酈明榮
最近教學《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再塑生命的人》《〈論語〉十二章》,再次強烈地感受到“先生是學生的貴人”。
高而瘦、須發(fā)花白的壽鏡吾先生,在小魯迅請教“‘怪哉是怎么一回事”時臉上有怒色地說了“不知道”,但他這樣一個方正、質(zhì)樸、博學的宿儒在學生這樣的一問中對這個學生有了察覺有了思考,于是就有了后續(xù)的教導。四十五歲的魯迅在回憶中寫道:“先生最初這幾天對我很嚴厲,后來卻好起來了,不過給我讀的書漸漸加多,對課也漸漸地加上字去,從三言到五言,終于到七言?!边@里寫的是“我”而非“我們”,可以想見壽鏡吾先生對小魯迅這個學生格外地關(guān)注與用心地教導。雖然魯迅在這篇文章中寫道“先生讀書入神于我們很相宜”,同學們讀書聲輕下去了,他也玩起了繡像,并說“書沒讀成,畫兒的成績卻不少了”,雖然魯迅并沒有用文字直接表達對壽鏡吾先生的感激之情,但不可否認十二歲到十七歲在三味書屋的學習,“讀書、習字、對課”是打下了“童子功”的。壽鏡吾先生算得上是魯迅這個學生成長路上的貴人。
安妮·莎莉文老師,自己高度近視幾近失明,盡自己全身心的力量教導盲聾啞的海倫·凱勒,創(chuàng)造了生命的奇跡,安妮·莎莉文配得上“先生”的稱號。
“吾年十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賢哉,回也”,“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 ……孔子是他弟子的“先生”,也是兩千五百多年來大家公認的“先生”。
“老師”與“先生”是有所區(qū)別的,學生在讀書時代會遇上很多任課老師,但那些走出學校很多年之后還真心感念的老師才算得上“先生”,才算得上學生的貴人。
學校里的老師和學生讀有關(guān)“老師”與“先生”的文章、詩歌,看相關(guān)電影,思考怎樣做“貴人”、怎樣遇上“貴人”,那么,生活的滋味定然會濃起來。讓我們開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