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珍
[摘 要] 語文課程致力于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是當下語文教學的應然追求。借語文的母語優(yōu)勢,通過建構魅力課堂、營造書香校園、創(chuàng)建讀書家庭、走進鄉(xiāng)土文化等,構建一個良好的語文課堂環(huán)境,引領學生以一種自然愉悅的心境和自覺主動的態(tài)度學習語文,深化語用實踐,促使學生在語文學習中提升素養(yǎng),發(fā)展學力,給學生的生命鋪就溫暖、純凈的底色。
[關鍵詞] 學力發(fā)展;多維教學;綜合素養(yǎng)
2011版《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在前言中將“語文課程應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形成與發(fā)展”改為“語文課程致力于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強調了語言文字運用能力在語文素養(yǎng)中的核心地位。借語文的母語優(yōu)勢,通過建構魅力課堂、營造書香校園、創(chuàng)建讀書家庭、走進鄉(xiāng)土文化等,為學生構建一個良好的語文環(huán)境,引領學生以一種自然愉悅的心境和自覺主動的態(tài)度學習語文,深化語用實踐,加強學生文本的感悟、語境的感染和心靈的感動,促使學生在語文學習中提升素養(yǎng),發(fā)展學力,是當下語文教學的應然追求。
一、同學互動風生起,詩心飛揚,情潤課堂——享受課堂語文學習的曼妙
讓課堂成為學生激情燃燒的舞臺,成為學生智慧的加工廠,成為學生心靈自由飛翔的空間,成為學生個性發(fā)展的搖籃,使學生處在真正的自主狀態(tài)中,潛能得到開放,天性得到尊重。語文能力的培養(yǎng)應在生動活潑的空間中得到實踐。教師應充分挖掘課程資源,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堂實踐活動,讓學生在課堂快樂成長。
(一)夢想劇場
課本劇是融文學、舞蹈、音樂、繪畫等多種藝術方式為一體的綜合藝術。讓學生編排課本劇不但能極大地拓展和提高孩子們的視野和語文的能力,更主要的是使童年成為孩子們體驗夢想與創(chuàng)造的黃金時期。成立“夢想劇場”劇組(導演、編劇、演員、服裝設計師、音響師、道具師、資料收集員等),經常演出童話劇、成語劇、寓言故事劇等,讓學生自導、自演、自編課本劇,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及創(chuàng)造力、想象力。學生通過親自理解、表演,獲得的是真正的知識,真正的語言運用。
(二)詩心飛揚
詩歌作為一種激發(fā)想象力和表現才情的最本真的語言形式,讓我們的孩子在詩意盎然和浸潤著詩歌的氛圍中保持著獨立個人的精神性,去追尋真善美最真切的聲音。引導孩子們借詩習詩、化文為詩,讓孩子們在這個自由的充滿靈性的語言王國中找到想象的翅膀。
(三)妙語生花
(1)辯論活動:學生引經據典,旁征博引,促進逆向思維、橫向思維和縱向思維的層層推進,感受整個辯論過程的氣氛,享受思辨之美。
(2)演講活動:經常利用晨讀、語文課時組織學生就某一主題進行3分鐘演講活動,學生輪流演講,輪流記錄。
(3)“小導游”行動:在學習文本后,讓學生轉換角色,當當小導游,將文本的語言轉化為自己的語言。
(四)開間“工作坊”
課堂應該是間“工作室”,學生在這里觀察、演示、實驗、操作,享受著手腦并用的快樂。感悟文本、自主參與所獲得的體驗,解決著一個又一個富有挑戰(zhàn)性的問題,洋溢著善于發(fā)現、勇于探究的歡樂。
二、濃濃書香盈校園,書聲陣陣,滿目華章——享受校園環(huán)境語文的盈潤
每個民族的文化傳承很大一部分是靠閱讀來完成的,民族的精神、文化、智慧很多時候是在閱讀中熏陶、浸染中習得的。校園始終彌漫著濃郁的讀書氛圍,孩子們的心總是被中外名著深深吸引,徜徉在書的海洋里,吸取人類文化的精華,這樣的校園,才是真正的書香校園,這樣的民族,才是有希望的民族。
(一)創(chuàng)建繽紛的讀書樂園
1.設立“熱愛書吧”
學校特別設立“熱愛書吧”,把每一面墻都布置得富有童話和科幻色彩,散發(fā)著濃濃的文化氣息。將許多知識性、趣味性、可讀性、拓展性讀物作為自助“點心”推介給孩子們。這些讀物“點心”的篩選,主要注意了以下幾點:一是涵蓋面廣。以兒童文學作品、名著、人物傳記等為核心,兼選了自然科學、人文科學等方面的優(yōu)秀讀物;二是注意有一定比例的經典之作;三是指導分層??紤]到讀物的可讀性,我們又把購進的圖書按低、中、高年級進行橫向分層。
2.構建“閱讀教室”
每個班級開辟專門的閱讀書庫,配備閱讀書目,設置閱讀場地,教室門上粘貼著“小書蟲”展牌,上面有班級每月讀書之星——“小小書蟲”的個人檔案和讀書心得,并把教室的后墻面布置成繽紛的閱讀主題墻。
(二)開展多彩的讀書實踐活動
1.“小書蟲”俱樂部
為了鼓勵更廣泛、自主、個性化的閱讀,成立“小書蟲”俱樂部?!靶x”俱樂部總部下設記者部、編輯部、宣傳部、推薦部等多個部門,這些部門都有領導機構,各自行使自己的職權。另外,每個年級自然成為俱樂部分部,共同帶領每個“小書蟲”親近我們的母語。孩子們在“俱樂部”里可以自由、充滿樂趣地享受閱讀的快樂。
2.班級讀書會
組織和管理班級讀書會這種形式,是推廣兒童閱讀最有效的形式。(包括組織讀書交流會、好書推薦會、新書展評等多種形式的閱讀心得交流活動)對已經具備了一定閱讀能力的中、高年級的學生,以班級讀書會為載體,給學生搭建“緣文會友”的舞臺。
3.開展“同伴互讀”
同伴閱讀是指組織兩名或多名同學一起閱讀。根據學生的年齡不同,可以分為同年齡同伴閱讀和跨年齡同伴閱讀。同年齡同伴閱讀重在引導學生之間合作互讀,互相取長補短,互動發(fā)展;跨年齡同伴閱讀重在彰顯高年級同學對低年級同學的指導功能,促使低年級同學更深入、全面地閱讀,讓彼此在示范和欣賞中各自享受讀書的愉悅。同時,合作閱讀的過程也進一步強化了他們對閱讀的自我監(jiān)控和指導功能。
三、親子共讀天倫樂,兩室書聲,一家溫情——享受家庭環(huán)境語文的溫馨
創(chuàng)建讀書家庭,讓學生在濃厚的親情氛圍中感受濃郁的文化氣息,享受語文的魅力、生活的愉悅,這既是書香校園的有力延伸,更有著不可替代的特殊文化內涵。家中親人的語言,也有妙語連珠的時候;家中的天天飲食,也會帶來寫作的材料;居家里的家務勞動,也會藏有珍貝。這些是語文長河的源頭,是來自生命的活水,是學生語文學習的豐富資源。
(一)開辟家庭藏書室
父母卷入兒童閱讀的一種方式,是在家中為兒童提供適當的閱讀材料。研究已經證實,家庭中具有一定數量的書籍,與兒童的閱讀能力之間有一定的關系。為了幫助孩子們從小樹立藏書意識,讓讀書成為一種生活,我們積極倡導每個學生家庭要定期購置一定數量的圖書,向孩子們推薦藏書目錄,要鼓勵孩子參與選書的過程。家庭設立專門的“買書基金”,經常帶孩子去逛書店,然后將所購的各類圖書分門別類進行編碼,以便查閱,讓書香飄進每一個家庭。
(二)開展親子共讀活動
親子共讀,就是以書為媒介,以閱讀為紐帶,讓家長與孩子一起閱讀,營造起良好的家庭讀書氛圍,引領孩子們走進書的世界。通過親子之間的共讀共研,共探共享,不僅有利于進一步激發(fā)學生的讀書興趣,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讀書習慣,而且有利于創(chuàng)建家庭良好的讀書環(huán)境。
1.讀書計劃的預設
所有家庭成員共同設計一個近期或遠期目標,全家每個人都應該有自己的讀書計劃,如一年里要讀幾本書,寫多少篇學習心得,讀哪方面的書,誰來負責監(jiān)督,等等。
2.讀書時間的構想
每個家庭要有明確的家長與孩子共同讀書的時間,或一天一次,或兩天一次,平均每天讀書半小時以上。
3.讀書內容的構想
孩子主要選讀適合自己發(fā)展的書;家長可以選讀與自己業(yè)務相關的書,也可以選讀有利于教育孩子的書。
4.讀書方式的構想
讀書方式主要有:①家長與孩子各自選讀,通讀與精讀相結合;②家長誦讀孩子的書,讓孩子體驗、享受讀書的樂趣;③孩子誦讀給家長聽。
5.讀書要求的構想
養(yǎng)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良好習慣,中高年級學生讀書時要讀讀劃劃,注注評評,結合進行;每讀完一本書,要及時填寫《讀書登記表》;學生精讀后要定期寫讀書日記,把自己的讀書感受記錄下來。
(三)熏染家庭語文學習氛圍
營造良好的讀書氛圍,讓孩子經常有“書香”的熏染,睡覺、飯前、閑暇之時信手拈來,定能培養(yǎng)孩子閱讀習慣,樂此不疲;熏染家庭語文學習氛圍,如每日的餐桌文化、接送路上的家教、每日臨睡一故事、家庭新聞一刻鐘、家庭閱讀活動秀、家庭事務決策會、快樂的家庭之旅、家庭溫馨閱讀區(qū)等。
四、沐古城文化打草稿,錦繡河山,盡入文章——享受鄉(xiāng)土文化語文的厚重
臨海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是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優(yōu)美的自然景觀、豐厚的人文景觀、悠久的歷史文化,為開展鄉(xiāng)土文化環(huán)境語文實踐提供了得天獨厚的資源。開展以“臨海鄉(xiāng)土文化”為核心的菜單式享受語文學習,其基本方法是:教師與學生共同擬定主題,圍繞主題開發(fā)許多可供選擇的“主菜單”——小專題,圍繞小專題再開發(fā)出許多“小菜單”——小小專題,然后讓學生自由組成學習研究小組,選擇“菜單”,擬定方案,開展調查研究。
(一)“主菜單”(小專題)的開發(fā)探索
圍繞“臨海鄉(xiāng)土文化”這一主題,我們主要開發(fā)了以下主菜單:臨海山水文化、臨海美食文化、臨海風俗文化、臨海歷史發(fā)展、臨海名人考究等。
(二)“小菜單”(小小專題)的開發(fā)實踐
圍繞上述“主菜單”,我們又挖掘了許許多多的小菜單,如“臨海山水文化”的小菜單開發(fā):江南長城的研究(江南長城的優(yōu)勢、民間傳說與江南長城、制約長城的情況調查)、東湖的發(fā)展研究(導游東湖、東湖的名人足跡追尋、東湖發(fā)展前景與展望)、巾山的發(fā)展研究(巾山塔文化、龍興寺與宗教文化、巾山名勝古跡探尋)。面對得天獨厚的臨海風景名勝,我們要求各研究小組根據自己的選題,進行游一游(體驗名勝)、訪一訪(了解名勝)、查一查(挖掘名勝)、說一說(贊美名勝)、寫一寫(介紹名勝)、編一編廣告詞(推銷名勝)等活動。同學們深入其中,樂此不疲,語文綜合能力無形中得到發(fā)展。
如“臨海美食文化”的“小菜單”開發(fā):蛋清羊尾尋微、麥餅麥油脂溯源、銅錢餅考證、糟羹的來歷……實踐中,我們引領學生走進美食節(jié),目睹那摩肩接踵的熱鬧場面,品嘗那美妙絕倫的美食小吃,再組織圍繞下列板塊展開研究:①美食的種類名稱;②美食的外觀滋味;③美食的原料配制及制作方法;④與美食有關的風俗和傳說。同學們興趣盎然地找資料,做采訪,開展一系列研究活動。
作為歷史文化名城,臨海擁有許多獨特的地方風俗文化。如“臨海風俗文化”的小菜單開發(fā):拜歲風俗探尋、清明風俗尋究、老爺壽日溯源、七月半的來歷等。實踐中,我們引領學生追溯風俗文化的歷史淵源,并走進風俗,感受其中的融融民情。學生們文思泉涌,一篇篇稚嫩而又民俗風味濃厚的小品文隨之而來。
通過“菜單式”實踐探究,每位學生探究的欲望充分激發(fā),在這個自由的探究天地里,他們無拘無束地自主合作,體驗感悟,沐浴著臨海文化的洗禮,規(guī)劃著臨海發(fā)展的未來,強烈的社會責任感無形中得到了增強。同時,通過查找資料、實地考察、撰寫研究報告,學生的探究能力、語文能力得到長足發(fā)展。
總之,語文教育,應該讓學生體驗到與文本對話的激情和愉悅,感受到生命的活力和探究的魅力,品味到語言和意境之美,吸取豐厚而醇香的文化精髓。語文教育的過程,理應是學生享受語文、享受生命的過程,是學生綜合素養(yǎng)和諧創(chuàng)生的過程。
[參 考 文 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竇桂梅.激情與思想[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
(責任編輯:符 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