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省撫順市第一中學 趙君華
教育者永遠都不能只注重實踐,還要注意學習教育理論。閱讀了《蘇霍姆林斯基選集》以后,深深地為前蘇聯(lián)杰出的教育理論家和教育實踐家蘇霍姆林斯基崇高的品德和無私奉獻的精神所感動。我更感覺到他的教育理論真的是教育大海上的航標燈,指引著教育者前進的方向,撥開了我教育路上的迷霧。提到蘇霍姆林斯基,只要是投身教育的人沒有不知道的,我覺得可以稱得上是外國的“孔子”,而且他更加側重于少年孩子的教育。他對教育的忠誠和熱愛真的達到了一個無人能及的高度。真的做到了平凡的崗位,光輝的業(yè)績。
蘇霍姆林斯基說:“教育素養(yǎng)這一品質(zhì)的第一個標志,就是教師直接觸及學生的理智和心靈。真正具有這種寶貴品質(zhì)的教師,他的講課就像跟學生進行議論。他不是拿真理來進行說教,而是跟青少年一起談心:他向?qū)W生提出問題,吸引他們來一起進行思考?!爆F(xiàn)行教育體制下,部分教師還是沿用陳舊的教育模式,滿堂灌、填鴨式的教育方式完全抹殺了學生對學習的熱切愿望,模糊了的學習目的,使得學生失去取得成功的最重要的的動力。說起傳統(tǒng),其實蘇霍姆林斯基的時代更加久遠,但是他能讓教育優(yōu)于現(xiàn)在的國內(nèi)教育,這就值得我們思考。
“思考的過程是解決問題的過程,才能成為名副其實的腦力勞動。”教師越是善于把握學生的思維活動賦予解決問題的性質(zhì),學生的智力也就能越加積極地參與到這項活動中來,學習中的阻力和困難也就越加清楚,因而腦力勞動的過程也就在某種程度上成了克服困難的過程。要想真正地掌握知識,不僅僅要在學生面前揭示教材內(nèi)容的本質(zhì),而且要教給學生怎樣思考,讓他們獨立地、自覺地深入到教師的詳細講解中來。這也是我們經(jīng)常說的不僅讓學生學會,還要讓學生會學;要讓學生養(yǎng)成終身學習的習慣。
我國早就有古訓“學高為師,身正為范”“親其師,信其道”的說法。在蘇霍姆林斯基的著作中,體現(xiàn)出的對教師師德的闡述和教師在學校辦學中的核心地位的論述是非常有道理的。教師師德要落實到日常的教育教學行動中去。而且教育者要善于抓住一切機會,生動的向?qū)W生表達自己的德育理念,讓孩子不知不覺中收到教育,從而發(fā)生改變。正所謂“春風化雨,潤物無聲”。蘇霍姆林斯基曾在書中說過這樣一個故事:孩子們在一次遠足歸途中,向鄰村的一位老奶奶要水喝。老奶奶請孩子們到果園里去,并拿出水果和土豆款待他們。孩子們吃完后向奶奶表示了感謝,然后又出發(fā)了。走了半公里的時候,孩子們忽然想起他們剛才坐過的地方,一些烤土豆的皮丟在地上沒有收拾。于是,一場小小的辯論開始了。有的孩子不以為然,認為返回沒有價值,有的孩子卻認為應該回去收拾干凈。在老師的支持下,孩子們決定往回走,只有一個孩子沒動,他說:“我要在這里歇會。”但是,當他聽到同伴們氣盛憤怒的指責他的話時,他想休息的念頭就打消了。在這件事中,蘇霍姆林斯基努力讓學生進行一種體驗,那就是讓孩子們體驗到正義的思想取得勝利的心情,這是何其寶貴的體驗呀!
蘇霍姆林斯基在《寄語后來人》中寫道:“要教導學生把他人的歡樂和憂慮變成自己切身的歡樂和憂慮,要在學生身上形成一種最高尚的需要——需要他人,就讓人成為學生精神世界里最可寶貴的珍寶吧?!彼麗劢逃?、愛學生,是學生的良師益友,他把每一個學生視為“我的孩子”,與他們朝夕相處,一天也不能與學生、教學相脫離,這位教育家堅持強調(diào),沒有對受教育者的愛和尊重,就沒有也不可能有社會主義人道主義精神的教育。這就提醒我們一定要具備熱愛教育工作這一前提,只有從心里愛這份職業(yè),才可能讓學生感覺到你的愛,自然流露沒有修飾的真實的情感。高中學生正處在風華正茂的年齡階段,既是人生中擁有激情和夢想,最富有活力的階段,也是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逐步成熟的時期,此時最需要老師們對他的關愛和引導。
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需要教育者去模仿、去超越。在中國教育大發(fā)展的時代,我們更應該有魄力、有激情去擔當起這個重擔。當教育的目的不是為了考試,而是為了讓孩子熱愛生活、熱愛這個世界,這才是世界上最好的教育;當一個教師能夠讓孩子用自己的眼睛發(fā)現(xiàn)了生活的美,感受世界的多彩,這樣的教師才是最成功的教師。我想投身到這樣的教育當中,我要成為這樣的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