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高中歷史教學中,中國古代史占有相當大的比重,而中國傳統(tǒng)文化在其中顯得尤為重要。它是我們民族的根源,在長達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不斷發(fā)展和延續(xù),滋養(yǎng)著中華大地上的炎黃子孫,并對全世界產生了廣泛的影響。因此歷史教師一定要注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教學,認識到其對于民族發(fā)展的重要意義,并不斷探索和研究將這方面的工作做好。本文具體探討中國傳統(tǒng)文化教育的重要意義以及在實際教學中的實施策略。
關鍵詞:高中歷史;傳統(tǒng)文化;愛國主義;教學策略;民族精神
一、 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意義
首先,中國傳統(tǒng)文化能夠支撐民族精神。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中華民族逐漸形成了自己的獨特文化,并且在這種文化的作用下創(chuàng)造出了燦爛輝煌的文明。這一文明始終支撐著中華民族的精神,使我們在多次遇受外族入侵的時候能夠屹立不倒。比如,中國在近代遭受眾多外國列強的侵略時,中華民族展開了無數可歌可泣的反抗運動。在這些反抗中,我們的民族文化產生了強烈的凝聚力,鼓舞著我們的士氣,支撐著我們的精神,延續(xù)著我們的血脈,取得了最后的勝利。
其次,中國傳統(tǒng)文化是愛國主義教育的基礎。愛國主義教育對于任何一個國家都是至關重要的工作。而筆者認為愛國主義教育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提高民族認同感。如果在歷史教學中,教師不能很好地強調我國古代輝煌燦爛的文明,不能讓學生認清古代的正統(tǒng)思想,甚至過多地批判和否定,那么勢必降低學生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認同,從而導致他們產生否定民族和崇洋媚外的思想。所以說我們一定要重視中國傳統(tǒng)文化對于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意義。
再次,中國傳統(tǒng)文化是祖國統(tǒng)一的思想基礎。目前,我國統(tǒng)一大業(yè)尚未完成,而且還有不少分裂勢力不斷威脅到國家的安全。在此背景下,我們必須要注重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讓廣大學生都認識到中國文化是一脈相承的?!墩撜Z·季氏》:“夫如是,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痹诠糯笠唤y(tǒng)思想的影響下我們的民族兼并包容了眾多識漢字、習漢文、認同中華文明的人民,而在當代,我們更要發(fā)揮傳統(tǒng)文化的巨大影響力,將其發(fā)揚光大,增強民族凝聚力,為祖國的統(tǒng)一和安定打下堅實的基礎。
總之,中國傳統(tǒng)文化在現(xiàn)代社會的方方面面都有著廣泛的意義,教師在教學中應當認識其積極作用,做好具體的教學工作。
二、 如何實施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教學
1. 批判地吸收和繼承
凡事都有對立的一面,社會在不斷地進步和發(fā)展,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不免會有一些內容隨著時間的流逝而不再適應時代發(fā)展了,或者本身就是錯誤的只是今天才被認識到,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做到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批判地給學生傳授傳統(tǒng)文化知識。比如筆者在講儒家文化時提到了《論語·泰伯篇》中的一句——“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逼浯笠馐牵嚎梢詭ьI人民走指定的路線,而不可以讓他們知道為什么這樣做。顯然,這里體現(xiàn)了孔子的愚民思想,他認為人民是無知的,是底層的,是被統(tǒng)治的,忽視了廣大人民群眾在推動歷史發(fā)展進程中的作用。在當今,這種思想顯然是不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再比如,筆者講到“孔子”時,提到了他的著名弟子——子路之死的故事。子路在衛(wèi)國內亂中冠纓被人砍斷,于是口稱:“君子死,而冠不免。”并放下武器系帽子,結果被人砍死。這段故事反映了孔子教育學生對帽子看得比生命還重要。然而在今天中國人已經沒有必須戴帽子的習慣了,如果繼續(xù)堅持這一傳統(tǒng)顯然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會造成很多不便,而為了帽子丟掉性命更是非常不值得的事情。于是在這里,筆者對子路的堅定的信念進行了積極地贊揚,但是對“君子死,而冠不免”這句話的時代局限性進行了客觀地分析,教導學生正確看待中華文化的發(fā)展和進步。子曰:“殷因于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比缃耠x孔子的時代已近百世,中華文化核心思想是一成不變的,其形式確有損益,因此批判地吸收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教育的前提條件,教師要在教學工作開展之前做好準備,分清其精華與糟粕,確保學生都能學到有益于自身成長和適應社會發(fā)展的傳統(tǒng)文化知識。
2. 結合書本深入挖掘
由于高中歷史教科書篇幅有限,有些關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內容只是一兩句話略過,沒有具體地描述。如果教師不做點撥,其結果必然是學生只知其名,不知其實,只知其大意,而不知其內涵。因此在講課過程中每當遇到關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內容時,教師應當深入挖掘,給學生詳細講解,引發(fā)他們的興趣和思考。比如,筆者在講到“戰(zhàn)國時期的百家爭鳴”這一課時發(fā)現(xiàn)書上關于孟子“性善論”的介紹太少了,僅寥寥幾句,于是筆者在黑板上寫下了《孟子七篇》中的原文供學生自己領悟其中道理。具體內容為:“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惻隱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恭敬之心,禮也;是非之心,智也。”“所以謂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見孺子將入于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非所以內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譽于鄉(xiāng)黨朋友也,非惡其聲而然也?!庇谑菍W生看了這些原文后對“性善論”的思想有了更加清晰的認識,對孟子的思想也產生了更加濃厚的興趣。再比如,筆者講到孟子“民貴君輕”的思想時,將其詳細的原文寫到了黑板上,其具體內容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是故得乎丘民而為天子,得乎天子為諸侯,得乎諸侯為大夫。諸侯危社稷,則變置。犧牲既成,粢盛既潔,祭祀以時,然而旱干水溢,則變置社稷?!比缓蠊P者詳細解釋了原文,讓學生對此能夠更明晰地認識和了解“民貴君輕”的思想。閱讀歷史人物的著作是最能幫助他們理解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所以教師應當在課堂上多引用歷史人物著作的主要章句,并且鼓勵他們在課下主動去閱讀,以便更好地理解其內容。
3. 積極推薦激發(fā)興趣
其實高中歷史教科書中涉及的傳統(tǒng)文化是非常多的。但是如果教師在講授過程中只是平鋪直敘地略過,學生只會視其為過眼云煙。所以教師要有“營銷”的意識,在遇到關鍵點時要及時向學生介紹其博大精深的內容,以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比如,筆者在講到老子的著作《道德經》時首先特意介紹了中外名人對這本書的高度評價——宋太宗對其評語為“伯陽五千言,讀之甚有益,治身治國,并在其中?!鼻宄膶W家紀曉嵐稱其“綜羅百代,廣博精微?!钡聡軐W家黑格爾則稱其為“東方古代世界的代表?!比缓?,筆者又向學生介紹了其中的著名章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福兮禍之所伏,禍兮福之所倚”……并解釋了相關內容。最后,筆者介紹了《道德經》已經被翻譯成多種外語,其發(fā)行量已經超過了《圣經》,成為世界上發(fā)行量最大的書。于是學生們紛紛對其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并在課下爭相購買閱讀。再比如,筆者在講到“中國古代文化長廊”這節(jié)課時著重介紹了四大名著——《紅樓夢》、《西游記》、《三國演義》、《水滸傳》極高的藝術水平和在中國文學史上崇高的地位,并表示作為一個中國人如果沒讀過四大名著是非常遺憾的事情,因為他沒有繼承這些寶貴的遺產。像這樣給學生積極地推薦中國古典著作能夠大大提高學生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興趣。
4. 讓學生積極參與
在教學中,歷史教師應當將堅持“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原則,積極組織學生參與到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學習中來,并且因材施教,讓他們發(fā)揮出自己的個性和特長。比如,有些學生喜歡儒家文化,教師可以著重指導他們閱讀《論語》、《孟子》、《大學》、《中庸》、《詩經》、《尚書》、《禮記》、《春秋》、《易經》;有些學生喜歡道家文化,教師則可以著重指導他們閱讀《道德經》、《南華經》、《淮南子》;有些學生喜歡文學,教師可以著重指導他們閱讀《紅樓夢》、《三國演義》、《西游記》、《水滸傳》。另外,筆者在此基礎上組織了傳統(tǒng)文化學習研討會,讓學習同類文化的學生分組討論所學知識的特點、意義和實際價值,并推舉代表發(fā)表了學習感言。在研討會上,學生們紛紛闡述了自己的學習心得。比如,儒家文化學習小組闡述了“仁”、“義”、“禮”、“智”、“信”、“恕”、“忠”、“孝”、“悌”等思想對于當今社會發(fā)展的積極作用。道家文化學習小組闡述了道家“天人合一”遵循客觀規(guī)律的哲學觀點。而古代文學學習小組則具體闡述了中國古代不同形式文學著作的思想內涵和學術成就……最終學生們都了解了各小組所學知識的精華,做到了兼容吸收、融會貫通,從而形成了“百家爭鳴”的學習氛圍。從結果來看,這次研討會不僅進一步激發(fā)了學生學習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熱情,而且還增強了他們的文化認同感,和愛國主義精神。
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我們的民族累積了寶貴的精神財富,其支撐我們延續(xù)幾千年而依然挺立在世界舞臺。到了當代,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更應當被繼承和發(fā)揚光大,這對于廣大學子來說有著非常積極的意義,對于國家的發(fā)展和民族的延續(xù)有著更為深遠的影響。因此,廣大歷史教學人員應當時刻注意肩負起這一重任,在教學工作中做到批判地傳承、深入挖掘、積極推薦、積極引導,并不斷探索出更多新的教學策略和方法,切實將傳承和發(fā)展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工作做實、做好。
參考文獻:
[1]張?zhí)O,張磊.論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轉化與歷史科學的發(fā)展——學習習近平總書記相關系列重要講話精神[J].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05).[2017-12-23].
[2]楊威,劉宇.關于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科學論斷的理論視閾與思想維度[J].學術論壇,2016,(09):137-143.[2017-12-23].
作者簡介:
劉婉嫦,廣東省清遠市,清遠市梓琛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