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云麗
【摘要】劉基是中國古代重要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在元明之際的歷史舞臺上占據(jù)著重要的地位。他是“以天下為己任”的士大夫,抱匡時濟世之志,一生絕大多數(shù)時間是在仕途中度過。但是,劉基有著兩次的隱居生活,隱居是他在當時不得已的選擇,隱士身份只是他心中的一種情結而已。
【關鍵詞】劉基 隱士情結 隱居
【中圖分類號】G63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05-0085-02
隱士在中國古代比較特殊,隱士文化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形成和發(fā)展深有影響??鬃訉﹄[士的定義是“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身處元明之際的劉基有著較深的隱士情結,有著兩次的隱居生活。
劉基(1311-1375),字伯溫,浙江青田人,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元代末年,朝政昏亂,天災頻仍,大規(guī)模的農(nóng)民起義在各地醞釀。懷才不遇的劉基,于至正十八年底(1358年)憤而辭官,回到家鄉(xiāng)青田,開始了約一年的隱居生活,直至至正二十年(1360)應朱元璋的聘請才出山。明朝建立后,因朱元璋猜忌、胡惟庸構陷,于洪武四年(1371年)告老歸田、隱居山中,約兩年的時間。
一、中國古代的隱士及隱士文化
按照一般的看法,所謂隱士,就是以“隱”作為最典型的身份標識,可以出仕卻選擇不仕的士人。大體可以分為:“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避禍保身,逍遙自由。
二、劉基的隱士情結
嚴格說來,劉基并非真正的隱士,其一生絕大多數(shù)的時間都是在官場仕宦中度過的,兩次隱居的時間都非常短暫。劉基是以天下為己任的士大夫,畢生追求治國治世之道。所以,兩次隱居生活應該是不得已的選擇,不過,可以反映出劉基內(nèi)心深處的隱士情結。
(一)第一次隱居
至正十八年(1358年)底,劉基憤而辭官歸隱青田,直至至正二十年三月重入仕途,約一年之久。當時正值元朝末年,朝政昏亂,官場貪污成風,各地起義軍此起彼伏,元朝統(tǒng)治日趨末路。在這樣紛亂擾攘之時,隱居不仕成為士人的一種風尚。當時著名的浙東四先生(劉基、宋濂、章溢、葉?。鄶?shù)隱居不出。
然而,劉基并非真正淡泊名利、追求心靈自由、無視天下大勢的隱士,內(nèi)心深處有著對再次出仕的渴望。這一點在他的隱居生活中有著明顯的體現(xiàn)。當時的劉基著述托喻刺世的《郁離子》,用寓言的形式諷刺社會黑暗,表達自己的不滿和滿腔抱負。同時,密切關注時局的變化。
朱元璋得知浙東四先生德才兼?zhèn)?,派遣下屬孫炎前往禮聘。劉基經(jīng)過元朝仕宦失敗的打擊,這段失敗的經(jīng)歷在一定程度上會加重劉基的隱士情結,他需要一定的時間才能緩沖自己內(nèi)心的失意情緒。所以雖然內(nèi)心深處有著試圖再舉的渴望,但是出山輔助新主的愿望并不非常強烈。同時,傳統(tǒng)的忠臣不事二主的觀念,加劇了內(nèi)心的矛盾和掙扎。所以,對于孫炎的第一次聘請,他沒有答應。
在屢次勸勉之下,劉基最終答應出山輔佐朱元璋的。這次重新出仕,是其隱居情結與事功心理兩相權衡之后選擇的結果。作為一名典型的士大夫,劉基內(nèi)心深處最原始的渴望,仍然是出仕實現(xiàn)自己的政治抱負,他無法徹底放下事功的追求,也就注定了隱居不會是他的最終歸宿。而且,從當時的局勢來看,劉基作為地方上名人,必然躲不過各個軍事集團的誠意邀請或騷擾,真正的隱居恐是妄想。
(二)第二次隱居
洪武四年(1371年),劉基致仕歸里,隱居青田約兩年時間,直至洪武六年(1373年)被迫北上京師。朱元璋日漸專恣,宰相胡惟庸把持朝政,又與劉基素有怨懟,劉基被迫隱居。他韜光養(yǎng)晦,閉門謝客,整日以喝酒下棋為樂。這完全是避禍保身的無奈之舉。
然而,隱居的種種作為并沒有打消朱元璋的疑心和停止胡惟庸的報復,依舊遭到胡惟庸構陷,朱元璋怒奪其祿,驚恐萬分的他被迫北上,期冀求得寬宥。第二次的隱居生活匆匆結束。“莫須有”的罪名,君主的疑慮,安度晚年的渴望得不到實現(xiàn),身體的病痛和內(nèi)心的掙扎,使得他心力交瘁。洪武八年(1375年)病情日篤,歸鄉(xiāng)后不久即去世。
通過以上對劉基兩次隱居生活的分析,可以看出劉基的兩次隱居的選擇都有著迫不得已的意味。第一次在仕元時的隱居,雖然是“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的無奈選擇,但是心中仍然有著“窮則獨善其身”以求再度出仕的渴望。第二次在仕明時的隱居,卻完全是避禍保身的選擇,對政治完全失去了興趣。劉基是一個典型的儒家士大夫,濟世安民占據(jù)了他生命的絕大多數(shù)時間,隱居的選擇只是他心中的一份情結,是一種退而求其次的選擇。
參考文獻:
[1]蔣星煜.中國隱士與中國文化[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2]郝兆矩.增訂劉伯溫年譜[M].中州古籍出版社,1990.
[3]王國勝.隱士和隱逸文化初探[J].晉陽學刊,20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