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鳳華
(福建省寧化縣第二實驗小學,福建 三明)
數學交流能力屬于學習能力的一種,主要是指學生在實際學習期間通過對數學基礎知識的學習以及解題技巧的熟練掌握,真正領悟相應的數學思想,最終形成數學能力的成果。在學生與學生或者是學生與教師交流過程中,可以充分發(fā)揮相互印證以及提升作用。從某種程度上講,數學交流能力能夠判定學生可不可以將被動學習有效轉化成主動學習,是數學能力培養(yǎng)期間的關鍵性指標[1]。實質上,若學生數學交流能力已經初步形成,則表示教師的教學角色發(fā)生了變化,逐漸從教學者向著引導者發(fā)展。從這個角度出發(fā),小學數學交流能力鍛煉及培養(yǎng)是數學教師實際教學的終極目標。
現(xiàn)階段,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日益深入,小學數學課堂中“滿堂灌”模式逐漸消失,比較常見的是教師講解以及學生練習兩者結合的教學模式,可以說這種講練結合模式屬于先進教學模式,能夠緊緊追隨時代步伐。例如,在教學人教版一年級上冊第七單元“認識鐘表”時,我設計了“我撥你說”等活動,通過師生、生生之間的互動交流充分調動了孩子自主學習的積極性,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了孩子,讓孩子從生動具體的情境中學習數學,提高了孩子的合作交流能力及語言表達能力。
因此,小學教師必須要促進自身教學理念的有效轉變,給予學生充分信任,讓學生可以積極強化數學交流,發(fā)揮數學交流的作用,真正培養(yǎng)其數學交流能力。
在實際教學期間,小學數學教師需要為學生創(chuàng)造交流機會,具體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合理選擇課堂討論內容,在內容選擇中需要堅持兩個步驟:首先,所要討論的問題必須要做到難度適中,保持在大部分學生學習的“最近發(fā)展區(qū)”[2]。若討論的問題難度系數相對較低,則難以使學生認識到討論的重要性,進而對討論積極性產生嚴重影響。然而,若問題難度較高,則往往會使學生經過討論也得不到答案,喪失了討論的信心,影響討論問題的積極性。所以說,教師需要從實際教學內容以及學生知識掌握情況出發(fā),實施具體化分析研究,做到恰當安排。其次,所要交流研討的問題應該是學生個人難以在較短時間內順利解決的。通常情況下,教師在對新知識進行探究的時候或者是對教材重難點問題進行分析的時候,都可以讓學生運用交流討論,及時發(fā)現(xiàn)問題,總結概括規(guī)律,深刻理解容易混淆的內容,對知識實施進一步判斷以及辯析。通過知識溝通,強化組織交流。
第二,有效把握課堂教學期間的交流時機,當學生處于“憤悱”狀態(tài)的時候,組織學生進行交流,這個時候學生思維往往相對活躍,開展交流討論,有助于學生發(fā)揮主動性,獲得真正的交流體驗,小學數學教師也更容易受到真實的反饋。
數學交流能力鍛煉期間,教師應充分發(fā)揮指導作用,科學引導學生積極學習。具體表現(xiàn)在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小學數學教師需要引導學生科學閱讀以及學會閱讀。從某種程度上講,閱讀屬于數學學習的基礎方法,也是常見方法,是數學交流能力培養(yǎng)期間的基礎性策略,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例如,小學數學教師在講解“年月日”課程內容的時候,可以指導學生閱讀相關的閏年文章。一般情況下,學生在閱讀完之后會發(fā)生質疑,提出問題:“年份數是4的倍數的年都稱之為閏年嗎?”在此問題基礎上,再次鼓勵學生閱讀,然后從書中自主尋找答案,讓學生知道通過認真閱讀就能夠掌握到更多的數學知識,獲得較強的閱讀成就感。
第二,教師應鼓勵學生學會認真傾聽。交流能力應該在傾聽基礎上進行培養(yǎng)。具體來說,在傾聽的過程中需要抓住幾個要點,首先要聽清楚所要表達的內容,然而從整體角度把握其他人的話語重點。其次,傾聽他人在進行問題解答時候的具體思維策略,了解其采用了怎樣的思考方法。再次,傾聽他人在進行思想表達的時候是否出現(xiàn)了不嚴密的地方,需要隨時準備補充以及大膽質疑。在以上三點的基礎上,數學教師再鼓勵學生傾聽,學生就會有聽的欲望,也就會激發(fā)其聽的興趣,獲得好的交流效果。
第三,數學教師需要大力引導學生科學對話。當學生在傾聽完發(fā)言之后,需要經過思考,學會對話,然后在對話的基礎上,使交流引入到更為深遠的層次。具體來說,可以運用這樣的方法開展對話提問:首先質疑型提問,例如“你能不能說得更加清楚一些呢?我沒有聽明白?”其次,反駁型提問,例如,“如果如你所說,則用你的方法可以解決什么樣的問題?”再次,補充型提問,例如“我的想法與你前面的想法有相似之處,但是后面我這樣認為……”
總而言之,數學教學期間,小學數學老師需充分認識交流能力培養(yǎng)的重要性,強調交流作用以及創(chuàng)造交流機會,不斷拓寬交流渠道,促進學生交流能力形成,為今后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提高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李火船.試論小學數學交流能力的培養(yǎng)[J].教育教學論壇,2013(48):103-104.
[2]韓家興.淺談數學交流能力的培養(yǎng)[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3,10(2):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