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中國文化“走出去”背景下文化負載詞的俄譯探究
      ——以“江湖”一詞的俄譯為例

      2018-03-20 11:58:07楊立云
      長春大學學報 2018年11期
      關鍵詞:譯語音譯走出去

      楊立云

      (上海外國語大學 俄羅斯東歐中亞學院,上海 200083)

      翻譯就其本質而言,是一種平等的跨文化交流活動。然而由于當今世界國與國之間發(fā)展并不均衡,這種不均衡同樣反映到文化交流層面。其具體表現(xiàn)形式為:文化輸出與文化輸入。雖然目前中國的國際地位已經(jīng)有了很大的提升,但相對于發(fā)達國家的文化輸出而言,中國始終處于劣勢,中國在文化輸出這一方面很難做到與發(fā)達國家平起平坐。近年來,中國加大同世界各國的交流,尤其是俄羅斯。以往中國文化輸出活動主要集中在對傳統(tǒng)文化的輸出上,如文學、京劇、中醫(yī)等。隨著中國綜合實力的進一步加強,中國當代文學作品以及一些影視作品亦在俄羅斯、日本等國家引發(fā)一陣狂潮。如當代作家莫言的小說《酒國》《豐乳肥臀》等,電視劇《三國》《瑯琊榜》《花千骨》等。一個國家對外文化輸出過程中,翻譯一直占據(jù)著一個主導型的位置,只有通過翻譯,才能對外展示民族魅力,才能使不同民族文化之間有流動的可能。而在翻譯熱的背后,兩國文化不對稱而造成的翻譯空缺現(xiàn)象也一直是譯者面臨的一道難題。本文以“江湖”一詞為例,探討在中國加快對外文化輸出這一大背景下文化負載詞的翻譯之道。

      1 “江湖”的語義變遷及其文化內涵

      中國文化在其生成、傳承、發(fā)揚的歷史過程中,形成了很多帶有中國文化特色的概念,“江湖”一詞便是典型的此類表達?!敖币辉~蘊含著豐富的社會及文化意義,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占據(jù)著極其重要的位置。

      筆者通過借鑒前人的總結,對“江湖”一詞的語義變遷及所蘊含的文化內涵作一個簡單的梳理:

      “江湖”一詞最早見于《莊子》:“泉涸,魚相與處于陸,相呴以濕,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薄敖弊畛踝鳛榈赜蛎Q使用,泛指江河湖泊。此后,隨著社會發(fā)展,“江湖”的詞義發(fā)生延伸,詞義更加趨于抽象化,漸漸成為中國特有的一個文化專有詞?!敖币辉~漸漸引申為與朝廷相對的一個名詞,即隱士與平民所處之“人世間”[1]145。如唐朝杜牧《遣懷》:“落魄江湖載酒行,楚腰纖細掌中輕?!彼未吨傺汀对狸枠怯洝罚骸熬訌R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p>

      隨著金庸、古龍等武俠小說家作品的興起,“江湖”一詞再一次活躍在大眾視野中。狹義來講,“江湖”是武俠世界的核心概念?!敖毖葑兂蓚b客縱橫場所的具體時間已無從考究,學者陳平原認為:“唐人重新把俠客置于江湖之中,這一點很了不起,基本上奠定了武俠小說的發(fā)展路向。……唐代豪俠小說中已出現(xiàn)‘江湖’這個詞,并把‘江湖’作為俠客活動的背景。”[1]146-147

      學者伍凌燕認為,《水滸》一書是“江湖”這個名詞所蘊含的文化內涵發(fā)生變化的轉折點,在此之前,“江湖”一詞的含義包括:(1)泛指江河湖泊;(2)與“廟堂”相對立的,文人隱居的場所。通過分析《水滸》中“江湖”與“社會”的區(qū)別,伍凌燕在前兩個釋義的基礎上對“江湖”進行新的定義:專指“江湖社會”,即脫離了宗法制度、與官方對立的秘密的民間社會,這個“江湖”社會以游民為活動主體,同時吸納主流社會里的邊緣群體與個人,它為活動在其中的人群提供求生覓食、結社集會的空間[2]。

      總體而言,“江湖”一詞所蘊含的語義內涵早已超出其原始所指,其語義內涵經(jīng)歷由“實”向“虛”的一個轉換過程,逐漸發(fā)展成為中國特有的文化負載詞。

      2 “江湖”一詞常見譯法

      翻譯絕不是純語言活動,涉及到文化與文化之間的交流。在此過程中,翻譯的難點在于“異”。巴爾胡達羅夫曾說:翻譯中最大的困難是源文所描述的情境在譯語語言集團的經(jīng)驗中并不存在,也就是源文出現(xiàn)所謂的“特有事物”[3]。雖然翻譯對象——文本只有一個,但不同的翻譯方式卻催生出不同的譯文。

      2.1 音譯

      音譯隨著翻譯活動的產(chǎn)生而產(chǎn)生,漢語吸收外來詞的一個重要方式就是音譯。通過音譯方式進入大眾生活的外來詞不計其數(shù)。音譯詞匯的使用壽命長短取決于兩個因素:一是使用時長,二是接受程度。

      對“江湖”一詞采用音譯的處理方式大多見于影視劇的翻譯中。熱播影視劇《瑯琊榜》中“江湖”一詞的翻譯多用音譯。例如,譯者將“動用江湖勢力”譯為:прибегать к связам Цзянху.

      影視劇中對“江湖”采用音譯的處理方式原因有二:第一,影視劇翻譯有別于其他體材的翻譯,考慮到影視劇畫面切換的頻率,要求字幕翻譯必須簡潔明了;第二,影視劇的譯者大都是漢語及漢文化愛好者,并非出自于商業(yè)需求,因此涉及到中國特有的文化負載詞時常采用音譯的方式,并不注重翻譯技巧。電視劇畫面切換較快,采用音譯方式的確可以解一時之急,但一味采用音譯方式勢必無法使譯語讀者了解“江湖”一詞所蘊含的理性意義及文化內涵。

      然而在中外文化交流日益頻繁的今天,音譯同樣是一種重要的文化傳播工具。隨著外來詞使用范圍的擴大及接受時間的延長,一些通過音譯而來的外來詞已經(jīng)成為一個恒定的符號。以“伏特加”為例,中國人對這個詞語并不陌生,都明白“伏特加”是一種產(chǎn)自俄羅斯的酒。同樣,中國的某些文化負載詞也已得到國外的認可,在國外詞匯系統(tǒng)中已然占據(jù)一席之地,音譯可以讓國外讀者產(chǎn)生相應的語義及文化聯(lián)想,如“功夫”的俄譯Кунг-Фу?,F(xiàn)階段對“江湖”一詞采用音譯的方式并不能完全傳達“江湖”一詞所蘊含的文化精髓,會使缺少相應文化背景的譯語讀者不知原作所云。然而隨著時間的流淌,中俄兩國文化不斷交融,久而久之,“江湖”或許會像“伏特加”一樣,成為一個特定的符號,為外國讀者了解并接受。

      2.2 直譯

      瑜曰:“子翼良苦:遠涉江湖,為曹氏作說客耶?”(《三國演義》第四十五回)

      Зато вы, наверно, как советник Цао Цао, трудитесь изрядно, предпринимая далекие путешествия по рекам и озерам! — улыбнулся Чжоу Юй.

      譯者需要完成雙重使命:對母語需要做到“了如指掌”,同時對譯語要做到“運用自如”。然而僅僅了解語言遠遠不夠,強烈的文化意識是必須的,誠如王佐良所言,譯者必須是真正意義上的文化人[4]。譯者對譯語中某個單詞的意義理解不透徹,容易望文生義,其結果是造成譯文的詞匯形式與原文表達的內容不相符。由于文化心理模式不同,俄漢兩個民族對同一個事物會有不同的聯(lián)想,譯者原有的文化視域會影響其對另一種文化的認知。例句中的“江湖”指代路途遙遠,一路跋涉,而并非泛指“江”與“湖”,采用直譯的方式將其譯為река и озера(江和湖)會使譯語讀者產(chǎn)生理解上的偏差。

      2.3 意譯

      奈達曾言:翻譯,即譯意。劉宓慶同樣認為:翻譯過程始于意義把握,終于意義表達,始終以意義為中心,一步一步推進[5]。受譯語與源語文化差異的制約,意譯是譯者常用的一種翻譯策略。意譯是指譯者以譯語讀者為導向,舍棄原文所特有的形象與表達式,直接將原文意思表述出來,以求譯文的意義及功能同原文相似。

      店主人道:“你不知:俺這村中有個大財主,姓柴,名進,此間稱為大官人,江湖上都喚做‘小旋風’?!?《水滸傳》第九回)

      Разве тебе неизвестно, — возразил хозяин,— что в нашей деревне проживет один знатный человек по имени Чай Цзинь. Здесь все зовут егосановник Чай.

      宋江答道:“小可自從別后,殺死淫婦,逃在江湖上,去了半年。(《水滸傳》第三十六回)

      После того как мы расстались с вами,— начал свой рассказ Сун Цзян, обращаясь к Чао Гаю, — я убил одну распутную женщину и ушел к вольным удальцам.

      這李逵自小兇頑,因打死了人,逃走在江湖上,一向不曾回家。(《水滸傳》第四十三回)

      Потом случилось так, что он убил человека, бежал и стал бродяжничать. После этого он никогда больше не бывал дома.

      缺乏對原文意義正確的理解與把握,則會影響最終的翻譯結果。意譯對譯者的要求更為高超,意譯并不意味著譯者可以對原文進行隨心所欲的解讀。意譯要求譯者在翻譯過程中以“達意”為主要目標,對原文進行更改的同時也應注重對原文形象的保留,如此這樣,才能達到“畫龍點睛”的目的。上述3個例子皆出自于《水滸傳》,譯者根據(jù)“江湖”一詞的具體語義內涵選用不同對應體,將“江湖”所蘊含的意義具體化,雖然有助于讀者理解原文,卻并沒有表達出“江湖”一詞所蘊含的文化內涵,未能傳達原作者想表達的真實意圖。

      2.4 泛化

      泛化是一種常見的翻譯技巧,在翻譯過程中,為了達到某種特殊的藝術效果有意避開與原語中相對應的語詞而使用表達其上位概念的語詞?;蛘哒f,這種技巧是指在翻譯的過程中因特殊需要而對某一語詞所表達的概念加以泛化[6]。通俗來講,泛化就是譯者采用籠統(tǒng)化的翻譯方式。

      劉唐道:“小人自幼飄蕩江湖,多走途路,專好結識好漢。(《三國演義》第十四回)

      С малых лет брожу я по белу свету,— отвечал Лю Тан. — Много дорог исходил я за свою жизнь; но больше всего любил водить знакомство с добрыми молодцами.

      這里將“江湖”譯為белый свет(世間),明顯擴大了“江湖”一詞的語義范疇。采用泛化的處理方式有助于鏟除譯語讀者閱讀上的障礙,使譯文流暢且自然。但采用泛化的翻譯策略去處理諸如此類的文化負載詞,很難還原原文所蘊含的文化精髓,不僅是對原文的過分解讀,同時也剝奪了譯語讀者了解外國文化的機會。

      2.5 忽略不譯

      在不影響全文通篇理解的前提下,譯者采取刪減不譯的翻譯方式。

      王利發(fā)(奪回手去)算了吧,我送給你一碗茶,你就甭賣那套生意口啦!用不著相面,咱們既在江湖內,都是苦命人!(老舍《茶館》)

      Ван (отнимает руку). Ну-ну! Ладно! Чаем я тебя и так угощу, а гаданье свое оставь при себе. Оба мы - горемыки, что толку гадать?

      同泛化的處理方式一樣,刪減不譯的確可以減輕譯語讀者的閱讀困難。但一味選擇消極回避的方式會使原文人物的話語魅力大打折扣。這不僅是對原文的不尊重,同樣會阻礙各民族文化間的交流,這一點同樣有違翻譯的初衷。

      3 文化負載詞的翻譯

      3.1 文化負載詞及可譯性

      語言是人類交際最重要的工具,是信息的重要載體之一。一個民族的思維方式、觀念、制度等文化特色,勢必會在語言上留下印記。詞匯是語言中最活躍的一個層面,社會生活的變遷、民族文化的發(fā)展等變化都可以通過詞匯記錄下來。文化負載詞是指那些標志某種文化中特有事物的詞、詞組和習語,這些詞匯反映了特定民族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逐漸積累的、有別于其他民族的、獨特的活動方式[7]。

      翻譯雖然從表現(xiàn)形式來看是符號間的轉化,但就其本質而言是一種文化交流活動。翻譯的難點并不是語言本身,而是如何傳達原文語言所承載的文化底蘊。中國文化負載詞是中華民族文化重要的外在表現(xiàn)形式,在其他民族語言中很難找到與之相對應的形式,但這并不意味著文化負載詞不可譯。第一,雖然各民族語言的差異性由其各自的民族性決定,但人類生存條件及生理構造的同一性決定了人類的思維規(guī)律具有相似性,因此,不同民族在理解及認識事物方面有相通之處;第二,翻譯活動歷史悠久,在豐富的翻譯實踐活動中,譯者克服文化空缺而實現(xiàn)翻譯成功的案例不勝枚舉,因此,文化負載詞的可譯性是大量翻譯實踐證明所得。由此可見,譯者依然可以在有限的空間里發(fā)揮其能動性,保留并傳達中國文化負載詞所蘊含的文化因子。

      3.2 影響文化負載詞翻譯的因素

      第一,內部因素,即語言內部因素。巴爾胡達羅夫在《語言與翻譯》一書中將翻譯單位劃分為音位層、詞素層、詞層、詞組層、句子層、話語層等六個層次,力求使原文與譯文達到等值。20世紀80年代后,翻譯研究有了新的走向——翻譯的文化論,蘇珊·巴斯奈特作為該學派的代表之一,認為翻譯應該把文化作為翻譯的基本單位,而不是停留在以往的語篇之上[8]。原文文本是翻譯中最實在的客觀存在,翻譯對象本身的特點也會對翻譯造成影響,文化負載詞具有民族性、隱含性、不習慣性等特點。在翻譯文化負載詞時,譯者時常遇到兩個瓶頸:一是對應詞匯的缺失;二是對等文化含義的缺失,也就是同一個詞在不同的文化語境中表達的內涵不同。中國古代哲學講求“觀物取象”,受中國傳統(tǒng)思維影響,漢語傾向用具體的詞來表達虛的概念,以具體的形象來表達抽象的內容。以“江湖”一詞為例,“江湖”是由“江”和“湖”兩個概念構成另一個內涵和外延均發(fā)生了變化的新的詞語?!敖币辉~在俄語中缺乏與之語義及形式皆等值的對應體,因此需要譯者采用靈活的翻譯方式去詮釋“江湖”一詞所表達的語義及文化內涵。

      第二,外部因素,包括譯者本體及翻譯目的等。譯者是翻譯活動中最活躍的因子,是整個翻譯活動的施為者,翻譯活動必須借助譯者完成。中國不乏優(yōu)秀的翻譯家,大多集中于英語學界。區(qū)別于中國文藝作品的英譯,無論是影視劇抑或是中國文學及理論作品的翻譯,譯者大都是俄羅斯人。不同于中國譯者對中國文化的處理方式,外國譯者進行中譯外時,對傳播中國文化的使命感及熱情度可能不太高,他們更注重當代讀者的閱讀規(guī)范及市場接受度,因此多采用意譯、歸化等便于譯語讀者理解的翻譯策略。

      中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經(jīng)過幾千年歲月沉淀已經(jīng)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文化體系。因此,操他國語言為母語的譯者,很難去把握其中所蘊含的民族內涵,導致譯者時常采用直譯或者音譯的翻譯方式。與此同時,譯者是翻譯的主體,譯者的母語思維及文化定勢自始至終都在影響譯者作翻譯抉擇。因此,譯者進行翻譯時,很可能按照自身文化傳統(tǒng)及思維去解讀中國文化,從而導致文化誤讀。

      翻譯目的論認為,翻譯活動是一種有目的的活動。每一個譯文都有其預先指向的目標讀者群。從事翻譯活動的譯者不乏剛接觸外語的譯者。隨著中國綜合實力大力提升,全球學習漢語的熱情進一步高漲,很多外國人對中國的了解已經(jīng)不僅僅局限于中國傳統(tǒng)典籍作品,開始將目光轉向中國影視劇——《三國》《瑯琊榜》《楚喬傳》等。與中國典籍作品翻譯不同的是,影視劇的譯者大多是業(yè)余漢語愛好者,他們進行翻譯時更注重對原作整體故事性的把握,對翻譯技巧的要求較低,更無力承擔傳播中國文化的重任。因此,考慮到本國讀者的認知及接受程度,譯者常采用音譯或者意譯的翻譯策略,使譯文更符合譯語讀者的閱讀習慣。

      3.3 異化為主,歸化為輔

      從19世紀末到21世紀,中國讀者一直熱切渴望了解國外動態(tài),于是中國大量譯介國外文學及其他學術理論。而在翻譯熱的背后一種不均衡的現(xiàn)象日益凸顯:中國一味接受國外文化,而中國文化對外輸出卻寥寥無幾,即便有譯作問世,接受度也極其有限。隨著全球化進程進一步加快,文化交流日益頻繁,翻譯承載著更為重要的使命。王寧認為,翻譯在當今時代的一個重要作用在于對全球化時代的不同文化進行重新定位。他呼吁現(xiàn)階段中國應加強中譯外,使得翻譯以一種積極的姿態(tài)“重新定位”全球文化[9]。

      翻譯的難點之一在于如何處理源語文化與譯語文化。歸化將外國文化轉換為本土文化,使原文靠近譯語讀者;異化則凸顯外國文化,使譯語讀者向原文靠近。郭建中先生曾說:翻譯中的“歸化”和“異化”不僅是不矛盾的,而且是互為補充的。文化移植需要多種方法和模式[10]。在全球化形勢下,漢語無疑是最大的受益者。隨著全球化發(fā)展,中國綜合實力進一步提升,漢語的國際地位也隨之提高,傳播中國文化不僅有利于中國形象對外構建,同樣符合全球發(fā)展。

      考慮到中國文化走出去的時代背景,國外漢語學習者對中文及中國文化的學習預期,文化負載詞的翻譯應堅持異化為主、歸化為輔的翻譯策略。采用“異化”為主策略的原因在于:第一,世界各個民族的文化交流一直在進行中,但各民族的文化仍然保留著各自的民族特色,采用“異化”的翻譯策略符合整體的發(fā)展趨勢。第二,作為翻譯活動的一部分,翻譯策略的選擇同樣受讀者閱讀預期的制約。如果譯語讀者從一定程度上接受原文所蘊含的文化特色,甚至對異國文化的差異性抱有期待,如果少了這種差異性,讀者反而覺得譯文沒有真實反映原文內容??紤]到譯語讀者普遍的接受程度,在異化為主的基礎上,譯者應考慮原文中哪些形象需要調整,從而適應譯語文化。

      4 結語

      “江湖”一詞經(jīng)歷了由“實”到“虛”的詞義轉換。在此過程中,“江湖”一詞被賦予了豐富的社會意義及文化內涵,屬于典型的文化負載詞。從原作的選擇到最后譯作的生成這一過程中,文化負載詞的翻譯受詞匯本身、譯者、翻譯目的等多重因素的影響。本文通過總結“江湖”一詞的俄譯發(fā)現(xiàn),譯者大多采用便于譯語讀者理解的翻譯策略:僅注重其意義的表達,而忽略其所蘊含的文化內涵。隨著中國加強對外文化傳播的進程,翻譯作為文化傳播工具的重要性越發(fā)突顯出來,翻譯和發(fā)揚中國文化無疑成了中國譯者義不容辭的責任。隨著中國綜合實力的增強,中國早已具備了與世界平等對話的能力,譯者進行文化負載詞的翻譯時應該增強民族文化自信,以平等的理念進行翻譯活動,不能一味采用歸化的翻譯策略去迎合外國讀者的閱讀喜好,應采用以異化為主、歸化為輔的翻譯策略,促進中國文化在世界上的傳播。

      猜你喜歡
      譯語音譯走出去
      四川冷門絕學系列之九 《西番譯語》:清代四川編纂的雙語詞典
      天府新論(2022年3期)2022-05-04 03:40:24
      清末民初音譯元素名規(guī)范方案用字探析
      夏譯漢籍中的音譯誤字
      西夏學(2017年1期)2017-10-24 05:31:38
      乙種本《西番譯語》藏漢對譯音義關系辨析
      西藏研究(2016年2期)2016-06-05 11:31:13
      關于量詞的日中機器翻譯規(guī)則的研究
      科技視界(2015年35期)2016-01-04 09:37:11
      新疆地名的音譯轉寫及英譯規(guī)范
      英漢音譯規(guī)律探微*
      AIDMA 法則觀照下廣告譯語的美學等效
      外語學刊(2010年2期)2010-01-22 03:31:10
      昌乐县| 阳春市| 澳门| 冕宁县| 龙川县| 即墨市| 马关县| 三河市| 宜良县| 红桥区| 根河市| 营山县| 嫩江县| 安泽县| 普兰店市| 南平市| 池州市| 南陵县| 丰县| 庐江县| 浮梁县| 铜陵市| 镶黄旗| 诸城市| 陵川县| 咸阳市| 格尔木市| 西青区| 盘锦市| 邯郸县| 辽源市| 汽车| 吉水县| 门源| 社会| 渝北区| 盖州市| 阳城县| 民丰县| 即墨市| 永清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