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巫溪縣雙臺明德小學校 張啟太 巫溪縣教育研究進修學校 肖立俊
隨著城鎮(zhèn)化進程加快,邊遠農村地區(qū)人口不斷減少,農村學校規(guī)模逐漸小化,小規(guī)模小學普遍出現,目前,小規(guī)模小學后續(xù)發(fā)展面臨不少新情況。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要“努力讓每個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這對廣大農村學校特別是邊遠農村小學來說,無疑是極大的壓力和挑戰(zhàn)。如何加強邊遠農村學校的建設與管理,滿足邊遠農村學齡兒童就近人學,提供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是當前我們必須解決的問題。
1.同科教師少交流少。由于城鎮(zhèn)化加快及舉家外出務工等因素,邊遠農村常住人口急劇下降,生源越來越少。據統(tǒng)計,目前我縣69所中心小學中,學生數不足200人的學校有29所,占42%。其中,學生數不足100人的學校12所,占17.4%,學生數低于50人的學校3所,占4.3%。小規(guī)模小學由于規(guī)模小,一個年級往往只有一個班,教師一人教幾科的現象普遍存在,同學科教師少,教師間相互研討學習交流的機會少,這很大程度上影響著教師綜合素質和教學水平的提升,嚴重制約了教師的專業(yè)成長。
2.師生比低效益差。目前我縣29所學生總數不足200人的小學,師生比為1:5.7。其中,學生總數不足100人的學校,師生比為1:3.3;學生總數不足50人的學校,師生比僅為1:2.2。低效的師生比使教師資源配置、教師結構不能做到均衡、合理,導致教師任教的學科過多、學校的課程與教學運行困難。雖然學校教師編制和人數不少,但還是解決不了學校教育教學的教師需求困難,教師資源配置的浪費與教育發(fā)展現實需要的矛盾日趨突出。
3.師資力量比較薄弱。近年來,我縣教育雖然得到較大發(fā)展,但由于教師考調進城、民轉公教師分配等因素,邊遠農村學校教師年齡老化十分嚴重。在全縣29所學生數不足200人的小學中,45歲以上教師占40.5%,其中50歲以上教師占27%。教師年齡越大,其思想就越保守固執(zhí),接受新事物就越慢,轉變教育教學觀念就越難,所以盡管新課程改革已經實施了十多年,可邊遠農村學校的大多數老師還是用過去的老教法來教新課程。
4.教育教學質量不高。由于邊遠落后、生源少、規(guī)模小、師資水平不高等原因,盡管邊遠農村學校享受了不少國家政策扶持,也配備了班班通等現代教學設備,但實際使用率并不高,加之陳舊的設備設施不能得到及時更換,優(yōu)質教學資源不能有效利用,教法、學法得不到及時更新,學校教育教學質量自然就很難達到人民群眾期望的程度。
5.生源外流現象突出。由于邊遠農村學校辦學設施落后,教師教學方法呆板陳舊,教育教學質量不高,成績不能令人滿意,所以成績稍好或家庭條件稍好的學生,家長都不惜血本,想方設法把學生往城鎮(zhèn)條件好的學校轉,以致邊遠農村小學生源越來越少。
邊遠農村小學雖然規(guī)模小,學生少,存在不少不利的客觀因素,但它也有自己明顯的比較優(yōu)勢,比如它可以朝小而精的方向努力和發(fā)展。
1.規(guī)模小,學生少,有利于教師全面了解學生的個性特點,進而因材施教,對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指導。
2.所有學生均能保證在教師的視線范圍內活動,有利于教師對學生的教育管理。
3.學生少,教師的作業(yè)批改量輕,有利于教師對學生的作業(yè)進行全批全改、面批面改,及時有效糾正學生的作業(yè)錯誤。
4.學生少,教師的工作負擔量相對較輕,為教師從事教學研究工作提供了較為足夠的時間和空間。
5.有利于教師對班上全部學生進行家訪,準確掌握學生家庭情況,最大限度實現家校共育。
6.邊遠農村學校教師雖然年齡偏大,但老教師有豐富的教育教學經歷和經驗,這對教育還是十分有益的。
7.我縣邊遠農村小學絕大多數是寄宿制,寄宿制學校有更充足的時間和空間對學生進行學業(yè)的輔導和身心的保護。
邊遠農村小學盡管存在不少現實困難,但只要揚長避短,換一個角度看待問題和應對困境,其自身價值和比較優(yōu)勢也是明顯的。為此,我們進行了一些有效的嘗試。
1.轉變管理方式,營造溫馨舒心的工作環(huán)境。邊遠農村學校教師年齡普遍偏大,在經歷了幾十年人生的風風雨雨之后,大都競爭意識淡薄,職業(yè)倦怠感較強,此時若繼續(xù)沿用呆板的管理方式,難以有效調動他們的工作積極性,更何況教師的工作熱情和積極性不僅僅是“管”出來的。我們在學校管理實踐中,嘗試著創(chuàng)設溫馨舒心的工作環(huán)境,充分調動教師的工作熱情,從而提高育人質量和辦學水平,在全縣的各項考核中取得了好成績。多關心,多體貼,充分發(fā)揮教師工作的自主性;多引導,多激勵,善于抓住每一個教師的閃光點;制度管人,規(guī)范而不刻板;情理服人,人性化而不放縱;用事業(yè)留人,用團隊凝聚人心??傊Х桨儆嬜尳處熣嬲蔀閷W校的主人。
2.嘗試小班教學,教好每一個孩子。小班教學本是歐美和國內經濟發(fā)達地區(qū)出現的更為有效的教學組織形式。從發(fā)展規(guī)律和發(fā)展階段形勢看,目前我縣教育遠不具備小班教學條件。但是,我縣學生不足200人的29所小規(guī)模小學,班額多為十來個人,其班額早就是小班了,所以當下的關鍵就是要抓好小班教學。由此,我們針對這一情況,借鑒國內外小班教學的成功經驗,在這些學校內改進教學和管理,在校外加強校際交流與合作,形成研訓發(fā)展聯盟,一起研究解決面臨的共性問題,實行互通互助、抱團取暖,打造具有本地特色的小班教學模式,從而讓每一個孩子都得到充分的發(fā)展。2017年,在全縣大力實行的“1345”工作思路背景下,我縣邊遠農村學校小班教學初戰(zhàn)告捷,教育教學質量在過去的基礎上大幅度提升。
3.開展形式多樣的培訓活動,提升教師能力素質。邊遠農村學校教師年齡大,外出學習不易,培訓機會相對較少。新課程對教師的要求高,尤其是小班教學對教師綜合能力素質的要求更高,這就必須加強邊遠農村學校的教師培訓工作。為此,近幾年我縣舉辦農村學校各類教師培訓班50余期,對全縣3000余名農村教師進行全員能力提升培訓,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同時,指導農村學校開展校本培訓。首先,校本培訓堅持問題導向,準確把握教師缺什么就補什么的原則,盡量避免講座式的理論說教,真正從能解決教師教學中的實際問題入手去開展培訓活動。其次,聘請有經驗的名優(yōu)特骨干教師到農村學校進行點對點指導幫扶,重點放在如何用好現有教學資源,如何按新課程要求上好每一堂課等方面,逐一進行傳幫帶,一點一點提高農村教師的綜合素質和教育能力。
總之,邊遠農村地區(qū)學校是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只有時刻牢記“讓每個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的基本要求,努力改進和加強邊遠農村學校管理,才能不斷提高教育教學質量,辦好讓人民滿意的教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