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從“殷質”到“周文”:商周籍田禮再考察

      2018-03-15 08:44:35
      江西社會科學 2018年2期
      關鍵詞:宣王商王天子

      古代中國作為農業(yè)大國,是世界上最悠久的農業(yè)發(fā)源地之一。立春之日,天子率領群臣、庶民躬耕籍田,并將收獲物進獻、祭祀上帝等神祇,以祈求風調雨順,文獻稱之為“籍田禮”。行禮之時,天子親執(zhí)耒耜,率先垂范,“唯農是務”,目的在于凸顯對農業(yè)生產(chǎn)的重視,勸天下之民盡力于農桑。作為媚神、勸農的重要舉措,籍田禮從西周至明清,成為流行于古代農耕社會一項重要的禮儀形式。

      2011年12月,清華簡《系年》出版,其中周武王設立籍田千畝的記載,為研究商周之際籍田禮的真實情形,提供了重要的學術線索。寧鎮(zhèn)疆、雷曉鵬等學者已經(jīng)展開了相關探討①,但商代是否存在籍田?籍田禮純粹為周人的發(fā)明?商代籍田與周代籍田禮之間是什么關系?相關問題,待發(fā)之覆依然頗多。本文是在前人研究基礎上的繼續(xù)探索,不當之處,敬請方家批評指正。

      一、籍田的特殊性質

      關于西周籍田的性質,學界存在著不同的意見:一是將籍田等同于一般性的“公田”。楊寬說西周時代原實行井田制,農民除了私田以外,都要集體耕作貴族所有的“公田”,或稱“籍田”[1](P842)。徐喜辰說得更為明確,天子、諸侯耕種的“籍田”,即是“國”中“公田”[2]。二是籍田與公田不同。金景芳指出:“籍田是一種禮節(jié)性的、象征性的東西。既不能根據(jù)它說當時的統(tǒng)治階級真的參加農業(yè)生產(chǎn)勞動,也不能認為當時的天子、諸侯只靠這項收入來過活。”[3](P54-55)按照金先生的意見,籍田僅僅是一種禮儀,不能維持天子、諸侯的生計。李西興說千畝收獲主要用來做祭祀品,可見在西周時期,千畝就是王室的祭祀田。[4](P134)李先生從籍田農產(chǎn)品主要用于祭祀的角度,強調籍田與公田存在著明顯的差異。

      清華簡《系年》的出現(xiàn),為重新審視籍田的性質提供了新的線索。《系年》第一章:“昔周武王監(jiān)觀商王之不恭上帝,禋祀不寅,乃作帝籍,以登祀上帝天神,名之曰千畝?!雹诶讜赠i指出,武王設立籍田的目的,是為祭祀上帝天神,籍田的性質是周王室用以生產(chǎn)上帝之粢盛,而專門開辟的“祭祀田”。[5]

      由于《周禮》一書備受學界懷疑,《孟子·滕文公》是現(xiàn)存關于西周井田制最早的文獻記載?!睹献印る墓稀氛f:

      使畢戰(zhàn)問井地。孟子曰:“……夫仁政,必自經(jīng)界始。經(jīng)界不正,井地不鈞,谷祿不平,是故暴君汙吏必慢其經(jīng)界。經(jīng)界既正,分田制祿可坐而定也。夫滕,壤地褊小,將為君子焉,將為野人焉。無君子,莫治野人;無野人,莫養(yǎng)君子。請野九一而助,國中什一使自賦。卿以下必有圭田,圭田五十畝,余夫二十五畝。死徙無出鄉(xiāng),鄉(xiāng)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則百姓親睦。方里而井,井九百畝,其中為公田。八家皆私百畝,同養(yǎng)公田。公事畢,然后敢治私事,所以別野人也?!保?](P256)

      滕文公派畢戰(zhàn)向孟子請教井田之制,孟子說公卿以下要有供祭祀的圭田,每家五十畝。每一井田九百畝,當中一百畝是公田,外圍八百畝是私田。孟子在這里解說了三種田:公田、私田及圭田?!坝晡夜?,遂及我私”,公田是和私田相對應的概念,而圭田則專指祭祀田。天子的祭祀田稱“籍田”,公卿以下官員的稱“圭田”,名稱不同,但完全可以類比推理。和一般性的公田相比,西周籍田有其特殊性:一是兩者收獲物的用途和服務的對象明顯不同。由清華簡《系年》可知,當時籍田稱為“帝籍”,生產(chǎn)的粢盛專門用來祭祀上帝、天神,而公田則主要是維持貴族的生計。二是籍田需要履行相關禮儀,具有媚神的特殊功能。如《詩經(jīng)·周頌·載芟序》曰:“春籍田而祈社稷也。”每年春季,周天子要率群臣舉行籍田禮,而公田則沒有也不必要舉行祭祀儀式。三是征稅與否?!抖Y記·王制》曰:“夫圭田無征。”貴族的公田需要交稅,而圭田可以不必交稅。

      總之,結合清華簡《系年》與《孟子·滕文公》篇可知,公田的收獲物主要滿足貴族生活之需,籍田生產(chǎn)的粢盛是用來專門祭祀上帝、天神的。收獲物是否用來祭祀上帝,是否舉行籍田禮,是否交稅,使籍田和一般性的公田區(qū)分開來。與“公田”相對應的概念是“私田”,籍田則是指另外一種田——專門的祭祀田,與公田的性質并不等同。天子的祭祀田稱“籍田”,公卿以下官員的稱“圭田”,在尊祖敬宗的上古社會,祭祀田在貴族那里是一種普遍性的存在。從天子舉行籍田禮,號令天下,到士大夫圭田不交稅,彰顯的是當時貴族特殊的社會地位。

      二、籍田禮的創(chuàng)制與發(fā)展

      關于籍田禮的設立者及設立原因,傳世文獻沒有明確記載?!秶Z·周語上》虢文公說:“夫民之大事在農,上帝之粢盛于是乎出。”[7](P15)籍田收獲之物,是用來祭祀上帝的。虢文公又曰:“今天子欲修先王之緒,而棄其大功,匱神乏祀而困民之財,將何以求福用民?”[7](P22)他勸諫周宣王,如果效法先王,便不能舍棄其開創(chuàng)的功業(yè)——籍田禮。由虢文公之語,我們知道籍田所產(chǎn)粢盛是用來祭祀上帝的,籍田禮的設立者為宣王的某位先祖,但不知具體是誰。

      清華簡《系年》第一章:“昔周武王監(jiān)觀商王之不恭上帝,禋祀不寅,乃作帝籍,以登祀上帝天神,名之曰千畝。”《系年》說商王不恭上帝,很容易引起誤解。《尚書·多士》:“自成湯至于帝乙,罔不明德恤祀?!睆某蓽降垡?,商代的“先哲王”大都能修身明德,恭敬祭祀?!赌印ぬ熘尽芬短摹吩唬骸凹q越厥夷居,不肯事上帝,棄厥先神祇不祀?!庇帧兑葜軙た艘蟆罚骸耙竽O受,德迷先成湯之明,侮滅神祇不祀。”從《太誓》、《克殷》等篇可知,疏于祭祀上帝的僅是紂王。從黃組卜辭看,商代末期祖先祭祀日益隆盛,而上帝的祭祀明顯偏少。因此筆者認為,清華簡《系年》說“周武王監(jiān)觀商王之不恭上帝”中的“商王”,不是指商代所有的國君,可能是商代末期諸王,尤其是指紂王③。

      在商代早中期,“先哲王”用田地生產(chǎn)出的粢盛祭祀上帝,是能做到誠心祭祀上帝的,而紂王沉迷于酒色,導致他疏于祭祀上帝、天神。清華簡《系年》在這里凸顯的是武王與紂王的區(qū)別,而不是武王與殷商所有君主之間的區(qū)別。周武王監(jiān)觀紂王之不恭敬上帝,為表達自己對上帝虔誠,攫取天命庇佑周人的資本,武王設立了籍田禮。殷商一代,尊崇上帝的觀念已經(jīng)出現(xiàn),上帝居于非常崇高的位置,但商人上帝與祖先神的崇拜往往混而不分。從黃組卜辭看,商代末期一度出現(xiàn)了祖先崇拜盛于上帝崇拜的情形。武王設立籍田禮,專門禮敬上帝,上帝祭祀被輕視的趨勢得到扭轉。上帝的位置上移,祖先神的位置下移,最終使上帝超越了部族神,而成為凌駕于眾部族之上的國家神,奠定了有周一代上帝在鬼神世界的核心位置。籍田禮的設置,是對商代末期紂王不恭上帝的“反動”,但對商代早中期先哲王而言,則是一種延續(xù)與繼承。

      《令鼎》銘文:“(成)王大耤農于諆田?!保ā都伞?803)千畝是籍田,諆田也是籍田,兩者名稱不同,說明西周籍田數(shù)量有很多塊,最起碼不是唯一的,只有千畝一處?!扼枫懳模骸巴踉唬海钆ㄈ辏┳魉就?,官司耤(藉)田?!保ā都伞?255)西周天子籍田眾多,需要征調大量庶民為其耕種,便出現(xiàn)了專門管理籍田的官員——司徒、甸師(人)④?!秶Z·周語上》:“王乃使司徒咸戒公卿、百吏、庶民,司空除壇于籍,命農大夫咸戒農用?!保?](P17)在籍田禮中,司徒帶領公卿、百官及庶民,做好相關準備工作,可見其地位頗為重要。

      雷曉鵬主張西周時期“籍田”、“籍禮”是周天子的專屬,諸侯與“籍田”、“籍禮”并無關系。他的主要證據(jù),是諸侯不能祭祀上帝,自然也不會有籍田[5]。諸侯籍田禮見于《禮記》、《呂氏春秋》。《禮記·祭義》說:

      是故昔者天子為藉千畝,冕而朱纮,躬秉耒;諸侯為藉百畝,冕而青纮,躬秉耒。以事天地、山川、社稷、先古,以為醴酪齊盛,于是乎取之,敬之至也。

      從《禮記·祭義》看,祭祀的對象是天地、山川、社稷、先古。先古即先祖?!抖Y記·王制》:“諸侯祭名山大川之在其地者?!庇帧豆騻鳌焚夜荒辏骸疤熳蛹捞?,諸侯祭土。天子有方望之事,無所不通。諸侯山川有不在其封內者,則不祭也?!碧熳佑械奂瑢iT祭祀上帝。諸侯雖不能祭祀上帝,但對于自己的先祖、封地內的名山大川等,諸侯還是要祭祀的。而這些祭祀的物品,也是需要專門的田地生產(chǎn)的?!睹献印る墓稀罚骸扒湟韵卤赜泄缣铮缣镂迨€,余夫二十五畝?!敝祆渥ⅲ骸肮?,潔也,所以奉祭祀也?!保?](P256)從《孟子·滕文公上》的記載看,不僅諸侯,公卿以下的各級官吏,每家也必須有五十畝圭田以供祭祀。天子千畝,諸侯百畝,卿以下官吏五十畝;天子籍田在南郊,諸侯籍田在東郊⑤。

      綜上,《系年》所記只是西周初年武王設立籍田的情況,不能代表整個西周時期的情形。從傳世文獻看,西周時期已經(jīng)形成了嚴密的祭祀田等級制度:天子的是籍田,卿大夫的稱圭田;天子籍田千畝,諸侯只有百畝,卿以下官吏五十畝;天子祭祀天地,諸侯祭祀封國內的名山大川。諸侯有祭祀田,只是不能稱“籍田”,祭祀的對象、犧牲等要比天子的帝籍低一個等級而已。《國語·周語上》虢文公只是說先王創(chuàng)制籍田禮,但未透露是哪位先王。《系年》說籍田禮的設立者是武王,籍田的收獲物主要用來祭祀上帝、天神,正與《周語上》暗合。殷周之際,是中國早期文明進程的重要變革期。周公作為元圣,過去學界多認為西周“制禮作樂”,自周公始。現(xiàn)在由清華簡《系年》看,在周公之前,武王已經(jīng)創(chuàng)制籍田禮,表達對上帝的尊崇。因此說得更準確一點,西周時期禮樂的制作,在武王時代已經(jīng)開啟。

      三、籍田禮的廢除

      對于周宣王“不籍千畝”的意義,學界存在不同認識。一是范文瀾為代表,認為周宣王“不籍千畝”,是廢棄助法、改力役地租為物品地租的重要舉措。[8](P96)二是以趙光賢為代表,強調“不籍千畝”只能解為在籍田中不舉行籍禮,并無其他意義。[9]金景芳、王玉哲等學者亦持類似意見。清華簡《系年》出版以后,雷曉鵬提出新說,他認為“畋”意為治理,“棄帝籍弗畋”,即是周宣王將帝籍廢棄,從此不再耕種、整治。雷先生主張周宣王不僅是廢除籍禮,而且還下令徹底廢棄籍田,任其荒蕪。[5]

      按照傳統(tǒng)文獻的說法,宣王廢除的只是籍田禮?!秶Z·周語上》:“宣王即位,不籍千畝。虢文公諫曰:‘不可?!跄耸顾就较探涔?、百吏、庶民,司空除壇于籍,命農大夫咸戒農用。先時五日,瞽告有協(xié)風至,王即齋宮,百官御事各即其齋三日。王乃淳濯饗醴。及期,郁人薦鬯,犧人薦醴,王祼鬯,饗醴乃行,百吏、庶民畢從。及籍,后稷監(jiān)之,膳夫、農正陳籍禮,太史贊王,王敬從之。’”[7](P17-18)虢文公講了籍田禮前的饗禮、天子的親耕儀式及禮畢后的宴饗,相當詳盡,這些都是籍田禮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妒酚洝ぶ鼙炯o》說:“宣王不修籍于千畝?!保?0](P144-145)“修”為動詞,“籍”必然是名詞,只能解釋為籍禮,不能訓為“治”。張守節(jié)《正義》說“宣王不修親耕之禮也”,準確解釋了《周本紀》的文意。

      清華簡《系年》說宣王廢棄帝籍不再耕種了,傳世文獻《國語》認為宣王舍棄的是籍田禮,雖然都是舍棄,但兩種記載存在著明顯的不同。籍田專供上帝祭祀,必然要選擇良田,很可能是最優(yōu)質的田畝。周人以農業(yè)立國,視土地如黃金,因此舍棄帝籍不耕種了,最優(yōu)質的田畝任其荒蕪,是明顯沒有道理可講的?!墩撜Z·八佾》:“子貢欲去告朔之餼羊。子曰:‘賜也!爾愛其羊,我愛其禮?!濒斘墓灰曀罚瑥U棄朝享之祭。子貢見其禮廢,欲廢除祭祀之羊,但孔子主張存羊以復其禮。宣王為中興之主,不是昏聵無能之輩。他看到籍田禮形式空洞煩瑣,勞民傷財,沒有實際效果,于是決定廢除籍田禮。這與魯文公廢朝享之祭類似。虢文公主張繼續(xù)推行籍田禮,與孔子同。筆者認為,不應拘泥于《系年》的文本,宣王“不籍千畝”還是要依據(jù)傳世文獻,解釋為舍棄籍田禮為妥。

      關于籍田禮被廢除的時間,《國語》和《史記》有彼此矛盾的記載。《國語·周語上》:“宣王即位,不籍千畝?!表f昭注:“自厲王之流,籍田禮廢,宣王即位,不復遵古也。”[7](P15)據(jù)《國語》可知,籍田禮的廢除,是在周宣王即位之初?!妒酚洝ぶ鼙炯o》記載:“(宣王)十二年,魯武公來朝。宣王不修籍于千畝,虢文公諫曰不可,王弗聽?!保?0](P144)《周本紀》雖然沒有記載籍田禮的廢除時間,但司馬遷先說“魯武公來朝”,可知此事當在宣王十二年之后。今本《竹書紀年》:“二十九年,初不籍千畝?!苯癖尽都o年》將籍田之廢定在宣王二十九年,說法最為明確。

      清華簡《系年》第一章說:“宣王即位,共伯和復歸于宋(宗),宣王是始棄帝籍弗畋?!薄笆肌睘殚_始之義。“是”表示肯定語氣。《系年》說宣王即位之初,即廢除籍田禮,正與《國語·周語上》“宣王即位,不籍千畝”相對應,證明《史記》、今本《紀年》記載的時間可能是錯誤的。周厲王是歷史上有名的暴君,韋昭說“自厲王之流,籍田禮廢”,將廢棄籍田禮的責任歸罪于厲王。但從《系年》看,是宣王即位之初廢除的籍田禮,因此韋昭認為厲王廢除籍田禮的意見,很可能是錯誤的。

      今本《竹書紀年》:“(宣王)二十九年,初不藉千畝?!薄俺酢币鉃槠鸪酢⒆畛?,在古書中作為敘事的發(fā)語詞,一般沒有明確具體的時間。但今本《紀年》將“初”與時間用語“(宣王)二十九年”連用,明顯不辭?!安唤迩М€”,廢除籍田禮,一下子就廢除了,沒有初次、再次之分。因此筆者懷疑,今本《紀年》“初不藉千畝”的“初”,指周宣王即位之初。而今本《紀年》將“初不籍千畝”與“(宣王)二十九年”連用,并不是《竹書紀年》本來的面貌,而是今本《紀年》作者硬性編排所致。今本《竹書紀年》:“(宣王)元年,復田賦。”西周施行周公籍田之法,并未征收田賦,征收田賦是初稅畝之后的事,因此今本《紀年》說宣王元年復田賦,似乎也是誤記。

      四、千畝名稱的由來

      千畝,整理者注釋說:“《周語上》注:‘天子籍田千畝,諸侯百畝?!侗碧脮n》引賈逵云:‘籍田,千畝也?!雹拊谡碚呖磥恚М€是籍田的數(shù)量單位。但廖名春有不同意見,他說從《系年》簡四“戎乃大敗周師于千畝”句可知,千畝當為地名。[11]蘇建洲強調千畝由簡文看是地名,已經(jīng)很明確。過去學者認為是單位名稱,是有問題的。[12](P14)

      清華簡《系年》第一章:“昔周武王監(jiān)觀商王之不恭上帝,禋祀不寅,乃作帝籍,以登祀上帝天神,名之曰千畝?!睆摹断的辍贰懊磺М€”一句看,千畝是地名毫無疑問。但為何如此命名呢?《史記·孝文本紀》“開籍田”,《集解》引應劭曰:“古者天子耕籍田千畝,為天下先。籍者,帝王典籍之常也。”《文獻通考》卷八十七:“周制:天子孟春之月,乃擇元辰,親載耒耜,置之車右,帥公卿諸侯大夫,躬耕籍田千畝于南郊?!碧貏e是《禮記·祭義》說:“昔者天子為藉千畝,冕而朱纮,躬秉耒;諸侯為藉百畝,冕而青纮,躬秉耒?!币浴鞍佼€”與“千畝”對言,更說明千畝為面積單位?!暗孛f”與“面積說”皆有文獻依據(jù),不能輕易否認。筆者主張兩說可以并行不悖,“千畝”有兩層含義:一是指天子籍田的面積為千畝;二是由籍田面積千畝,引申為地名,指天子籍田的所在地。

      《詩經(jīng)·祈父》疏引孔晁云:“宣王不耕籍田,神怒民困,為戎所伐,戰(zhàn)于近郊?!碧熳蛹氨姵级家H自參加籍田禮,籍田不能離國都太遠,所以學者多傾向于天子籍田的位置,在京師近郊。傳世文獻存兩說:一在南郊,見《禮記·祭統(tǒng)》;一在東郊,見《白虎通·耕桑》篇。學者或主張籍田時天子“冕而朱纮”,太陽之色,故千畝在南郊。其說可從。除了周宣王千畝之戰(zhàn)中的“千畝”,傳世文獻之中還有晉穆侯千畝之戰(zhàn)中的“千畝”,二者之間的關系如何呢?兩者伐戎史事具體如表1所示。

      清華簡《系年》說:“宣王是始棄帝籍弗畋,立卅又九年,戎乃大敗周師于千畝?!薄秶Z·周語上》:“(宣王)三十九年,戰(zhàn)于千畝,王師敗績于姜氏之戎。”關于宣王敗績于姜氏之戎,《系年》與《國語·周語》時間、地點、人物及戰(zhàn)爭結果皆合,證明此事當為可信。古本《紀年》:“明年(宣王三十九年),王征申戎,破之?!睋?jù)《系年》、《國語》,宣王三十九征伐的是姜氏之戎,結果戰(zhàn)敗,而古本《紀年》說宣王伐的是申戎,結果勝利,征伐對象及結果皆不同,時間記載有誤,當據(jù)今本《紀年》改為宣王四十一年。

      表1 周宣王、晉穆侯伐戎史事表

      《史記·晉世家》:“(穆侯)十年,伐千畝,有功。生少子,名曰成師。”學者之所以否定晉穆侯千畝之戰(zhàn)與周宣王千畝之戰(zhàn)不是一回事,主要證據(jù)有二:一是時間不同。晉穆侯十年,相當于周宣王二十六年,而宣王千畝之戰(zhàn)發(fā)生在三十九年。二是結果不同。宣王千畝之戰(zhàn)是失敗的,而晉穆侯征伐結果勝利。

      筆者認為,兩次千畝之戰(zhàn)當為一次⑦,主要理由如下。

      其一,晉國有千畝違背禮制。從清華簡《系年》看,千畝又名“帝籍”,是專門祭祀上帝的。晉國是諸侯之國,沒有祭祀上帝的權力,因此晉國不應有帝籍,自然也不會有千畝之名。

      其二,學界關于晉地千畝的地望,主要觀點有二:一是據(jù)《左傳》杜預注,千畝在西河界休縣以南;二是據(jù)《括地志》,千畝在岳陽縣北九十里。兩者皆是因襲相傳的說法,并沒有堅強的證據(jù)坐實具體的地點。為何晉國有地名千畝呢?許兆昌、劉濤主張周人從山西省南部起源后,到了夏朝末年,開始了漫長的遷徙,最終經(jīng)由文王建豐,武王都鎬,建立西周王朝。遠古時代,隨著氏族的遷徙,以前居住地的舊名也跟著遷移,隨著周人的遷徙,他們把其起源地晉南附近的地名“千畝”最終帶到了都城鎬京附近[13]。根據(jù)清華簡《系年》,千畝之名是武王克商時,為帝籍所取的專名。周人夏朝末年在山西興起,但當時武王沒有出生,根本就沒有千畝之名,試問如何跟著氏族遷移?許先生之說,失誤之處在于忽視了千畝之名創(chuàng)制的最初時間。從《國語·周語上》語境看,因為王“不籍千畝”,所以天神降罪,才敗于千畝,則宣王與戎狄交戰(zhàn)之場所,必在京師近郊。從地望上看,如果晉地(山西)有千畝,則與上述千畝在京師近郊矛盾。

      其三,宣王三十六年伐條戎,三十九年伐申戎,相差三年?!妒酚洝x世家》晉穆侯十年伐千畝,穆侯七年伐條,時間正好也是三年。不僅如此,兩者都是伐條戎,都是戰(zhàn)敗,戰(zhàn)爭結果相同,難道這些都是偶然的巧合?

      其四,學者認為宣王千畝之戰(zhàn)與晉穆侯千畝之戰(zhàn)結果不同,其中或許另有隱情。《竹書紀年》說兩周之際“兩王并立”,而清華簡《系年》堅決否認此事,為何?原因是平王雖然在西申稱天王,但《系年》作者站在攜王的立場上,不認可此事。今本《紀年》說:“(宣王)三十八年,王師及晉穆侯伐條戎、奔戎,王師敗逋?!毙跖c晉穆侯聯(lián)合作戰(zhàn),為何今本《紀年》只說“王師敗逋”,卻不說晉穆侯的情況?《系年》、《國語》記載戰(zhàn)爭失敗的是宣王,《晉世家》言勝利者是晉穆侯,兩者主角明顯不同。千畝處于京師的近郊,“戰(zhàn)于千畝”說明是戎狄主動進攻,而王師被動出擊。筆者猜測,當時的情況或許是周宣王迎擊姜氏之戎于千畝,王師敗績。晉穆侯遠道前來,增援宣王,擊潰姜氏之戎,正與《晉世家》“有功”一語切合?!断的辍?、《國語》以宣王為主角,突出他廢除籍田禮的惡果,所以言?。蝗绻瑫r記載晉穆侯勝利,則不能凸顯宣王廢除籍田禮的危害?!稌x世家》取材于晉國的史書,只記晉穆侯,不涉及王師的情況,所以言有功。千畝之戰(zhàn)之所以結果不同,可能與史官選取史料的角度、所持立場的差異有關。

      五、由“殷質”到“周文”

      甲骨文中出現(xiàn)多條商王“觀耤”卜辭,現(xiàn)將相關4例列舉如下:

      己亥卜,貞:令(命)吳小籍臣。(《合》5603)

      己亥卜,……觀籍。(《合》5603)

      己亥卜,貞:王往觀耤,延往?(《合》9501)

      庚子卜,貞:王其觀耤,唯往?十二月。(《合》9500)

      武家璧、夏曉燕將上述商王“觀籍”的過程歸納為:己亥日卜問是否任命吳擔任“小籍臣”?貞問商王是否“觀籍”?庚子日臨行卜問是否王其“觀籍”?兩位先生據(jù)此推論,這是立春登觀臺并舉行籍田禮的重要活動。[14]筆者認為,上述例證中的“觀”是動詞,“觀籍”是商王觀看民眾籍田,并不是登觀臺,并舉行籍田禮。除此之外,兩位先生對商代籍田的認識基本是準確的。

      但寧鎮(zhèn)疆否定商代存在籍田、籍禮,他說商、周之間籍田的不同表現(xiàn)在:周代籍田固定在一地,而商代籍田涉及、、名、噩等多個地名,地點分布在多處,并不唯一;周代籍田王要親自為之,而商代只是觀籍,王僅僅是個“旁觀者”;周代籍田禮時間固定,而商代卜辭中保留有“三月”、“十二月”兩條時間材料,時間明顯不固定。有鑒于此,寧先生主張商代可能并不存在類似周代這樣專門作為周王向神靈表示虔誠,親耕并以出產(chǎn)作物禮神的功用性“籍田”[15]?!读疃Α枫懳脑唬骸巴醮舐c農于諆田,餳,王射,有司師氏、小子佮射。王歸自諆田?!保ā都伞?803)諆田與千畝明顯并非一地,所以寧先生主張西周籍田地點為一處的說法,似乎有可商榷之處。《國語·周語上》說“耨獲亦如之”,西周籍田禮并非一時,夏季除草、秋季收獲,皆可舉行,只不過是早春耕作尤為重要而已。

      對商代籍田、籍禮的考察,我們不能僅局限于觀耤卜辭,應該擴大材料研究的視野?,F(xiàn)擇取冏地卜辭3例,如下:

      庚寅,貞:王米于冏,以祖乙?(《粹編》227)

      己巳,貞:王米冏,其登于祖乙?(《甲編》903)

      □□卜,爭貞:□乙亥登□冏黍[于]祖乙?(《合集》1599)

      米,指粟實。“王米于冏”,為祭祀祖乙,王親自采粟于冏地。商王當然不會親自勞作,農事是借民力為之,此是符合籍田的重要特征?!巴趺子趦住?,“王米冏”,每次祭祀祖乙,商王專門到冏地采粟,可見冏地是商王為祭祀祖乙而劃撥的專用田。從卜辭看,上帝能令雨、令雷、令電、令雹、令風、降旱、降摧,其威力巨大,權限涵蓋農業(yè)生活的方方面面。上帝所管轄的水澇災害和農業(yè)生產(chǎn)息息相關,卜辭記載商人多次向他求年(農業(yè)收成)。上帝作為至上神,與商王祖先神有著明確的上下尊卑關系,商王祖先神“賓于帝”,侍奉在帝之左右。上帝的地位明顯在祖乙之上,既然祖乙有專門的祭祀田,因此筆者猜測上帝也應有專門的祭祀田。

      關于商代是否存在籍田、籍田禮,必須確立相應的判定標準。所謂籍田,本質的特征是借民力為之,以供祭祀上帝之用。裘錫圭指出,從卜辭看,商王親自參加的,往往是冏地的農業(yè)生產(chǎn)。冏地的收獲,也是經(jīng)常被商王用來祭祀祖先的。商王的親自參加農業(yè)生產(chǎn),跟周王的籍田確實是同性質的[16](P320-322)。裘先生之說可從,商代的籍田是借民力為之,商王參加觀籍,并將收獲物拿去祭祀。上帝作為至上神,有專門劃撥的田地以供祭祀。商、周兩代皆任命有管理籍田的官員,一是小籍臣,一是司徒?!断的辍肺渫跫漓肷系鄣男问綖椤暗庆搿?,亦與卜辭“登于祖乙”同。因此,商代雖或未產(chǎn)生祭祀上帝的專用名詞——帝籍,但已經(jīng)具備籍田的基本特征。甚至可以說,商代確實存在專門祭祀上帝的籍田。商代中期以前,原本有專供祭祀上帝的田畝及儀式,但到商末,紂王不禮敬上帝,懈怠了應有的祭祀。武王趁機設立帝籍,奪取上帝的祭祀權,以此作為天命轉移的政治借口。

      關于籍田禮的環(huán)節(jié),《國語·周語上》虢文公說:“及籍,后稷監(jiān)之,膳夫、農正陳籍禮,太史贊王,王敬從之。王耕一墢,[班三之],庶民終于千畝?!保?](P18)所謂籍田禮,最主要特征有兩個:一是天子要親自勞作 (當然象征性的居多),以示對天神的虔誠、恭敬;二是祭祀的主神為上帝?!逗稀?501:“己亥卜,貞:王往觀耤,延往?”武丁卜問去觀籍,還是不去?可知商王觀籍有時是不去的。從觀籍卜辭看,商王只是觀看籍田,并未以親自耕作的形式,向上帝表達自己的恭敬之心。這與周天子必須參加籍田禮、親自勞作,有明顯分別。西周籍田禮前九天太史測地氣,前五天樂官報告和風至,可見其準備充分,而武丁在籍田前一天才任命小籍臣,顯得過于匆忙。質言之,商王作為儀式主角的“缺席”,成為否定商代存在籍田禮的關鍵性證據(jù)。

      對于商、周之際的文明演進,王國維曾有著名論斷:“中國政治與文化之變革,莫劇于殷周之際?!彼麑⒁笾芏Ω锒楣糯巍⑽幕献畲笾兙?,并詳細闡述為:“殷周間之大變革,自其表言之,不過一姓一家之興亡與都邑之移轉;自其里言之,則舊制度廢而新制度興,舊文化廢而新文化興。”[17](P451-453)王國維將殷、周定義為舊、新兩種不同文化,殷周之間存在明顯的文化斷裂?!墩撜Z·為政》孔子曰:“殷因于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爆F(xiàn)在越來越多的學者不贊成王國維的意見,而傾向于孔子之說,認為殷周文化更替是一種損益關系,延續(xù)多于斷裂。

      西周籍田禮的形成,也應作如此觀:籍田禮并不是周人“無中生有”式的制度發(fā)明,而是在商代籍田的基礎上損益而來。殷商之時,商人劃撥出專門的田畝,以收獲的谷物恭敬地祭祀上帝,反復卜問和農業(yè)密切相關的風、雨、雷等天氣候象。商王經(jīng)常發(fā)布農作命令,甚至親自參與農業(yè)生產(chǎn)。籍田時,商王親臨現(xiàn)場,以表示對農事的重視,還出現(xiàn)了專門管理籍田的官員——小籍臣??梢哉f,商代已經(jīng)初步具備了籍田禮的質實。周人的籍田禮,分為禮儀開始前的準備、舉行饗禮、正式舉行籍禮、禮畢后的宴會、巡查監(jiān)督庶人耕作五個環(huán)節(jié)[1](P268-283)。和商人相比,周人更多的則是做了禮儀制度層面的設計⑧,將籍田禮儀化、制度化、規(guī)范化,使之上升為一種農事禮儀性的規(guī)范。從商代籍田到西周籍田禮,正是這種損益關系在殷周農事制度上的生動見證。

      《廣雅·釋言》:“質,地也。”又《玉篇·貝部》:“質,樸也?!彼^“質”,是指質地、質實,事物原始的樸素狀態(tài)。所謂“文”,是指外在的文飾,形式的華美。殷人尚質,殷人注重事物質地的樸實無華,禮儀本身固有的實質性內容。周人尚文,周人強調事物外在的形式,典章制度、禮儀規(guī)范的建設。商人專門劃撥祭祀地,借民力耕種,收獲的物產(chǎn)敬祀祖先、敬奉上帝。商王任命小籍臣作為省察籍田的官員,他親自觀籍,以表達對籍田的重視。可以說,在商代籍田禮的質實——關鍵性內容,都已經(jīng)具備。周人則是制定更為詳盡的程式:籍田開始前天子要齋戒沐浴,“淳濯饗醴”;籍田時天子必須親自參加,親執(zhí)耒耜;天子“冕而朱纮”,諸侯“冕而青纮”,甚至把射禮融入籍田禮。和商人相比,周人沒有增加多少實質性內容,更多的是儀式上的改造,以此表達禮敬上帝的虔誠,重視農業(yè)生產(chǎn)的程度。清儒劉逢祿說:“殷革夏,救文以質,其敝也野;周革殷,救野以文,其敝也史。殷周之始,皆文質彬彬者也?!保?8](P401)殷周之道,一質一文。周革殷弊,救質以文,于是周初文質彬彬,禮樂制度粲然完備。從商代設立籍田,商王親自觀籍,到周武王設立籍田禮,天子親執(zhí)耒耜,展現(xiàn)的是質文代變,由“殷質”到“周文”不斷轉進的文明歷程。

      綜上所述,清華簡《系年》對西周籍田禮的記述雖然簡略,卻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據(jù)《國語·周語上》,我們只知道籍田禮的設立是西周的某位先王,但不知具體是誰,為何設立籍田禮。清華簡《系年》明確記載周武王創(chuàng)制籍田禮,創(chuàng)制的目的是以收獲物祭祀上帝,搶奪祭祀權,實現(xiàn)天命的轉移、政權的更迭?!断的辍贩Q帝籍為“千畝”,《令鼎》稱“諆田”,名稱的差異,說明西周籍田不止一塊,而是存在眾多塊籍田。千畝為天子祭祀上帝之專名,晉國作為諸侯國,不可能享有祭祀上帝之禮,自然也沒有千畝之地名。千畝在周武王時期才有其名,所謂千畝在夏朝末年自山西傳至鎬京的說法,是不可信的。商代借民力籍田,以供祭祀;西周武王尊崇上帝,創(chuàng)制籍田禮。殷人尚“質”,有籍田之實而無籍田之禮;周人重“文”,籍田與籍禮兼?zhèn)?。由商代籍田初?chuàng)到西周制定籍田禮,展現(xiàn)的是由“殷質”到“周文”,中國早期文明不斷演進的軌跡。

      注釋:

      ①參見寧鎮(zhèn)疆《周代“籍禮”補議——兼說商代無“籍田”及“籍禮”》(《中國史研究》2016年第1期)、雷曉鵬《清華簡〈系年〉與周宣王“不籍千畝”新研》(《中國農史》2014年第4期)。

      ②李學勤主編《清華大學藏戰(zhàn)國竹簡(貳)》(中西書局2011年版,第136頁)。下引不再一一注明。

      ③《史記·殷本紀》:“帝武乙無道,為偶人,謂之天神。與之博,令人為行。天神不勝,乃僇辱之。為革囊,盛血,卬而射之,命曰‘射天’。武乙獵于河渭之間,暴雷,武乙震死?!鄙檀痪刺焐竦膰松碳q,還有帝武乙。帝武乙和紂王,皆可歸入商代晚期諸王的行列。周武王的目的是起兵克商,帝武乙與武王不同時,因此強調紂王不敬上帝,對于武王更具實際的意義。

      ④《周禮·天官》:“甸師掌帥其屬而耕耨王藉,以時入之,以共粢盛?!?/p>

      ⑤《禮記·祭統(tǒng)》:“天子親耕于南郊,以共齊盛?!T侯耕于東郊,亦以共齊盛?!?/p>

      ⑥籍田,整理者原作“田籍”,筆者核對原文,誤。故改正。

      ⑦關于兩次千畝之戰(zhàn)為一次,學者已經(jīng)指出此點。但他們將共和十四年歸入宣王紀年,《國語》作者記載失誤等意見,筆者并不贊成。參見沈長云《關于千畝之戰(zhàn)的幾個問題》(《周秦社會與文化研究》,陜西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第171-182頁)。

      ⑧如周人將“射禮”引入籍田禮,不見于甲骨卜辭。

      [1]楊寬.西周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2]徐喜辰.“籍田”即“國”中“公田”說[J].吉林師大學報,1964,(2).

      [3]金景芳.論井田制度[M].濟南:齊魯書社,1982.

      [4]《中國古代史論叢》編委會.中國古代史論叢(第9輯)[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

      [5]雷曉鵬.清華簡《系年》與周宣王“不籍千畝”新研[J].中國農史,2014,(4).

      [6](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3.

      [7]徐元誥.國語集解(修訂本)[M].北京:中華書局,2002.

      [8]范文瀾.中國通史(第1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8.

      [9]趙光賢.從周代租稅制度說到宣王“不籍千畝”[J].中國經(jīng)濟史研究,1991,(3).

      [10](漢)司馬遷.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1959.

      [11]廖名春.清華簡《系年》管窺[J].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2,(3).

      [12]蘇建洲.清華簡二《系年》集解[M].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13.

      [13]許兆昌,劉濤.周代“千畝”地望考[J].古代文明,2014,(2).

      [14]武家璧,夏曉燕.“觀籍”卜辭與武丁元年[J].中原文物,2014,(4).

      [15]寧鎮(zhèn)疆.周代“籍禮”補議——兼說商代無“籍田”及“籍禮”[J].中國史研究,2016,(1).

      [16]裘錫圭.古代文史研究新探[M].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2.

      [17]王國維.觀堂集林[M].北京:中華書局,1999.

      [18]程樹德.論語集釋[M].北京:中華書局,1990.

      猜你喜歡
      宣王商王天子
      做“兒子”之前先做自己
      莫囂張
      當代作家(2023年3期)2023-04-23 01:58:26
      漢字故事之呆若木雞
      “立天子以為天下”——周代“立君為民”學說的現(xiàn)代性觀照
      愛莫能助
      殷卜辭所見的雀族及其相關問題
      中州學刊(2020年4期)2020-06-19 07:41:40
      如果歷史是一群喵
      先生王斗造門而欲見齊宣王
      無字碑隨想
      齊宣王的神回復
      飲食保健(2016年12期)2016-04-12 21:46:06
      吴桥县| 永春县| 镇安县| 田东县| 新安县| 德保县| 通城县| 崇阳县| 墨玉县| 鱼台县| 射阳县| 商丘市| 三台县| 长沙县| 万源市| 泸溪县| 焉耆| 邵东县| 铅山县| 镇雄县| 龙海市| 元阳县| 石台县| 城步| 广汉市| 台中县| 吴忠市| 樟树市| 康乐县| 西丰县| 永寿县| 宁陵县| 潜江市| 阳高县| 吕梁市| 阳新县| 台北市| 太仓市| 留坝县| 东安县| 榆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