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佳佳,周瀚醇
(安徽工商職業(yè)學院 會計學院,安徽 合肥 231131)
相對于宮殿、寺廟、府邸等建筑形式,中國傳統(tǒng)民居更加親山親水,具有 “因地制宜”“天人合一”等特點。 梁思成先生說:“建筑之始,產生于實際需要,受制于自然物理,非著意創(chuàng)制形式,更無所謂派別。其結構之系統(tǒng)及形式之派別,乃其材料環(huán)境所形成?!保?]徽州民居作為中國傳統(tǒng)民居的代表,以精美細致著稱。筆者擬從選址、布局、造型、色彩等四個方面來分析徽州傳統(tǒng)民居的特點。
明代戲曲家湯顯祖作詩云:“欲識金銀氣,多從黃白游。一生癡絕處,無夢到徽州?!边@幾句詩一方面反映出徽州的富庶,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徽州的風景之美。古代徽州人聚族而居,在為民居選址時注重風水,追求民居結構的完整?;罩輦鹘y(tǒng)民居一般建于風景秀麗的地方。在修建民居時,徽州人追求顯山露水的效果,很多民居與周圍的自然環(huán)境融為一體。
在我國的傳統(tǒng)文化中,風水學是一門十分玄妙的學問。古人相信,住宅風水的好壞直接關乎家族的命運?;罩萑嗽谛藿窬訒r都會認真研究山脈的走勢,追求住宅與周圍環(huán)境的和諧。關于建筑,徽州人有“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的說法。在徽州人看來,最為理想的宅基地應當左邊有流水(青龍)、右邊有長道(白虎)、前邊有宅池(朱雀)、后邊有丘陵(玄武)?;罩萑嗽谛藿窬訒r比較注重大門的朝向。在一般情況下,大門位于民居的中軸線上,但門不朝南,因為徽州人認為南向主火大不吉。從漢代以來,徽州就流傳著“商家門不宜南向,征家門不宜北向”的說法。其依據如下:商屬金,南方屬火,火克金;征家即兵家,兵屬火,北方屬水,水克火。明清時徽商盛極一時,徽派建筑也為很多人所了解。為了規(guī)避不利因素,徽州人在修建民居時設計了形形色色的門,其中比較典型的有偏門(偏離民居中軸線的門)、斜門(與所在墻面有一定夾角的門)、假門(有門的樣子但其實沒門)、樣門(從不使用的門)等[2]137。徽州人比較重視理水,在為民居選址時先要觀察風水,相地度勢,在修建民居的過程中比較注意利用地表水建立灌排系統(tǒng),注重修建水塘、水池。位于安徽省黃山市黟縣北部的宏村是一個奇特的牛形古村落,村落內保存了大量的古民居。該村北枕雷崗,三面環(huán)水,南屏吉陽山,地理位置優(yōu)越,選址符合風水學中“負陰抱陽”“背山面水”等理念。
總體來看,徽州人在修建民居時對大環(huán)境有所選擇,對小環(huán)境主動退讓。徽州人這種“顯山露水”“擇地而居”的建筑理念,不僅是“天人合一”觀念的體現,而且也是躲避兇災這一愿望的體現。
徽州地區(qū)的土著是古越人,他們的居住方式是巢居。學者們在對徽州古民居進行研究后發(fā)現,徽州人將民居設計成干欄式木樓與北方四合院相結合的式樣,主要是為了使民居適應當地的自然環(huán)境。徽州地區(qū)多雨,徽州傳統(tǒng)民居基本上都是樓房,即使只有一層,也會架設木地板并預留通氣層,以便通風排濕。以清朝時的徽州民居為例,民居一層和二層的高度比為2∶1,這是因為人們主要在一樓活動。即便如此,這一時期的徽州民居仍然保留了古越人巢居的痕跡,廳堂開敞且與天井相連[3]。
徽州傳統(tǒng)民居平面方整,中軸對稱。整個民居的空間序列為:入口—大門—天井—廳堂(兩側為廂房)—后天井—二進廳堂,民居內部呈矩形延伸。三合院、四合院是徽州傳統(tǒng)民居最常見的形式,若三合院、四合院不能滿足居住需求,徽州人還會采取兩兩結合的方式來修建民居(如兩個三合院結合、兩個四合院結合,或者一個三合院和一個四合院結合)?;罩輦鹘y(tǒng)民居廳堂較寬敞,廂房較狹窄,各個房間借助回廊相連。民居的平面布局主要有四種:第一種是“凹”形,即三合院,為三間一進樓房,這是徽州傳統(tǒng)民居中最簡單、最經濟的形式,被廣泛采用;第二種是“回”形,即四合院,為三間兩進樓房,較富有的人家修建民居多采用這種形式;第三種是“H”形,即兩個三合院相背組合,為三間二進樓房,前后各有一個天井,中間兩個廳堂合用一個屋脊,這種形式俗稱“一脊翻兩堂”;第四種是“日”形,由兩個四合院組合而成,為三間三進樓房,有上、中、下三個廳堂和兩個天井。這種組合可以繼續(xù)延伸,形成四進堂、五進堂等,由于每進一堂便升高一級,這種建筑形式俗稱“步步高升”[4]65。
天井是徽州傳統(tǒng)民居的中心,也是徽派建筑的重要元素,它既有實用功能,也寄托了徽州人美好的愿望。天井呈長方形,位于廳堂前,面積一般不大,它集采光、通風、排水等多種功能于一體。在徽州傳統(tǒng)民居中,天井是“家”的象征,有“家”必有“天”?;罩菁壹覒魬舳加刑炀?,這代表著“天人合一”。天井也有實用功能,這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其一,天井具有采光功能。高墻小窗是徽州民居的特色,徽州傳統(tǒng)民居內部采光條件較差,而天井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民居內部的采光條件?;罩菝窬优c北方民居不同,北方的四合院主要依靠自然光照明,室內一般比較明亮,而徽州民居的天井比較狹窄,四周房屋密集,民居主要依靠折射之后的自然光照明,室內光線柔和。其二,天井具有通風功能。徽州民居的廳堂是開敞的,天井狹窄,廳堂與天井之間的氣壓差促使空氣流動。其三,天井具有排水防火功能。在徽州傳統(tǒng)民居中,天井四周的房屋皆向內坡,一旦下雨,四面屋頂流下的水可聚集于天井,形成“四水歸堂”之勢,寓意為“肥水不落外人田”。天井蓄水池既可以調節(jié)住宅內的小氣候,又可以當作滅火的水源。其四,天井具有組織功能。天井位于大門和廳堂之間,可以連接各個房間[2]142。歙縣宏村的承志堂有9個天井,房屋圍繞天井修建。安徽省黃山市南溪南村有一處規(guī)模較大的古民居——十三天井老屋,12棟樓房呈“井”字排列,構成一個整體,樓房之間有走廊相通,房間采光條件良好。
徽州傳統(tǒng)民居由點(門、窗、裝飾物)、線(墻脊)、面(墻面和屋頂)等元素巧妙組合而成,看上去恬淡雅致?!胺蹓焱唏R頭墻”描述的就是徽州傳統(tǒng)民居古樸精致的外部造型。
徽州傳統(tǒng)民居整體上是封閉的。徽州人為了防盜以及確保家庭活動的私密性,將外墻建成高聳的實墻,只在房屋二層開小窗透氣。由于民居內有天井,高聳的實墻并不影響室內的采光和通風?;罩萃恋刭Y源稀缺,村落內民居比較密集,民居側面封閉有利于相鄰建筑物的拼接。馬頭墻又稱風火墻、防火墻、封火墻,是山墻的墻頂部分,因其形狀酷似馬頭而得名[5]。修建馬頭墻原本是為了防火,但從審美的角度來看,它也有著獨特的美學效果?;罩輦鹘y(tǒng)民居的天井是人類與自然聯系的紐帶,民居內部有各式各樣的天井,天井中有繁茂的植物,充滿了生活氣息,這是“虛”的一面。馬頭墻使徽州民居呈現封閉的狀態(tài),這是“實”的一面?;罩輦鹘y(tǒng)民居高大的外墻與墻上開的小窗形成了“大”與“小”的強烈反差。 在徽州傳統(tǒng)民居中,“虛”和“實”、“大”和“小”相互映襯。
徽州人一向重視大門的修建,當地素有 “十分建樓,七分建門”之說?;罩輦鹘y(tǒng)民居的大門主要有四種類型:第一種是字匾門。這種大門是最常見的,字匾的內容、磚雕的圖樣、門樓的大小以及建筑的質量等都與民居主人的社會地位和財富狀況相關聯。第二種是八字門。有些民居的大門位于前主墻稍后的位置,門墻與大門之間有一個角度,呈外八字形,選擇這種類型大門的主要是官宦人家。第三種是牌樓門。這種大門形似牌坊,一些大戶人家宅第的門樓甚至就是牌坊。第四種是拱形門。這種大門的門套上部為拱形,拱形門多為旁門。徽州人講究“財不外露”,其民居從外面看起來很樸素,而室內門窗的制作工藝卻很講究,這些門窗既具有實用性,又具有很強的裝飾性?;罩輦鹘y(tǒng)民居門窗上的裝飾圖案多種多樣:動物和植物最為常見,龍鳳、麒麟、蓮花、牡丹等代表著民居主人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八仙過海、琴棋書畫等與當地的傳統(tǒng)文化相關;幾何圖案也比較常見,冰裂紋的寓意是寒窗苦讀,云頭紋的寓意是功成名就,這些圖案反映出古徽州崇學重教的風氣[6]。
徽州人崇尚程朱理學,他們生活在青山碧水之間,醉心于世外桃源式的生活。受此影響,徽州傳統(tǒng)民居的色彩一般是素淡清雅的?!扒嗤叱鲩荛L,馬頭白粉墻”是徽州傳統(tǒng)民居色彩的寫照[4]76。民居墻面用白堊著色,呈現干凈雅致的立面效果,屋面以小青瓦鋪設,黑色和白色形成鮮明的對比,給人以強烈的視覺沖擊。另外,馬頭墻頂部的小青瓦給白色外墻添加了黑色線條,也強化了民居整體黑白對比的效果。民居建成后,其墻體常年經受雨水的沖刷,原先涂抹的白色逐漸褪去,青磚的顏色顯現出來,墻面整體呈灰色。因此,徽州傳統(tǒng)民居的色彩便是黑、白、灰三者的結合,有著水墨渲染般的奇特效果,令人觀后產生一種滄桑感。
徽州傳統(tǒng)民居的色彩與當地的文化存在一定的關系。首先,建筑物淡雅的色彩給人感覺是樸素、冷靜,這種建筑色彩與徽州人與世無爭、中庸平和的性格有內在的聯系。其次,淡雅的建筑色彩還與徽州人的審美追求有一定的關系。徽州多雨霧,民居墻面色彩為白色,很容易融入雨霧之中,徽州人就用灰色瓦片來凸顯民居的輪廓。瓦片的顏色會隨著天氣的改變而改變,雨天瓦片顏色變深,晴天瓦片顏色變淺。這樣一來,徽州民居的黑、白、灰色調與周圍的青山綠水協調搭配,山水與建筑融為一體,整體呈現和諧之美。
徽州傳統(tǒng)民居形成上述特征既與當地的自然條件有關,也與當地的文化積淀有關,徽州傳統(tǒng)民居是徽文化的重要代表。
今天,徽州人對傳統(tǒng)民居進行了改造,使民居變得更加宜居了。改造后的徽州民居依然是兩層結構,不過天井和大廳堂都不存在了,這樣一來,民居就變得更加實用,能夠供更多的人居住。為了使民居符合現代生活理念,人們又在民居中修建了廚房和衛(wèi)生間。傳統(tǒng)徽州民居不對外開窗的傳統(tǒng)也被打破,天井取消之后,出于采光、通風等方面的需要,人們在民居墻面上開了窗戶。改造之后,徽州傳統(tǒng)民居的木構件被磚或砌塊取代,這種改革有利于民居防火。民居中的裝飾也被簡化了,雖然門罩和門檐都被保留下來,但傳統(tǒng)民居門檐下的磚雕不存在了,由于建筑材料發(fā)生了變化,在民居內部也沒有了木雕。目前,徽州新民居在結構、材料等方面逐漸向現代民居靠攏,但總體上還是保留了傳統(tǒng)民居的特點,其中,粉墻黛瓦的建筑色彩和以馬頭墻為代表的建筑符號的保留使徽州的建筑文化得以延續(x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