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德杰,牟淑敏,方 鴻
(1.山東中醫(yī)藥大學2015級碩士研究生,山東 濟南250014;2.山東中醫(yī)藥大學附屬醫(yī)院,山東 濟南 250011)
三畏湯由李可老先生創(chuàng)制,應用于臨床幾十年療效顯著[1]。
三畏湯由紅參10~20g,五靈脂10~30g,郁金10g,丁香10g,肉桂3~10g,赤石脂10~30g組成。功效為益氣活血,醒脾進食,溫腎止瀉。胃脘部反酸加浙貝母、海螵蛸、白及、兒茶,噯氣呃逆加柿蒂,腹脹則加厚樸、大腹皮,畏寒喜暖重加高良姜、吳茱萸,胃脘部疼痛重加延胡索。
袁某,男,56歲,2016年4月20日初診。胃部脹滿10余年,加重2個月余。平素口服各種中、西藥療效不甚明顯,查C13呼氣試驗結果示HP(+),胃鏡顯示慢性非萎縮性胃炎。平素胃脹,近2個月無明顯誘因腹脹明顯、偶胃痛,反酸,偶胸悶,無多汗,平素易著急上火、反復口腔潰瘍,偶口干、口渴,口臭,納差,大便溏,舌黯苔黃厚,脈弦澀。辨證為痞滿,氣滯血瘀證。治以活血祛瘀,行氣止痛。藥用黨參15g,五靈脂9g,丁香9g,郁金9g,肉桂3g,赤石脂15g,炒麥芽15g,蒲公英30g,清半夏9g,茯苓15g,煅瓦楞子15g,枳殼9g,浙貝母15g,海螵蛸12g,砂仁(后下)9g。水煎,日1劑,早晚兩次溫服,共7劑。2016年4月27日二診,腹脹較前明顯減輕,仍偶有胃痛,口干、口渴,眠差,大便已成形,舌黯苔薄黃,脈弦。上方加麥冬9 g、石斛9g、酸棗仁30g,合歡皮30g。水煎,日1劑,早晚兩次溫服,共7劑。2016年5月7日三診,偶有腹脹、無胃痛,無反酸,進食較前明顯改善,口干、口渴癥狀較前減輕,舌紅苔薄白,脈弦。用二診方繼服,鞏固療效。后電話聯系稱病已痊愈。
本病多由于飲食不潔、情志不舒、吸煙嗜酒等因素誘發(fā)。脾胃虛弱,氣陰兩虛,脈絡瘀滯而致氣滯血瘀。黨參補脾肺氣,五靈脂,活血化瘀止痛。兩藥合用,一補一通,人參得五靈脂補氣而不滯邪,五靈脂得人參祛瘀而不傷正。丁香溫中降逆、散寒止痛、溫腎助陽,郁金活血止痛、行氣解郁、清心涼血、利膽退黃,兩藥合用共奏溫通理氣、開郁止痛、寬胸利膈、消脹除滿之功。肉桂補火助陽、散寒止痛、溫經通脈、引火歸元,赤石脂澀腸止瀉、收斂止血、斂瘡生肌,兩藥相合,治療脾胃虛寒之久泄、久痢、五更瀉、久泄滑脫不禁脫肛等有較好療效。炒麥芽、清半夏、枳殼、砂仁、茯苓行氣健脾開胃,蒲公英清熱解毒,煅瓦楞子、海螵蛸、浙貝母清熱散結、制酸止痛。諸藥合用,共奏健脾益氣、行氣止痛、扶正祛瘀之功。
三畏湯現代藥理研究尚有爭議,但只要正確辨證,合理應用,可取得顯著療效。
[1]李可.李可老中醫(yī)急危重癥疑難病經驗專輯[M].太原:山西科技技術出版社,2002:178-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