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子今
睡虎地秦簡出現(xiàn)“輕足”簡文。“輕足”負責傳遞文書,然而與“以郵行”通信方式有所不同。里耶秦簡可見“郵人”職任。此外,又見所謂“郵利足”?!袄恪迸c“輕足”,均體現(xiàn)行走能力方面的優(yōu)勝。但“郵利足”作為服務于郵驛系統(tǒng)的專業(yè)人員參與“以郵行”的文書及其他郵件的傳遞實踐,體現(xiàn)“郵”對于通信效率的特殊追求。對于“郵利足”及相關歷史文化現(xiàn)象的考察,應當有利于理解秦的交通能力以及秦政的節(jié)奏特征。
湖南龍山里耶秦代古城遺址1號井出土的38000余枚簡牘以及北護城壕11號坑出土的51枚簡牘,學界通稱為“里耶秦簡”。“里耶秦簡”的主要內容是秦洞庭郡遷陵縣的公文檔案遺存,書寫年代為秦統(tǒng)一進程中的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至秦二世二年(前208)。秦統(tǒng)一的歷史,秦王朝地方行政管理的方式以及秦代郵驛史的諸多信息,可以通過“里耶秦簡”的研究得以認識。
通過簡文可以得知,戰(zhàn)國時期楚國可能已在遷陵設縣。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王翦遂定荊江南地”*《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版,第246頁。,于是置洞庭郡和蒼梧郡,大致應如《里耶秦簡(壹)》編著者所說:“遷陵設縣與此同時。”*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編著:《里耶秦簡(壹)》,北京:文物出版社,2012年版,第5頁。
“里耶秦簡”出現(xiàn)公文傳遞“以郵行”的形式。如第五層簡牘:“酉陽以郵行I洞庭II”(5-34)以及“遷陵洞庭I以郵行II”(5-35)等?!耙脏]行”的文書傳遞形式也見于睡虎地秦簡《語書》,如:“以次傳;別書江陵布以郵行?!?睡虎地秦墓竹簡整理小組:《睡虎地秦墓竹簡》,北京:文物出版社,1978年版,第16頁。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簡文中出現(xiàn)了“郵人”稱謂。例如第八層簡牘可見如下三枚簡牘:
(1)廿八年七月戊戌朔辛酉,啟陵鄉(xiāng)趙敢言之:令曰二月I壹上人臣治(笞)者名?!栔惝斄钫?。敢II言之。III8-767
七月丙寅水下五刻,郵人敞以來。/敬半。 貝手。8-767背
(2)卅二年正月戊寅朔甲午,啟陵鄉(xiāng)夫敢言之:成里典、啟陵郵人I缺。除士五(伍)成里匄、成,成為典,匄為郵人,謁令II尉以從事。敢言之。III8-157
正月戊寅朔丁酉,遷陵丞昌卻之啟陵:廿七戶已有一典,今有(又)除成為典,何律令I(應)?尉已除成、匄為啟陵郵人,其以律令。/氣手。/II正月戊戌日中,守府快行。正月丁酉旦食時,隸妾冉以來。/欣發(fā)。 壬手。III8-157背
(3)卅三年二月壬寅朔朔日,遷陵守丞都敢言之:令曰恒以I朔日上所買徒隸數(shù)?!栔惝斄钫?,敢言之。II8-154
二月壬寅水十一刻刻二,郵人得行。 圂手。8-154背*釋文據(jù)陳偉主編《里耶秦簡牘校釋》(第一卷),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2年版,第220-221、94、93頁。
這三枚簡都出現(xiàn)了“郵人”字樣,簡(2)出現(xiàn)三次。從簡(2)的內容看,“啟陵郵人”即“啟陵鄉(xiāng)”充任“郵人”的身份,需要“鄉(xiāng)”的長官的推薦和上級“遷陵丞”的認可。通過簡(1)和簡(3)的簡文記錄,可知“郵人”執(zhí)行公務有嚴格的效率檢查的制度,如簡(1)“七月丙寅水下五刻郵人敞以來”,簡(3)“二月壬寅水十一刻刻二,郵人得行”,時刻記錄具體明確。
根據(jù)簡(2)的內容,“啟陵鄉(xiāng)夫敢言之:成里典、啟陵郵人缺,除士五成里匄成,成為典,匄為郵人”,可見“啟陵鄉(xiāng)”的長官“夫”推薦“成里典、啟陵郵人”人選之鄭重。而三天之后遷陵縣丞“昌”回復:“啟陵廿七戶,已有一典”,否決“今又除成為典”的建議,又宣布“尉已除成、匄為啟陵郵人”。說明“郵人”身份的確定,需經歷相當嚴肅的行政程序。從“啟陵郵人”的稱謂形式看,“郵人”似乎歸屬于“鄉(xiāng)”,但是其人選的明確,則是由“遷陵”縣級機關決定的。
思考里耶秦簡所見遷陵“郵人”,有必要關注同樣從遷陵出發(fā)承擔“郵”的任務的“郵利足”。我們看到這樣的簡文:
據(jù)(4)(6)文例,推想(5)“□利足”很可能就是“郵利足”?!独镆睾啝┬a尅?第一卷)就簡(4)內容有所解說:
利足,也見于8-117、8-527,指善于行走?!盾髯印駥W》:“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睡虎地秦簡《秦律十八種·田律》簡2-3“近縣令輕足行其書,遠縣令郵行之”,其中“輕足”指走得快的人,與“利足”文義相近。不過里耶簡“利足”和“郵”連言,似指郵人中行走尤快者。*陳偉主編:《里耶秦簡牘校釋》(第一卷),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2年版,第60頁。
“‘利足’和‘郵’連言”的情形,確實值得注意。以為“郵利足”“似指郵人中行走尤快者”的意見,是有道理的。
《荀子·勸學》:“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梁啟雄解釋說:“言假藉輿馬的人,并不是他的腳比別人利便,卻能到達千里。”*梁啟雄:《荀子簡釋》,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版,第2-3頁?!洞蟠鞫Y記》卷七《勸學》:“假車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與《荀子》文句類同。(清)王聘珍撰,王文錦點校:《大戴禮記解詁》,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版,第131頁。又《荀子·非十二子》:“……利足而迷,負石而墜,是天下之所棄也。”梁啟雄就此“利足”沒有解說。而王先謙《荀子集釋》解釋“利足而迷”:“茍求利足而迷惑不顧禍患也?!庇纸忉尅柏撌鴫嫛保骸爸^申徒狄負石投河。言好名以至此也,亦利足而迷者之類也。”又引郝懿行說:“利足而迷,所謂‘捷徑以窘步’也。負石而墜,所謂‘力小而任重’,‘高位實疾顛’也:二句皆譬況之詞?!蓖跸戎t贊同郝懿行的判斷:“先謙案:郝說是。”*(清)王先謙撰,葉嘯寰、王星賢點校:《荀子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版,第99頁。所謂“捷徑以窘步”見于屈原《離騷》。*《離騷》:“何桀紂之猖披兮,夫唯捷徑以窘步?!蓖跻葑⒓昂榕d祖補注:“捷,疾也。徑,邪道也。窘,急也。言桀、紂愚惑,違背天道,施行惶遽,衣不及帶,欲涉邪徑,急疾為治,故身觸陷阱,至于滅亡,以法戒君也。……五臣云:言桀、紂苦人使亂,用捷疾邪徑急步而理之?!?宋)洪興祖撰,白化文、許德楠、李如鸞、方進點校:《楚辭補注》,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版,第8頁?!敖菁病薄凹辈健钡恼f法值得注意?!吨芤住は缔o下》:“子曰:‘德薄而位尊,知小而謀大,力小而任重,鮮不及矣?!?(清)阮元校刻:《十三經注疏》,中華書局據(jù)世界書局縮印本1980年10月影印版,第87頁。《國語·周語下》:“高位寔疾顛,厚味寔臘毒。”*上海師范學院古籍整理組校點:《國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92頁?!稘h書》卷二七中之上《五行志中之上》:“高位實疾顛,厚味實臘毒?!?《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版,第1377頁。對于“利足”的這些理解,似乎與里耶秦簡“郵利足”之“利足”的語義存在一定距離?;蛟S可以說,從稱謂史的視角看,里耶秦簡“郵利足”對于我們認識秦史,透露了新的信息,提供了新的知識。
漢代文獻亦見“利足”?!妒酚洝肪矶摺短旃贂罚骸霸茪飧飨笃渖酱ㄈ嗣袼奂!睆埵毓?jié)《正義》引《淮南子》:“土地各以類生人”,“輕土多利足,重土多遲”。*《史記》,第1338頁?!痘茨献印ば巍罚骸巴恋馗饕云漕惿?,“輕土多利,重土多遲?!蓖跄顚O已經指出:“此本作‘土地各以類生人’。今本衍‘其’字,脫‘人’字?!妒酚洝ぬ旃贂贰墩x》、《藝文類聚·水部》上、《白帖》六、《太平御覽·天部》十五、《地部》二十三、《疾病部》一、《疾病部》三引此并無‘其’字,有‘人’字?!?何寧撰:《淮南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版,第338、340頁。然而引《淮南子》“輕土多利足”者,僅《史記》卷二七《天官書》張守節(jié)《正義》一例。
睡虎地秦簡《田律》中有要求將關于農作的信息及時上報上級行政部門的法律規(guī)定:
雨為澍,及誘(秀)粟,輒以書言書稼,誘(秀)粟及豤(墾)田畼毋稼者頃數(shù)。稼已生后而雨,亦輒言雨少多,所利頃數(shù)。旱及暴風雨、水潦、(螽)、群它物傷稼者,亦輒言其頃數(shù)。近縣令輕足行其書,遠縣令郵行之,盡八月□□之。
睡虎地秦墓竹簡整理小組譯文:“下了及時的雨和谷物抽穗,應即書面報告受雨、抽穗的頃數(shù)和已開墾而沒有耕種的田地的頃數(shù)。禾稼生長后下了雨,也要立即報告雨量多少,和受益田地的頃數(shù)。如有旱災、暴風雨、澇災、蝗蟲、其他害蟲等災害損傷了禾稼,也要報告受災頃數(shù)。距離近的縣,文書由走得快的人專程遞送,距離遠的縣由驛站傳送,在八月底以前【送達】?!?睡虎地秦墓竹簡整理小組:《睡虎地秦墓竹簡》,北京:文物出版社,1978年版,第24、26頁。
律文中的“輕足”,整理小組解釋為“走得快的人”。
上古文獻可見“輕足者”之說?!肚皾h紀》卷四《高祖四》:“秦失其鹿,天下爭逐之,高材輕足者先得。”*張烈點校:《兩漢紀》,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版,第51頁?!痘茨献印び[冥》也寫道:“質壯輕足者為甲卒千里之外,……”*何寧撰:《淮南子集釋》,第494頁。這里所說的“輕足者”,大致也是指足力輕捷矯健,“走得快的人”?;蛑苯幼鳌拜p足善走者”,《吳子·圖國》:“能逾高超遠,輕足善走者,聚為一卒?!?《續(xù)古逸叢書》景宋刻《武經七書》本。然而這些言及“輕足”的文例,與睡虎地秦簡《田律》作為身份稱謂之所謂“輕足”在文字表現(xiàn)形式上有所不同。也有以“輕足”指代“輕足者”的文例。如《淮南子·齊俗》:“江河決沉一鄉(xiāng),父子兄弟相遺而走,爭升陵阪,上高丘,輕足先升,不能相顧也?!?何寧撰:《淮南子集釋》,第825頁。又《東觀漢記》卷一《世祖光武皇帝》:“……連勝,遂令輕足將書與城中諸將……”*《東觀漢記》記載:“(王)尋、(王)邑遣步騎數(shù)千合戰(zhàn),帝奔之,斬首數(shù)十級。諸部將喜曰:‘劉將軍平生見小敵怯,今見大敵勇甚,可怪也!’帝復進,尋、邑兵卻,諸部共乗之,斬首百千級,連勝。乃遂令輕足將書與城中諸將,言宛下兵復到,而陽墜其書。尋、邑得書,讀之,恐。帝遂選精兵三千人,從城西水上奔陣,尋、邑兵大奔北。于是殺尋,而昆陽城中兵亦出,中外并擊,會天大雷風,暴雨下如注,水潦成川,滍水盛溢。邑大眾遂潰亂,奔走赴水,溺死者以數(shù)萬,滍水為之不流。邑與嚴尤、陳茂輕騎乘死人渡滍水逃去?!?東漢)劉珍等撰,吳樹平校注:《東觀漢記校注》,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4頁。此“令輕足將書與……”與睡虎地秦簡《田律》“令輕足行其書”句式大致相同。劉秀有意透露援軍已到的情報,其具體情節(jié)是“令輕足將書與城中諸將,言宛下兵復到,而陽墜其書”,可知這里所說的“輕足”,應當是傳遞軍書的郵驛系統(tǒng)從業(yè)人員。
“近縣令輕足行其書,遠縣令郵行之”,整理小組譯為:“距離近的縣,文書由走得快的人專程遞送,距離遠的縣由驛站傳送?!睆淖g文字面上看,似乎這些“走得快的人”并非屬于“驛站”的專職郵遞人員“郵人”。其實,“輕足”亦不排除步行“郵人”的可能。律文內容是說,“近縣”由他們傳送,是因為可以不必接力交遞,能夠直接送達。“遠縣”則需要經“郵”的系統(tǒng)線路,一個郵站一個郵站地傳遞。所謂“輕足”,說明他們需要達到一定的體質要求,以保證信息傳遞的效率。*王子今:《遷陵“郵人”的歷史足音》,《郵苑春秋》,2016年第3期。
關于睡虎地秦簡《田律》所謂“輒以書言”、“輒言”,并“近縣令輕足行其書,遠縣令郵行之”的制度,許多研究者均予以注意,但有的只說“及時”“報告”*高敏:《從云夢秦簡看秦的土地制度》,《云夢秦簡初探》(增訂本),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56頁。唐贊功《云夢秦簡所涉及土地所有制形式問題初探》作“及時報告”,中華書局編輯部編:《云夢秦簡研究》,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版,第55頁。,“向上級報告”、“立即報告”、“隨時向主管部門報告”*林甘泉主編:《中國封建土地制度史》第一卷,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年版,第116頁。,不涉及有關“輕足行其書”與“郵行之”等規(guī)定。言及“輕足”者,或直接采用整理小組的解說:“距離近的縣,文書由走得快的人專程遞送,距離遠的縣,由驛站傳送?!?徐富昌:《睡虎地秦簡研究》,文史哲出版社,1993年版,第69頁。有的對睡虎地秦簡語詞進行專門研究的論著,亦未就“輕足”語義即體現(xiàn)的社會身份進行說明。*如魏德勝:《〈睡虎地秦墓竹簡〉語法研究》,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睡虎地秦墓竹簡〉詞匯研究》,北京:華夏出版社,2003年版。
前引《淮南子·覽冥》“質壯輕足者”語,下文說到其艱苦的交通實踐:“質壯輕足者為甲卒千里之外,家老羸弱凄愴于內,廝徒馬圉,軵車奉饟,道路遼遠,霜雪亟集,短褐不完,人羸車弊,泥涂至膝,相攜于道,奮首于路,身枕格而死?!?何寧撰:《淮南子集釋》,第494頁。這里所說的“輕足者”,與睡虎地秦簡《田律》作為身份稱謂的所謂“輕足”似乎有所不同。然而其行為方式又應當與“輕足”身份有密切關系。所謂“道路遼遠,霜雪亟集,短褐不完,人羸車弊,泥涂至膝,相攜于道,奮首于路,身枕格而死”,是可以作為表現(xiàn)服務于郵驛的“輕足”們具體形象生活情狀的參考的。
我們看到后世史籍中有言及“輕足”者。如《宋史》卷一九〇《兵志四·鄉(xiāng)兵一》“河東、陜西弓箭手”條載“政和三年秦鳳路經略安撫使何常奏”:“西賊有山間部落謂之‘步跋子’者,上下山坡,出入溪澗,最能逾高超遠,輕足善走;有平夏騎兵謂之‘鐵鷂子’者,百里而走,千里而期,最能倏往忽來,若電擊云飛。每于平原馳騁之處遇敵,則多用鐵鷂子以為沖冒奔突之兵;山谷深險之處遇敵,則多用步跋子以為擊刺掩襲之用。此西人步騎之長也?!?《宋史》,北京:中華書局,1977年版,第4720-4721頁。又《宋史》卷二七三《何承矩傳》:“齊桓、晉文皆募兵以服鄰敵,故強國之君,必料其民有膽勇者聚為一卒,樂進戰(zhàn)效力以顯忠勇者聚為一卒,能逾高赴遠輕足善斗者聚為一卒,此三者兵之練銳,內出可以決圍,外入可以屠城”,“且聚膽勇、樂戰(zhàn)、輕足之徒,古稱良策,請試行之”。*《宋史》,第9331頁。言軍事者說到“輕足”,強調其作戰(zhàn)機動性。所謂“最能倏往忽來,若電擊云飛”,即如《史記》卷一一〇《匈奴列傳》:“其見敵則逐利,如鳥之集;其困敗,則瓦解云散矣?!?《史記》,第2892頁。以及《漢書》卷五二《韓安國傳》言:“匈奴,輕疾悍亟之兵也,至如猋風,去如收電?!?《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版,第2401頁。所謂“上下山坡,出入溪澗,最能逾高超遠,輕足善走”以及“能逾高赴遠輕足善斗者”,可以幫助我們理解睡虎地秦簡“輕足”原義。
《舊唐書》卷一六六《白居易傳》:“初應進士時,中朝無緦麻之親,達官無半面之舊,策蹇步于利足之途,張空拳于戰(zhàn)文之場?!?《舊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版,第4348頁。所謂“利足之途”,語義似乎接近前引何常奏言“平原馳騁之處”。
以“輕”言節(jié)奏風格迅捷急速,秦漢文獻可見“輕行”*如《后漢書》卷三《章帝紀》“精騎輕行”,北京:中華書局,1965年版,第143頁。、“輕剽”*如《三國志》卷一二《魏書·崔琰傳》附《孔融傳》裴松之注引《九州春秋》“輕剽之才”,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版,第370頁。、“輕銳”*《史記》卷四一《越王勾踐世家》“輕銳盡死于齊、晉”,第1745頁;《史記》卷六五《孫子吳起列傳》“與其輕銳倍日并行逐之”,第2164頁;《史記》卷一一一《衛(wèi)將軍驃騎列傳》“斬輕銳之卒”,第2924頁。、“輕鶩”*《文選》卷二張衡《西京賦》“轢輻輕鶩”,李善注:“馭車欲馬疾,以箠擽于輻,使有聲也?!崩钪芎沧ⅲ骸皵^謂擽其車輻為聲,以急車也。”(梁)蕭統(tǒng)編,李善、呂延濟、劉良、張銑、呂向、李周翰注:《文選》,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版,第50頁。、“輕武”*如《漢書》卷八七上《揚雄傳上》“徽車輕武”,第3544頁;《后漢書》卷二三《竇憲傳》“元戎輕武”,李賢注:“輕武,言疾也?!钡?15頁。諸說。以“輕”形容修飾軍人與軍隊,作為名詞使用者,有“輕兵”*如《史記》卷六五《孫子吳起列傳》“輕兵銳卒”,第2163頁;《史記》卷七三《白起王翦列傳》“秦出輕兵擊之”,第2334頁;《史記》卷一一二《平津侯主父列傳》“輕兵深入”,第2954頁。、“輕卒”*如《史記》卷八〇《樂毅列傳》“輕卒銳兵”,第2431頁。、“輕徒”*如《史記》卷一一一《衛(wèi)將軍驃騎列傳》“輕車武射”,第2943頁;《司馬法》卷中《定爵》“輕車輕徒”,《四部叢刊》景宋刊本。、“輕騎”*如《史記》卷五七《絳侯周勃世家》“使輕騎兵”,第2076頁;《史記》卷九二《淮陰侯列傳》“選輕騎二千人”,第2616頁;《史記》卷九九《劉敬叔孫通列傳》“去長安近者七百里,輕騎一日一夜可以至秦中”,第2719頁。、“輕軍”*如《后漢書》卷七四上《袁紹傳》“分遣輕軍,星行掩襲”,第2400頁;《三國志》卷九《魏書·夏侯惇傳》“輕軍往赴”,第267頁;《三國志》卷一〇《荀彧傳》“輕軍速進”,第329頁;《三國志》卷二二《魏書·陳泰傳》“輕軍遠入”,第640頁。等。
“利足”的“利”,也有速度快的意思。《淮南子·墬形》:“輕土多利,重土多遲”,“湍水人輕,遲水人重”。高誘注:“利,疾也”,“湍,急流悍水也”。*何寧撰:《淮南子集釋》,第340頁。所謂“輕土多利”,體現(xiàn)“輕”與“利”的關系。文獻亦見與前說“輕車”連用的所謂“利馬”,形成“輕車利馬”之說?!尔}鐵論·西域》:“雖輕車利馬不能得也,況負重羸兵以求之乎?”*王利器校注:《鹽鐵論校注》(定本),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版,第500頁?!拜p車利馬”構成了并說“輕”“利”的言辭組合。所謂“利口”*如《史記》卷六七《仲尼弟子列傳》“利口辯辭”、“利口巧辯”,第2194、2195頁;《漢書》卷四五《息夫躬傳》“仲尼‘惡利口之覆邦家’”,第2189頁;《漢書》卷七七《孫寶傳》:“惡利口之覆國家”,第3262頁;《漢書》卷六五《東方朔傳》“巧言利口”,第2870頁;《漢書》卷八四《翟方進傳》“利口不軌”,第3418頁;《后漢書》卷一六《鄧騭傳》“利口傾險”,第617頁。、“利辭”*如《后漢書》卷八四《列女傳·曹世叔妻》“辯口利辭”,第2789頁;《續(xù)漢書·禮儀志中》“請雨”條劉昭注補引董仲舒云“辯口利辭”,第3117頁。,則指言辭快捷,如《史記》卷一〇二《張釋之馮唐列傳》所謂“諜諜利口捷給”。*《史記》,第2752頁。關于“利口”,《史記》卷六七《仲尼弟子列傳》:宰予“利口辯辭”,“子貢利口巧辭,孔子常黜其辭”,第2194-2195頁。“諜諜”,《漢書》卷五〇《張釋之傳》作“喋喋”。*《漢書》,第2350頁。
上古文獻亦見“輕利”連說以形容交通效率之高的文例。如《墨子·辭過》:“其為舟車也,全固輕利,可以任重致遠?!?(清)孫詒讓著,孫以楷校點:《墨子間詁》,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版,第33頁?!盾髯印ぷh兵》:“輕利剽遬,卒如飄風?!睏顦溥_曰:“‘剽,亦輕也?!p與‘速’同?!?梁啟雄:《荀子簡釋》,第202頁?!妒酚洝肪矶抖Y書》亦言:“輕利剽遬?!睆埵毓?jié)《正義》:“剽遬,疾也。”*《史記》,第1164-1165頁?!度龂尽肪砦逅摹吨荑鳌放崴芍⒁督韨鳌芳凑f到“輕利艦”。*《三國志》,第1263頁。以“輕利”為名號的戰(zhàn)艦,應是水戰(zhàn)快船。這種“輕利艦”,應當與《宋書》卷一《武帝紀上》所謂“輕利斗艦”*《宋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版,第22頁。,《清史稿》卷一三八《兵志九》“海防”條所謂“輕利兵船”*《清史稿》,北京:中華書局,1976年版,第4096頁。、“海舶之輕利者”*《清史稿》,第4112頁。有某種關系。
簡(2)從事公文傳遞的不是“郵人”,而是“隸妾冉”,這可能與“啟陵郵人”職任正在確定與未確定之間有關。而“隸妾”即女性官奴婢承擔了“郵人”的工作,體現(xiàn)出比較特別的行政管理方式。
《里耶秦簡(壹)》的編著者指出:“以往出土的秦漢簡牘,很少有刑徒從事何種勞動記錄。據(jù)文獻記載,徒隸多從事于土木工程,如修城、筑路等。里耶簡文,為我們提供了刑徒所從事的多種勞動”,“有刑徒參加田間農業(yè)勞動之外,還可作園、捕羽、為席、牧畜、庫工、取薪、取漆、輸馬、買徒衣、徒養(yǎng)、吏養(yǎng)、治傳舍、治邸,乃至擔任獄卒或信差的工作,行書、與吏上計或守囚、執(zhí)城旦”。*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編著:《里耶秦簡(壹)》,第4-5頁。除多種形式的勞作之外,又有“擔任獄卒或信差的工作,行書、與吏上計或守囚、執(zhí)城旦”等體現(xiàn)出比較高的信任度的工作。簡(2)所見“隸妾冉”承擔了“郵人”的職任,可能可以理解為“擔任”“信差的工作”的實例。
秦的社會形態(tài)研究,是比較復雜的工作。以往多有學者將商鞅變法解釋為由奴隸制走向封建制的社會形態(tài)進步的標志,以為秦的統(tǒng)一體現(xiàn)出先進的制度戰(zhàn)勝了落后的制度,然而考古發(fā)現(xiàn)提供的資料告訴我們,歷史真實顯然要復雜得多。正如李學勤所指出的:“必須重新描繪晚周到秦社會階級結構的圖景”,“有的著作認為秦的社會制度比六國先進,筆者不能同意這一看法,從秦人相當普遍地保留野蠻的奴隸制關系來看,事實毋寧說是相反”。*李學勤:《東周與秦代文明》,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90-291頁。就這一歷史文化主題進行深入的研究,對于通過中國歷史走向說明社會發(fā)展的若干規(guī)律是必要的。我們一方面不應忽視“秦人相當普遍地保留野蠻的奴隸制關系”的歷史事實,同時對于秦時“刑徒”、“徒隸”的管理方式,應當有多方位、多視角的考察,應當力求避免簡單化、片面化傾向的理解?!靶掏健?、“徒隸”們在某種程度上參與了管理程序,也是不宜忽視的行政史的事實。
關于“郵利足”身份的考察,現(xiàn)在資料并不充備。但是通過相關跡象推測,這些郵驛系統(tǒng)從業(yè)人員身份構成可能是比較復雜的。
遷陵“郵人”們以他們的辛勞,維護著秦帝國的行政操作。他們在山林水濱的匆匆腳步,也為中國郵驛史的書寫保留了深刻的歷史文化印跡。長沙走馬樓吳簡出現(xiàn)“郵卒”與“驛兵”身份,體現(xiàn)出郵驛體系的軍事化管理形式。*王子今:《走馬樓簡所見“郵卒”與“驛兵”》,《吳簡研究》第1輯,武漢:崇文書局,2004年版。中國古代郵驛制度與近現(xiàn)代意義的“郵政”不同,首先服務于軍事政治,而并非以服務社會民生為要務。考察并說明遷陵“郵人”身份在后世逐步的發(fā)展流變,顯然還需要經過認真細致的學術努力。但是中國郵驛體系的基本格局、服務性質、工作程式和運營風格,在秦代可以說已經初步形成。
就“郵利足”稱謂的考察而言,我們是可以在后世郵驛史資料中發(fā)現(xiàn)對應信息,從而認識其淵源關系的。
與“輕足”相關,我們看到“輕郵”語匯在南北朝時出現(xiàn),后來文獻中也有遺存?!端囄念惥邸肪矶逡汉單牡邸杜c魏東荊州刺史李志書》:“密驛輕郵,側望歸簡?!?(唐)歐陽詢撰,汪紹楹校:《藝文類聚》,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65年版,第451頁。宋人宋庠習慣使用“輕郵”這一語匯。如《次韻和觀文王尚書謝余寄示新詩》:“豐謠連井甸,華札滿輕郵?!薄侗辉t假軺傳詣闕》:“輕郵千里給臺符,曉月征驂上道初?!薄端唾F溪尉周懿文》則多角度地言及行旅生活與“津亭”、“縣道”、“棹”“蓋”、“旅突”、“官符”等交通條件和交通形式的關系,其中使用了“輕郵”一語:“津亭理棹拂朝霞,試補東溪縣道賒。旅突倦供樵客桂,官符貪及戍時瓜。蟾生海岸空弦濕,天倚山城一蓋斜。歲晚私書無憚數(shù),輕郵不禁嶺頭花。”*(宋)宋庠:《元憲集》卷七《五言長律》,卷一四《七言絕句》,卷一二《七言律詩》,清《武英殿聚珍版叢書》本。清人葉紹本《送家仲兄之官福建》:“王程星急走輕郵”。*(清)葉紹本:《白鶴山房詩鈔》卷二《古今體詩》,清道光七年桂林使廨刻增修本。既言“輕郵”,又以“走”如“星急”形容其行為節(jié)奏。朱彝尊《戲效香奩體二十六韻》:“積思凝瓊樹,輕郵達函?!?(清)朱彝尊:《曝書亭集》卷七《古今詩六》。朱彝尊也喜好使用“輕郵”語。如《刺梅園餞別陸進游汝陽》:“余事機云時唱和,莫忘日下置輕郵。”《曝書亭記》卷一〇《古今詩九》?!都馁Z黃州鉝》:“別后相思意何限,可能尺幅寄輕郵?!薄镀貢び洝肪硪黄摺豆沤裨娨涣??!兑悦蹪n生茘支戲成一律》:“省得紅塵一騎忙,輕郵試驗指迷方。”《曝書亭記》卷一八《古今詩一七》?!端牟繀部肪扒蹇滴醣?。湯右曾《顧伊在侍郎巡撫河南寄贈四首》之二:“聞命才為宿夕留,圖書一卷壓輕郵?!?(清)湯右曾:《懷清堂集》卷三,文淵閣《四庫全書》本。都是“輕郵”之“輕”即郵驛的高速度得到肯定的實例。葉紹本《驄馬行為樹琴冡宰師作》:“此馬如知公勇決,風馳電掣輕郵程。百四十里到俄頃,草頭一點霜蹄明?!?(清)葉紹本:《白鶴山房詩鈔》卷一三《古今體詩》,清道光七年桂林使廨刻增修本。其中“風馳電掣輕郵程”以及“百四十里到俄頃”,也可以幫助我們理解“輕郵”的效率。
史籍又看見“輕驛”的說法。如《南齊書》卷四八《孔稚珪傳》:“發(fā)衷詔,馳輕驛,辯辭重幣,陳列吉兇?!?《南齊書》,北京:中華書局,1972年版,第840頁。
從河西漢簡反映的情況看,郵書通常大多為步行傳遞。敦煌漢簡所謂“奉郵書走卒”(1242)以及居延漢簡常見的“行者走”,可能都體現(xiàn)這種步遞形式?!杜f五代史》卷一三四《僭偽列傳一·楊行密》記載,唐代末年廬州人楊行密據(jù)說可以“日行三百里”,唐僖宗中和之亂時,“天子幸蜀,郡將遣行密徒步奏事,如期而復”。*《舊五代史》,北京:中華書局,1976年版,第1776頁。北宋的“步遞”,即以步行接力傳遞作為主要方式的效率較低的郵驛形式。
“步遞”除了傳送公文之外,又有承送官物、侍送游宦等任務,因而往往造成從役者的艱苦繁勞。從總體觀察,其工作效率也是相當?shù)拖碌摹?/p>
蘇轍曾經談到“步遞”的形式和意義:“蜀道行于溪山之間,最是險惡。搬茶至陜西,人力最苦。元豐之初,于成都路廂軍數(shù)百人貼鋪搬運,不一二年死亡略盡……其為騷擾不可勝言”,“后遂添置遞鋪,十五里輒立一鋪,招兵五十人,起屋六十間,官破錢一百五十六貫,益以民力,僅乃得成,今置百余鋪矣”。*《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三六六,文淵閣《四庫全書》本。郵驛系統(tǒng)步遞鋪兵生涯之所謂“人力最苦”以及“最是險惡”,由此可以略見一斑。
后來驛傳系統(tǒng)中相應人員的身份,又稱作“急足”。宋人書信中多可看到以“急足”傳遞的情形。如歐陽修《文忠集》卷一四四《與韓忠獻王》即有“急足”傳書之例:“(慶歷五年)某頓首啟,近因州吏詣府請絹曾拜狀,急足至時特辱手書為誨……”,“(慶歷六年)某啟,近急足還,嘗略拜問……”,“(熙寧三年)某頓首啟,近昨過鄆,瞻望留都才三四驛,因假急足拜問粗布區(qū)區(qū)不謂遠煩……”,“(熙寧三年)某啟,某去秋留潁月余,嘗因急足還府附狀……”,“(熙寧四年)某頓首再拜,近急足還府奉狀粗布謝懇……”*(宋)歐陽修:《歐陽文忠公集·書簡》卷一,《四部叢刊》景元本。又如蘇軾《東坡全集》卷七七《與滕達道》也有“前急足遠寄必已收得”語。而黃庭堅《與知郡朝散書》也寫道:“前日遣急足等還上狀,當已通徹……”*(宋)黃庭堅:《與知郡朝散書》,《山谷集》別集卷一五,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凹弊恪币卜Q作“急腳”、“急腳子”?!杜f五代史》卷一三三《世襲列傳·錢繆》:“遣急腳,間道奉絹表陳乞奏謝以聞?!?《舊五代史》,北京:中華書局,1976年版,第1769頁。蘇軾《乞增修弓箭社條約狀二首》:“每社及百人以上選少壯者三人,不滿百人者選二人,不滿五十人者選一人,充急腳子。并輪番一月一替,專令探報盜賊”,“地理稍遠,不聞鼓聲去處,即火急差急腳子勾喚”。*(宋)蘇軾:《東坡全集》卷六四《奏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其中“火急”二字值得注意。趙抃《奏狀乞止絕川路州軍送遺節(jié)酒》:“臣伏見益、梓等路諸州軍毎遇時序,或隔路或鄰近更互送遺節(jié)酒,多差衙前急腳子驅送,遞鋪兵士并役使,百姓人夫往來絡繹,擔擎勞苦,州縣騷動,嗟嘆之聲,不絕道路?!?(宋)趙抃:《清獻集》卷九《奏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以“往來絡繹,擔擎勞苦”,“嗟嘆之聲,不絕道路”,說其勞作繁重?!恫凑帯肪砩嫌涊d:“舒王嘗戲作《急足集句》云:‘年去年來來去忙,傍他門戶傍他墻。一封朝奏緣何事,斷盡蘇州刺史腸。’”*(宋)方勺撰,許沛藻、楊立揚點校:《泊宅編》,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版,第69-70頁。其中所謂“年去年來來去忙,傍他門戶傍他墻”,正是“急足”們日常辛苦勞作,不能安然居家的特殊生活方式的寫照。然而這種與“來去忙”的交通實踐為特征的生活方式,又導致了他們特殊的社會交往方式的實現(xiàn)。他們“年來年去”的行走,成為活躍社會生活的特殊的文化風景。通過“急足”、“急腳”、“急腳子”們服役于驛傳系統(tǒng)的生活情狀,或許也有益于對秦郵“輕足”、“利足”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