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保險法最大誠信原則應該保留

      2018-04-01 09:30:04許欣宇
      山西財政稅務??茖W校學報 2018年2期
      關鍵詞:海上保險棄權保險法

      許欣宇

      (北京盛妝家化有限公司,北京 102412)

      保險法中的最大誠信原則,并不是缺乏法律淵源與歷史淵源的法律概念的虛構,也不是部分學者認為的誤譯或者簡單的民事法律中誠信原則的特殊應用,而是具有確定的法律淵源支持的保險法重要指導性原則。

      一、最大誠信原則的起源

      學界普遍認為,初次將“最大誠信”以成文法形式明確予以規(guī)定的法律是1906年英國議會通過的《海上保險法》,這部法律的條款是對1906年前英國涉及保險行業(yè)的判決案例進行的系統匯編。因此,當追溯“最大誠信原則”的淵源時并不能以此部法典為根源,而是應當對歷史上的相關判例進行追溯與研究。從學界現有的研究成果來看,被認為是“最大誠信原則”發(fā)展源頭的案件的內容大致是,英國政府方面在倫敦簽訂一份保險合同,該保險合同以位于英屬殖民地島嶼的一座英軍守護設施作為保險對象,承保的對應險情是此座英軍堡壘若被他國攻占,承保人將賠償相應金額。因此,當該堡壘被法國軍隊攻取后,投保人向承保人提出了賠償請求,但承保人卻以投保人未有事先將此軍事堡壘存在遭到軍事進攻之可能的事實告知承保人,存在欺詐嫌疑,因而拒絕賠付。當該案件訴至英國法院后,曼斯菲爾德大法官在審理過程中,應用了誠實信用原則:在民事行為中,出于對保險利益的追求而簽訂保單,屬于具有射幸性的約定行為,隨機性危險情況發(fā)生概率的大小要通過投保人的真實性陳述進行合理判斷,而承保人則就其真實的事實表述,在信賴其所作陳述皆為事實且并無遺漏的前提下收取保險金。在該過程中,誠實信用原則就是禁止其中一方通過不實陳述或不全陳述來誘使另一方達成約定,還須借助于相對人對實情的信息弱勢和對對方當事人的信賴進而完成約定行為。在最終裁決中法官沒有采取這種表述,最大誠實信用原則這一特殊概念也并未用明確的文字進行表達,但是依然提出了高出羅馬法要求的深層誠信要求,學者們將這一表述當作保險法律中最大誠信原則的發(fā)源型的論斷,也被認為是該原則確立的標志。

      1798年的Wolff v.Horn castle一案則是最早明確提出該原則的案件:托運人將發(fā)送到的提單交于代理人,要求將所交單據交給貨主。為此向代理開據了一定價值的票據交給代理人,但是貨主拒絕接收貨物和文件。因此,代理人必須保存這些文件,并作為代表將貨物作為標的購買保險,然后通知發(fā)貨人,且從發(fā)貨人處得到許可。法院審理后認為,政策符合1788英國“海上保險法”的情況:代理人可以獲得保險利益。法官在判決中寫道:作為法官,我認為如果代理行為和投保的貨物沒有任何關系的情況下,留置性的物權無法獲得相應的保險利益;然而,代理行為與投保的貨物具有相應的關聯,而且依據許可獲得保留的物權可以對保險利益提出請求。法官Heath J.說,很顯然,這種情況已經使代理人成為事實上的收件人,根據提單的字面效力,一般會認定他具有法律意義上的物權。我們設定一個情景:在貨物保存完整的情況下,實際上代理人投保的行為在前或在后取得原委托人的首肯似乎并不存在什么異同。當然,一旦原定的收件人取消原先的不適當行為,要求將貨物轉交給自己,此時代理人就會喪失法官所言及的保險利益。保險合同是善意的合約,對違反誠實的最大責任行為,收貨人應當因為違反保險法中的最大誠信原則所規(guī)定的責任而喪失保險利益,應當讓代理人合法地享有該利益。

      二、最大誠信原則的發(fā)展

      1906年,英國發(fā)布《海上保險法》,法典的第十七條論及最大誠信,大多學者認為,第十七條是現存最早的規(guī)定最大誠信原則的成文法律。而十七條之后的第十八至二十條主要是對第十七條內容的進一步展開。其中第十八條規(guī)定了投保人應當履行告知義務,第十九條是涉及代理人的告知義務,第二十條是關于錯誤陳述的規(guī)定。按照對這幾條法律內容的解讀,此時最大誠信原則的規(guī)定是屬于保險合同訂立前置程序的要求,并沒有對整個保險程序進行全面限制。當時大多數學者認為,應當遵從1906年英國《海上保險法》,應只是在適用于保險合同簽訂之前以及與之相關的告知義務。且長久以來,未盡告知義務的抗辯與違反最大誠信的抗辯并沒有對存在于簽訂合同的前后予以區(qū)分,一直到“Pan Atlantic Insurance Company Ltd v.Pine Top Insurance Company”的案件中,英國上議院仍認為盡到最大誠信之義務只是前合同義務。因此,保險合同中的最大誠信原則發(fā)展到此時,雖然在概念與法律條文上有了重大突破,但是在引用范圍和使用時間的界定上仍處于不清晰的階段。

      在保險法史上,有三個案件的判決使得最大誠信原則進一步發(fā)展與完善,并且被充分地進行適用。第一個案件是星海號案。對于該案中雙方當事人的訴訟請求,赫伯豪斯勛爵認為:第一,海上保險合同并不是最大誠信原則適用的唯一范圍,最大誠信原則適用于任何形式的保險類合同,是作為基本原則存在于保險合同訂立雙方之間。第二,最大誠信原則體現了保障保險合同正常履行與公平交易的存在價值。因此,最大誠信原則的適用不能只在締結之時,而是保障整個合同的行使與完成。第三,最大誠信原則是嚴格的保險法的基本性原則。當一方違背最大誠信原則時,另一方可以引用合同無效的溯及力,使合同自始無效,但是請求方不能以此為由要求另一方進行損害賠償。第四,合同訂立前存有的告知義務和合同締結之后的告知義務是不同的。合同訂立之前,投保人應當將與保險標的相關的重要事實無條件地告知保險人,但是如果因此認為“被保險人在保險合同締結之后,依然要把對方感興趣的和可能影響對方行為的事情告知”就是違反法律不強人所難的法理要求,對于投保人來說,也不具有公平性。因此,赫伯豪斯勛爵認為,除非承保人能夠證明被保險人的索賠是以欺詐為目的的,否則無法依據《海上保險法》第十七條規(guī)定的最大誠信原則進行抗辯。

      第二個案件是大陸商人案。保險公司以船廠在保險合同訂立之后提供虛假信息,誤導保險公司訴訟行為,認為船廠違反了最大誠信之告知義務,拒絕對其造成的損害結果進行賠付。主審法官認為,保險人以被保險人在合同簽訂之前未有履行告知義務或者有欺騙行為,要求判定保險合同失去效力,必須對兩點進行證實:其一是投保人沒有盡到告知義務或者進行欺騙行為使得保險人對風險的評估造成很大的影響,是重要的引導信息喪失;其二是保險人是出于受投保人的錯誤引導才進行錯誤判斷的?!爸匾浴币蠛汀罢T因性”要求是英國上議院在1995年泛大西洋保險有限公司訴松樹頂保險公司一案中確立的重要概念,使得告知義務與違反告知義務造成損害的認定更為明確。合同簽訂之后和進行當中,以上要求要進行平等適用,主要是誘導要求,如果保險公司要適用證明投保人在簽訂合同后違反了遵守最大誠信責任的證據進而要求全部免去己方責任時,必須舉證誘因。所以,《海上保險法》的適用范圍要同時包括保險合同訂立前的階段和保險合同訂立之后的履約階段。同時,隆摩爾法官認為,依據1906年的英國《海上保險法》,當雙方訂立完保險合同之后,保險人只能在出現了投保人沒有履行告知義務、錯誤信息申請等違反最大誠信原則的情況下,才能夠終止合同的履行或者要求合同的無效結果。

      第三個案件是幸運號案。終審法院法官認為《海上保險法》規(guī)定的違反保證時,保險人相對于被保險人的免責是當即生效的,并不由保險人的行為引導。該案例中,只要借貸人的船駛入約定的危險海域,便自動失去了保險利益。所以保險公司應該獲取信息后當即告知借貸方,但保險公司違背最大誠信原則不做告知,是違反合同約定的行為。最大誠信原則的發(fā)展是一個漸進的發(fā)展過程,甚至出現很多否定其存在的學說,但是一系列的實例研究證明,最大誠信原則的存在是應對射幸合同類的較為有利的法律原則。

      在英國之后,保險法最大誠信原則被各國所借鑒或者寫入法律,各國在保險領域開始引入最大誠信原則,尤其是針對海上運輸業(yè)。美國聯邦法庭在其判例中多次使用最大誠信原則(Utmost Good Faith),以判例法的形式將其規(guī)定下來,賓夕法尼亞州和伊諾利亞州高級法院的保險合同糾紛判例就曾引用過聯邦判例。以2014年美國聯邦法庭審慕尼黑再保險美國公司訴美國國家保險公司一案為例,Wolfson J.法官就在判詞中針對慕尼黑再保險美國公司沒有對未來虧損走勢做出說明而認為該公司與美國國家保險公司的保險合同違背了最大誠信原則。在英國之后,德國在保險契約中逐漸開始引用最大誠信原則,且作為保險合同訂立的基本原則。在戰(zhàn)后時期,德國《民法典》作為統一性民事法典,專門規(guī)定了涉及保險合同的最大誠信原則(Treu und Glauben)。瑞士通過英國與德國的實踐,在其保險法中也引入了最大誠信原則。日本《損害保險契約法》和韓國《保險法》中也規(guī)定了應當秉持最大善意之原則,即最大誠信原則。澳大利亞作為英聯邦國家,也在其1984年《保險合同法》第十三條規(guī)定了最大誠信原則。

      三、保險法中保留最大誠信原則的必要性

      我們通過保險合同作為射幸合同這一特性可以看出,保險合同與其他的民事合同相比有一定的不同之處。當運用合同法的經濟分析模式時可以發(fā)現,投機主義的存在即違反最大誠信原則的獲利行為與訂立保險合同的當事人進行的投資類型與投保目的存在密切的聯系。例如,進行專用性投資的當事人會相對于訂立射幸合同的當事人減少獲得投機性行為的機會,因為基于此而損失過高成本的概率過大,一般性誠信原則的約束已經起到了成本提醒的作用,可以有效地減少違法成本的產生。由此可見,在保險法領域適用更為嚴格的誠信原則是極為必要的,這有利于保險事業(yè)的穩(wěn)定和健康發(fā)展。所以,我們在保險法中應該對最大誠信原則的具體內容進行規(guī)定,使保險各方當事人的行為有所遵循。按照保險法的具體規(guī)則,最大誠信的具體要求主要是告知義務、保證義務和棄權禁反言義務。在進一步的詳細要求中,以下規(guī)則明顯體現了與一般誠信不同的最大誠信要求:一是保險合同訂立后,投保人對保險期間發(fā)生的重大事項的主動告知義務(危險增加告知義務);二是海上保險中的無限告知義務;三是默示保證義務等。

      (一)告知義務的適用

      最大誠信原則中的告知義務,應該包括對保險人和投保人雙方當事人的要求:在針對保險人時,要求履行嚴格的條款解釋義務,尤其針對保險合同中的免責條款,應該向投保人進行詳細解釋說明;在針對投保人時,則是指在保險合同訂立時和保險期間內,符合有關保險要求的投保人向他的投保對象如實進行陳述事實的義務。

      告知義務作為對應性義務而存在,是相對于保險人的解釋義務而形成的義務,是最大誠信原則在我國《保險法》中的具體規(guī)定。從法律的平衡規(guī)則來說,相對于投保人的自我保護,也應當有對保險人的法律保護,當保險人對投保人提出相關質詢和疑問時,投保人也應當據實回答。由此可以得出,保險人的說明義務與投保人的告知義務之間相互聯系,而且相互基于相同的法律理由對保險合同雙方遵守最大誠信原則的合理要求。

      最大誠信中的告知義務,指在保險合同訂立時,符合有關保險要求的投保人向他的投保對象如實進行陳述事實的義務;此項規(guī)定是強制性的義務,如果不完成此項義務。該合同就無法繼續(xù)進行。在告知義務當中,與合同訂立時的被動告知義務相比較,危險增加告知義務在一定意義上,更能體現最大誠信原則的內涵,因為這是投保人的主動告知,而不是在保險人的追問之下才進行的。保險法最大誠信原則中的危險增加告知義務是告知義務的重要類別,在保險合同存續(xù)期間,如果明顯出現保險標的危險程度增加的情況,保險合同受益方應當針對危險增加情況進行告知。該義務的設定是為了平衡保險利益的對價,將不適宜的風險進行合理的控制,以促進保險雙方的利益均衡。從民事義務理論來說,危險增加告知義務是一種不真正義務,該種義務的強度并不強,若違反只會使得權利喪失或者減損。

      最初保險發(fā)展期間,由于受當時保險技術的局限性,在保險立法中對告知的規(guī)定一般采用無限告知的形式。例如,1906年英國的《海上保險法》就強調了投保人不論對保險標的有關的重要事實是否知道,都必須履行如實告知的義務。海上保險合同中,無限告知義務產生的基礎在于被保險人的最大誠信告知義務。訂立海上保險合同時,對被保險人的告知義務的要求要高于在普通民事合同中的要求,而且在海上保險中,告知義務的履行還關系到合同的效力問題。

      一般性的民事合同中,在合同訂立和履行以及對合同標的的認知上,雙方的認知水平基本一致;但在海上保險合同中,保險人和被保險人很難在實質上達到一般民事行為意義上的平等狀態(tài)。海上保險合同由于其標的的特殊性而具有很高的涉外性和專業(yè)性,在保險合同的簽訂和履行時段,保險人一般具有極高的優(yōu)勢,而在掌握保險標的的真實情況上,保險人相對于投保人則處于劣勢地位。當保險人面對保險標的危險程度評估工作時,最為快捷且成本較低的方式就是通過投保人履行告知義務來獲取,因此產生了多數海上保險法律中都設定了針對被保險人和投保人的告知義務條款,此類條款的設立是為了平衡相互之間的利益,從而促進海上保險行業(yè)的健康發(fā)展。

      在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海商法》對無限告知義務的規(guī)定基本與英國法一致,其規(guī)定內容是被保險人向保險人告知一切可能影響保險人判斷的重要事實應該采取積極主動的態(tài)度。而且,對《中華人民共和國海商法》第二百二十二條,我國海事法院還依據此法條對一些相關案件進行過審理,例如韶關市曲江佳興礦產品加工廠與永安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濰坊中心支公司海上保險合同糾紛案,《中華人民共和國保險法》的規(guī)定中采取的是有限詢問告知規(guī)定,在被保險人告知義務層面上的規(guī)定,《中華人民共和國保險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海商法》之間存在一定的沖突,此時就涉及到一個兩部法律之間是否具有一致性的問題。對于這個問題,筆者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海商法》作為特別法,無需完全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保險法》一致,依據法理學的位階原理,特殊法可以保持自身的特點,應當依照慣例保持《中華人民共和國海商法》對無限告知義務的規(guī)定,無需做出修改。

      (二)保證義務的適用

      保證義務最早出現于英國海商法實踐當中,最早在判例中確認投保方保證義務的是De Hahn v.Hartley案。該案中曼斯菲爾德法官在判決中指出,告知和保證是存在一定區(qū)別的,告知可以有一定的范圍緩和,而保證作為承諾約定必須嚴格履行,只要雙方同意且寫入了合同條款中就必須獲得遵守。至此產生了“保證必須被遵守”的慣例。且在該案件后,這一原則被其他保險類別所吸收,在20世紀中葉之后,保險法領域尤其是英美保險法領域中,保證義務作為最大誠信原則的重要部分逐步被確認下來。

      保證義務的構成應當具備一定的構成要件,筆者認為,其構成要件應當分為三個部分:其一是達成保證義務的主體,因為保險人對風險評估的依據主要來源于告知義務人,告知義務人對其告知內容的保證、對未來風險的控制和對條約的直接履行使得保證的主體應當是被保險人或者投保人。其二是保證的內容,保證是一種嚴格性要求,對于保險合同效力有極大影響,應當包含對于保險標的的所有狀況進行保證,且應當對實然狀況和應然狀況進行區(qū)分。其三是保險中的保證是指按照保險法律或者保險合同的約定,使被保險人保證某項事實存在或者不存在,或者對作為與不作為進行承諾的合同條款。

      保險合同中的保證與一般的保證不同,如果投保人違反保證義務,保險人可以一次終止合同履行,但是不能向投保人請求損害賠償。保證的事項是不確定的,大部分時候視情況而定,其保證的事項未必是保險合同中的重要事項。而保證又可以分為明示保證和默示保證兩種。明示保證多數出于當事人之間的自我約定,作為一種合同內容而存在;而出于特殊的法律習俗慣例和十分嚴重的責任結果,默示保證在保險法最大誠信原則中更突出其重要性。

      默示保證和保證一樣,源于早期英國海運保險活動,是保險法律中最大誠信原則的主要條款之一。默示保證并不是由保險合同雙方約定的,而是一種由法律條文明文做出的規(guī)定或在長期使用的慣例中被肯定的保證。雖然默示保證沒有在合同中被明確表明,但依據早期的保險法律習慣,當事人應當無條件地適用默示保證的規(guī)定。1906年的英國《海上保險法》中只含有兩種默示保證,即適航性默示保證和合法性默示保證。因此,在與明示保證的對比下,默示保證的內涵是相對穩(wěn)定的,來源相對單一,并不存在過于靈活的內容。

      一般在海上保險中默示保證有三項:一是保證船只適航性,指的是船只的裝備、功能、船員和后勤等方面符合原定航行計劃的要求。但是違背適航性默示保證時保險人并不對此進行追究,即除被保險人知道不適航之情況,而保險人自行認定所保船只已經符合適航條件。二是保證不進行繞航,指除為了保護船只與貨品的安全或者出于人道主義救援的需要,被保船只不得偏離約定航線或者慣用航線。但是如果因為無法人為控制的原因而導致被迫的繞行時,原定的保單仍繼續(xù)有效。三是保證航運合法性,指被保險人投保的航運或者貿易活動是符合法律要求的。同明示保證一樣,默示保證的法律效力同樣不得違反。

      在傳統英國法中,適航性默示保證開始的時間,已經不再是體現在開航之前和開航當時,而是要確保在整個航次里,船舶都要處于適航的狀態(tài)。絕對適航要有的責任,不僅僅是在開航之前和開航當時,而且將延伸到整個航次的所有時間、每個環(huán)節(jié)。

      關于默示保證,我國相關的規(guī)定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海商法》的第二百四十三、二百四十四條,不同于明示保證,默示保證是根據有關的法律、慣例及行業(yè)習慣來決定,而不是通過文字來說明。雖然對于默示保證沒有明確的文字性規(guī)定,但是投保人應當根據有關的法律、慣例及行業(yè)習慣進行相關行為。

      其實,默示保證的要求不只是在海上保險領域存在,在陸上保險領域也存在對默示保證的要求,例如財產保險中的投保人離家外出應該關門上鎖等細節(jié)要求。

      默示保證的產生是受到法庭判例的影響而形成的,同樣是對行業(yè)慣例的法律確立。對于明示保證和默示保證的法律效力,雙方具有相同的作用,對被保險人具有相同的法律約束力。

      (三)棄權禁反言義務的適用

      訂立的保險合同到了執(zhí)行階段時,我們應用最大誠信的平衡性功能,保險公司的誠信義務會得到切實的執(zhí)行。如果保險利益的受益人或者購買保險者故意隱瞞與訂立保險合同確切相關的一些事實和會使保險人承擔不利損失的情況,或者對相關的材料和事實隨意篡改、符合了違反保證的條件,保險人可以依法不履約,甚至可以由調查出的事實證據得出結論,對投保人拒絕發(fā)放約定的保險金額。此時就又涉及到了另一個問題,就是保險公司的權利選擇和責任自擔問題,倘若以上狀況出現,合同將會不再履行,或者仍然保有其有效性,這些選擇性的權利范圍都歸于保險人,但是不做決定,保險人會為自己不作為而承受風險。如果明知購買保險者或保險受益人屬于騙保行為且違反合同義務,而保險公司仍然認為保單可以開具,讓投保人產生仍然有效的錯判,那在保險標的陷入風險后,保險人對保單的有效性仍可以否決,那么就顯失公平了。所以在英美法中,早已在法律規(guī)定中明確棄權和禁止反言的原則,防止違反最大誠信導致保險合同當事人遭受不利的損失,保護保險法所保護的法益。

      1.棄權原則。保險法里所說的棄權,指的是部分具有明確意向或默認的意向打算放棄自己原本具有的權利。那在無視簽訂保單的雙方明示或默示的意表形式的情況下,一旦他們在合同中放棄某些權利,一般情況下,保險人是放棄解除保險合同或進行辯護的權利,因此,棄權可能產生一定的法律效力。

      保險公司或保險代理人有時出現棄權的現象,原因一般出于兩個方面:或是保險職員的不盡責,或是保險公司出于對利益最大化的追求。一般情況下,保險代理人進行相關的行為我們會認為是出于保險公司的授權,根據民法中的代理概念,代理的結果可以視為公司的行為結果,所以公司不能以代理人所做的交易活動不能歸為公司的行為而要求對不符合自身規(guī)定的保單進行豁免要求。保險事故一旦發(fā)生,以前述理由為依據的保險公司無法不承擔支付責任。不論隱含的形式棄權或明確的棄權,保險公司的行為存有棄權表象就可推定屬于棄權范疇。一旦產生購買保險者或者受益人違反約定之行為,相應的對應策略應當馬上由相對一方給出,如果出現不作為或者不適當的行為,就可以推定保險公司棄權。保險法中,合同成立有效超過兩年的,保險人不得違背原有的合同約定,更不能再次提出抗辯的訴求,因此,在約定范圍內購買保險者繳納夠兩年費用后,我們推定承保人已經不再行使抗辯權。而對于棄權的構成,一般認為需要三個要素:一是保險人享有基于法律規(guī)定或者保險合同而產生的權利;二是保險人明知或應知投保人或被保險人違反法定或者約定義務的事實;三是保險人做出棄權的意思表示。

      2.禁反言原則。禁止反言原是英美法系中衡平法的一項原則,后出于相同的法理解釋而被引接到保險法當中。其內涵在于如果某一方權利人就相對于另一方的權利進行放棄,則該方不得針對該權利向另一方進行再次要求。

      保險人在保險合同中適用禁止反言原則時,其限制條件并不是很多。也就是說,訂立合同時,只要保險人對某種權利放棄,則合同成立之后不得再行撤回,且對投保人是否了解該事實不做考慮。這一要求體現了最大誠信原則的特殊性,因此,禁止反言可以有效增強當事人之間的信任、互信,可以有效地提高保險交易的安全系數。而對于禁止反言的構成,一般認為需要三個要素:一是保險人先要有出于故意或者過失產生的行為;二是投保人出于對保險人的行為的信任而做出有利于保險人的行為;三是造成投保人損失后,保險人否認其行為與投保人損失間的因果關系。

      四、結語

      綜上所述,保險行業(yè)的出現具有其自身的特性,對于整個市場經濟的穩(wěn)定發(fā)展有著獨特的作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市場的有序性和穩(wěn)定性。而保險法中的最大誠信原則,不僅在理論上具有研究意義,在實際的操作中也具有極大的實踐性,以保證、告知、說明解釋和棄權、禁反言制度為重要環(huán)節(jié),在保險合同的不同階段發(fā)揮著約束作用,確保合同進行符合保險法的規(guī)定。尤其是危險增加告知義務、海上保險中的無限告知義務、默示保證義務等保險法中的特殊規(guī)則,明顯區(qū)別于一般性的誠實信用要求,體現了最大誠信的高標準。因此,在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保險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海商法》中都應該明確規(guī)定最大誠信原則,不管海上保險,還是陸上保險都要適用。

      最大誠信原則的適用對于保險行業(yè)的健康發(fā)展有著極強的指引性,我們可以在眾多的保險糾紛案件中看到,當事人之間存在固有的因利益而引起的矛盾,但矛盾的解決是保險業(yè)發(fā)展的動力。只有依靠保險法中的最大誠信原則,并在實務中加以運用,才可以在模式化發(fā)展的市場中提高保險交易的效率,進一步提高全社會的誠信度,為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新發(fā)展增添助力。

      猜你喜歡
      海上保險棄權保險法
      利他保險合同解除中的介入權研究——檢討《保險法司法解釋三》第17條之但書條款
      法大研究生(2019年2期)2019-11-16 00:40:02
      “投保欺詐”的法律規(guī)制——《保險法》第16條第3款的解讀
      仲裁研究(2019年1期)2019-09-25 07:40:52
      自殺免責期間規(guī)范之檢視——我國《保險法》第44條之反思與重構
      仲裁研究(2019年3期)2019-07-24 07:38:56
      海上保險法中近因原則的探析
      法制與社會(2018年7期)2018-04-19 08:24:20
      海上保險欺詐性索賠的法律后果
      未成年人死亡保險制度再探討——以《保險法司法解釋三》第6條為重點
      論海上保險防災防損制度的構建
      美國保險合同法中棄權和禁止抗辯的解釋
      法律方法(2013年1期)2013-10-27 02:27:57
      淺析共同海損制度發(fā)展趨勢
      律師辯護權的棄權與失權
      中國檢察官(2013年7期)2013-01-30 04:51:33
      龙岩市| 阿拉善盟| 丹凤县| 平阳县| 仁布县| 濮阳市| 乌苏市| 东阳市| 双流县| 丰县| 上蔡县| 和林格尔县| 晴隆县| 馆陶县| 保靖县| 崇信县| 仙居县| 新兴县| 南皮县| 玛曲县| 铜山县| 郸城县| 余江县| 揭西县| 探索| 庐江县| 蚌埠市| 遂川县| 阳江市| 五指山市| 双牌县| 文昌市| 北流市| 昭通市| 托克逊县| 香格里拉县| 北碚区| 弋阳县| 会昌县| 侯马市| 措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