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華
摘要:黨的十九大提出,我們要著力建設創(chuàng)新型、學習型高校,推動高校高質量發(fā)展。作為培養(yǎng)人才的重要陣地,高校應該堅決貫徹落實十九大精神,加強高校思政教育,創(chuàng)新教育方法和教育思路,通過采取“四個結合”的有效手段,實現高校思政課的改革和提升?;诖?,本文論述了“四個結合”在高校思政課改革中的具體運用。
關鍵詞:高校 思政課 改革 四個結合
當前,我國各大高校為貫徹落實十九大精神,對高校思政課采取了相應的改革措施,針對目前高校思政課教育方法落后、教育形式單一等問題,找準病根、摸準脈絡,以理論和實踐相結合、德育和心育相結合、課內和課外相結合、線上和線下相結合的方式,解決了目前高校思政課的突出問題,有效提升了課堂教學效率。
一、理論和實踐相結合
提升高校思政課效率最基本的原則就是理論和實踐相結合。思政課的性質要求師生注重實踐和理論間的關系,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就是馬克思主義思想與中國實際國情的有機結合。因此,在教學思政知識時,教師要注重將理論知識與實踐相結合。一個理論要想讓更多的學生信服,教師不僅要讓理論教學內容深入人心,還要通過實踐令人信服。如馬克思主義理論最鮮明的特征就是實踐,那么實踐也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精髓所在。由此可知,在教學思政知識的過程中,教師要注重理論和實踐相結合,在教學理論知識的基礎上指導學生實踐,在學生參與實踐的過程中發(fā)展理論,切實提升思政課教學的效率。
二、德育和心育相結合
高校思政課的另一個重要目標就是要實現德育和心育相結合,這是提升高校思政課的內在要求。高校開展思政課的教學目的是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知識、塑造良好的品德和人格。因此,在高校思政課教學中,教師要堅持德育和心靈教育相結合的原則,不僅要通過理論知識指導學生的思想,塑造學生的心靈,還要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實現以德育人的教學目標。
對于大學生來說,立德是第一位的,思政課的發(fā)展規(guī)律要遵循學生品德塑造的規(guī)律,以德育為先。另外,在塑造學生良好品德的同時,教師也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心靈,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發(fā)展,并不斷增強學生的情緒控制能力和抗壓能力,以修心帶動修學,在培養(yǎng)學生品德行為的同時,提高學生思政成績。
三、課內和課外相結合
高校思政課要創(chuàng)新教育的形式和方式,不能只把教育的主要陣地放在課堂上,還要把教育的地點延伸至課外,延伸到學生的學習和生活中。思政課的主要目的是培育學生良好的品行和愛國情懷,但是思政教育的實踐是在課堂上無法完成的,只有落實到學生的學習和生活中,才能更好地讓思政課教學效果縱向發(fā)展。因此,教師應在課堂外營造良好的思政學習氛圍,主動對接大學生最關心的問題,注重學生的心理需求,通過開展豐富的課外活動、舉辦相應的比賽等方式,鞏固課堂教學的效果,實現課上課下共同提升。
四、線上和線下相結合
隨著科技的進步和發(fā)展,高校的思政教師不能僅局限于課堂教學,而應利用當前先進的多媒體技術開展思政教學。因此,無論是在課堂上,還是課后,教師要多運用多媒體工具,抓好學生的線上教學和線下教學,建立健全的思政課教育制度,通過微信、QQ等多媒體平臺,開展思政教育工作,實現高校思政教育的全面提升。
五、結語
綜上所述,高校思政教育正面臨改革的大環(huán)境,高校要把握住當前改革的重大機遇,通過“四個結合”,全方位、多層次、有深度地開展思政課的教育改革,全面提升學生的整體素質,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進而促進高校思政水平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1]陶小平,韓文書.當前高校思政課教學中存在的突出問題及對策選擇[J].喀什師范學院學報,2015,(2).
[2]熊玉坤.五課聯動:當前高校思政課加強生態(tài)文明教育的新探索[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5,(3).
[3]劉軍.當前高校思政課教學現狀探析[J].世紀橋,2011,(15).
(作者單位:重慶三峽學院外國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