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敏芬
(浙江省蘭溪市巖山中學 浙江 蘭溪 321100)
科學與生活密切聯(lián)系。隨著科學技術的發(fā)展,人類社會逐漸由刀耕火種的農(nóng)業(yè)時代進入到工業(yè)化時代、電氣化時代和以計算機為核心的信息化時代。
有人提出用iPad平板電腦取代課本成為教材,讓學生在教室或學校任何角落“移動學習”,打破傳統(tǒng)教學模式。
(一)增設“生活化”的教學內容,促進學生思維的批判性。在教學中,學生試著把科學知識與生活、學習有機地結合起來,通過收集資料、動手操作、合作討論等活動,真正感受科學在生活中的無處不在。如在講授《質量》之前,學生在生活中收集課本中沒有的,質量大小不同的物品。他們將家里的雞蛋、蘋果、蘭溪特產(chǎn)小蘿卜,小到毫克的藥片、綠豆帶到了學校。上課時各小組上臺展示、猜想物品的質量大小。學生暢所欲言,有的猜蘋果有半斤、蘿卜有八兩、藥片的質量更是猜的五花八門。
(二)改進“生活化”的課堂實驗,激發(fā)學生思維的創(chuàng)造性。初三復習大氣壓強和力的內容時,筆者重新引入瓶吞雞蛋的學生實驗。學生分析,要使瓶吞雞蛋,必須使瓶內壓強小于外界大氣壓強,我們無法改變大氣壓強,只能改變瓶內壓強。教學中,他們創(chuàng)造性地采取了以下方法:把廣口瓶在熱水中燙一下,使瓶內氣體遇熱膨脹;把廣口瓶在酒精燈上燒一下;瓶內收集滿CO2,再滴入NaOH溶液等。
實驗的同時,他們還創(chuàng)造性地發(fā)現(xiàn),上述實驗還涉及了平衡力和不平衡力,化學反應前后氣體體積的變化引起的大氣壓的變化……
(三)開展“生活化”的課外探究,提高學生思維的深刻性。學生在課外探究活動中,結合課堂所學,不斷鉆研和思考“生活化”的問題,不滿足于一知半解或表面的認識,善于從事物的現(xiàn)象中逐漸發(fā)現(xiàn)本質,從事物之間的關系和聯(lián)系中不斷揭示規(guī)律。
1.知識結構構建法。初三新課結束后,學生對初中六冊書按知識版塊分類,書寫知識結構樹,讓科學知識系統(tǒng)化,體現(xiàn)了學生思維的深刻性。
如生物部分知識,按結構層次,學生書寫為:
細胞→組織→器官→系統(tǒng)→個體→種群→群落→生態(tài)系統(tǒng)
1 2 3 4 5 6 7 8
2.實驗觀察法
在觀察蝸牛的活動中,筆者設計了這樣一份家庭作業(yè)——觀察蝸牛,看看誰觀察得更仔細。從學生的反饋作業(yè)來看,他們觀察的角度和深度都令人滿意,如:(1)蝸牛有較堅硬的外殼,白天在殼內不動,晚上爬出來活動,在潮濕草叢和包心菜地里最多;(2)蝸牛外殼有螺旋線,蝸牛越大,圈數(shù)越多;(3)蝸牛有觸角,很軟;(4)蝸牛很喜歡吃糖,不喜歡鹽和醋,它是個聾子;通過活動發(fā)現(xiàn),學生不再停留于表面看到的現(xiàn)象,而是思考了蝸牛的生活習性,體現(xiàn)了思維的深刻性。
(四)創(chuàng)設“生活化”的教學環(huán)境,培養(yǎng)學生意志力與情感。學科學,做科學實驗,都會涉及到學生不愿再堅持下去的思想波動,教師抓住有利機會,可充分培養(yǎng)學生的意志力。
中秋聯(lián)歡,我利用同學們品月餅賞月的機會趁熱打鐵,請學生觀察一個月的月相并將其畫出,學生從娥眉月的笑臉圖、哭臉圖,看到上弦月,滿月,又從下弦月看到殘月,新月。整整一個月,學生堅持了下來。充分體現(xiàn)了他們意志力的堅強。
(一)提高了學生的“成長度”。從生活中學習,促進學生積極、樂觀地面對生活與世界。讓學生在學校中,以至走向社會或升入高一級學校后,能夠安全地生活、健康地生活、文明地生活、負責任地生活、有愛心地生活。使我們的學生學會關注生命、尊重生命和敬畏生命,成為幸福生活的創(chuàng)造者和美好社會的建設者,即研究有效地提高了學生的“成長度”,使學生獲得了較大程度的發(fā)展。
(二)提高了學習科學的興趣和能力。生動有趣的實驗本身會使學生產(chǎn)生暫時的學習動機,而經(jīng)常利用身邊自己經(jīng)常接觸的物品進行實驗,又會使學生產(chǎn)生濃厚的興趣。采用生活化的實驗教學,主動發(fā)言率、課堂專注率、學習興趣度、作業(yè)完成率等均有大幅度提高。
(三)提高了科學知識的應用率。在許多教學目標分類中,“應用”普遍地被認為是較高的學習水平,同時它也是“生活化”的重要目標之一。由于筆者教學中,學生許多科學知識構建于“生活”,他們也逐漸習慣應用于生活。
1.衛(wèi)生意識的轉變?!吧罨钡目茖W教學,原有的隨地吐痰,亂扔果皮紙屑現(xiàn)象消失了,用菜刀削水果,盛飯前用抹布擦碗,倒開水時將杯蓋隨意放置在桌子上等行為受到了學生的譴責。生活中的學生是衛(wèi)生習慣良好的文明人。
2.流行疾病的科學預防?!扒萘鞲小?、“手足口病”、“甲型H1N1流感”這些傳染病,學生會結合教材內容和有關生物學知識,采取正確的預防措施,不盲目濫用抗生素。不與有腳霉菌的同學共用擦腳布、拖鞋等。餐具、衣物等生活用品也都各自獨有不再彼此隨意使用。生活中的學生儼然是半個醫(yī)生。
3.食品安全意識提高。關注食品包裝袋上的說明,能辨別是否三無產(chǎn)品。不再隨意購買街邊、攤頭沒有衛(wèi)生許可證的小吃。購買牛奶時,學生會關注生產(chǎn)日期;洗蔬菜時不再先切后洗;切菜時使用的砧板和刀生熟分開等。
(一)“生活化”不能忘記科學化。正確認識“生活化”和“科學化”的關系,努力達成生活化與科學化的融通和整合。生活化是科學化的基礎和來源,科學化依托并服務于生活化,是對生活化的總結與提升,兩者關系的本質是實踐與理論的關系。
(二)生活處處皆科學。學生一旦體驗到學習科學與自己的生活息息相通,課堂教學成了課堂生活,科學魅力的認同效應也就應運而生了。學生就會對課本以外的生活內容廣泛涉獵、獲取,為課堂科學學習作良好的鋪墊,從而使學生從單一的科學課堂步入廣闊的社會科學空間,在學科學的同時學做人,最終實現(xiàn)人格的自我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