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擁鋒
(福建省福安市第一中學,福建 福安)
“三分課內,七分課外”,這是我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一貫理念。在高中語文學習中,古詩文閱讀是重難點,需要一定的文言知識儲備。語文課本中收錄的一些文章都是很有代表意義的,能讓學生體會文化帶來的樂趣。從小學到初中再到高中,學生從思路活躍、穩(wěn)定性不強到思想逐漸成熟,有了一定的穩(wěn)定性。在高中,如何有質有量地完成語文的學習任務,這是一個語文教師應該考慮的問題了。
閱讀時應采用“課內外讀寫結合”的策略來解決這個問題,這是課程創(chuàng)新的一種表現(xiàn)形式,也是現(xiàn)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必要環(huán)節(jié)。在學習文言文時,有時可以使用現(xiàn)在比較熱門的教學方式——翻轉課堂。在學生充分完成預習的基礎上,利用課前十分鐘將本節(jié)課的重點字詞進行歸納,再讓學生互相交流討論,利用教室一體機等多媒體設備上網(wǎng)查閱資料,甚至可以下載播放一些有關本課的視頻(如百家講壇等)。如此,課堂不再是枯燥的教師單向傳授與講解,學生獲得的信息量大而且深。通過這樣一些有效的途徑,學好語文會變得容易些。
什么是文化自信呢?文化自信可以說是一個政黨、一個民族和一個國家的文化價值以及發(fā)展方向的重要體現(xiàn)形式,也是一種象征。而文化自信除了正確看待自身的文化,對外來文化也要做到正確看待和取舍。
我國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常體現(xiàn)在語文學科的教學中,將語文學得透徹,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自信,從而使學生對我國的傳統(tǒng)文化、傳統(tǒng)思想體系產生尊崇和認同感。我們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建設,充分奠定了文化基礎,也提升了國人的文化自信,要教育學生正確對待自身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一個人的文化程度將會決定人的發(fā)展方向,而一個國家的發(fā)展前景將取決于每一個人的文化程度。因此,語文學習應培養(yǎng)文化自信,從而將中華民族文化發(fā)揚光大。
高中生不論是情緒上、心理上還是生活中,尚處于不穩(wěn)定的階段,所以教師應該對學生仔細觀察,針對學生學習語文的一些缺陷,采取必要的措施,下面列舉幾個普遍存在的問題。
高中生思想活躍、叛逆,都比較喜歡自由,尤其在高三階段,學習比較緊張,壓力也會比較大。有的學生承受能力不足,就會產生疲憊狀態(tài),導致學習的積極性降低。在閱讀時,學生可能會遇到諸多問題,很多時候,是學生自身存在一些局限性造成的。例如:心理活動跳躍性大、基礎知識不扎實,或者有的學生家里沒有適合學習的環(huán)境和氛圍,缺乏家長的監(jiān)督與指導,很難達到有效的學習成果。為了高效率地學習,應該讓學生有放松的時間和方式。如將學生帶到圖書館,換個環(huán)境閱讀,在書海中自由挑選感興趣的讀物。但又不是隨意無任務的閱讀,而是要求學生在遇到不懂的地方隨時記錄,然后在本子上進行總結和積累,每周讀一讀好的語段、寫一寫簡單的感悟體會。這樣會掌握更多的語文知識,也鍛煉了學生的自主閱讀能力,是一舉兩得的好辦法。
古詩文教學是高中語文課堂教學的重難點,也是傳播我國傳統(tǒng)文化、培養(yǎng)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徑。在古代優(yōu)秀詩篇中,學生可以親自去體驗古人的故事,回想古人浪漫的情懷。一直以來,大部分學生是從課本中學習知識的,難免會感到枯燥無趣。而多媒體教學的出現(xiàn),則讓學生興致滿滿,從而學習熱情高漲。但是學習僅有興趣是不夠的,更重要的是有計劃、有目的地進行學習,所以教師應該發(fā)揮好“主導”作用,在如何激勵學生學習古詩文上下足功夫,多渠道進行古詩文熏陶。比如,校園廣播在課間播放名家朗誦,教師組織學生參加經典誦讀,甚至讓學生穿上古裝進行情景表演……形式多樣的活動,能在無形中增強學生對古詩文的理解力。
有些知識的學習或文章的背誦,學生在課堂上無法完成,這就需要學生在課外進行延伸學習,這也是對學生自覺性的一種考驗。延伸學習雖然不屬于課程要求,卻是語文學習中不可缺少的一個環(huán)節(jié)。有的學生天生語文基礎比較差,缺少語感。本就應該在課下多多復習,如果不重視知識的復習,缺少知識的連貫性,他的語文基礎只會越來越差??墒沁@種課外作業(yè)的落實,不是簡單批改就能實現(xiàn)的,需要一線語文老師長期的跟蹤,需要足夠的耐心與恒心,需要跟學生訂立一個有效的學習監(jiān)督機制。
教師備課時,要聯(lián)系社會實際,將教學內容生活化,讓學生學起來更容易接受。突出學習的重難點,學生能更好地學習語文知識。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針對每一個單元的教學任務及教學環(huán)節(jié),能在重難點上進行深入分析,讓學生明白其重要性。對不同程度的學生,可以做出不同的要求,定一個合適的目標,學生學起來也會有動力。例如,在學習《赤壁賦》這篇文言文時,可以創(chuàng)設一個教學情境,新課導入——教師用準備好的課件進行演示,播放有關赤壁的視頻,在這種情境下,向學生講解文中的一些重點字詞,像通假字、一詞多義、詞類活用等,也可以將文言文的主要內容做一個簡單的介紹,給學生一定的時間進行自我學習梳理。然后要求學生既要會學,又要會講,將“學講模式”運用在語文學習中。這種模式不僅有利于教,對于學生的學更有裨益。這樣也使學生對文言文的各個段落有較深的了解,能宏觀掌握整篇文章。在第三課時,可以設置這樣的問題,讓學生進一步領會傳統(tǒng)名篇的魅力。
對《赤壁賦》一文作者情感的理解,有人認為表現(xiàn)了作者思想的積極、曠達,也有人認為表現(xiàn)了作者消極、悲觀的思想。你怎么看?
學生可以認識到蘇軾在文中表現(xiàn)出的復雜思想:既有積極、曠達的一面——文中表現(xiàn)出的是一種豪邁、灑脫的氣度,使文章呈現(xiàn)出某些積極進取的感情基調;也有悲觀、消極的一面。因為《赤壁賦》寫于蘇軾政治上失意、仕途十分窘迫、行動上不自由、心情極其苦悶的時期。在種種精神壓力下,蘇軾內心產生了深刻的變化,他開始比以往任何時候更加哀嘆世事之虛無,他感慨人生如夢,他渴望在江上清風、山間明月之中,求得一絲慰藉和超脫。黃州四年間,他過著清苦但又恬適的生活,“侶魚蝦而友麋鹿”。雖說他是一個胸懷曠達、有抱負的人,也想從佛老思想中尋求心靈的慰藉,因而寄情山水,幻想出世。然而事實上,他終究未能超脫,因此作品中體現(xiàn)出作者一種消極、悲觀的思想。
其實,文言文是很好的歷史事件載體,其中大多表現(xiàn)華夏兒女的優(yōu)秀品格,對學生很有教育意義,能夠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自信。
在講課的過程中,有技巧的講解可以事半功倍。教師可以使用微課教學,讓學生的理解更容易些。解讀文本,提煉文章的主旨是理解的重點,教師可以將一些跟主旨關系密切的問題引入微課中,來引導學生閱讀,讓學生知道文章閱讀的重難點在哪里。例如,在學習《讀<魯賓孫漂流記>》一課時,老師可以提問學生:“你們覺得作者要表達什么情感?是通過什么方法呢?文章中又是怎么表達呢?”繼而講解“作家透視法”和“讀者透視法”之間的關系。之后讓學生進行通篇閱讀,對文章有一個深入的了解,從而為以后的文本解讀提供一個范例。教師要引導學生運用“問題”來學習,能夠在閱讀的過程中解決問題,就說明文章讀懂讀透徹了。得讓學生自主探索,不斷地在錯誤中進步,在成功時獲得自信。
語文的學習中,討論問題和背誦是必修課。在進行這些語文活動時,小組合作需要深入淺出,循序漸進。小組成員之間在課外生活中要相互了解,和平共處,培養(yǎng)默契。我每個月都會適時組織一個課時的讀書分享會,輪流讓小組指定學生代表介紹自己的讀書心得,分享推薦好的書籍。給學生這樣一個分享自己學習語文經驗和閱讀體驗的平臺,學生會感覺語文并不是遙不可及的,而是與自己的生活息息相關、觸手可及的。
這一屆的三年來,我指導學生整理油印或購買了一些古代經典著作。高一、高二兩個學年,我堅持早起到校與學生一起晨讀,每天半小時。兩年下來,竟然完成了《論語》《道德經》《詩經》《楚辭》的全文誦讀。高三這一年,我整理了《大學》《中庸》《孟子》《左傳》及《毛澤東詩詞》中的部分名句名篇,作為學生語文課前5分鐘的誦讀材料。高考前,這些學生的古詩文閱讀能力已有了顯著的提高,他們在寫作上也積累了相當豐富的傳統(tǒng)素材。在學生的大部分習作與考試作文中,我看到的都是學生字里行間滿滿的文化自信。因此,我想要使學生愛上傳統(tǒng)文化,作為語文教師要身體力行。
總之,高中語文的教學,不論是哪種模式,都要讓學生在語文的學習中感悟到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讓學生對語文學科產生認同感,培養(yǎng)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相信在廣泛與深度的閱讀體驗中,學生的文化自信會越來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