使燭鄒主鳥而亡之公怒將加誅晏子諫》)還有的篇章換了地點:“公置酒于泰山之陽,酒酣,公四望其地,喟然嘆,泣數行而下,曰:‘寡人將去此堂堂國者而死乎!’左右佐哀而泣者三人?!保ā锻馄谄摺ぞ肮镁铺┥剿耐套又G》)——“景公游于牛山,北臨其國城而流涕曰:‘若何滂滂去此而死乎!’艾孔、梁丘據皆從而泣?!保ā秲绕G上·景公登牛山悲去國而死晏子諫》)兩則故事中地點由泰山變成了牛山;前者言左右三人,并未說明人物姓名,后者則說明人物是艾孔、梁丘據。前者簡略,后者詳盡。另外,《內篇諫下·景公為長庲欲美之晏子諫》和《外篇第七·景公筑長庲臺晏子舞而諫》,《外篇第七·景公臺成盆成適愿合葬其母晏子諫而許》和《內篇諫下·景公路寢臺成逢于何愿合葬晏子諫而許》,《內篇雜下·景公以晏子妻老且惡欲內愛女晏子再拜以辭》和《外篇第八·田無宇非晏子有老妻晏子對以去老謂之亂》,《內篇雜下·景公以晏子食不足致千金而晏子固不受》和《內篇雜下·景公以晏子衣食弊薄使田無宇致封邑晏子辭》《內篇雜下·田桓子疑晏子何以辭邑晏子答以君子之事也》《外篇第七·景公稱桓公之封管仲益晏子邑辭不受》,以及《內篇雜下·景公睹晏子之食菲薄而嗟其貧晏子稱其參士之食》《內篇雜下·晏子布衣棧車而朝陳桓子侍景公飲酒請浮之》《外篇第七·晏子衣鹿裘以朝景公嗟其貧晏子稱有飾》,都是情節(jié)基本相同,只是人物、地點有差異。
2.一篇故事中一個情節(jié)多次重復,人物有變換。如《內篇雜上·景公夜從晏子飲晏子稱不敢與》以下三個段落:
景公飲酒,夜移于晏子,前驅款門曰:“君至!”晏子被元端,立于門曰:“諸侯得微有故乎?國家得微有事乎?君何為非時而夜辱?”公曰:“酒醴之味,金石之聲,愿與夫子樂之?!标套訉υ唬骸胺虿妓]席,陳簠簋者,有人,臣不敢與焉?!?/p>
公曰:“移于司馬穰苴之家。”前驅款門,曰:“君至?!别诮殡胁訇⒂陂T曰:“諸侯得微有兵乎?大臣得微有叛者乎?君何為非時而夜辱?”公曰:“酒醴之味,金石之聲,愿與將軍樂之?!别趯υ唬骸胺虿妓]席,陳簠簋者,有人,臣不敢與焉?!?/p>
公曰:“移于梁丘據之家。”前驅款門,曰:“君至!”梁丘據左操瑟,右挈竽,行歌而出。公曰:“樂哉!今夕吾飲也。微此二子者,何以治吾國;微此一臣者,何以樂吾身?!盿吳則虞:《晏子春秋集釋(增訂本)》,第247頁。
景公夜晚飲酒,分別來到晏子、司馬穰苴和梁丘據家里,顯然三人并不同時在場,但和景公的對話卻基本一致,同一情節(jié)多次重復,是程式化的結構。《內篇雜下·景公成柏寢而師開言室夕晏子辨其所以然》中景公與師開、大匠、司空三人的對話,《內篇雜下·景公病瘍晏子撫而對之迺知群臣之野》中高子、國子、晏子三人和景公的對話,采取的也是同樣的模式,問句和答句內容基本相似,都是程式化的情節(jié)的重復。
本文所討論的情節(jié)重復,并非西方理論界定義在小說中出現的與頻率相關的重復性(repetitiοn)敘事技巧,b[荷]米克·巴爾著:《敘述學:敘事理論導論》,譚君強譯,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年,第110頁。而是由于傳播導致的文本變異性重復,這種現象經常出現在口頭吟誦和講述中。
《晏子春秋》中的故事,從結構上看基本都是三段式,仔細比較就會發(fā)現這些結構十分相似,具體可以分為三種類型。
1.人物X(不得體的)言行——晏子勸諫——勸諫結果(正/反)。這一類主要集中在《內篇》諫上、諫下,據筆者統(tǒng)計共63篇。首先是簡單說明某個人物不正確的言行,然后晏子對其勸諫,勸諫對話有一個或多個回合。最后有兩種結果,一種是聽取勸諫,形成正面結果;另一種是不聽勸,導致反面結果。例如《內篇諫上·景公飲酒酣愿諸大夫無為禮晏子諫》:景公飲酒酣,曰:“今日愿與諸大夫為樂飲,請無為禮?!薄瓣套吁砣桓娜菰弧薄坝x三行,遂罷酒。蓋是后也,飭法修禮以治國政,而百姓肅也?!眂吳則虞:《晏子春秋集釋(增訂本)》,第5頁。(正面結果)景公飲酒興起不講禮法,然后晏子對其進行勸諫,假意表現得目無禮制,景公聽從晏子所言,后來整修制度,這是正面結果的記載。當然《晏子春秋》還記載了很多君主不聽勸諫的反面教訓,如《內篇諫上》的《景公欲廢嫡子陽生而立荼晏子諫》,景公要廢長立少,晏子言禍亂由此生,但景公不聽,果然景公死后,政權混亂,田氏殺掉荼,立陽生為君,后又殺陽生,立簡公,之后又殺簡公取代了齊國。
2.人物X問某事——晏子答——人物X決策。此類型以《內篇》問上、問下為主,共71篇。一般是某個人物就一個主題進行提問,晏子進行回答,然后人物對此進行決策。例如《內篇問上·景公問伐魯晏子對以不若修政待其亂》:“景公舉兵欲伐魯,問于晏子?!薄瓣套訉υ唬骸豢桑薄唬骸吧??!彼觳还ヴ敗吳則虞:《晏子春秋集釋(增訂本)》,第138頁。景公問晏子伐魯之事,晏子講明不應伐魯的原因,景公遂罷。
3.事件起因——事件經過(晏子的措施)——事件結果。這類型主要在《內篇》雜上、雜下,據統(tǒng)計共75篇。如《內篇雜上·晉欲攻齊使人往觀晏子以禮侍而折其謀》:晉平公欲伐齊,使范昭往觀焉?!肮x之,飲酒酣,范昭曰:“請君之棄罇?!惫唬骸白霉讶酥枺M之于客。”范昭已飲,晏子曰:“徹罇,更之?!崩栍z具矣,范昭佯醉,不說而起舞,謂太師曰:“能為我調成周之樂乎?吾為子舞之。”太師曰:“冥臣不習?!狈墩掩叾觥!墩褮w以報平公曰:“齊未可伐也。臣欲試其君,而晏子識之;臣欲犯其禮,而太師知之?!眀吳則虞:《晏子春秋集釋(增訂本)》,第252頁。平公想要伐齊,派范昭前去試探,是事件的起因。范昭到了齊國,故意在宴飲時幾次三番挑釁,被晏子和太師識破。最后的結果是范昭勸說平公齊國制度嚴明,不可攻打。
以上三種結構方式都是三段的結構,還有一些雖然結構不如以上十分明顯,但隱含了這種三段式結構。之所以大量使用重復性的結構,是因為便于記憶,易于口頭傳播?,F存的大量民間口頭故事,也具有典型的重復結構。
劉向在編訂《晏子春秋》時就注意到了大量的重復篇章,《晏子敘錄》載:“校中書《晏子》十一篇,臣向謹與長社尉臣參校讎,太史書五篇,臣向書一篇,臣參書十三篇,凡中外書三十篇,為八百三十八章,除復重二十二篇,六百三十八章,定著八篇二百一十五章,外書無有三十六章,中書無有七十一章,中外皆有以相定……晏子蓋短,其書六篇,皆忠諫其君,文章可觀,義理可法,皆合六經之義。又有復重文辭頗異,不敢遺失,復列以為一篇。又有頗不合經術,似非晏子言,疑后世辯士所為者,故亦不敢失,復以為一篇。凡八篇,其六篇可常置旁御觀?!眂[漢]劉向、劉歆撰:《七略別錄佚文·七略佚文》,[清]姚振宗輯錄,鄧駿捷校補,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40頁。劉向校書之前,古書多“開放性”文獻,d孫少華、徐建委:《從文獻到文本:先唐經典文本的抄撰與流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第123頁。劉向當時所看到的藏本有中書藏本11篇、太史藏本5篇、劉向藏本1篇、富參藏本13篇,四種藏本共30篇,分838章。在清理這些藏本的內容時,就發(fā)現有22篇838章在四種藏本中重復出現,他對重復篇章采取謹慎的態(tài)度,厘定文字,刪除重復,由于“又有重復,文辭頗異,不敢遺失,復列以為一篇”,e吳則虞:《晏子春秋集釋(增訂本)》,第7頁。將重復的篇章統(tǒng)一放在了外篇上,將后世依托之言放在了外篇下。從古書體例來看,一般內篇比外篇成書早,雜篇最晚。這種編定方式也同樣運用在其他書籍中,正如余嘉錫所說:“凡一書之內,自分內外者,多出于劉向,其外篇大抵較為膚淺,或并疑為托古者也。”f余嘉錫:《古書通例》,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年,第283頁。
在劉向校書之前,先秦時期的文章以三種方式存在:一、被列入古書;二、單獨以短章的形式流傳;三、結成素材集。g孫少華、徐建委:《從文獻到文本:先唐經典文本的抄撰與流變》,第123頁。而除此之外,先秦時期還有一種重要的文獻呈現和傳播方式,就是口頭?!蛾套哟呵铩分械钠?,就采集了口口相傳的故事,然后記錄下來,再集結成書。這些口口相傳的故事,同時也在以單獨篇章的形式流傳。口頭的故事不斷累積、演變,最終成為了書面文本。如章學誠所言:“三代盛時,備守人官物曲之世氏,是以相傳以口耳,而孔、孟以前,未嘗得見其書也。至戰(zhàn)國而官守師傳之道廢,通其學者,述舊聞而著于竹帛焉,中或不能無得失,要其所自,不容遽昧也。以戰(zhàn)國之人,而述黃、農之說,是以先儒辨之文辭,而斷其偽托也;不知古初無著述,戰(zhàn)國始以竹帛代口耳?!県 [清]章學誠著,葉瑛校注:《文史通義校注·詩教上》,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第63頁。先秦的很多作品不是一人一時所作,一開始口頭流傳,后來才被人記錄、編訂、整理,從口頭到著之于竹帛,是十分漫長的過程。由于口述的時間、空間的差異,以及口述者的主觀意志,傳說記載的內容有所差異。
重復是口頭文學的典型特征?!秶Z》的《晉語》《齊語》《吳語》《越語》四語中出現了類似的程式化重復,a魏瑋:《從重復敘事看〈國語〉的口頭講誦性質》,《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年第3期。是口誦性的體現。先秦時期的詩歌《詩經》《楚辭》也有大量重復,湯炳正以為是口頭文學到書面文學的過渡作品中的藝術現象。b湯炳正:《屈賦新探》,濟南:齊魯書社,1984年,第354頁。至今在少數民族口頭文學和民間文學中仍然廣泛沿用著重復的手法??陬^理論的奠基人米爾曼·帕里(Milman Parry)和阿爾伯特·貝茨·洛德(Albert B.Lοrd)通過實地調查口頭詩歌,發(fā)現重復“是口頭文體的一個富有特色的標志”。c[美]阿爾伯特·貝茨·洛德:《故事的歌手》,尹虎彬譯,姜順德校,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第80頁。大量的重復,其原因是這些故事來源不同,它們出自不同的說者,共同圍繞晏子進行的創(chuàng)作。蔣伯潛也認為大量的重復說明《晏子春秋》“由后人綴集傳聞而成,而傳聞又多異矣”。d蔣伯潛:《諸子通考·諸子著述考》,南京:正中書局,1948年,第353頁。口頭文學在口頭創(chuàng)作和傳播的過程中,一些梗概性的內容已經定型,而細節(jié)性的內容則不固定,不斷地在更新,吸收新的情節(jié)和主題,注入新的元素。例如故事的主題是固定的,主人公的性格固定,但在口頭敘述的過程中會演化為不同的人物,或在故事傳播中,主人公的事跡會增添或減少一些。有些故事內容的變異屬于人為造成的;有些故事內容的變異,是流傳過程中自然發(fā)生的,情節(jié)的部分脫落和增加,是傳播過程中的必然結果。
從口頭敘事故事的結構來看,其中程式化的結構導致了故事的相似性,而非程式化的內容,就是故事容易發(fā)生變異的地方。先秦時代的歌謠篇幅短小,押韻,有固定的格式,方便記憶,所以較容易口口相傳,內容相對穩(wěn)定。而故事則篇幅較長,情節(jié)復雜,導致流傳時伴隨著較多的變異?!皵⑹率强孔彀驼f的,而嘴巴每次都在‘再創(chuàng)造故事’,一個故事從一個點傳播出來,像水波紋那樣往外傳,到每個空間的圈子,都發(fā)生一些改變”。e王銘銘:《口述史·口承傳統(tǒng)·人生史》,《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8年第2期。美國學者阿爾奈曾經列舉了故事變異的15種類型,f[美]斯蒂·湯普森:《世界民間故事分類學》,鄭海等譯,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1年,第523頁。包括細節(jié)的增加、刪減、增殖;將兩個或多個故事串聯;重復出現與其他類似的情節(jié);普遍特征特殊化或特殊事物普遍化,包括地域的、時代的變化?!蛾套哟呵铩分械闹貜推戮陀星楣?jié)的增刪、人物角色的變化、地域及時代的變化。“由于長期在人民口頭輾轉傳播,容易發(fā)生分歧和有所增損,所以同是一個故事,在幾種不同的記錄里,內容往往有所出入,在地名人名甚至還有張冠李戴的情形?!眊吳則虞:《晏子春秋集釋(增訂本)》,第2頁。
《晏子春秋》在歷代的目錄歸屬時常徘徊于子部和史部之間,爭議頗多,說明其文體性質的復雜?!稘h書·藝文志》中《晏子春秋》入儒家;《郡齋讀書志》《文獻通考》都將其入墨家;《四庫全書總目》將其從子部變?yōu)槭凡總饔涱?。梁啟超認為應入史部傳記類。h駢宇騫:《銀雀山竹簡〈晏子春秋〉校釋》,北京:文獻出版社,1988年,第112頁。高亨認為是小說的萌芽,“接近歷史小說”。i高亨:《〈晏子春秋〉的寫作年代》,《文史述林》,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第382-398頁。董治安認為其性質接近“歷史小說”,而且對“《晏子春秋》在我國小說史上的地位更當給予足夠的估價”。j董治安:《說〈晏子春秋〉》,《山東大學學報(中國語言文學版)》1959年第4期。吳則虞認為《晏子春秋》應屬于“記敘文學類”,“是我國最早的一部短篇小說集,也可以說是一部最早的‘外傳’‘外史’”。k吳則虞:《晏子春秋校釋(增訂本)》,第10頁。孫綠怡認為:“《晏子春秋》既非編年紀事,又非語錄體、問答體散文,而是一部記敘人物生平軼事及各種傳說、趣聞、笑話的故事匯編——最早的人物傳說故事集?!眑孫綠怡:《〈晏子春秋〉的文學價值》,《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2年第5期。前輩學者抓住了《晏子春秋》的文體特征,突破了學派歸屬的劃分,給《晏子春秋》更明晰的性質認定。
吳則虞在《晏子春秋集釋序言》中說到,《晏子春秋》的材料除了來源于古書的記載,也有民間流傳的故事,其中有大量引用民間素材者。如用狗猛酒酸的故事告誡景公奸佞小人對國家社稷的危害,這則故事也收入《韓非子·外儲說右上》,說明在當時被廣泛采納和運用。
《晏子春秋》和先秦古書中重復的篇章,一般是“《晏子》內容比較豐富,情節(jié)比較多而且詳”,a高亨:《〈晏子春秋〉的寫作年代》,《文史述林》,第382-398頁。很多內容情節(jié)跌宕起伏,如《內篇雜上》的《莊公不用晏子晏子致邑而退后有崔氏之禍》,雖然《左傳》也有同樣的記載,但是沒有這篇情節(jié)曲折、文采出眾。莊公時,晏子被收回食邑與爵位,于是“退朝而乘,嘳然而嘆,終而笑”,通過這樣的神態(tài)鋪墊,吊足了觀眾的胃口,緊接著說“崔杼果弒莊公”,交代了前面鋪墊的意義和結果,說明晏子洞察先機,弒君之事在他的預料之中。莊公死后,晏子也岌岌可危。首先是崔杼的手下試探晏子的態(tài)度,晏子不懼死亡,正氣凜然。接下來這一段仿佛武俠小說一般,“門啟而入”,表明前面從者對晏子的問話,是崔杼派手下對晏子的試探,接下來讀者要隨著開啟的門看看崔杼要如何親自處理晏子了?!按拮釉唬骸雍尾凰??子何不死?’晏子曰:‘禍始,吾不在也;禍終,吾不知也,吾何為死?且吾聞之,以亡為行者,不足以存君;以死為義者,不足以立功。嬰豈其婢子也哉!其縊而從之也!’”一連兩個“子何不死”,說明崔杼急不可耐地要稱君,想以陪葬為由勸晏子自殺,已經氣急敗壞。晏子反而泰然自若,為莊公哭喪,“遂袒免,坐,枕君尸而哭,興,三踴而出”。一系列的動作讓崔杼束手無策,只得放了晏子。晏子以維護社稷為宗旨,既不殉死,也不逃跑,他從容自若、大義凜然的形象,讓人無比崇敬,他的機智幽默,也巧妙地為他逢兇化吉。整則故事波瀾起伏,生動曲折?!洞迲c劫齊將軍大夫盟晏子不與》更加緊張激烈,崔杼連殺七人,逼迫晏子,甚至一度戟拘其頸,劍承其心。像這樣的情節(jié)設置在《晏子春秋》比比皆是。羅焌說:“今案《晏子》一書,所載行事及諫諍之言,大抵淳于髡、優(yōu)孟、優(yōu)旃之流,故當時稱為天下之辯士?!褚灾T子十家衡之,當屬徘優(yōu)小說一流。非晏子為小說家也,輯是書者小說家數也 ?!眀羅焌:《諸子學述》,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年,第251-252頁?!蛾套哟呵铩繁憩F的是鮮明的敘事特征,其性質是故事匯集。
中國古代敘事文學重視情節(jié),從聽眾的角度來看,故事要足以調動聽眾的興趣,不能味同嚼蠟。人物性格的尖銳對立、語言的針鋒相對、情節(jié)的矛盾沖突,都是聽眾的興趣所在。只有懸念迭起、起伏跌宕的故事,才會引人入勝。春秋作為文體,有兩種類型,一類是記史,“左史記言,右史記事,事為《春秋》,言為《尚書》”,有《春秋》《左氏春秋》《呂氏春秋》《楚漢春秋》《十六國春秋》;另一類是記個人言行,如《漢書·藝文志》載《晏子春秋》《李氏春秋》《虞氏春秋》。劉知幾說:“儒者之說春秋也,以事系日,以日系月;言春以包夏,舉秋以兼冬,年有四時,故錯舉以為所記之名也。茍如是,則晏子、虞卿、呂氏、陸賈其書篇第,本無年月,而亦謂之春秋,蓋有異于此者也?!眂[唐]劉知幾:《史通》,浦起龍通釋,呂思勉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8頁?!按呵铩北臼枪糯幠晔分搅藨?zhàn)國末期始以春秋之名記錄個人言行,更具故事性。從文本特征和敘述方式來看,《晏子春秋》是由口頭敘述而匯集成的故事集,每篇的故事情節(jié)是完整獨立的,具有小說性質。
《晏子春秋》很多篇章中人物對話都是韻語形式?!秲绕獑柹稀ぞ肮珕柼煜轮源嫱鲫套訉σ粤f》以詘、卑、危為韻,從、窮為韻,利、得為韻,餒、義、滅為韻?!秲绕獑栂隆x叔向問齊國若何晏子對以齊德衰民歸田氏》叔向的一段陳述為四言韻語,以行、長、望為韻,斃、侈為韻,尤、仇為韻,隸、依為韻,優(yōu)、有為韻?!秲绕獑柹稀返摹毒肮珕栍钭J非蟾j套訉σ援斵o罪而無求》《景公問善為國家者何如晏子對以舉賢官能》《景公問君子常行曷若晏子對以三者》《景公問賢君治國若何晏子對以任賢愛民》《景公問佞人之事君何如晏子對以愚君所信也》《景公問古者君民用國不危弱晏子對以文王》《景公問古者離散其民如何晏子對以今聞公令如冦仇》,《內篇問下》的《景公問桓公何以致覇晏子對以下賢以身》《景公欲逮桓公之后晏子對以任非其人》《景公問廉政而長久晏子對以其行水也》《晏子使晉晉平公問先君得眾若何晏子對以如美淵澤》《晉叔向問齊國若何晏子對以齊德衰民歸田氏》《叔向問事君徒處之義奚如晏子對以大賢無擇》《叔向問意孰為高行孰為厚晏子對以愛民樂民》,以及外篇第七的《景公臺成盆成適愿合葬其母晏子諫而許》、外篇第八的《景公游牛山少樂請晏子一愿》都有韻語。其押韻方式有句句押韻,有隔句押韻。這也恰恰說明《晏子春秋》很多內容都是源自口頭相傳的材料。
《景公問天下有極大極細晏子對》篇以家、故、辱、者、與為韻,皆魚部字(辱為屋部,與魚通葉),其問答形式與宋玉的《大言賦》《小言賦》的形式十分相似,實際也是一篇“大小言賦”。a伏俊璉:《淳于髡及其論辯體雜賦》,《齊魯學刊》2010年第2期。《內篇諫上》的《景公飲酒不恤天災致能歌者晏子諫》《景公從畋十八日不返國晏子諫》,《內篇諫下》的《景公獵逢蛇虎以為不祥晏子諫》,《內篇問上》的《景公問忠臣之事君何若晏子對以不與君陷于難》《景公問忠臣之行何如晏子對以不與君行邪》,《內篇雜上》的《景公慚刖跪之辱不朝晏子稱直請賞之》《景公夜從晏子飲晏子稱不敢與》,《外篇第七》的《景公謂梁丘據與己和晏子諫》《景公使祝史禳彗星晏子諫》《景公有疾梁丘據裔款請誅祝史晏子諫》,《外篇第八》的《仲尼見景公景公欲封之晏子以為不可》都是整齊的四言格式,押韻,排比句式,甚至具有俗賦的特征。b趙逵夫:《賦體溯源與先秦賦述論下》,《遼東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4期。
上世紀70年代在居延地區(qū)發(fā)現“田章簡”,容肇祖指出田章之事又見于敦煌寫本句道興所撰《搜神記》,問答形式也類似,c容肇祖:《西陲木簡所記的田章》,《嶺南學報》1932年第2卷第3期。此篇問答內容也與《孔子項讬相問書》相近,都可以追溯到《晏子春秋》的《景公問天下有極大極細晏子對》篇。d張德芳:《淺談河西漢簡和敦煌變文的淵源關系》,《敦煌學輯刊》2005年第2期。敦煌俗賦《晏子賦》的內容也是在《晏子春秋·雜下·晏子使楚》的基礎上衍變而來的。通過田章簡、敦煌俗賦和《晏子春秋》的對比,可以發(fā)現《晏子春秋》無論在文本內容還是口誦方式上都對后來的俗賦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對于《晏子春秋》的文體性質,在判定時不應囿于四部分類的標準,而應考慮到其成書和材料的復雜性,既將其看作整體,也可以看作個體。從個體來看,《晏子春秋》既有類俗賦的篇章,也有類小說的篇章,性質多樣復雜,這與其曾在口頭流傳有關;而從整體來看,《晏子春秋》是晏子個人言行的記錄,是故事集。無論從整體還是個體來看,《晏子春秋》的文體特征都顯現出了口誦文學的痕跡。
晏子是齊國名相,所以關于晏子的歷史故事和民間傳說層出不窮?!蛾套哟呵铩肪褪呛笕藶榱思o念晏子,采集他的故事匯編而成?!瓣套硬┞剰娪?,通於古今,事齊靈公、莊公、景公,以節(jié)儉力行,盡忠極諫道齊國,君得以正行,百姓得以附親,……齊人以此重之?!眅[漢]劉向、劉歆撰:《七略別錄佚文·七略佚文》,[清]姚振宗輯錄,鄧駿捷校補,第40頁?!冻缥目偰俊罚骸瓣套影似裢?。此書蓋后人采嬰行事為之?!眆[宋]王堯臣等:《崇文總目》,錢侗等輯釋,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第127頁?!端膸烊珪偰俊罚骸啊蛾套印芬粫珊笕宿漭W事為之。雖無傳記之名,實傳記之祖也?!眊[清]永瑢:《四庫全書總目》,北京:中華書局,1965年,第514頁。
春秋時期,晏子以機智善辯聞名諸國?!蛾套哟呵铩凡粌H記錄了晏子忠肝義膽的事跡,更為后世提供了論辯的素材和范本?!蛾套哟呵铩酚涊d晏子在論辯勸諫時,也有歌舞,《內篇諫下·景公為長庲欲美之晏子諫》記載景公要大肆裝修長庲,晏子是這樣勸諫的:“ 作歌曰:‘穗乎不得獲,秋風至兮殫零落,風雨之拂殺也,太上之靡弊也?!杞K,顧而流涕,張躬而舞?!薄锻馄谄摺ぞ肮L庲臺晏子舞而諫》也記載:“晏子起舞曰:‘歲已暮矣,而禾不獲,忽忽矣若之何!歲已寒矣,而役不罷,惙惙矣如之何!’舞三,而涕下沾襟?!惫?,景公聽完,裝修之事作罷。這種以歌舞的形式來勸諫君主,被后世常常效仿。
高亨認為,《晏子春秋》一書有齊東方言,有不少關于齊國都城臨淄的描述,民間也有晏嬰的傳說,和稷下學者有一定的關系,作者是齊國人或久住齊國的人。a高亨:《〈晏子春秋〉的寫作年代》,《文史述林》,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第382-398頁;董治安:《說“晏子春秋”》,《山東大學學報》1959年第4期;譚家健:《〈晏子春秋〉簡論——兼談〈晏子春秋集釋〉·前言》,《北京師范大學學報》1982年第2期;胡家聰:《稷下學宮史鉤沉》,《文史哲》1981年第4期;駢宇騫:《對〈晏子春秋〉的再認識——兼談古書的形成與發(fā)展》,《管子學刊》1990年第1期。后來,日本學者武內義雄提出“淳于髡編寫《晏子春秋》”的觀點。b孫以楷:《稷下學宮考述》,《文史》1984年第23輯。呂斌《淳于髡著〈晏子春秋〉》一文也提出《晏子春秋》為淳于髡所著。c呂斌:《淳于髡著〈晏子春秋〉考》,《齊魯學刊》1985年第1期。趙逵夫《〈晏子春秋〉為齊人淳于髡編成考》一文對此又進行了細致的分析。d趙逵夫:《光明日報·文學遺產》,2005年1月28日。
淳于髡是戰(zhàn)國時期有名的俳優(yōu),“在宮廷中成功地運用民間論辯講誦伎藝在滑稽詼諧的氛圍中進行諷諫,留下了類似于對問體雜賦的作品”。e伏俊璉:《淳于髡及其論辯體雜賦》,《齊魯學刊》2010年第2期。f [漢]司馬遷:《史記》,第3199頁。《史記·滑稽列傳》記載了淳于髡和其他俳優(yōu)講述民間故事和隱語來勸諫君主的事跡,說明身為俳優(yōu)的他們,十分善于講誦,以講誦為職業(yè)。講誦時或用散語、或用韻語,或歌,或舞?!妒酚洝せ袀鳌份d:(髡曰)“今者臣從東方來,見道傍有禳田者,操一豚蹄,酒一盂,祝曰:‘甌窶,滿篝,污邪,滿車,五谷,蕃熟,穰穰,滿家。’臣見其所持者狹而所欲者奢,故笑之?!眆《史記菁華錄》:“甌窶之歌,每二字為句,自相為葉,古詩之流也?!眊[清]姚苧田:《史記菁華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229頁。《史記論文》:“淳于髡一段,純用賦筆?!県[清]吳見思:《史記論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76頁。姚苧田:“語似歌謠,是樂人致語長伎?!眎[清]姚苧田:《史記菁華錄》,第230頁。表明淳于髡善以賦語口誦?!妒酚洝っ献榆髑淞袀鳌份d:“淳于髡,齊人也,博聞強記,學無所主。其諫說,慕晏嬰之為人也,然而承意觀色為務。”j[漢]司馬遷:《史記》,第2347頁。
戰(zhàn)國時期,以齊楚學術最為盛行,而齊楚學術中有“辯難”一門,斗智爭奇。學者為了提升自己的論辯水平,儲存更多的辯論材料,對歷史故事和民間故事尤其重視,這些歷史故事和民間故事就是當時的“說”。《管子》、《韓非子》等書中有大量的“說”,且命其名為“說林”“儲說”“說苑”?!蛾套哟呵铩氛窃谶@樣的學術背景下產生的。編《晏子春秋》,猶如韓非子編《儲說》《說林》一樣的目的。《說林》《儲說》記載的故事大都并非韓非自造,多取材于歷史史實和民間故事。對不同版本的故事,《韓非子》用了采集眾說的辦法,將不同版本的故事都列舉出來,以“一曰”“或曰”標明,如同《晏子春秋》將重出故事統(tǒng)一編在外篇,保留不同版本。
我們現在所研究的文獻多是傳世文獻和出土文獻,有時也涉及到圖片、音樂、舞蹈等非文字材料。先秦作品的成書是十分復雜而漫長的過程,在書于竹帛之前,文獻以口頭形式廣泛存在和傳播,經過官員、士人的記錄——整理——重述——改寫這樣的過程,口頭內容逐漸固定成冊。但長期以來對口頭文學價值的不重視,和口頭材料的缺失,造成了對早期經典的認識一直局限在“物質性書寫形態(tài)”,k[美]柯馬?。骸斗椒ㄕ摲此迹涸缙谥袊谋井愇闹治龊蛯懕疚墨I之產生模式》,陳致編:《當代西方漢學研究集萃》(上古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第351頁。忽視了非物質文本環(huán)境。通過對《晏子春秋》的仔細研究,發(fā)現其表現出典型的口誦性質,包括有大量的重復現象,一方面情節(jié)重復,另一方面結構也是重復的,這種現象在現在的民間故事中仍然廣泛存在。從文體特征來看,生動曲折的情節(jié)添加,使其更適于講誦,容易調動聽眾的興趣,整部書具有口頭故事匯編的性質;另外人物對話中大量的韻語,也是口誦性質的體現。再從編著者淳于髡來看,將晏子的故事編纂成冊,是為了講誦和論辯的需要。對《晏子春秋》口誦性質的揭示,或許有利于認識先秦文學口頭生態(tài)環(huán)境和口頭文學特征,將先秦成書過程回溯到書面文本之前的狀態(tà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