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建甌市通濟街道中心小學 陳 芳
目前,隨著城鎮(zhèn)化水平的不斷提升,廣大農村青年進城工作,隨遷子女的學習問題逐漸成為一個社會問題。尤其是農民工子女的德育問題成為學校德育的薄弱環(huán)節(jié)。農民工子女的道德品質存在以下幾個問題:一是群體意識薄弱。他們存在較重的自卑心理,行為孤僻,不合群,難以融入新的集體;二是以自我為中心,我行我素。父母關愛的缺失以及隔代教育的過度溺愛使農民工子女養(yǎng)成了以自我為中心的觀念,不會替別人考慮,自私自利;三是思想狹隘,感恩意識缺乏。他們抱怨父母陪伴自己過少,羨慕其他同伴的親子陪伴,怨恨父母拋下自己。四是德育基礎薄弱。進城學習之前在農村幼兒園或者中小學學習,學校對德育重視不夠,學生沒有接受較為系統(tǒng)的德育知識。各級教育部門和學校領導層應重點將農民工子女的健康成長教育問題提上議程。
一方面,農民工子女由于學習條件較差,缺少家長的監(jiān)督、學習方法不科學等主客觀條件,大都成績較差,各科成績在班內處于中下游水平,經常受到同伴和老師的冷落和嘲笑,因而產生學習上的自我否定。另一方面,農民工子女各方面的綜合素養(yǎng)較差,尤其在語言表達、人際關系、藝術素養(yǎng)等方面與城市學生格格不入,導致其不能很好地融入集體、展示自我、開心愉快地學習和生活。在嚴重的自卑心理下,加上同伴和老師的譏諷冷落,其內心產生對抗情緒,討厭和同伴、老師交往,破罐子破摔,思想品德上存在多重缺陷。
部分的農民工子女在農村學習生活過較長一段時間,生活范圍較為局限,即便已經進入了城市學校,不少農民工子女的校園生活,依然停留在教室、宿舍、食堂三點一線模式。過度重視文化課程的學習,輕視社會實踐。這就導致了學生的生活與社會脫節(jié),減少了與外界交流的機會,阻礙了視野,影響了交際能力的發(fā)展與工作能力的提升。
網絡與新媒體的不良信息,對學生的知與行造成了一定程度的誤導。青少年時期的學生,尤其是農民工子女,其價值觀與人格尚未完全定型,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干擾。新媒體時代,信息龐雜,各種不健康、三觀不正的不良信息,傳播廣泛,嚴重威脅了農民工子女的思想健康。另外,新媒體對學校的品德教育內容造成了干擾,影響了品德教育的效果。
一方面,積極開展對農民工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緩解他們的生存壓力,使他們能夠正確看待困境、正確對待他人的幫助。通過勵志教育、感恩教育,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輔導員需要進入到農民工子女的生活中去,積極溝通,把握思想動態(tài),及時調節(jié)引導。另一方面,完善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體系。開設心理健康課程、舉辦心理健康講座、開辦心理咨詢室,為農民工子女提供全方位的、有效的心理健康服務。對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及時歸檔、跟蹤監(jiān)控、妥善解決。
為了解決農村貧困學生在經濟方面的后顧之憂,我們需要健全農村貧困生幫扶救助體系,緩解農民工子女的生存困境。除了發(fā)放助學金、提供助學貸款之外,還應該從其他各方面來為農村貧困生提供幫助。比如,在設立勤工儉學崗位時,盡量考慮到學生的專業(yè)特點,既能增加收入,又能學以致用。再比如,建立日常生活保障制度,分析校園卡消費情況,為消費過低的學生提供經濟資助。另外,建立特困生檔案,由輔導員予以重點關照。
一方面,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并鼓勵農民工子女參與其中,比如文藝匯演、主題展覽、各類體育比賽、演講辯論比賽、專家講座,等等;另外,鼓勵農民工子女參與社團或學生會組織,豐富自身的校園生活,鍛煉交際能力。另一方面,提供豐富多彩的社區(qū)實踐活動,比如社會調查活動、社會公益活動、支邊支教活動,等等,為農民工子女提供密切接觸社會的機會,開闊視野,鍛煉實踐能力。
通過開設課程、舉辦講座等多種教學活動,充分利用校報???、校園電臺、校園網等校園媒體資源,形成宣傳合力,營造學習媒體素養(yǎng)的氛圍,提升學生的媒體素養(yǎng)。另外,我們需要充分依賴信息技術、凈化網絡環(huán)境,保障品德教育的質量。第一,打造一支德才兼?zhèn)涞木W絡管理團隊,發(fā)揮監(jiān)管與引導職能,積極與學生互動。第二,加強對網絡信息的管控,屏蔽不良信息、反動言論的涌入,掃除阻礙農民工子女品德教育的內容。
為了保障農民工子女品德教育的教育效果,應當完善學校心理健康教育體系;健全農村貧困生幫扶救助體系;為學生提供豐富的校園文化活動和社區(qū)實踐活動;為學生營造良好的網絡環(huán)境。從而真正地為農民工子女提供幫助,引導他們正視困難,樹立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保障品德教育教育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