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錦敬,李國華,劉吉林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fā)展,計算機應用已經滲透到社會各個方面。因此,大學計算機公共課的教學改革勢在必行。我校從教學存在的問題出發(fā),結合本校的實際情況,對計算機公共課教學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教學效果明顯提高。
當前,計算機公共課依然采用課堂理論講授和機房上機實踐相結合的教學方式,理論課和實踐上機課不能緊密相連,一般是一次理論講授課后相隔若干天才上實踐課。教師在課堂上所講授的內容,學生當時聽懂了,但是等到上機實踐時,自己就不會操作了,感覺到無所適從,不知從什么地方開始做。這說明課堂上教師講授的理論學生沒有及時通過操作實踐消化,很難完全掌握[1]。這種課堂理論與實踐相分開的教學模式,教學效果比較差。
隨著計算機的普及,現(xiàn)在中學階段很多學校開設了信息技術課程。因此,在學生進入大學前已經掌握了一定的計算機基礎知識,但是水平參差不齊,如果教學內容過于簡單統(tǒng)一,就會導致其出現(xiàn)兩極分化的現(xiàn)象,這會對學生的心理和學習興趣產生影響,不利后續(xù)課程的學習[2]。另外,由于學生來自不同的地區(qū),對計算機知識的掌握也存在很大的差異,如果教師沒有很好地研究教材和學生的基礎情況,不能因材施教,就會出現(xiàn)教與學相脫節(jié)現(xiàn)象,直接影響學生學習效果。
課程體系直接關系著人才培養(yǎng)的目標及質量?,F(xiàn)代信息技術發(fā)展迅猛,原有的計算機課程設置方面很多已經跟不上社會發(fā)展的需要。現(xiàn)在社會各個行業(yè)工作都基本上離不開計算機,所以要結合不同的專業(yè)特點來重新建立課程體系,為學生后續(xù)的學習和工作打下基礎。就目前的計算機公共課程體系來看,很多高校設置得都不是很健全,特別是獨立學院歷史較短,沒有現(xiàn)成的計算機公共課程體系,基本上照搬普通本科高校的課程體系,而獨立學院在培養(yǎng)目標上與普通公立本科高校有較大的差異,課程的教學要求和課時分配方面也會有很大的不同[3]。
計算機公共課是應用性較強的課程,考核不僅應注重理論知識,也著重考核計算機實踐操作能力。對于現(xiàn)代高校學生來說,課程的考核評價機制直接影響著他們對該課程的重視程度。目前,有一小部分高校依然采用紙質試卷作為考核方式,多數(shù)高校采用了上機考試,總評成績中期末考試成績占70%,平時成績占30%,這種考核方法體現(xiàn)不出學生平時上機的實踐操作能力。
師資是計算機基礎教學質量保障的根本,要提高教學質量必須要有專業(yè)的教師團隊。計算機技術發(fā)展速度較快,在“互聯(lián)網+”背景下,必須有專業(yè)的教師團隊進行集中備課,集中討論鉆研,注重更新自己的知識,適時增加與社會發(fā)展相適應的教學內容。這就要求教師必須不斷學習,提高自己的知識水平。獨立學院中部分計算機公共課教師雖然是有經驗的教師,但是他們在教學過程中一般采用適用于普通本科學生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方式,并沒有研究適應于獨立學院的教學方法。專職教師中很多是研究生剛畢業(yè)的年輕教師或者是年齡較大退休的教師,年輕教師教學經驗不足,以自己的讀書經驗作為參考標準進行講授,效果不佳;而退休的老師學習和接收新技術不積極,不注重公共課教學過程出現(xiàn)的新知識、新問題、新變化,教學效果也會受到一定限制[4]。
1.采用“任務驅動”式教學[5]。目前很多高校計算機公共課教學將理論知識講授和上機實踐分開完成。理論知識講授依然在投影大教室,上機實踐操作到機房里進行。理論知識講授時教師通常都是“滿堂灌”,學生在課堂上以聽為主,很少互動[6]。這種授課模式教學效果極為不佳,原因之一是計算機公共課是實踐性較強的課程,需要邊學邊練。而教師用大屏幕放幻燈片來講授該類實踐較強的課程,學生難以掌握,容易產生厭學情緒;二是教室的大屏幕投影的效果普遍不好,在中后排坐的學生根本看不清大屏幕上的內容,導致注意力的轉移。因此,實踐性強的基礎課應在多媒體教室,以“任務驅動”模式開展教學,將理論與實踐操作相結合,使學生更容易掌握。
2.實行分級教學。由于來自不同的地區(qū),學生的知識水平存在差異,如果將他們安排在一起,采用統(tǒng)一的教學方法和教學內容進行授課,就會產生很多的問題。一方面是已經掌握一定計算機水平的學生會覺得所講授內容跟中學時的信息技術課程無異,沒有新內容和新技術可學,從而對這門課產生怠惰,影響學習積極性;另一方面,對那些沒有計算機基礎或者是計算機水平較低的學生來說,覺得教師上課講的內容多,而且講課速度快,沒有辦法消化,以致在實踐上機時,很難完成任務,越到后面越感覺學習困難,從而產生抗拒心,到最后就干脆放棄這門課的學習了。因此要根據(jù)學生計算機水平實行分層次教學,對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進行改革。
應根據(jù)社會發(fā)展需要,結合專業(yè)特色,開設一系列的課程供學生選修。課程體系必須結合不同專業(yè)來建立,使學生的計算機應用能力能為以后的工作和生活服務。而現(xiàn)在大部分高校的計算機公共課體系沿襲了舊有體系,沒有從本校新的實際情況出發(fā)。
考核評價可以檢驗學生的學習成效,體現(xiàn)教師的教學水平與教學效果。采取科學的考評體系,能促進學生的學習和反映教師的教學質量。計算機公共課考核要根據(jù)專業(yè)特點。不同的專業(yè)其教學要求不同,自然考核方式和考核內容也應不同。這樣學生根據(jù)這個考核體系進行學習,既有針對性,又能掌握對自己切實有用的計算機應用能力。
應針對“零基礎”和“非零基礎”學生進行分級教學,因材施教,選擇與等級相適應的教學內容,使之起到承接后繼專業(yè)課程學習的作用。對新入學的大一學生進行一次全面的計算機應用水平測試,然后根據(jù)測試成績將其分成相對應的“零基礎”或“非零基礎”班。這兩類班級教學要求不同,所講授的內容不同,布置的任務難易度不同。“非零基礎”班的教學內容要有深度,“零基礎”班的教學內容要簡單易懂,教師要有針對性地組織輔導,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每個層次的教學目標、教學方案、教學內容、教學手段都必須有自己的側重,不能采取統(tǒng)一的教學目標及教學模式。這樣兼顧了不同基礎的學生學習效果,為其后續(xù)專業(yè)學習和專業(yè)發(fā)展提供了保證。
在教學內容上,必須與時俱進,根據(jù)社會需求加入新的內容,調整實踐上機操作課時量,將教學的重點放在加強鍛煉學生的實踐操作應用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上。同時在教學過程中引入與學生后續(xù)專業(yè)課程學習相關的和今后工作中需要用到的計算機知識,為他們打下堅實的基礎。
在教學方法上,要摒棄以教師為中心的“滿堂灌”教學法,采用“任務驅動”教學模式,讓學生帶著任務去學習,這樣能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讓學生不斷去思考與探索。另外,在教學中設置的任務和實例最好能與學生專業(yè)相關,貼近學生的學習、工作和生活,這樣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鍛煉學生的操作應用能力。
隨著科學技術進步和學校教學條件的日臻改善,現(xiàn)在計算機公共課教學已經廣泛采用多媒體網絡機房和Internet,改變了往“滿堂灌”式的傳統(tǒng)課堂教學模式。在教學方法上可將實例教學法、任務驅動法、多媒體演示法、講述法、學生同步練習法等方法的結合起來,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再覺得枯燥[7]。
高校計算機公共課課程體系的設置既要體現(xiàn)基礎教育性,又要體現(xiàn)學科工具性,還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性。在基礎教育性課程中,除了要承接中學學過的內容外,應該加入新內容,為學習后續(xù)課程打下基礎。根據(jù)這個指導思想,結合學科的實際情況,我校制定計算機公共課程教學體系時建構了1+x+1教改方案,即:1門大學計算機基礎必修課程+x門適合專業(yè)選修課程+1門計算機創(chuàng)新類選修課程[8]。第一層次的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的大綱要考慮到“零基礎”和“非零基礎”的兩個層次,而第二層課程大綱,根據(jù)本校各專業(yè)特點開設若干門課程,讓不同專業(yè)的學生進行選修;第三層次的創(chuàng)新課程大綱則結合社會發(fā)展,以最新計算機技術發(fā)展和應用為根據(jù),由專業(yè)團隊研討建成。
完善課程體系建設大學計算機公共課程資源庫。學生可進行自主學習。
1.建立基于Internet的網絡教學平臺。該平臺用于發(fā)布教學視頻、練習題、測試題等,供學生在網上自主選擇學習或測試。這樣解決了課程時間有限的問題,也增加了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
2.建設大學計算機公共課精品課程資源群網站。我校將精品課程的教學資源如多媒體課件、教學PPT、教學內容、實驗素材、教學案例、練習題、教學視頻等上傳到網站,供教師研究和學生學習,而且根據(jù)教學要求,持續(xù)更新完善網站的功能,使之成為計算機公共課教師備課和學生學習的園地。
3.編著出版適用于本校的特色教材。編著教材時要根據(jù)本校學生層次,以培養(yǎng)目標和教學要求作為依據(jù),做到深入淺出,突出應用,強調新技術。教材必須適用本校學生,避免空有理論內容沒有實踐指導的弊端,使學生自己一看便懂,老師一講便通[9]。
為了檢驗學生掌握理論知識和實踐操作能力的情況,必須上機考核。而為了體現(xiàn)考試的公平公正性及評價結果的客觀性,實行教考分離,采用第三方考試平臺。全部由第三方平臺出題,由考試系統(tǒng)自動批改出成績,本校教師不參與。這能促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更加努力,發(fā)揮考核的導向作用。另外,對實踐應用性強的課程,其考核評價機制必須有別于其他普通課程,不能單單以期末考試評價學生的操作能力??煽紤]加入平時上機實踐應用操作能力的測試,再加上期末考試成績,這樣能客觀反映學生實際的計算機操作能力,促進其平時上機操作的積極性。
教學團隊在計算機公共課教學改革中起到了關鍵的作用,如課程體系、課程大綱、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課程考核評價等方面的改革都要教學團隊的老師參與。為永葆教學團隊戰(zhàn)斗力,學校應做到:第一,定期開展教學法研究,舉行專題講座,提高教師教學水平;第二,引進有實踐經驗的教師,適當外聘企業(yè)專業(yè)人才擔任指導教師;第三,積極接受和培養(yǎng)青年教師,讓有經驗的教師對年輕教師幫、傳、帶,另外,鼓勵教師進修學習,加快自我知識的更新,將新技術、新應用帶到教學中,使課程的教學內容適應社會發(fā)展需要;第四,積極參與全國各地區(qū)的計算機公共課教學研討會,學習交流,取長補短[10]。
[1][2][5][6]方世林等.高校計算機公共課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J].實驗室科學,2014(2).
[3][4]向昌盛等.獨立學院計算機基礎教學改革的實踐和研究[J].農業(yè)信息化,2008(18).
[7][8][9]劉軍.大學計算機公共課教學改革探析[J].南陽師范學院學報,2012(9).
[10]張敏霞.非計算機專業(yè)計算機基礎教育課程設置探索和改革思考[J].計算機教育,2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