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潤花
(甘肅省白銀市白銀區(qū)第三小學)
習作教學貫穿整個小學語文教學始終,長期以來存在教者教“難”、學生動筆“難”的兩難處境,為了更好地提高習作指導的科學性、實效性,全面提高小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解決日常習作指導及習作教學中存在的困惑、難點,同時帶動我校語文教師參與作文教學的積極性,盡快形成科學、有效指導習作教學的策略,提高學生習作興趣和質量,必須對小學作文教學策略進行不斷的創(chuàng)新與完善,以提高小學作文教學的效果。
學生在寫作的時候,首先要寫的就是題目,因此,老師要從作文命題方面下手,為學生命有趣的題目,讓學生在寫作開始就發(fā)現(xiàn)作文題目的有趣性,以此來提高作文的興趣。老師在命題的時候要注意其有趣性[1],可以從如下方面入手:縮小作文的命題范圍、肢解題目、化繁為簡等等,這些命題原則能夠讓學生的興趣大增,給學生寫作創(chuàng)造無限的空間,讓學生感到作文也不是他們想的那么難,從而主動學習,提高寫作效果。
情境法目前在很多學科中都有所應用,情境法的優(yōu)勢是很顯著的,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欲望,將學生帶入生動的情景之中,從而不斷提高教學效率。同樣在作文之前,老師要為學生設計生動的情景,可以組織一些小游戲、小表演等活動,讓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老師所創(chuàng)設的情境中。這樣的教學方法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學生的寫作興趣,讓學生主動去寫作,把自己想說的話、自己的想法都寫在作文中,寫作效果很好[2]。
在學生寫作完之后,老師就要對作文進行講評,老師要注意,在作文講評環(huán)節(jié)不是重點評判學生的好壞,而是要多多激勵學生,以此不斷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小學生可能看不太懂老師所寫的評語,而是重視最為直觀的分數(shù),老師要明白學生的這個特征,盡量給學生打高分,這無疑是鼓勵學生最好的方法。
小學生的主要特點為爭強好勝、競爭意識強。因此在作文教學過程中,我就經(jīng)常為學生舉辦一些寫作大賽等,以此來激發(fā)學生的寫作熱情。通過比賽,學生的個性得到了張揚,引爆了情趣想象的火花,并且在比賽中學生可以取長補短,不斷完善自己的寫作技巧,從而使自己的寫作能力不斷提升。
“激勵”“評價”是心理學上講的兩大功能,老師能夠正確地使用這兩個心理功能就能不斷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傳統(tǒng)的評價方式是“玉中指瑕”,而正確地指出不足的方法是“沙里淘金”,也就是老師要善于尋找學生的亮點,特別是學生在作文中發(fā)表的獨特見解,老師更要用心去感受,挖掘學生的潛力,這樣學生才能在以后的寫作中繼續(xù)創(chuàng)新、創(chuàng)優(yōu),提高寫作教學質量。
在進行作文教學過程中,老師要關注學生的整體情況,從全局著手,突出重點,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例如,老師要依據(jù)學生的實際思維發(fā)展特征與新課標的規(guī)定,把握不同學段的作文教學目標,以此來確定中高學段的不同作文訓練形式,在此過程中要注重點:低年級(第一學段)的學生的想象力比較豐富,因此最為有效的訓練方法就是創(chuàng)造型的想象性寫話與童話體寫話,以此來提高學生的想象力,不斷發(fā)展學生的語言描述能力。中年級(第二學段)要注重學生的觀察能力的培養(yǎng),在教學中要重視對學生觀察能力目的性、持續(xù)性的訓練,讓學生通過訓練學會主動觀察周圍的事物,以提高寫作的目的性與生動性。高年級(第三階段)是要注重學生抽象概念思維的培養(yǎng),通過多種途徑對學生進行培養(yǎng),可以從課內走向課外,組織學生多進行課外活動,以此來培養(yǎng)學生的歸納推理、演繹推理的能力,使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發(fā)散,不斷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因此老師在每次習作指導的時候都要注重從整體出發(fā),準確定位教學的重心,把握教學目標,不斷提升學生的作文效果[3][4]。
總之,小學作文教學長期以來教學效果不佳,為此老師要采取有效的教學方法,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情況與教學現(xiàn)狀,制定針對性的教學措施,讓學生都受到個性化的教育,讓學生真正掌握寫作的技巧,不斷發(fā)展學生的綜合素質與能力,為學生創(chuàng)建寬松的寫作環(huán)境,讓學生在輕松的氛圍中學習寫作,讓學生覺得寫作是一件快樂的事情,從而主動、積極地去寫作,老師在教學中要把握全局,從整體著眼,重點突出,以此提高寫作效果。
[1]高鳳杰.小學作文教學指導的策略探析[J].現(xiàn)代閱讀(教育版),2013(7):256.
[2]王秀麗.如何進行小學語文作文教學[J].學周刊,2012,12(8):44-45.
[3]王鵬飛.小學語文作文教學方法的創(chuàng)新思考[J].中國校外教育,2014,33(25):110.
[4]陳靜.小學語文作文教學方法的創(chuàng)新途徑探析[J].中國校外教育,2012,5(26):8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