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春花
(北京大學國家發(fā)展研究院講座教授、BiMBA商學院院長)
“因材施教”、“有教無類”確實不易實現(xiàn),但是,我仍然愿意去嘗試,通過課堂來展現(xiàn)它的可能性。對于有心的學習者來說,一定要體會到,這兩個儒家核心教育理念的背后,都需要有很強的“無我利他”之心,也就是“公”心(公平、公正、公開)。不管是啟發(fā)思考、好問察言、立人立群或……,都需要站在中心點的人(如,領導者、教師)有“無我”之心,用愛心、“公”心育人,用更大的格局與境界襯托出他人,真正地“利(立)他”。這種思想的領導力,比威權領導力更能深入人心,生生不息。
在結束之前,我要再次強調(diào),“明哲”方法與心法雖然誕生于課堂,卻適用于企業(yè)管理與人生的各個層面。今天,我提出“明哲”的心法與方法,乃是希望幫助大家更快、更容易地彼此對接。從長遠來看,我更希望每個人都能發(fā)展自己的方法與心法,一起努力來連結分隔的社會,藉此“把世界變得更小”(我一生努力的目標)。
【點評】
管理領域的“知行合一”對于每一個實踐者和研究者都是一個明確的檢驗,而在能夠不斷以此推進自己的研究、走入實踐、走入管理教育的學者中,明哲老師是佼佼者,他的這篇論文介紹了他是如何借助于華夏智慧展開“知與行”的教學的,這一套方法被命名為“明哲方法與心法”。
“明哲方法與心法”有六個維度:啟發(fā)思考、好問察言、立人立群、高感觸動、群智眾享、用心深細。用明哲老師的話說:“這六個維度,道術合一、體用雙融。”最難能可貴的是,明哲老師不僅提出這六個維度,更是用他自己在教學、研究和咨詢中的實際做法,逐一拆解和解讀每一個維度的內(nèi)涵和做法,這已經(jīng)是“知行合一”的明示。
如何展開管理教育,對于人們學習和理解管理本身具有特殊的意義。很多時候,實踐界無法真正理解管理的本意,在很大程度上是管理教育者自己沒有理解管理本身的意義。如果管理教育只是照本宣科,或者只是做知識傳遞,沒有把管理知識與管理實踐有機地融合,結果就可想而知了。明哲老師為了做到“知行合一”,給自己的角色定位不是一般意義上的老師,而是一位“伴讀”者。伴讀的內(nèi)涵包含了知識傳遞、智慧啟發(fā)與學員個人反思的整個過程。這樣的陪伴,“可以讓學員去思考問題與概念的本質(zhì),而非只關注字面上的意義”。其實,我們每一個人都要找到自己的方法與心法,由此方可打開“知行合一”之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