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曉林
摘 要:傳統(tǒng)小學英語課堂依然存在著教師輸入多與學生輸出少、教學統(tǒng)一化與學習個性化、教學目標多維性與教學方式單一性、知識的機械學習與能力的綜合運用等突出矛盾問題。微課以視頻教學為載體,拓展了教學空間,并以其先學后教“翻轉(zhuǎn)課堂”的優(yōu)勢輔助于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在教學實踐中,微課對小學英語課堂教學的輔助性分別體現(xiàn)在“微”“課”“程”三個方面。
關鍵詞:小學英語;課堂教學;微課;輔助
英語是一門工具性學科。在小學英語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注重培養(yǎng)學生聽、說、讀、寫綜合運用語言的能力,并在此基礎上,發(fā)展學生理解與表達的能力、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自主、合作學習的能力等。但受片面追求升學率等因素的影響,當前的小學英語課堂依然存在著教師輸入多與學生輸出少、教學統(tǒng)一化與學習個性化、教學目標多維性與教學方式單一性、知識的機械學習與能力的綜合運用等突出的矛盾問題。審視當前的小學英語課堂教學,改進傳統(tǒng)課堂教學模式成為必然趨勢。微課的出現(xiàn),給課堂帶來了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上的重要變革。微課以視頻教學為載體,拓展了教學空間,并以其先學后教“翻轉(zhuǎn)課堂”的優(yōu)勢有效地輔助于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在教學實踐中,微課對小學英語課堂教學的輔助性分別體現(xiàn)在“微”“課”“程”三個方面。
一、對小學英語課堂教學的“微”輔助性
“微課”是指以視頻為主要載體記錄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圍繞某個知識點或教學環(huán)節(jié)而開展的精彩教與學活動全過程。微課促進了小學英語教師對自己的教學資源進行“微”挖掘和課程的“微”開發(fā)。微課對小學英語課堂教學的“微”輔助性體現(xiàn)在:(1)“微”時間,一般不超過10分鐘。(2)“微”內(nèi)容,教師可以針對一個教學重點、難點、一個教學環(huán)節(jié)或者是一個語言知識點進行教學。(3)“微”配套資源,有與所教內(nèi)容相配套的教學設計(微教案)、素材課件(微課件)、練習測試(微練習)、教學反思(微反思)、學生評論(微點評)、學習反饋(微反饋)等輔助性教學資源。(4)“微”風格,教師可從“微小”的切入口展示自己的教學風采。如有些教師擅長英語口語,以朗讀作為突破口;有些教師擅長簡筆畫,以情境的創(chuàng)設來進行詞匯教學;有些教師擅長書寫,以巧妙的英語書寫設計來提高學生的書寫。(5)“微”學習。相對于教師的“微教學”,學生則體現(xiàn)于“微”學習。微學習的基本特點在于學習可隨時隨地進行。微課拓展了課堂的教與學,極大地減少了學習工具和學習時間空間的限制,實現(xiàn)了學習模式的廣泛化。
二、對小學英語課堂教學的“課”輔助性
在傳統(tǒng)小學英語課堂的教學過程中,先教后學是主要的教學模式。在這種教學模式下,教師系統(tǒng)教授知識,學生被動接受知識。在課堂上,教師完成知識傳授的過程,在課下,學生完成對知識的內(nèi)化與遷移。微課將教學從課堂內(nèi)延伸到了課堂外,以其先學后教的優(yōu)勢彌補了傳統(tǒng)課堂教學的不足。微課對課堂教學“課”的輔助性體現(xiàn)在對傳統(tǒng)課堂的翻轉(zhuǎn)。(1)課前微課實現(xiàn)自主學習。在學生課前的英語學習中,學生通過教學微視頻,提前進入英語學習情境,自主完成“任務單”或“導學案”,為課堂學習和交流起到鋪墊作用,同時提高教師課堂教學效率。(2)課中微課實現(xiàn)深化學習。在課堂上,教師則是基于微視頻的學習情況,通過開展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交流、討論與合作等活動,幫助學生深化學習內(nèi)容的認知,完成知識的內(nèi)化。(3)課后微課實現(xiàn)鞏固拓展。通過課后微課補充英語學習資源,讓學生把習得的語言進一步地運用到生活的語境中,培養(yǎng)學生綜合運用語言的能力。
三、對小學英語課堂教學的“程”輔助性
有效的知識闡釋和傳遞需要系統(tǒng)化教學與學習。微課雖短小精悍,但在廣度、深度方面存在不足,導致其內(nèi)容零散化與碎片化,不利于學生系統(tǒng)地掌握知識。一節(jié)微課是對教材的“微”開發(fā),那么對教材的深度開發(fā)則需要一系列微課來實現(xiàn),所以教師要建立從微課走向微課程的教學理念,讓學生通過深度學習獲得系統(tǒng)化的知識,從而更好地補充課堂教學。微課對小學英語課堂教學的“程”輔助性體現(xiàn)在微課的系列整體設計上。這就要求教師不僅會設計單個知識點的微課,而且要會設計一個單元、一個專題的微課程。對于小學英語教師,從微課走向微課程可遵循以下幾個步驟來進行:首先,確定微課程的主題。教師可根據(jù)實際教學情況,如教材教學內(nèi)容、重難點或單元主題,結合當前小學生的學習英語的實際需求,確定并選擇相應的微課程主題,如小學英語的字母單詞書寫練習、簡易音標拼讀、國外文化介紹、英語故事、閱讀、朗誦、口語聽力教學等。其次,對知識點進行梳理和分類。確定微課程主題之后,對主題中所涉及的知識點進行梳理和分類,并形成系列。再次,制作微課。針對于每個主題的知識點,進行“微教學”設計,并制作相應的“微課件”“微教案”“微練習”等,形成完整的課程資源素材。最后,形成微課程。將單個微課,按照教學的循序漸進及難易程度,按照一定的邏輯性,形成系列化的、專題式的微課程。從微課走向微課程是實現(xiàn)課堂教學中深度教學與學習的有效途徑。
參考文獻:
[1]胡鐵生,黃明燕,李民.我國微課發(fā)展的三個階段及其啟示[J].遠程教育雜志,2013(4):36-42.
[2]余宏亮.微課程意涵三重判讀[J].課程·教材·教法,2015,35(5):35-42,121.
[3]徐翠鋒,郭慶.論微課與傳統(tǒng)教學的有效融合[J].教育教學研究,2014(1):74-75.
注:本文為甘肅省教育科學規(guī)劃課題(課題立項號為:GS[2015]GHB0986)“微課輔助于小學英語課堂教學的實踐探索”階段性研究成果。
編輯 馮志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