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梁啟超后期史學思想的轉變

      2018-03-20 15:19:25潘如軍
      關鍵詞:西學梁啟超史學

      潘如軍, 陶 雅

      (安徽大學 歷史系,合肥 230039)

      梁啟超是近代歷史上最著名、最有影響力的學者之一,在他短暫的五十多年生涯中,除了在政治、教育等方面的建樹外,其史學成就也令人敬佩。梁氏史學思想不僅是引領中國傳統(tǒng)史學變革的重要力量,而且他的史學思想“龐雜紛繁”,又“變化多端”,經(jīng)常在中國傳統(tǒng)與西來學術之間來回游走,使得后來人對他的史學研究“每每難得要領”[1]12,以至于他自己也宣稱“啟超之學,則未能定論”[2]90。學界一般性的認識是將梁啟超的史學思想分為前期與后期,李華興在《近代中國風云與梁啟超的變幻》一文中指出,梁啟超一生曾有過十次轉折,第十次轉折是梁“從傳播西學,提倡新知,變?yōu)楣拇怠畺|方文明’,復歸‘儒家哲學’”[4],這與劉東在《梁啟超文存》中指出的《歐游心影錄》之后的梁啟超在時間上基本上吻合,如劉東說言,這是梁啟超“未竟的后期”[3]。關于這一時期梁氏的史學思想被看作其史學思想的后期,而《歐游心影錄》也被看作梁啟超后期史學轉變的標志。其主要的特征是從西學回歸到傳統(tǒng)史學,與晚清張之洞等人所提倡的“中體西用”有著很多相似之處,以至于梁啟超晚年遭受了很多批評,諸如孫中山、章太炎、嚴復等名流都斥其為“反復小人”“言屢易端,難于見信”[5],但仔細考察,在梁啟超晚期史學思想的轉變,與“中體西用”之學兩者有本質性的區(qū)別。梁氏后期史學思想,對于西學在批判中繼承,對于傳統(tǒng)史學在弘揚中批判,其所體現(xiàn)出的梁氏史學二重性遠比“中體西用”來的更有遠見。本文希望通過對梁啟超后期史學思想的梳理,勾勒出梁啟超在“未竟的后期”所展示的史學二重性,揭示梁啟超晚年對于西學與傳統(tǒng)史學的真實態(tài)度。

      一、梁氏后期史學思想轉變的背景與原因

      在梁啟超后期史學思想中,西方史學思想已經(jīng)不在是他在高呼“史界革命”時那般神圣與向往,而更多的是對西方史學多了一絲理性的批判,不在將其看作無可替代的學術源泉,而此時的傳統(tǒng)史學也重新煥發(fā)出新的色彩。對于梁啟超產(chǎn)生這個轉變的原因,絕不是簡單地歸結于對西方世界的失望,或者是梁啟超潛在的傳統(tǒng)史學因子的激發(fā)可以解釋清楚的。筆者認為,梁啟超在后期對于西方史學的態(tài)度產(chǎn)生轉變的原因有四個方面。

      其一,梁啟超后期史學思想的轉變與梁啟超所固有思想特性有關。劉東曾將梁啟超的思想特性總結為“善變”與“能悔”,“如果沒有‘善變’與‘能悔’的品格,也就沒有了梁啟超這位獨特的歷史人物,而由此他那段歷史也就會失色不少”[4]10-11。從梁啟超所留下的千萬字的著作中,我們可以看到“善變”與“能悔”確實是梁啟超一生最典型的特質,在梁氏史學思想上,“善變”與“能悔”更是能被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梁啟超史學思想大體上是從傳統(tǒng)史學開始,經(jīng)歷了從“貼括之志”“段、王訓詁之學”到“南海之學”,再到西方史學,最后回歸到傳統(tǒng)史學的歷程,期間無論是在梁氏史學前期,還是在后期,梁啟超的史學思想從來都是適時他自己認為的“擇善而從”的最佳思想,無論世人是理解還是批判?!胺踩酥惺拢撇簧?,合于公理不合于公理,彼個人之良心,常自告語之……悔也者,進步之謂也,非退步之謂也”[6]76-77,此種“善變”與“能悔”思想的流變從一定程度上為梁啟超后期史學的轉變埋下了伏筆。

      此外不得不提的是,在梁啟超“善變”與“能悔”的思想特質外,“調和”的思想也不應該被忽視?!坝袥_突則必有調和。沖突者調和之先驅也?!盵7]7調和在梁啟超的思想世界中,是一種被他自己所稱贊的品質,也是大批學者研究梁啟超思想的立足點。他們將梁啟超的調和思想看作他在思想上尋求平衡的努力,來凸顯梁啟超在各種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中學與西學等對立思想之間的來回轉變(1)。這種調和思想的內(nèi)涵從一定程度上來說,解釋了梁啟超史學的“變化多端”,也反映了在梁啟超最初學習西方史學的時候,雖然強烈地批判了傳統(tǒng)史學的弊端,但卻不會徹底地割舍傳統(tǒng)史學的因素。這種“調和”的思想也為梁啟超后期史學思想的回歸奠定了基礎。

      其二,梁啟超后期史學的轉變與梁啟超對西方社會深入接觸有關。學界將梁啟超在1919年寫成的《歐游心影錄》看作進入梁啟超后期史學的標志,而《歐游心影錄》是梁啟超在參加完巴黎和會,游歷歐洲各地之后,所編撰而成的一部游記,而其內(nèi)容更多的是對西方社會的考察。在這次考察中,梁啟超對于西方社會有了更深層次理解,發(fā)現(xiàn)以前西方史學思想所形成的以民族史學基調的觀念,可能并不能從根本上拯救一個民族,而西方所宣揚的先進的政治經(jīng)濟形式,與現(xiàn)實又相差甚遠。而當時的中國社會還在繼續(xù)向西方學習,使梁啟超產(chǎn)生了失落與疑惑,從而興起了從傳統(tǒng)史學中重新找到出路的可能性命題。

      其三,梁啟超后期史學的轉變與梁啟超世界性的眼光有關。梁啟超在歐游期間,考察了多個國家的文化,包括西方的史學,發(fā)現(xiàn)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獨特性格與文化,在這種多元的氛圍中,梁啟超擁有了一種世界性的眼光。相比較而言,中國當時國內(nèi)對“傳統(tǒng)文化”包括“傳統(tǒng)史學”的棄之不理的做法,讓梁啟超產(chǎn)生了一種要讓中國人明白對于世界文明的責任的想法?!笆裁词秦熑文??是拿西洋的文明來擴充我的文明,又拿我的文明去補助西洋的文明,叫他化合起來成一種新的文明”[8]25,而這種責任的基礎是將本國的文化發(fā)揚光大。在這種眼光的影響下,梁啟超后期史學對傳統(tǒng)史學的回歸也就不難理解了。

      其四,梁啟超后期史學的轉變與梁啟超的個人對傳統(tǒng)史學的學習歷程也分不開。梁啟超出生于廣東一個鄉(xiāng)村,其祖父是秀才出身,其父科舉不第,二人都諳熟儒學之道。在二人仕途不順的情況下,都回歸家鄉(xiāng),執(zhí)教鄉(xiāng)里。二人成為了鄉(xiāng)間民儒的代表,其父更是典型。梁啟超成長的環(huán)境是中國傳統(tǒng)的“世代耕且讀”[9]12的鄉(xiāng)儒家庭,其祖、父二人對梁啟超的培養(yǎng)也是盡心盡力,祖父教授“以宋、明儒義理名節(jié)”,使得梁啟超成為一個講究儒學義理的儒生,從小接受傳統(tǒng)教育,學習傳統(tǒng)文化。后與梁父一起“日以課之”,因為家境貧困無豐富書籍可讀,其父以《史記》與《綱鑒易知錄》二書作為教材,為梁啟超傳統(tǒng)史學學習奠定了基礎,使梁啟超吸收了充分的傳統(tǒng)史學的養(yǎng)分,為后期史學思想的轉變提供了思想源泉。

      綜上所述,梁啟超和后期史學思想的轉變并不是偶然的現(xiàn)象,而是多種因素相互影響下,為梁啟超后期史學思想從西學回歸到傳統(tǒng)史學提供了可能與必然,并不是單純對西方史學的失望或者是對傳統(tǒng)史學的喚醒。

      二、梁氏后期史學思想的二重性

      梁啟超后期史學轉變的主要特征是從西學回歸到傳統(tǒng)史學,或者是大體上從西學回歸到傳統(tǒng)史學,因為梁啟超在這個階段,并不是個別學者在研究中所敘述的那樣“非黑即白”,將西學和傳統(tǒng)史學強制性的分割成兩個部分。此時梁啟超的史學思想更多是基于西學與傳統(tǒng)史學兩個統(tǒng)合的角度去批判西方史學、去弘揚傳統(tǒng)史學,同時梁啟超在對西方史學批判的同時繼承了其優(yōu)秀的部分,對傳統(tǒng)史學進行弘揚時又剔除了其糟粕的部分。在梁氏后期史學思想中所體現(xiàn)的這種復雜的情緒與視角,我們且將其稱為“后期史學的二重性”。這種“二重性”不僅顯示于對西方史學與傳統(tǒng)史學的態(tài)度中,也彰顯在西學和傳統(tǒng)史學在對立中尋求統(tǒng)一的思想中。

      (一)西方史學:批判中繼承

      在梁啟超后期史學思想中,對于西方史學的主要態(tài)度還是批判,或者說是梁啟超在又一次近視整個西方世界后,對于西方史學產(chǎn)生的反思,與梁啟超前期宣揚“新史學”時想法不同,更有著本質性的區(qū)別。

      起初梁啟超將進化理論運用到史學中,開始建立以西方“民族史學”為營養(yǎng)的新史學,改變國民的精神面貌。他認為歷史就是“敘述進化之現(xiàn)象”,進而明白“人群進化之現(xiàn)象”,從而得出進化的“公理公例”[10]。他極力批判傳統(tǒng)史學。他在《新史學》一文中指出,傳統(tǒng)史學有“四病”“二弊”六項弊端。他說傳統(tǒng)史學歌頌的是“朝廷”“個人”“事實”和“陳跡”,而對于“國家”“群體”“今務”和“理想”卻絲毫不在意,而且傳統(tǒng)史學“不能別裁”“不能制作”,與西學相比相差甚遠,猛烈地抨擊傳統(tǒng)史學的要害之處。在梁啟超的心中,西學是“救世良方”,而傳統(tǒng)的思想是阻礙民族取得進步的阻礙。

      隨著梁啟超史學思想發(fā)展到后期,梁啟超對于西學的態(tài)度充滿了理性的視角,他發(fā)現(xiàn)自己所崇拜的、認知的西學并不是以一個完整的全貌展現(xiàn)給自己,其中很多不好的方面被“自由”“民主”等思想的外衣所掩蓋,而中國的傳統(tǒng)史學思想在片面地對西學吸收對照下,產(chǎn)生了不公正的對待。即使是在被認為“洋溢著對中國固有傳統(tǒng)的批判精神”[11]的《新大陸游記》一書中,梁啟超也已經(jīng)對西方社會產(chǎn)生了失落,“天下最繁盛者宜莫如紐約,天下最黑暗者殆亦莫如紐約”[12],在真實的接觸下,對于西學的動搖已經(jīng)昭然若揭。再到他的第二部游記,他對西學態(tài)度的轉變更加明顯。

      梁啟超的第二部游記,是他退出政壇以私人身份游學歐洲后,將其一路的見聞與思考編著成書,也就是《歐游心影錄》。在書中,他再一次地近觀了西方社會,如同他在《新大陸游記》中看到的一樣,繁榮的背后總是有很多不為人知的黑暗,這一次,他不再是對西學動搖和失落,而是產(chǎn)生了對西方文化中“物質”和“精神”的深刻探討。也正是這次歐洲游學,讓梁啟超的史學思想正是發(fā)生了轉變,他發(fā)現(xiàn)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包括史學對于構建當時的社會可能有著不可替代的意義,他開始著手以科學的方法去詮釋傳統(tǒng)文化的含義。

      他發(fā)現(xiàn)近代西方社會過度地相信“科學萬能之夢”,催生了各種樂利主義、強權主義等不利于社會的思想,稱“我們?nèi)祟惒晃]有得到幸福,倒反帶來許多災難”,精神世界由此產(chǎn)生了混亂,而“精神”較之于“物質”更為重要,“人類只要精神生活不枯竭,那物質生活,當然不成問題”[8],不僅如此,梁啟超還稱“救濟精神饑荒的方法,我認為東方(中國和印度)比較最好。東方的學問,以精神為出發(fā)點。西方的學問,以物質為出發(fā)點”[13]819,他認為以東方先哲的眼光去看西方文化,可能得到的結果是認為其淺薄。梁啟超在種種的經(jīng)歷與思考中,開始對西方史學產(chǎn)生了批判的思維。

      但是梁啟超對于西學的批判,并不否認西學當中優(yōu)秀的成分。梁啟超曾宣稱“歐洲科學破產(chǎn)”,但他也在文中的注釋標明“讀者切勿誤會,因此菲薄科學,我絕不承認科學破產(chǎn),不過也不承認科學萬能罷了”[8]5。這種理性看待西學的態(tài)度,使得梁啟超對待西學在批判中也有繼承。這表現(xiàn)在梁啟超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史學的研究中,他并不抗拒運用西方的理念,以《先秦政治思想史》為例,使用“公理公例”等詞匯與思想,以西學為參照對象,繼承西學中優(yōu)秀的部分,又或者用西方研究史學的方法來研究傳統(tǒng)史學,使傳統(tǒng)史學得到重生??偠灾?,在梁啟超史學的后期,對待西學雖然還是以批判為主,但是其中依舊蘊含著梁啟超理性的態(tài)度,對于學中優(yōu)秀的部分同樣的吸收運用。

      (二)傳統(tǒng)史學:弘揚中批判

      如同在梁啟超后期史學思想中對待西學的態(tài)度,他對于傳統(tǒng)史學在這一時期主要的傾向雖是以弘揚為主,但絕不是力求傳統(tǒng)史學全面的回歸,而是要在經(jīng)過“史之改造”后,建立符合時代要求的中國史學,摒棄傳統(tǒng)史學落后的、保守的思想。

      自1919年梁啟超《歐游心影錄》一文完成后,其后發(fā)表的文章多數(shù)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傳統(tǒng)史學有關。如《清代學術概論》《墨子學案》《先秦政治思想史》《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等,其中最要注意的是《中國歷史研究法》及其《補篇》,其完整地闡述對待中國傳統(tǒng)史學的應有態(tài)度,并指出正確研究中國歷史的做法。在《補篇》全書約11萬字中,傳統(tǒng)史學的色彩跟以往的著作相比更是非常濃厚,提倡要繼承傳統(tǒng)史學,而且全書很少提及西方的案例,更體現(xiàn)了梁啟超寫《補篇》的主旨,是為傳統(tǒng)史學正名。這與前期他在如《新史學》等文中所宣揚的有著明顯立場轉變。

      說到這里,我們發(fā)現(xiàn)了一個很奇怪的現(xiàn)象,無論是梁啟超前期的史學思想,還是后期的思想,他的遠見似乎都超越了時代,很難被同時代的人所理解,尤其是在后期。當時中國的學術洋溢著西方的“洋文化”,而梁啟超卻反其道而行,提出要弘揚傳統(tǒng),可想而知當時的梁啟超要遭受多少人的惡意。但梁啟超卻依舊堅持著自己的態(tài)度,對于傳統(tǒng)文化應該更深層次地去理解,而不是套用著西方史學的外衣,來美化著中國傳統(tǒng)史學。就像梁啟超曾經(jīng)批判胡適《中國哲學史大綱》一書,“凡關于知識論方面,到處發(fā)見石破天驚的偉論,凡關于宇宙世界觀人生觀方面,什有九很淺薄或謬誤”[14]240。他指出胡適對于中國的哲學,用西方所謂的知識論去研究,殊不知中國的哲學根本不是以知識論為立足點,到頭來結果是將傳統(tǒng)中的精華舍棄而造就了“二不像”,西學與傳統(tǒng)史學都遭受扭曲。我們先不評論梁對于胡適的評價是錯是對,但梁啟超對于傳統(tǒng)的觀念,應該是值得深思的。

      前面說到,梁啟超后期史學對于傳統(tǒng)史學的主要態(tài)度是弘揚發(fā)掘,但也要有選擇的弘揚,對于糟粕的部分,要批判改造。他曾指出,中國學術界缺乏科學精神。他解釋道:“有系統(tǒng)之真智識,叫做科學,可以教人求得有系統(tǒng)之真智識的方法,叫做科學精神”,中國學術界正是因為缺少這樣的精神,才導致了“籠統(tǒng)、武斷、虛偽、因襲、散佚”五種病癥,“最少也自秦漢以來受了兩千年”[15]282-286。這段話來源于梁啟超1922年在南通為科學社年會而寫的講演稿,文章的主旨是希望科學社為中國文化研究注入新的動力,卻也指出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弊端,并希望能克服這樣的弊端。這恰好契合了梁啟超后期對于傳統(tǒng)史學的態(tài)度,雖以弘揚為主,但也要求在弘揚的過程中,對其進行改造,批判其不符合時代要求的部分。

      (三)西學與傳統(tǒng)史學互補之可能

      勒文森是研究梁啟超思想的著名學者之一,他曾將梁啟超后期思想的轉變歸結于一種眷戀故土的情感(2),但是劉東對此就提出了疑議,他認為梁啟超并不是單純地在“戀舊的‘情感’與趨新的‘理性’之間”[4]6來回搖擺,“恰恰相反,那心念倒是來自一種相當精巧靈動的‘交互文化哲學’”[4]29。這也正好可以解釋為什么說梁啟超后期史學的轉變與“中體西用”之學相似但卻有本質性的不同,按照勒文森的說法,梁啟超后期史學的轉變應當是對“中體西用”的回歸,而梁啟超思想中傳統(tǒng)的因子正好也為此提供了基礎,可事實上,梁啟超后期的史學思想并不是如此,而是在兩者更為平等的基礎上,對西學的批判中繼承、對傳統(tǒng)史學弘揚中批判,同時積極地尋求西學與傳統(tǒng)史學互補的可能性。

      梁啟超在此種“交互文化哲學”的思想的引導下,為實現(xiàn)文化互補設定了四個步驟?!暗谝徊?,要人人存一個尊重愛護本國文化的誠意”[8]27,這也是在梁啟超后期史學思想中表現(xiàn)的最明顯的特征,認為“那沉醉西風的,把中國什么東西都說的一文不值,好像我們幾千年來,就像土蠻部落,一無所有,豈不可笑嗎?”[8]26“第二步,要用西洋人研究學問的方法去研究他,他的真相”[8]27,在尊重本國傳統(tǒng)的時候,必須要借助其他文化優(yōu)秀的方式來整合自己的文化?!暗谌剑炎约旱奈幕C合起來,還拿別人的補助他,叫他起一種化學作用,成一個新文化系統(tǒng)”[8]27,將自己本國的文化與其他的文化互補之后,形成新的符合自己民族、符合時代的文化。“第四步,把這新文化往外擴充,叫人類全體都得著他好處”[8]27,這也是梁啟超對于文化互補的最終設想。

      而西學與傳統(tǒng)史學遵循上述的思路,梁啟超認為兩者也會有相互補充的可能性,并且也付諸于實踐。上文也提到,梁啟超《中國歷史研究法》及其《補篇》,完整地闡述對待中國傳統(tǒng)史學的應有態(tài)度,并指出正確研究中國歷史的做法,但梁啟超所提出的中國歷史的新做法有著明顯的西學治史的途徑,又如《先秦政治思想史》,使用“公理公例”等詞匯與思想,以西學為參照對象,繼承西學中優(yōu)秀的部分??梢?,在梁啟超后期史學中,西學與傳統(tǒng)史學之間由對立開始走向了融合,兩者不再是時人所認為的不能共存的“敵人”,這也是對梁啟超“國粹派”與“西學派”的回答。

      三、結語

      綜上所述,在時代背景等因素影響下,梁啟超的后期史學看似有較為明顯的轉折傾向,但實際上遠比我們所看到的要復雜很多。梁啟超對于西學的態(tài)度、對于傳統(tǒng)史學的態(tài)度、對于兩者交互的態(tài)度,都顯示出梁后期史學的二重性,從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在對傳統(tǒng)史學自覺靠近的同時,對兩者采取的“中庸思想”?!啊小蔷涂臻g言,不偏走于兩極端,常常取折中的態(tài)度?!盵16]54傳達出的意思有兩層,一是這一時期對于傳統(tǒng)史學的重視程度明顯高于西學,二是對于西學與傳統(tǒng)史學又不偏不倚,對兩者都進行了褒貶,并且兩者在平等的地位上可以實現(xiàn)互補。

      同時,從梁啟超在前后期對于西學與傳統(tǒng)史學態(tài)度來看,后期史學較之于前期確實有很大的改變,但也是對前期史學思想的深化,前后期不可分裂而看待,因為在梁啟超史學思想中貫徹的主線始終是一脈相承。雖然筆者所論述的是梁啟超后期的史學,但涉及的依舊是“充滿連續(xù)性和斷裂性的人生旅途”,“我們必須努力的去保持某種內(nèi)在的延續(xù),因為正是那延續(xù)性本身,才構成自我認同的基礎,以及外部識別的前提”[4]2。

      李華興曾說梁啟超一生“愛國之心未變,立憲之志未變,新民之道未變”[3],而對于史學而言,梁啟超無論是在前期,還是在后期,“愛國之心”與“以史救國”始終貫徹如一。起初梁啟超學習西方史學,號召“史界革命”,呼吁“史界革命不起,則吾國遂不可救”, 而批判舊史學,稱其不能將史學的功用普及普通的民眾,從而學習西方史學,建立可以救中國、激發(fā)國民性的“新史學”。他接受西方史學的觀念,認為史學是“國民之明鏡也,愛國心之源泉也”[10],他的史學思想處處體現(xiàn)著他愛國救國的熱情。到后來,梁啟超史學思想的重心從西學回歸到傳統(tǒng)史學的時候,對傳統(tǒng)文化價值的發(fā)掘更是體現(xiàn)著他的“以史救國”的熱忱。在他晚年回顧他的史學生涯時曾這樣說過,“我是有中心思想和一貫主張的”,“我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呢?就是愛國。我的一貫主張是什么呢?就是救國”[5]346。由此可見,在梁啟超“善變”的史學思想中,貫穿著他一如既往的愛國熱情。

      總而言之,造就梁啟超后期史學思想轉變的因素復雜,而具體的史學思想內(nèi)容又有二重性,并且在“連續(xù)性”的視角下,梁啟超后期的史學思想也有繼承前期史學觀念之處。還要注意的是,任公因為“連續(xù)性與斷裂性”相交替的一生,很容易導致學者片面地看待其史學思想的某一部分,將其一生中某個片段作為研究對象。在而當下,對于梁啟超后期史學思想的探究不僅要研究轉變的因素和轉變的內(nèi)容,還要在全局性眼光下去看梁啟超后期史學思想的種種內(nèi)涵。

      注釋:

      (1)從調和思想中可以看出梁啟超思想尋求平衡的觀點,參考劉東先生《國學:六種視角與六重定義》一文,載《中國學術》第32期。

      (2)參閱勒文森《梁啟超與中國近代思想》一書,劉偉,劉麗譯,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猜你喜歡
      西學梁啟超史學
      梁啟超中國通史撰述略考
      梁啟超:成為一個不惑、不憂、不懼的人
      海峽姐妹(2020年5期)2020-06-22 08:26:12
      康熙皇帝的西學教師
      紫禁城(2019年11期)2019-12-18 03:14:36
      梁啟超的婦女觀研究
      文學教育(2016年27期)2016-02-28 02:35:11
      孤本《性原廣嗣》與西學之影響
      西學大家系列叢書
      天津人大(2015年9期)2015-11-24 03:26:46
      史學漫畫館
      知命與努力:作為“新民”的梁啟超
      史學漫畫館
      襄陽市中醫(yī)院與湖北中醫(yī)藥大學合辦西學中班
      兴义市| 民权县| 青州市| 东山县| 西峡县| 武威市| 天全县| 秦皇岛市| 满洲里市| 舒城县| 海伦市| 万荣县| 措勤县| 阿合奇县| 洛阳市| 明光市| 招远市| 上林县| 马山县| 山丹县| 德清县| 健康| 嘉善县| 永福县| 桦南县| 宜阳县| 保靖县| 桐乡市| 宁晋县| 竹北市| 云龙县| 壤塘县| 龙井市| 台北县| 江都市| 宜兰市| 绥芬河市| 大悟县| 安泽县| 富平县| 洛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