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 地
內(nèi)容提要:浙江是戲文的故鄉(xiāng),是中國戲曲的泉源和土壤。浙江戲曲音樂在南北曲腔、亂彈諸調(diào)、攤簧等類別以下,又因其音樂結(jié)構(gòu)組成上的差異細分至不同的種、支、路。從戲曲音樂在浙江的地域分布來看,南北曲腔、攤簧遍布全省,亂彈諸調(diào)則在紹興和“南片”六府流行。20世紀50年代起,政府專設(shè)文化行政機關(guān)管理民族戲劇,浙江的戲曲音樂也出現(xiàn)了一個新階段。
民族的文藝、戲劇是全民族的,戲曲音樂亦如此,并不以行政區(qū)劃的省、市、縣為界;但是,由于戲劇及戲曲音樂的內(nèi)外各種條件,各類各種戲曲音樂會各有其流行地域,同時,一地也因其各種因素,而習慣、時尚某一或幾類、種戲曲音樂。
浙江的三類戲曲音樂在省內(nèi)的地域分布及浙江“北片”“南片”的戲曲音樂種類,作示意于表5(外省僅作籠統(tǒng)說明)。
表5
綜以上:
(一)各類各種戲曲音樂在浙江的地域分布
1.南北曲腔遍布全省。其中:
1)高腔遍布“上八府”,主要是紹興及“南片”六府(見圖1之A)。
2)昆腔。正昆在“北片”五府;草昆在“南片”六府(見圖1之B)。
2.亂彈諸調(diào),在紹興和“南片”六府[歷史上曾流入甬(寧波)和杭嘉湖地區(qū)](見圖1之C)。
3.攤簧遍布全省。其中(見圖1之D):
1)南詞攤簧,遍布“南片”六府;
2)唱說攤簧,遍布“北片”五府;
3)“越劇”,遍布全省。
(二)浙江“南”“北”的戲曲音樂種類
1.“北片”五府,長期以正昆(南北曲“本腔”)為主要劇唱,紹興(及甬)有高腔(調(diào)腔);亂彈諸調(diào)時期,紹興亂彈勃發(fā),該五府曾有“大京班”活動;攤簧興發(fā)時期,劇唱為唱說攤簧和“越劇”(見圖1之E)。
圖1 戲曲音樂在浙江的地域分布示意圖(不含縣)
2.“南片”六府,南北曲腔時期,為高腔和草昆;亂彈諸調(diào)興起后,為這片地域的主要戲曲音樂,至今,浙江之被稱為“亂彈之鄉(xiāng)”即由此得名;攤簧中唯南詞攤簧為劇唱附于亂彈諸調(diào)的戲班;并有“越劇”(見圖1之E)。
3.紹興居浙江省約略中心的地位,歷史最為悠久,兼有北片的正昆和唱說攤簧,及南片的高腔(調(diào)腔)和亂彈(紹興亂彈),且自具特色;“越劇”由此地興發(fā),走向全省、全國。
4.“北片”諸戲曲音樂,皆單種成班,即全昆班、全高班、紹興亂彈班、唱說攤簧班、越劇班(包括全省以至全國越劇班);“南片”,雖有民間的全昆班、全高班,而普遍的職業(yè)戲班皆為“合班”——以亂彈諸調(diào)為主體的“高腔、昆腔、亂彈、‘徽’戲、南詞攤簧,并兼戲弄性的‘時調(diào)’合班”。
(三)浙江的戲曲音樂每類每種都和外省相聯(lián)系著:
1.南北曲腔
1)高腔曾經(jīng)是一長時期在(南方)廣大地域內(nèi)最普遍流行的劇唱,其中源出于江蘇西弋陽的一支“弋陽腔”,曾作為高腔的代表在明中葉入“兩京”。至今,南方諸省猶普遍演唱著。浙江“上八府”有八路高腔,其中調(diào)腔尤具有特殊價值。
2)昆腔,明代南方諸腔中的原“昆山腔”,在長期過程中,經(jīng)過改造,逐步從民間劇唱上升為全民族的南北曲曲唱(本腔,或“官腔”)。當時稱“吳 越(曲律)”“吳浙音”①,其根據(jù)地即以蘇州為中心的蘇南、杭嘉湖、紹甬——古“三吳”之地。以蘇州的正昆為代表,在明末清初成為全民族性的劇唱。
至今,全國有五個正昆劇團,有一個在杭州(其他在寧、蘇、滬、京)。尤其是,草昆猶遍布浙江南片六府。
2.亂彈諸調(diào)
清中葉后,南北曲腔漸趨萎縮,亂彈諸調(diào)為流行最盛的戲曲音樂,至今未可稱衰。其諸調(diào),源頭不一。其中[三五七]之被稱為“浙調(diào)”,[二凡]之被稱為“浦江調(diào)”(浦江為浙江省的縣名),或源出浙江,亦未可知。[三五七]得名于其句式“三、五、七”而為一嚴整的唱調(diào),或為曲腔轉(zhuǎn)化為唱調(diào)之始。
亂彈諸調(diào)中的“西皮——二簧”因“‘徽班’進京”后產(chǎn)生“京戲”(皮簧)在清下葉勢壓百花。而浙江直到如今有最齊備的亂彈諸調(diào)(包括“二簧”中有特有的[小二簧],“西皮”中特有的[慢垛子]),至今猶為浙江南片六府主要的戲曲音樂。
在紹興有紹興亂彈,其特有的[流水二凡]“海底翻”堪稱最具戲劇性的劇唱。
因此,浙江被稱為“亂彈之鄉(xiāng)”。
3.攤簧
攤簧,是杭州灣南北岸和太湖流域,即浙江北片五府與蘇南(亦即古“三吳之地”)共同的產(chǎn)物。
1)南詞攤簧,原為坐唱戲曲,成于蘇州,又有“蘇(州)攤(簧)”之稱,它成為扮演性的劇唱,則首先而且普遍地是在浙江,②遍布浙江南片六府;尤其在近年,南詞攤簧在浙江的“合班”中的地位明顯提高,表現(xiàn)力大為豐富,可謂現(xiàn)今南詞攤簧的主要根據(jù)地和中心了。
2)唱說攤簧,成于杭州灣南北岸和太湖流域,在江蘇南部常州、無錫和上海,在浙江,現(xiàn)存有甬(寧波)、余姚、湖州三路。
在攤簧這一大類中,角出歧發(fā)的是越劇。
3)越劇生成于浙江省紹興(府)屬下的嵊縣,于20世紀二三十年代興起,進入上海,勃發(fā),從而走向江河南北,成為全國數(shù)得上的“大劇種”。
如上,浙江擁有三大類所有的各種戲曲音樂;三類中各有一種(或一支)成為全民族性的或勢奄全國的戲曲音樂;而又都不是從浙江直接走向全國。浙江,其可為我國民族戲劇、戲曲音樂滋生的源泉、土壤。
戲劇演出團體,今通常稱“劇團”,舊時多稱“班”“社”,至今民間和戲界猶常常稱“班”。
浙江“北片”平原五府,戲曲音樂都單種成班;“南片”丘陵六府,多諸種合班。
對“戲”“班”稱呼,舊時甚雜。
有以其活動(原先)的季節(jié)時令為稱的(如“社戲”“燈戲”“采茶戲”等);有以與其戲劇活動相伴同行的活動為稱的(如“花燈”“花鼓戲”“竹馬戲”“竹馬班”“串客班”等);有以其當場演員人數(shù)為稱的(如“鸚哥戲”“鸚哥班”“三腳戲”“三腳班”等);有按班社組織大小(亦包含其所演劇作的莊詼)而稱“大班”“小班”的(如“紹興大班”“大京班”“小歌班”“檔子小班”等);又有按演員的年齡、性別為稱的(如“童子戲”“坤班”等);還有以資辦該班社的主人或行頭(服裝、盔飾)主人的姓名命班的;還有用特定的專名命班的(如“品玉班”“祥云班”“春田社”“尚舞臺”等)。與戲曲音樂有關(guān)、與現(xiàn)今情況有關(guān)的是以下三種:
(一)以“腔”“調(diào)”或樂器名班(戲)
在浙江,有“高腔班”(高腔戲)、“調(diào)腔班”(調(diào)腔戲)、“昆班”(昆腔戲),北片五府曾稱正昆(班)為“本腔(戲)”“本班”;“亂彈班”(系合班)、“胡琴戲”③“和調(diào)(班)”(和調(diào)戲)④、“攤簧班”(攤簧戲)、“詞調(diào)戲”⑤“的篤班”⑥“時調(diào)(戲)”等。
(二)以地名命班
這有不同情形。本地人對本地戲,原先并無用本地地名稱之的,有的用其他稱呼,一般則徑稱“土腔”“土戲”“本地梨園”等。
以地名命班,本來是他地的人們對某一地或演員籍貫為某一地的戲、戲班的稱呼,在浙江,有“武林班”“甬劇”⑦“金華戲(班)”“處州班”“紹興戲”⑧“越劇”⑨“二都戲”“浦江班”“蘭溪班”“三坑班”等。
也有以其班社或戲的源出地為稱的,有“京班”“徽班”。
(三)以地名與腔調(diào)連稱
如“溫州亂彈”“黃巖亂彈”“杭州攤簧”“湖州攤簧”等。
20世紀50年代后,除“昆”“京”外,浙江戲劇概以班社所在地為稱,或稱“×劇”,或以地名與腔調(diào)連稱,都稱為“劇種”。有:
越劇——此名舊已被用于上海,今沿用;流布浙江全省,呈奄及江河南北之勢。
婺劇——20世紀50年代,嚴州、衢州、處州曾撤銷建制,其大部分地區(qū)及三州治所在地(建德、衢“縣”、麗水)皆劃歸金華地區(qū),故,概括當時的金華地區(qū)內(nèi)以亂彈諸調(diào)為主的“高、昆,亂、‘徽’,攤”的所有的各種合班(包括“時調(diào)”),統(tǒng)稱為“婺劇”。
紹劇——紹興亂彈。
甌劇——溫州地區(qū)內(nèi)以亂彈諸調(diào)為主的“高、昆,亂、皮簧,攤”所有的合班。
和劇——溫州轄下平陽縣以“吹撥、皮簧”為主的“高、昆,亂彈諸調(diào),攤”的合班。
臺州亂彈——臺州地區(qū)內(nèi)以亂彈諸調(diào)為主的“高、昆,亂彈諸調(diào),攤”的合班;20世紀50年代前后的時期,曾稱“黃巖亂彈”。
二都戲——浙江南端景寧、慶元兩縣交界的山區(qū),以“胡琴戲”(皮簧)、吹撥為主的“高、昆,亂彈諸調(diào),攤”的合班。浙江南鄰的閩北稱之為“北路戲”。
浙昆——正昆,實指“浙江昆劇團”。為全昆班。
永昆——溫州一帶的全昆班,實指今“永嘉(縣)昆劇團”。
宣昆——宣平縣全昆班,實指“宣平(縣)昆劇團”(今已報散)。
金昆——金華一帶的草昆。今金華、蘭溪有民間劇團(全昆班)。
新昌調(diào)腔——紹興轄區(qū)內(nèi)以新昌縣為中心的調(diào)腔(高腔的一支),今有“新昌(縣)調(diào)腔劇團”。
寧海平調(diào)——寧??h的“平調(diào)”(高腔的一路),實指“寧海平調(diào)劇團”(今已報散)。
松陽高腔——高腔的一路,今有民間劇團(全高班)。
永康醒感戲——道士戲,今已絕。
甬劇——寧波攤簧,唱說攤簧的一路。舊時在上海流行時已有“(改良)甬劇”之稱,今沿用,今有“寧波(市)甬劇團”。
姚劇——余姚攤簧,今有“余姚市姚劇團”。
表6
湖劇——湖州攤簧,今有“湖州市湖劇團”。
杭劇——武林班又稱杭州攤簧,實指“杭州杭劇團”,今已絕。
睦劇——以淳安縣為中心,流行于浙贛皖三省交界處農(nóng)村鄉(xiāng)鎮(zhèn)的、以戲弄段子為特色的“三腳戲”,有“淳安(縣)睦劇團”(今已報散);民間有業(yè)余、半業(yè)余劇團。
“滑稽戲”“目連”、木偶皮影,不計在內(nèi)。
全省“劇種”分布情形,作表以示(見表6)。
戲曲音樂系戲劇綜合藝術(shù)中的藝術(shù)的一個方面;戲曲音樂種類并不就等于是戲劇種類,戲劇由班社演出,戲劇種類又不就是班社組織。今之“劇種”與戲曲音樂種類、戲劇種類、班社組織三者也都不等同。本書著述戲曲音樂,故以戲曲音樂的類、種為綱,以支、路為目,以“劇種”為現(xiàn)狀。
20世紀50年代起,政府專設(shè)文化行政機關(guān)管理民族戲劇,許多具有現(xiàn)代文藝思想、高度文化水平、現(xiàn)代音樂知識的音樂家進入民族戲劇,擔任了專業(yè)音樂作曲和各方面的音樂工作,使戲曲音樂出現(xiàn)了一個新階段——從此,戲曲音樂各方面的創(chuàng)造進入到自覺地階段,各方面都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
近四十年來,浙江的戲曲音樂的變化,主要有三個方面。
(一)音樂的材、質(zhì)上的提高、豐富
1.凈化、美化聲響和音響、音質(zhì),并使之規(guī)格化。如:以“十二(平均)律”為趨定的要求,律音準、調(diào)整并確定調(diào)高、節(jié)拍、速度;定樂譜;凈化、美化唱者和演奏者的聲響、音響和音色;調(diào)整并提高唱者和演奏者各方面的技巧等。
2.豐富和擴大戲曲音樂的材料及表現(xiàn)手段和手法。這有兩個方面:一方面是“新”材料,包括本種本類以外的戲曲音樂的材料、戲曲音樂以外的音樂材料,以至民族音樂以外的音樂材料;一方面是“新”體式,如聲樂上對唱、合唱、幕后唱等,器樂上獨奏、合奏等手段,前奏、間奏具有特定描寫性的器樂曲及各種轉(zhuǎn)調(diào)、各種樂式、樂體的運用等;以及樂隊的建設(shè)(包括“外來”樂器的引用)。
音樂材質(zhì)上的變化,總的說是使古樸趨于華麗,簡單趨于繁復;規(guī)定性代替隨意性,確定性代替可變性。
(二)強化本類本種本路音樂特色
這在近四十年“‘劇種’論”影響下,成為普遍的傾向,可說用了所有能做到的做法,大致有兩種情形:
1.認識本類本種的結(jié)構(gòu)特點,自覺地擴大運用。如對唱調(diào)的濃縮和擴展;對“大、小嗓”的合理安排;對各種幫腔、各種“疊板”的功能,對“海底翻”“甩清板”,對器樂散聲、調(diào)弦的效能等作自覺地運用;對“犯調(diào)”“反調(diào)”的擴大、編作;從而編作“新板式”“新伴奏”“新器樂牌子”等。在與新材料引進結(jié)合的情況下試編寫新唱調(diào)。
2.強化、執(zhí)守本路某派的形態(tài)特點。常見有兩者:一是避免與他路他種雷同以“保持”本路本種的特點,包括同一種不同路之間在使用同一唱調(diào)時相互執(zhí)守某些形態(tài)上(節(jié)拍或具體旋律片斷上)的差異,互視為特點而互斥;一是更常見而明顯的,即“學‘流派’,一絲不走樣”。
以上兩種情形,都是為了強化戲曲音樂的特色、特點,而趨向卻相反。前者,在進行過程中會發(fā)現(xiàn)戲曲音樂中諸種類有很多可通之處,會吸收他路他種以致他類融入自身之中;后者則反之。在實踐中,前者費力;后者易顯。兩種情形的做法,在近四十年內(nèi),都取得了很多的收效。前者,有許多由“新文藝工作者”創(chuàng)造的“新做法”已普遍接受、推廣用之,成為“傳統(tǒng)音樂”;后者,對某些“劇種”(如“越劇”)地域的擴大起很大的推動作用。
(三)力圖使每一部劇作的音樂成品
近四十年來,戲曲音樂活動在尊重戲曲音樂唱調(diào)通用性的基礎(chǔ)上,同時致力于對每一部劇作的音樂創(chuàng)作和演出上的特定性。這一項不能代替前兩項,而前兩項——音樂材質(zhì)的提高豐富、音樂特色的強化發(fā)揮,必須通過每一部劇作的演出才得以具體體現(xiàn)。音樂家們與演員們會同,在全劇構(gòu)思、每出(場)設(shè)計,按劇情需要、氣氛烘染和人物性格刻畫,在使用各種音樂手段、材料及程式、功能,著意于每一劇作、人物的音樂意境、造型和音樂形象的創(chuàng)造。
近四十年來,通過以上三個方面,又有理論上的探討,戲曲音樂有了巨大的變化和進展。浙江各類戲曲音樂中都涌現(xiàn)了許多出色的人才和成功的作品(具體見書中各篇)。
民族戲劇及其戲曲音樂,在浙江,源遠流長,八九百年,綿延蕃生至今。
浙江的民族戲劇及其戲曲音樂在我國民族戲劇及其戲曲音樂寶庫中有它自己的地位,也將傳流、發(fā)展,長存永遠,在我國文藝、戲劇、戲曲音樂建設(shè)中作出自己的貢獻。
[附]
浙江話屬吳語音系,全省各地語音具有共同的特征,亦存在著差異。大致述說如下:
表7 浙江話聲母表?
(一)聲母(本節(jié)用傳統(tǒng)“三十六字母”?,并附寬式“國際音標”。)
1.各地聲母大多相同,有28至30個。
2.完整地保存清濁相對的古全濁聲母:濁塞母“并”[b‘]、“定”[d‘]、“群”[g‘],濁塞擦母“從”[dz‘]、“床”[d?‘]和濁擦母“奉”[v]、“邪”[z]、“禪”[?]、“匣”[?]。
3.無卷舌(翹舌)聲母。
4.古半齒閃音“日”[R]母讀清或濁舌尖前音古齒頭“心”[S]母或“邪”[Z]母。
5.“泥”[n]、“娘”[?]兩母分讀。“泥”母拼開合二呼洪音,如奶[na],奴[nu];“娘”母拼齊撮二呼細音,如:尼[?i],女[?y]。
6.除杭州等少數(shù)地區(qū)外,尚有尖團之分。保存古齒頭音“精”系各母細音[-i][-y],讀舌尖前“尖音”,如:將[ts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