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靜云
(廣西師范大學漓江學院,廣西桂林 541006)
玉林話中的聯(lián)綿詞屬于漢語詞匯的一部分,也有著詞匯的內(nèi)部形式可尋,它是可以分別進行探源的。雖然聯(lián)綿詞具有一詞多形、音隨字轉的特點,但是我們可以通過音義關系來進行分別考源,以下將對玉林話的“??[la?21ha?54]”和“沌沌[tan21tan21]”這兩個聯(lián)綿詞進行探源,考釋它們的語源義。
“??”的意思為“表示空闊的地方”,玉林話中讀[la?21ha?54],如“兀邊??堆了好多垃圾?!保ㄒ馑际悄沁吙臻煹牡胤蕉逊帕嗽S多生活廢棄物。)它是現(xiàn)今使用較為廣泛的口語詞,從聲韻上看也是一個疊韻聯(lián)綿詞。由于它是以口語形式在玉林話中口耳相傳的,并不知其本字是什么,只能用與這個字音發(fā)音相近的兩個字表示,但是這個詞可以根據(jù)因聲求義的方法進行探源。
“??[la?21ha?54]”一詞的源頭應該是魏晉六朝時的筆記小說中出現(xiàn)的“狼抗”。在《漢語大詞典》中該詞的解釋為“傲慢,暴戾”。如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識鑒》:“嵩性狼抗,亦不容于世?!边@里的“狼抗”表示“傲慢自大”之義。此后,在一些明清小說里又出現(xiàn)了“狼抗”的異形詞“狼犺”“狼亢”“狼伉”“??”“?抗”“榔槺”等等,如在《西游記》第七六回:“那呆子生得狼犺,又不會騰那,這一去,少吉多兇,你還去救他一救?!贝颂幍摹袄菭琛钡囊馑紴楸孔?。而在清朝洪昇的《長生殿·窺浴》:“……身子又太狼伉,舞去衝翻了御筵桌席,皇帝見了發(fā)惱,打落子弟名籍?!薄袄秦痹谶@里指的是人大而笨重。而這時該詞表示笨重粗大或是笨拙之義,與魏晉六朝時的“狼抗”之義不同,但它們均有一個核心義為“大”。
“狼抗”也是一個疊韻聯(lián)綿詞,在《廣韻》:狼,魯當切,來唐平?!都崱罚豪?,盧當切,犬名,似猴?!墩f文新附》:“狼,似犬,銳頭,白頰,高前,廣后。從犬良聲?!薄翱埂?,《廣韻》:苦浪切,溪宕去?!都崱罚号e也。《說文新附》:“抗,扦也。從手,亢聲。杭,抗或從木?!薄翱埂惫乓嘧鳌翱骸?,引申為高抗之義。
由“??”以韻母ang演化出的聯(lián)綿詞族,即指聯(lián)綿詞韻部以陽部疊韻所系聯(lián)的“漮?”為代表的詞族中這些詞,即“槺梁、壙埌、崀、閌閬、躿躴”。這些詞在上古的聲紐格式均為溪/來式,倒言為來/溪式。聯(lián)綿詞倒言指的是某一聲母格式的前后聲母的倒轉形式,如“閌閬”倒言為“閬閌”。這些詞均在一些典籍中保留了下來,其具體解釋分別為:“槺梁”,虛空貌?!稄V韻》:“槺,槺梁,虛梁也?!薄斗窖浴吩唬骸?,虛也。?與‘槺’同,音康?!薄皦繄啊保煌麩o際,空蕩遼闊貌。也指丘墓,因丘墓空貌而得名。“崀”,也作“嵻?”。意為山谷空曠貌。在《廣韻》中分山谷空是“崀”,室空是“??”?!伴`閬”,方言。建筑物中空廓的部分。也叫閌閬子。此處閌閬的意思具有“空”義。但“閌”在《集韻》解釋為“高門貌”。可知閌又如“抗”,亦如“亢”,《說文》:“閬,門高也。從門,良聲?!彼鼈兙小案摺绷x,因此有些從“良”聲的字和“康”聲字進而派生出“高”之義?!败{躴”指身材高長的人。在《集韻》“躿,長身謂之躿躴。躴,長身也?!北本┕僭?、冀魯官話、中原官話、吳語、廣州話等方言中都有這個詞。按“長”通“大”義,那么有的從“良”聲的字和有些從“康”聲的字均包含著“大”的意思。綜上,也就是說這個“??”同源聯(lián)綿詞族均是由“空”義引申出“高、大”的意思,再根據(jù)聯(lián)綿詞的一大來源——同義近義單音詞的聯(lián)用,“??”是由兩個同源詞聯(lián)用凝固成為一個共同表義且不可拆分的雙音節(jié)單純詞,由一個整體意義而引申出多種新義,其形體多變,無法從字面上去解釋,這類聯(lián)綿詞稱為義合式聯(lián)綿詞。并且“狼抗”這個聯(lián)綿詞的核心義為“空、高、大”。由此可知,玉林話中聯(lián)綿詞“??[la?21ha?54]”所用的詞義與“狼抗”的核心義相同,是一個語源義為“空”的義合聯(lián)綿詞。
“沌沌”在玉林話中的意思是愚昧無知,玉林話讀[tan21tan21],其重疊形式為“渾渾沌沌”,在口語中一般使用其重疊形式,如“你幾時都是渾渾沌沌,某知要做事律。”(意思是你一直都是愚昧無知的狀態(tài),不知道要干什么。)
“沌”,《廣韻》:“徒損切,定混上。”按定母文部,雙聲兼疊韻?!都崱せ觏崱罚骸般?,一曰沌沌,愚也?!薄墩f文解字》中未收錄此字?!般纭豹q“忳、伅、敦”,它們均有聲符“屯”。“忳”,《集韻》:“忳,杜本切,上混,定。愚貌。《老子》:‘忳忳兮’或作沌。”《老子》第二十章:“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标懙旅麽屛模骸般纾居肿鲝??!睗h代賈誼的《新書》:“彼世主不學道理,則嘿然惛于得失,不知治亂存亡之所由,忳忳猶醉也?!边@里“忳忳”的意思都是無知貌。“伅”,《集韻》:“杜本切,定混上。倱伅,不慧或作敦?!碧拼哿铡兑磺薪?jīng)音義》:“杜注《左傳》云:‘倱伅,無知暗味不通之類也?!薄稄V韻》:“倱伅,四兇之一,春秋作混沌”。《字通·人部》:“倱伅,不開通貌。通作‘混沌’、‘渾敦’。”“敦”與“沌”音同,《淮南子》:“困敦之歲?!弊ⅲ骸袄?,混;敦,沌也?!蹲髠鳌の墓四辍罚骸疤煜轮裰^之渾敦。”在《通鑒》中也有釋“盤古氏又叫渾敦氏,渾敦即渾沌?!钡恰盎煦纭?、“渾沌”“渾敦”在這里的本義指的是“天地未分,元氣未判貌?!敝猓揭灾窃凇锻ㄑ拧肪砹摹吨嬚Z》所列舉的“渾沌”的多種變體,可知“渾/混沌”一詞產(chǎn)生時間非常早。在《莊子·在宥》:“萬物云云,各復其根;各復其根而不知。渾渾沌沌,終身不離?!睍x郭象注:“渾沌無知而任其自復,乃能終身不離其本也?!薄皽啘嗐玢纭眲t是“渾沌”的重疊形式,它們也可分別單音重疊為“渾渾”、“沌沌”,此處它們的意思是由本義“天地未分,元氣未判貌”的引申義“愚昧無知貌,不開通貌”。因此,玉林話中的“沌沌”一詞的源頭應該是來自漢代之前就已頻繁出現(xiàn)的“渾/混沌”,玉林話“沌沌[tan21tan21]”聯(lián)綿詞所用之義為“渾/混沌”這個詞的引申義,其語源義是“混沌不明貌”的疊音單純詞。
這兩個聯(lián)綿詞在玉林話中以口語形式口耳相傳,通過音義關系考釋了它們的語源義,“ [la?21ha?54]”的語源義為“空”義,與其源頭“狼抗”均為義合聯(lián)綿詞?!般玢鏪tan21tan21]”的源頭是“渾/混沌”,其語源義是“混沌不明貌”的疊音單純詞。
[1] 李娟.聯(lián)綿詞考源和性質(zhì)探討[D].重慶:西南大學,2009.
[2] 蘭佳麗.聯(lián)綿詞詞族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07.
[3] 郭瓏.語源研究與連綿詞的釋義[J].廣西大學學報,2004,(3).
[4] 張鳳,李延新.貴陽方言聯(lián)綿詞考源一則[J].北方文學,2012.
[5] 關童.聯(lián)綿詞語源推闡模式芻議[J].浙江大學學報,1996.
[6] 吳澤順.“混沌”轉語記[J].淮陰師專學報,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