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從李密辭官看西晉忠孝關系變化

      2018-03-28 20:18:19
      長春教育學院學報 2018年1期
      關鍵詞:司馬炎司馬氏李密

      王 欣

      一、李密其人及辭官經歷

      李密(224-287),字令伯,犍為武陽人(今四川彭山縣)。他是有名的孝子,據(jù)《晉書·李密傳》記載,其“父早亡,母何氏醮。密時年數(shù)歲……祖母劉氏,躬自撫養(yǎng)……”因此,李密對祖母非常孝順,祖母“劉氏有疾,則涕泣側息,未嘗解衣,飲膳湯藥必先嘗后”[1]852。李密的祖父李光做過朱提太守,可以算是官宦人家出身。他很好學,跟隨當時著名的儒學大師譙周學習,博覽五經,尤擅《春秋左氏傳》。李密的政治生涯跨越了兩個歷史階段。40歲之前效忠于蜀漢政權,曾任尚書郎;40歲之后隨劉禪向司馬氏投降。成為降臣的他因為孝子和博學多才的名聲多次被司馬氏征詔入晉,他寫下了令人讀罷墮淚的《陳情表》,不僅婉拒了晉武帝司馬炎詔征他為太子冼馬的旨意,還得到司馬炎的贊許和同情。《晉書·李密傳》載,“武帝覽之曰:‘士之有名,不虛然哉!’”并賞賜給他兩個奴婢侍奉祖母。等到李密為祖母盡孝之后,又完成征詔,到洛陽效力于司馬政權。據(jù)《晉書·李密傳》,“后劉終,服闋,復以冼馬征至洛”。[2]855

      李密以為祖母盡孝為名暫不出仕,是為孝。他雖為蜀漢舊臣,但已向司馬氏政權稱臣,婉拒晉朝皇帝的征詔,把事親盡孝道放在為君效忠之前,卻得到皇帝司馬炎的嘉許,由此可窺見西晉初年忠觀念淡化與孝觀念上升的端倪。

      二、西晉“忠”觀念淡化

      在中國傳統(tǒng)的忠孝觀中,忠,指臣民把對待父母的感情遷移到君主身上,順從、服從,沒有二心即為忠。魏晉是中國傳統(tǒng)忠孝觀發(fā)展的重要時期。政局動蕩,皇權衰落,門閥制度確立,新舊社會秩序更替,傳統(tǒng)的忠觀念受到沖擊。呈現(xiàn)混亂、淡化的趨勢。

      (一)司馬氏禪代方式———不能言“忠”之痛

      公元249年,司馬懿發(fā)動高平陵之變,控制皇帝曹爽,政變成功。其后就以謀反之名處決曹爽,反對派太尉王凌、令狐愚被夷三族,曹操之子,57歲的曹彪也被賜死。254年司馬懿之子司馬師肅清曹氏親族,廢皇帝曹芳,立曹髦。260年司馬昭與皇帝曹髦在宮中兵戎相見,最后曹髦被刺身亡。265年司馬炎逼迫魏元帝曹奐禪讓,即位為帝?!八抉R昭之心,路人皆知”,中國歷史上,有毒殺皇帝的,有廢帝另立的,可像司馬昭這樣在大庭廣眾之下公開殺死皇帝的,恐怕僅此一例。司馬家族奪取權力的道路上充滿了血腥氣,這不僅在當時引起社會各階層人士的不滿,就連司馬氏家族內部也有人對此表示異議?!稌x書·列傳第七》記載,魏帝高貴鄉(xiāng)公曹髦被殺后,百官莫敢奔赴,司馬懿之弟司馬孚枕尸于股慟哭曰:“殺陛下者,臣之罪?!碑斉c禪位的陳留王哭別時自稱:“臣之死日,固大魏之純臣也。”《世說新語·尤悔》載,“王導和溫嶠一起被明帝召見。年輕的明帝司馬紹向溫嶠詢問司馬家族先人是如何得天下的,溫嶠沉默不語。過了一會,王導說:‘溫嶠年少未諳,臣為陛下陳之。王乃具敘宣王創(chuàng)業(yè)之始,誅夷名族,寵樹同己,及文王之末高貴鄉(xiāng)公事。明帝聞之,覆面箸床曰‘若如公言,祚安得長?’”據(jù)史書記載,明帝司馬紹性情極為溫順,有文采武略,敬賢愛客,當時的諸多名臣都被親近看重,又好習武藝,善于安撫將士。可見,他對先祖“誅夷名族,寵樹同己”的做法是深感羞愧的。司馬氏作為曹魏政權的權臣一族,弒君奪權、僭越禪代,使得晉武帝司馬炎踐祚之后無法談“忠”治國,也是可想而知的。

      (二)司馬氏新政權的官員組成——“忠”是個尷尬的話題

      西晉初年,司馬炎晉朝廷的官員應該由以下幾部分人員組成:第一部分是助司馬炎篡位的功臣集團。比如賈充、荀勗、荀顗、馮紞、何曾、石苞等,本來都是曹魏時期的故吏,司馬懿發(fā)動高平陵事變之后,他們曾一度被免職,后紛紛轉變政治立場,走上了親司馬氏之路才得以復出,積極參加鎮(zhèn)壓親曹勢力的活動,并在助司馬氏禪位的過程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成為西晉的開國功臣,掌握了中央決策權。第二部分成員中有為司馬氏取得政權建功立業(yè)的大臣,如羊祜、裴楷、任愷等,也有與司馬家族有姻親的羊琇、王濟、甄德等。他們處于權力核心圈,與第一部分人在統(tǒng)治觀念和利益上存在矛盾沖突,具備爭奪中央決策權的實力,雙方形成黨爭。第三部分則是被迫屈服于司馬家族的曹魏時期的反對派,或者家族門第比較低微的。比如向秀、張華等。[2]他們處于晉初權力中心的邊緣,為了自保也參與到黨爭之中。第四部分則是司馬氏滅蜀漢和吳之后征詔的蜀漢及吳國的故吏。對于這幾股政治力量而言,“忠”都是個尷尬的話題。

      西晉前期,朝廷內朋黨之爭異常激烈,其目的主要是爭奪中央決策權。前面提到的幾股政治力量中,前三部分基本都有參與。參與黨爭的雙方從人品到政見都有極大差異。比如賈充作為助司馬氏禪位的功臣,擔任司空、侍中、尚書令,被晉武帝寵任,權傾一時。賈充為了獨攬大權,排擠同樣受武帝寵任的任愷,爭斗不斷。朝中大臣各有依附,形成朋黨之爭。賈充等人先使計令武帝改授任愷為吏部尚書,失去與武帝接近的機會,再制造冤案致使任愷被免官。再如荀顗是曹魏太尉荀彧第六子,曹魏時期的幾代君王都曾賜予公侯爵位,是西晉開國功臣之一。幼年時期極孝順,有好名聲,博學多才,曾與扶風王司馬駿就“仁”“孝”先后問題進行過辯論,又和羊祜、任愷共同修訂了晉朝的禮法。后來他卻與荀勗、賈充、馮紞等人同流合污,擾亂朝綱,品行有虧,遭人詬病。正如南宋學者王應麟的評價,“顗之奸諛,禍及天下”。這些西晉的開國功臣,之前都是效忠于曹魏政權的重臣,其中不乏品行有污者,見風使舵、見利忘義,先受曹氏之恩,又轉投司馬氏門下,造成西晉政治的腐敗與混亂。此種行徑豈是“忠”臣所為?

      再看入晉降臣,以蜀漢政權為例。三國后期,以張翼、譙周為代表的蜀漢本土人士看到了窮兵黷武、連年征戰(zhàn)給蜀漢民生帶來的災難,主張休養(yǎng)生息,反對繼續(xù)北伐。為此,當魏將鄧艾兵臨城下之時,譙周力排眾議說服劉禪與眾大臣,向曹魏政權投降稱臣。蜀漢政權稱臣之后,司馬氏采取了一系列安撫政策,如“特赦益州士民、復除租賦之半五年”[1]603,還征辟蜀地人士入朝為官。

      前文提到的李密和他的老師巴蜀碩儒憔周都在征詔之列。“時晉文王為魏相國,以周有全國之功,封陽城亭侯。又下書辟周,周發(fā)至漢中,困疾不進……晉室踐陣,累下詔所在發(fā)遣周。周遂輿疾詣洛,泰始三年至。以疾不起,就拜騎都尉,周乃自陳無功受封,求還爵土,皆不聽許?!盵3]可見,譙周被晉廷詔征后,多次以病請辭。李密,作為蜀漢時期有名的大孝子,又是譙周的學生,被詔征也在情理之中,和李密同時被詔征的還有其他人,這些蜀漢降臣對被司馬氏詔征是有一些抵觸情緒的。拒絕詔征、稱病不出的還有為官清廉的何隨,“大同后,臺詔,不詣。除河間王郎中令,不就”[1]846、性情淡薄的司馬勝之“……終以疾辭去職。……固讓,不之官”[1]842、為政清靜的任熙“察孝廉,除南鄭令,以病去官。復授南鄭,不就。轉梓撞令,為政清凈。辭疾告歸……即家拜朱提太守,固讓不之官”[1]861、一邊養(yǎng)母一邊講學不出仕的王長文“大同后,郡功曹,察孝廉,不就,……郡守初至,詣門修敬,至間,走出,請,終不還。……”[1]862可見,譙周、李密、何隨、司馬勝之、王長文等人對于晉室的詔征多采取回避態(tài)度,或不就,或以病、以孝請辭。蜀人不愿入晉為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有亡國的自卑心理,與西晉官員共事時也會被輕視。比如何攀在西晉任廷尉時,被同行諸葛沖瞧不起,直到諸葛沖與其一起斷案見識了他的才能才嘆服。除此之外,還有西晉門閥士族的排擠??傊鰢际送究部?,無主可“忠”是他們普遍的心態(tài)。李密入晉后為河內溫令,“有才能,常望內轉,而朝廷無援,乃遷漢中太守,自以失分懷怨”[4]。因此,這部分西晉官員很難對晉朝廷忠心耿耿。作為蜀漢舊臣,雖能在西晉朝廷擁有一席之地,但“用卻不重用”的現(xiàn)實,使得他們對西晉朝廷盡忠成為一件不能言說的尷尬事。

      魏晉南北朝在中國歷史上是一個思想解放的時代,也是一個思想混亂的時期。曹魏統(tǒng)治者以法家立國,極力夸大法律的作用,“以刑去刑”,反對儒家的“禮”,不重視道德的作用,徹底摧毀了漢代以來形成的儒家重“名節(jié)”的價值觀,造成了社會理想空前混亂。同時,法家的薄恩寡信、陰謀權術制造了普遍的社會不信任,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空前復雜;廣受后人褒獎的“唯才是舉”也成了重才疏德的借口,成了許多投機取巧之人謀取利益的手段,君臣之間的關系淪落為一種利益交換。這一時期,士人的心態(tài)、行為方式和前朝相比已發(fā)生了重要變化。[5]特別是魏晉時期改朝換代易主頻繁,正如魯迅先生所說:“漢魏晉相沿,時代不遠,變遷極多,既經見慣,就沒有大感觸?!背济駛儗σ粋€王朝一位君主的效忠之心還沒有建立起來,就已匆匆改換門庭。在這種形勢之下,傳統(tǒng)的忠觀念混亂甚至淡化便不可避免。

      三、西晉“孝”觀念的強化

      孝是中國古代傳統(tǒng)道德中最主要的行為規(guī)范?;谘壍募彝ブ?,晚輩對長輩的基本行為準則“孝”,自古以來一直受到統(tǒng)治者和思想家的重視。秦漢以后,尤其是漢代實行“以孝治天下”,正如《孝經》所說:“夫孝,德之本也……”“人之行,莫大于孝……”“夫孝,始于事親,中于事君,終于立身”。儒家的孝道一直受到歷代統(tǒng)治者的高度重視,成為古代社會一切道德規(guī)范的基礎。魏晉時期,社會動蕩,玄、佛盛行,在忠觀念的淡化和混亂的形勢下,“孝”被提到一個至高無上的地位,得到空前強化。

      (一)皇室倡導,士族門閥制度下孝道盛行

      東漢時期的世家大族發(fā)展到西晉,形成了士族門閥制度。魏晉時期的士族必是當朝顯貴,把持朝政,奪取曹魏政權的司馬家族就是著名的大家族。士族源于東漢時期以經學入仕、詩禮傳家的儒生,因此,作為士族階層為標明自己身份顯貴,格外注重禮法,而“孝”是禮法的重要組成部分。儒家豪族服膺的是儒家的名教,之所以重孝,是因為根據(jù)儒家的教義,修身治家的道德方法也同樣適用于治國平天下。[6]作為世家大族首領的司馬氏登上皇位之后,更是把孝道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而皇帝本人的以身作則,對弘揚孝道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晉書》記載,司馬炎在其父司馬昭死的當年即受禪稱帝,雖為帝王,仍堅持以儒生之禮為父服喪三年,群臣勸阻依然堅持。其母去世時也是如此。在司馬炎以前的幾百年,盡管也重視孝道,但在制度上并沒有讓新君必須為父母守孝三年的嚴格規(guī)定。通?;实廴ナ?,繼任的皇帝也不守孝,辦完葬禮就脫去孝服,實行“既葬除喪”的短喪,可以奏樂飲酒。司馬炎在父母去世之后堅持守孝三年,雖經群臣反復勸說,仍“深衣素冠,降席撤膳”,形式上服喪三年。司馬氏家族從司馬懿到司馬炎,都重孝、重禮,皆為親人居喪超過喪禮的規(guī)定,有過之而無不及。這都是重孝的表現(xiàn)。正所謂上行下效,晉皇室如此,對于西晉時期孝風的養(yǎng)成起到了楷模的作用。

      司馬氏家族不僅是皇族,還是著名的士族高門。所謂“求忠臣于孝子之門”,孝于親才能忠于君是當時普遍認同的價值觀。因此,以孝友禮法見稱于宗族鄉(xiāng)里就成了儒家豪族人物的一個明顯特點。西晉有三大“孝”:王祥、何曾、荀顗,他們同一天被拜為三公。三人都出身于儒家豪族,崇奉儒家名教,是司馬氏的黨羽,與司馬氏一起組成西晉統(tǒng)治集團。王祥是二十四孝中的著名人物,不僅在守禮上是模范,在盡孝上也是模范。他出身于魏晉名門瑯邪王氏,是儒家豪族的代表人物之一,[7]他“臥冰求鯉”已經成了古人盡孝的代名詞。還有何曾,《晉書·何曾傳》記載,何曾“性至孝,閨門整肅”。傅玄評價他“以文王之道事其親者,其潁昌何侯乎”,又曰:“潁昌侯之事親,其盡孝子之道乎。存盡其和,事盡其敬,亡盡其哀,予于潁昌侯見之矣。”可見,在世人眼中他重孝、重禮,與王祥無分別。這說明重孝、重禮為儒家豪族共有的特征?!稌x書》中記載荀顗性至孝,明禮,與何曾相同。故傅玄以荀、何并列,同稱為“君子之宗”?;实垡陨碜鲃t,再加上士族的倡導,營造西晉時期標榜孝道的風氣?!岸男ⅰ敝泻芏喙适鲁鲎詴x朝,如“臥冰求鯉”的王祥、“聞雷泣墓”的王裒、“恣蚊飽血”的吳猛、“扼虎救父”的楊香等等。西晉時期以“孝”治國,其中不乏以孝投機的偽孝之人,正如前文提到的,何曾、荀顗執(zhí)政后期參與朋黨之爭,擾亂朝綱,品行有虧,遭人詬病。不過,因重孝重禮而能居高位這個事實,足以說明魏晉時期對“孝”的重視。

      正如唐長孺先生在《魏晉南朝的君父先后論》一文中指出,“自晉以后,門閥制度的確立,促使孝道的實踐在社會上具有更大的經濟與政治上的作用,因此親先于君,孝先于忠的觀念得以形成?!闭沁@種新的忠孝觀念給士族人物的行為提供了理論依據(jù)。

      (二)“孝”與晉朝法律

      西晉初年,司馬炎禪位之后在施政綱領中采取措施以“孝”治國,并把孝寫入律法。在晉朝法制中對孝道有嚴格規(guī)定,父母滿九十,兒子都要回家在父母身邊侍奉,父母八十身邊必須有一個兒子侍奉?!稌x書》中記載,二千石的官吏在父母去世之后可以回家為父母守孝三年。后來規(guī)定,士兵中有父母去世的,只要不是正在疆場打仗,皆可回家奔喪。這些規(guī)定雖然沒有列入《晉律》上升到刑律層次,但是已經具有行政約束力。司馬炎也在詔令中要求對不孝的行為治罪?!稌x書·武帝紀》記載,太始四年,武帝下詔曰:“敦喻五教,勸務農功,勉勵學者,思勤正典,無為百家庸末,致遠必泥。士庶有好學篤道,孝弟忠信,清白異行者,舉而進之;有不孝敬于父母,不長悌于族黨,悖禮棄常,不率法令者,糾而罪之?!?/p>

      孝既是朝廷制定出來的國策,不孝當然成了嚴重的罪行?!妒勒f新語·賞譽》注引陳留董仲道曰:“每見國家赦書,謀反大逆皆赦,孫殺王父母、子殺父母,不赦,以為王法所不容也?!笨梢?,晉時不孝之罪甚于謀反,可謂重矣。

      依儒家學說,忠孝是對立統(tǒng)一、互為補充的,而東漢后期思想界出現(xiàn)的名理之辯卻加速了忠孝概念的逐漸分離。尤其是進入晉朝以后,在世族門閥制度形成的過程中,家族意識增強,忠節(jié)觀念淡化,對改朝換代多持坦然態(tài)度,認為“君臣之節(jié),徒致虛名”“知殉國之感無因,保家之念宜切”。正如清人趙翼在《陔余叢考》卷十七“六朝忠臣無殉節(jié)”中指出,當時士人“其視國家禪代,一若無與于己,且轉籍為遷官受賞之貴,晉人以來,孝先于忠”的觀念形成。這一思想變化促使晉初統(tǒng)治者以孝治國。因此,晉武帝司馬炎對于蜀漢舊臣李密以孝辭官的行為能夠允許并“嘉其行”,也就可以理解了。

      [1]常璩.華陽國志校注[M].成都:巴蜀書社,1984.

      [2]曹文柱.西晉前期的黨爭和武帝的對策[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1989(5):44-51.

      [3]陳壽.三國志[M].北京:中華書局,1973:1032.

      [4]房玄齡.晉書·李密傳[M].北京:中華書局,1974:2276.

      [5]李德虎.對李密《陳情表》的博弈分析[J].貴州工程應用技術學院學報,2016(6):43-46.

      [6]王曉毅.司馬炎與西晉前期玄、儒的升降[J].史學月刊,1997(3):20-28.

      [7]萬繩楠.陳寅恪魏晉南北朝史講演錄[M].合肥:黃山書社,1987:4-5.

      猜你喜歡
      司馬炎司馬氏李密
      試論洗硯池晉墓墓主身份
      繪就最美孝善的鄢陵畫卷
      時代報告(2022年3期)2022-05-05 02:11:23
      入魏司馬氏人物及其后裔研究
      司馬炎“比美”
      晉武帝:都躺贏了,被懟怕啥
      百家講壇(2019年6期)2019-07-13 13:27:17
      論司馬氏對曹髦之死的應對
      —— 兼論葬儀之議中的劉賀記憶
      晉帝寡斷:寬容,不是縱容
      捧殺政敵,防不勝防
      百家講壇(2016年18期)2016-11-01 12:41:28
      淺析東晉門閥的衰落
      世紀橋(2014年3期)2014-04-11 04:32:06
      你來幫幫我
      民間文學(2014年2期)2014-02-21 20:44:06
      罗江县| 出国| 长春市| 宁国市| 邵武市| 无棣县| 松桃| 宜君县| 泗阳县| 南溪县| 普兰县| 高安市| 巢湖市| 莲花县| 东港市| 丹棱县| 喀喇沁旗| 万盛区| 桑日县| 裕民县| 尚义县| 崇礼县| 峨边| 鹤山市| 开平市| 承德县| 沙湾县| 临澧县| 全州县| 红河县| 黎平县| 梧州市| 喜德县| 永定县| 大厂| 上蔡县| 宁阳县| 延吉市| 鄂温| 张家口市| 修武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