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紅禮
[摘 要]以蘇教版必修二《最后的常春藤葉》為例,從故事情節(jié)、人物、中心主題思想入手,漫談歐·亨利小說的諷刺藝術,以促使學生有效地理解和掌握“歐·亨利式結尾”的運用和諷刺藝術的表現(xiàn)。
[關鍵詞]小說;諷刺;藝術
[中圖分類號] G63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058(2018)06-0015-01
歐·亨利小說最大的特色在于故事結尾,往往出人意料,仔細思考,卻又在情理之中。小說中精妙的構思、故事情節(jié)中埋下的伏筆、人物形象的塑造以及中心主題的諷刺藝術使小說具有獨特的魅力。其作品《最后的常春藤葉》構思新穎,語言幽默,人物形象活靈活現(xiàn),主題深刻,諷刺藝術更是貫穿全文,結尾處展示了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歐·亨利式小說結尾的特色,很大程度上加深了作品的思想深度和藝術感染力。
一、故事情節(jié)構造的諷刺藝術
故事情節(jié)是一系列具有前因后果的事件的展開。作者在構造故事情節(jié)時,往往會有一條邏輯思路清晰的主線,即交代小說的開端、發(fā)展、高潮和結局。這個基本模式符合學生對于事物認知的基本規(guī)律,在《最后的常春藤葉》中,作者也采用了這樣一種故事情節(jié)的運行模式。
首先,小說開篇交代了故事的緣由:瓊珊原本是一位畫家,在她身患重病之后,徹底失去了生存的意志和希望,她的畫家好友蘇艾安慰她時,她將自己的生命寄托在窗外的常春藤葉子上,等最后一片葉子掉落時,她的生命終究走上盡頭。在故事的發(fā)展中,出現(xiàn)了小說中的另一位主要人物——老畫家貝爾曼。他老是說要畫一幅杰作,可始終沒有動筆。蘇艾為拯救瓊珊,找到貝爾曼,告訴他瓊珊真實的想法。一開始,貝爾曼連諷帶刺對這種白癡想法不以為然,后來答應了蘇艾的請求。進入小說的高潮時刻,當蘇艾拉開垂下的綠窗簾時,經過漫漫長夜的風吹雨打,仍舊有最后一片常春藤的葉子貼在墻上。瓊珊自此開始對生命充滿希望。然而,小說的結局卻出人意料,貝爾曼在醫(yī)院去世,他頂著風雨用生命畫下了最后一片常春藤葉。在這篇小說的教學中,教師除了對情節(jié)進行梳理和概括,還應讓學生理解其中的諷刺效果。一片葉子,牽系著兩位畫家的生命。葉子,對于瓊珊而言,本是希望的象征,是生命能否繼續(xù)的堅定信念,然而這片葉子卻讓老貝爾曼失去了生命,此處蘊藏著這篇小說最大的諷刺意味。
二、人物形象塑造的諷刺藝術
小說主題的凸顯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人物形象的塑造。作者筆下的人物都有其自身的生活邏輯和情感走向,人物的一舉一動都是由人物的身份與性格來決定的。教師帶領學生一起探究分析人物形象時,應該把重點放在從原文中尋找人物活動的軌跡,通過對人物活動事件的分析確定人物的身份、形象、性格等,而不是憑空想象。
在《最后的常春藤葉》中,共有三個主要的人物形象。蘇艾是一個善良、有同情心的好女孩。在她的好朋友瓊珊身患重病時,她全心全意照顧,盡可能地開導瓊珊,想辦法滿足瓊珊的一切需求。瓊珊,是一個對生命失去希望和期待的畫家。她常年生活在黑暗陰冷的環(huán)境中,因此染上肺病,她失去了生存的意志,把生命的延續(xù)寄托在窗外的那株常春藤上。貝爾曼,雖然是一個貧困潦倒、好高騖遠、平凡普通的畫家,一直說將要畫一幅杰作,卻遲遲不動筆,但他生性善良淳樸,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冒著風雨去完成那一幅使瓊珊振作的常春藤葉,是小說極力渲染的人物形象。僅僅是一片常春藤葉,暗示新生命的重生,帶給人以生存的希望,卻又與人的生死緊密聯(lián)系。這樣一片葉子,能讓學生看到窮苦人之間互相幫助和關愛,閃耀著人性的光輝。作者在此處,通過對三位畫家人物形象的塑造,諷刺了當時的人意志頹靡,也反映了人間的溫情。
三、中心主題思想的諷刺藝術
主題是關乎小說價值問題的重要評判因素,除了對小說情節(jié)的敘述、人物形象的評析,更多的是關于小說主題及中心思想的探討。教師引導學生探究小說主題時,首先聯(lián)系小說及作者的時代背景和社會環(huán)境,隨后著力于情節(jié)構造的分析和人物形象的處理,最后通過文本材料中的描繪、隱喻、象征等方式感受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以《最后的常春藤葉》的諷刺藝術效果為例,有人評論,這篇小說可以概括為“生命在葉片上的舞蹈”。的確,瓊珊對生命重拾的熱情是在最后一片常春藤葉上點燃,老貝爾曼對藝術的天賦是在這一片風雨中的綠葉上綻放。老貝爾曼的生命因此結束,瓊珊的生命因此獲得重生,然而,老貝爾曼卻用自己的行動、善良和犧牲贏得了不朽的生命價值,是一曲人性光輝的贊歌。這篇小說除了對生命意識形態(tài)提出了諷刺,還有更深刻的主題思想。學生在分析這一中心主題時,可能會產生疑惑:一個人身患重病,卻靠一片樹葉寄予全部生的希望,顯然,這不是生活的常態(tài);而貝爾曼愿意冒著風雨甚至不惜一切代價,就為了畫上最后一片葉子,也不是常人能理解的舉動;最后當瓊珊看到窗外貼在墻上的那片綠葉時,精神狀態(tài)突然有了良好的轉變。其實這些,都是作者在情節(jié)、人物、主題等方面形成的諷刺藝術,實為作者為了突出當時底層民眾艱難的生活狀態(tài),通過構思將這一社會現(xiàn)象中的一個小情境加以放大渲染而成。
(責任編輯 陳劍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