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偉 沈耀 蘇州大學文正學院
獨立學院是由普通本科高校按新機制、新模式舉辦的本科層次的二級學院。獨立學院的辦學條件、管理模式、教學硬件及軟件等方面和一般大學相比具有其特殊性。以往研究表明,獨立學院學生在學習能力、經濟壓力、就業(yè)壓力及心理素質等方面也與普通高校學生存在明顯的差異,這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獨立學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特殊性與復雜性(陳素紅,張西平&郭明坤,2009;沈東華,2014)。
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是高校實施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大學生心理素質的有效組織形式。目前,多數(shù)獨立院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動的內容與形式與普通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基本一致,均以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作為學校實施心理健康教育活動的有效組織形式。
從組織形式、工作任務角度來分析,獨立學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大部分由學生處主管,通過教學、心理調查以及開展心理咨詢等活動來進行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如蘇州大學文正學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隸屬于學生處,其主要通過承擔心理健康教育教學工作、心理健康狀況調查、開展心理咨詢與治療、建立學生心理健康檔案、校園危機事件處理以及開展心理健康知識宣傳等工作來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活動。
綜合近十年的研究,以及對蘇州大學文正學院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深入探究與分析,我們可以將獨立學院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現(xiàn)存問題總結如下:(1)認識存在偏差,部分獨立學院重視“危機干預”,忽視預防教育,工作重心往往只在“問題學生”而忽視了普通學生。(2)師資水平不高,多數(shù)獨立學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由輔導員兼任,專業(yè)素養(yǎng)欠缺。部分老師身兼數(shù)職、精力分散,因而其缺乏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進行深層次研究,制約了心理健康教育活動的有效性。(3)忽視學生主體意識。學生即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客體,也是主體。只有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意識,
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才能有效進行。調查發(fā)現(xiàn),高校學生往往不重視自身心理健康發(fā)展,特別是獨立學校的學生,其往往重視學業(yè)成績及個人能力的發(fā)展,卻忽視心理的發(fā)展,甚至有部分學生對心理健康存在偏見,認為心理問題等同于精神病,該部分學生往往不參與任何心理相關活動,隨意應付心理普測及心理健康課程。
對獨立學院心理健康教育體系進行完善,形成“專職心理健康教師——輔導員——學生”三位一體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隊伍建設。獨立學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作為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動的有效組織形式,其在組織構架、組織形式、工作任務等方面與普通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應有其獨特的模式,我們應探索一種更為適合獨立學院現(xiàn)狀及獨立學院學生心理發(fā)展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獨立學院應以積極心理學引領心理健康教育價值取向。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在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活動時,應以積極心理學主要理論與原則作為主要價值取向,整合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拓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改善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客體關系,挖掘教育資源,提高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功效。
獨立學院心理健康教育師資力量相對薄弱,應當依托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深化“專職心理健康教師——輔導員——學生”三位一體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隊伍建設,充分發(fā)揮學生主體意識。創(chuàng)新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學生干部的選拔及培訓機制,充分發(fā)揮中心學生干部在學生群體中的朋輩互助作用,培養(yǎng)大學生自我教育的能力,充分發(fā)揮獨立學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育人功能。
獨立學院應探尋一種使心理健康教育應與思想政治教育有效“雙向結合”的途徑,在心理健康教育中遵循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路,確定心理健康教育原則,在心理健康教育的過程中樹立價值引導的理念,有意識地引導大學生把視野從個人擴大到整個社會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