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光亮
(合肥市第十七中學 安徽合肥 230022)
突破傳統(tǒng),更新先進的教育理念,高中通用技術課的學習方式、方法的研究仍處于初步階段,其理論建構有待進一步完善,其研究還有待逐步深入。當今先進的教育理念與我們傳統(tǒng)的教育理念確實存在著較大的差異,譬如說,學生考試得了九十多分,但家長、老師還說學生努力不夠,知識還沒有完全掌握,需要花更多的時間去復習和鞏固。誰都知道,我們在學校里所學的知識真正能應用于實際的并沒有多少,而我們的學生為了能真正地“掌握”所學,不惜花更多的時間翻來覆去地復習、做題……而西方教育大多要學生自己去找一些緊密聯(lián)系現實生活的課題,通過運用所學知識來解決問題,可他們只需要六十分就夠了,但他們的這種教育方式培養(yǎng)了更多的諾貝爾獎獲得者和世界一流的發(fā)明家、科學家。所以我們在教育教學中,首先要更新的觀念是,我們不應以考試成績?yōu)楹饬繉W生的標準,而應以學生實際解決問題的能力為標準。
“任務驅動”教學模式:任務驅動是美國著名認知心理學家戴維·保羅·奧蘇貝爾提出的具體教學原則之一,任務驅動將再現式教學方法轉變?yōu)樘骄渴?、實驗式的學習方法。作為一種建立在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基礎上的教學方法,任務驅動從有目標的學習出發(fā),要求學生通過完成具體的任務,從而達到解決實際問題、改變社會行為的目的。
基于以上理論觀點,結合通用技術課程具體的教學內容,考慮學生對技術知識的認識規(guī)律,我們實驗了以“任務呈現—任務明確—任務完成—任務評價”這一結構的“任務驅動”教學模式。下面以蘇教版通用技術8.1節(jié)《產品說明書及其編寫》為例,看看如何用任務驅動教學模式來完成這一課題的任務。
課前任務:提前讓學生搜集一部分家用電器的使用說明書。
任務呈現階段:教師認真分析教學目標,依據教學內容,結合學生自身的心理發(fā)展和學習水平,將本節(jié)需要學習的知識點和內容加以分解,然后有目的地將分解的內容隱含在一個個有趣的具體任務之中,呈現給學生。從具體某個問題或生活中某個實際現象出發(fā),提出學習任務,明確學習目標,讓學生通過完成一個個具體的小任務,進而完成總任務,最終實現教學目標。
任務明確階段:教師完成任務呈現后,除了把明確的任務布置給學生,還要注重引導學生將其收到的任務進一步剖析,使之明確化和具體化,從而擬訂符合自身的、可以完成的可行性計劃和具體實施方案。教師要多創(chuàng)設任務情境,對完成任務也要制訂一個初步的實施方案,幫助學生更快更好地明確自己的學習任務以及探究方向,從而產生積極完成任務的動機和興趣。
完成任務階段:教師準備與任務相關的學習資源提供給學生,鼓勵學生通過合作交流,更好地彌補其知識結構存在的缺陷,逐步完善解決問題的技巧與方法,從而高質量地完成任務。同時教師要加強指導,特別是在學生遇到困難時,要給予其積極的引導,讓學生養(yǎng)成自主探究的習慣。
任務評價階段:當任務完成后,首先讓學生進行自評和互評,教師正確引導,修改不足。其次,舉行一個成果展示會,教師帶領全班同學對學生作品進行評價和適當的點撥,學生更加明確完成任務的有效途徑。
任務驅動教學模式實施中要注意實施的原則:(1)任務要現實有趣;(2)任務要系統(tǒng)有度;(3)任務要有事可做;(4)任務要有果可評。除了以上的這些方面外,任務大小的選擇有很大的局限性。通用技術課堂教學的模式大多是,全班學生集中在一個制作室里,完成一個同樣的制作,例如一盞臺燈、一條板凳、一個手電筒等。一節(jié)課45分鐘,學生能做的有限,關鍵是學生很難有創(chuàng)意設計,絕大多數同學就是模仿一下,其主要原因是學生思考的時間不夠,有時甚至連模仿性的動手操作都完成不了。為了改變這種現狀,我在教學中做了一些探索。嘗試用幾周,甚至半個學期的時間來完成一個較大項目,再把大的項目細化,以周任務的形式下發(fā),任務驅動和整體項目同時進行,這就是筆者推薦的項目教學法。
項目教學法:項目這個詞現在很流行,各行各業(yè)都把做事情稱為做項目。項目教學法是源于歐洲的勞動教育思想,早期的雛形是歐洲的“工讀教育”和美國的“合作教育”,經過發(fā)展,到20世紀中后期逐漸趨于完善,并成為一種重要的理論思潮。項目教育模式是建立在工業(yè)社會、信息社會基礎上的現代教育的一種形式,以將受教育者社會化,以使受教育者適應現代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相統(tǒng)一的社會現實與發(fā)展為目的,是以為社會培養(yǎng)實用型人才為直接目的的一種人才培養(yǎng)模式。
項目教學法著眼于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其過程不僅僅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完成一個個小任務,更看中學生對整個項目的把握以及整個項目的全部完成程度,在完成過程中學生不僅學習了教學計劃內的教學內容,完成了對應的學習行為,同時還感受了一下把自己學習的知識點和技術直接加以應用的過程,在項目中肯定會遇到很多其他的困難,這就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學生收獲了成就感,自然而然就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故“項目教學法”是當代一種最流行的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方法。
項目教學法的顯著特點是,先學后講,先做后評,強調學生的自主學習。老師擔當配角,學生的主體地位突出了,學生才是真正的主角,實現了傳統(tǒng)師生角色的換位,不再是教師把現成知識技能簡單地傳授給學生,也不是簡單地讓學生按照教師的安排和講授去完成固定的作業(yè),學生只是在教師的引導下,獨立地尋求完成任務的途徑。通過體驗過程,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教師顯然不是教學中的主體,只不過是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引導者、監(jiān)督者和評價者。
項目教學法的實施過程:在項目教學中,強調學生對學習過程的體驗而非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結果,這種看重過程、側重自身進步的學習方式,可以讓學生忘掉學習的壓力,在做項目的同時不知不覺地成長。用縱向的思維看學生的成長,比用橫向的眼光看學生的成績,更讓學生體會到成長的快樂。讓學生參與創(chuàng)造性的實踐活動,體驗完成項目的艱辛與樂趣,其本身就是學習的最重要意義之一。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拓寬學生的發(fā)展視野才是教育主導的方向。
現以通用技術必修I第三章第1節(jié)《設計的過程、原則及評價》課程教學為例。課程內容是學習設計的一般過程,知道設計過程的不唯一性,知道設計的過程需要不斷優(yōu)化,以及一個好的設計是依據什么對其進行評價的。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可以引導學生從生活中熟悉的設計事例出發(fā),體驗設計的過程,使學生明白設計的過程是什么樣的,鼓勵學生拓寬自己的思維空間,充分發(fā)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想象、思考如何完成一個設計,教師通過創(chuàng)設學生感興趣的情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親身體驗從開始設計到實現目標的全過程。
這幾年,綠色環(huán)保的教育是全世界的話題,也是人類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基本保證,同學們也有一些基本的環(huán)保常識,但在生活中對環(huán)保的創(chuàng)新行動參與得很少,所以選擇一個當今的熱門話題——“空氣凈化裝置”的設計作為本章項目主題。這一主題想象空間很大,可以激發(fā)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
考慮到學生個人思路的局限性,鼓勵學生團隊合作,所以在完成本章內容時采用分組的方式,學生2-4人一組,選出組長,教師提出項目設計要求:功能實用、安全穩(wěn)定、美觀大方、能體現產品個性(最好有一定的科技創(chuàng)新)……
學生填寫項目設計方案表:項目名稱、項目時間進度、項目人員分工、項目功能介紹、項目的新穎性和先進性。
例如學生提交的人員分工表:
空氣凈化裝置項目人員分工表
實施過程是完成整個項目的關鍵所在。鼓勵學生運用一切可利用的資源,完成相關資料的積累,將空氣凈化器項目付諸實施。學生根據自己確立的方向,去搜集整合資料、材料,完成模型的制作、測試。在項目執(zhí)行的整個過程中,項目的有關人員都要發(fā)揮自己在團隊中的作用,及時溝通并解決項目實施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其實,項目的控制和監(jiān)督工作是與項目實施并行的。若發(fā)現項目在實際實施過程中與設計計劃有較大的出入,就要及時找出原因,采取對應行動,使項目重新回到計劃的軌道上來。當然項目計劃有時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可能是時間上的,也可能是空間上的,更可能是技術和資源上的,所以等到計劃付諸實施之后才會發(fā)現無法實現。這時我們就必須對項目計劃進行修改,從而保證項目的繼續(xù)推進。所以項目的實施和推進,一般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個不斷更正、不斷完善的過程。教師要鼓勵學生,充分相信學生的能力。
評價形式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學生自評:每個學生對自己在項目中所做的工作加以評價,同時也對自己(組)的作品進行自評。
(2)學生互評:互評對方作品中的新穎性和先進性的地方,以及作品的完善方案。
(3)教師點評:教師根據學生最終項目的完成情況進行一系列的評價,展示優(yōu)秀的作品,總結在項目實施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并指導學生如何更好地用全局的觀念去看待學生在項目中所起的作用。
在項目教學法的具體實施過程中,教師不能是一部百科全書或一個供學生利用的資料庫,要改變自己的定位,努力成為這個項目的向導和顧問,鼓勵學生在獨立學習的道路上迅速前進。做好項目的評價是實施好項目教學法的關鍵。一個好的評價角度,一個合適的評價尺度,可能就是鼓勵學生創(chuàng)新的源泉,也可能是照亮學生求知方向的指明燈。
教師的評價不能僅是一個最終的結果性評價,應該有更多的過程性評價、經濟性評價、道德性評價。教師評價要和教師有目的地引導和觀察結合起來,不斷開闊視野,提高專業(yè)水平,真正意義上實現教學相長。教師不再只是知識的傳授者,也是一個學習者,因為學生的創(chuàng)新,時不時的靈光一現說不定就在某個時刻給老師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學習平臺??梢哉f,項目教學法是師生共同完成項目、共同學習、共贏的教學方法。
如何為項目教學法創(chuàng)設環(huán)境?
項目教學法需要大量的教學資源,有的是我們學??梢詼蕚涞?,但也有很多是我們學校根本無法準備的。所以如何開拓和盤活學校之外的各類通用技術教學資源是當前我們技術老師需要思考的問題。通用技術的教學過程中通常會出現我們在學校范圍內難以實現的教學環(huán)節(jié),教學資源不能滿足教學需要,而社區(qū)、企業(yè)等場所豐富的各類教育資源往往被忽視。為了解決這種問題,我們應該結合通用技術課程的具體教學和活動內容,嘗試把技術的課堂推向社區(qū),推向企業(yè)廠房,推向社會機構,從而為學生打造更豐富的課堂環(huán)境,讓項目教學法有真正的實施空間。
朱濤教授說:“社區(qū)是具體實施終身學習的主要陣地,社區(qū)教育要為實施終身學習提供支持。”教師除了要制訂詳細的相關的活動計劃、活動細則,劃分小組、明確分工外,實時為活動提供支持和監(jiān)督也是不可或缺的。要保證活動不能流于形式,變成學生游玩的“福利”。
同時,我們還可以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和人工智能發(fā)展的成果作為有效手段,結合物理、化學、生物、地理、生物、音樂等學科,讓學生組建社團,同時為學生創(chuàng)造一些硬件環(huán)境。學校設法籌資創(chuàng)建了智能機器人實驗室、科技創(chuàng)新實踐室、數字探究室、無線電航拍活動室、建模活動室、攝影棚、錄音棚、校園電視臺、校園廣播站等一系列科技活動室,并充分利用社會資源,建立科技創(chuàng)新實踐基地,為項目教學法的實施提供有力的資源保障。
通用技術作為高中教育階段特別注重實踐與體驗的一門必修課程,需要學生的主動參與和融入,其宗旨是培養(yǎng)學生運用所學知識的能力,使學生學會思考和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并進一步理解所學知識。在實際教學中,一般是將通用技術單列為一門必修課程,并通過開設此門課程來提升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實踐能力,但實際效果卻不盡如人意。為探尋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綜合素養(yǎng)的教學模式,在常規(guī)課堂教學過程中,我們需要將通用技術學科教學融入到生活中去,并從多方面做一些嘗試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