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雅萍
(龍巖市中街小學,福建 龍巖 364000)
對于剛入學的低年級學生來說,興趣是最好的教師。教育心理學認為,教師只有了解學生的閱讀興趣,才能在學生和好書之間搭起橋梁,把坐在電視機前看肥皂劇的學生吸引到書桌前,培養(yǎng)他們對閱讀的喜愛。因此,教師應該精選推薦書目,激發(fā)小學生課外閱讀的熱情。
1.選擇繪本,激發(fā)低段學生閱讀興趣
剛入學的小學生對任何新事物都充滿期待,教師應當依據學生的年齡心理特點推薦適合他們閱讀的讀物,而繪本就是最佳選擇。
首先,繪本符合低段學生形象性思維的特點。它以畫為主,以畫傳達故事情節(jié),字少但畫面豐富,更能讓孩子感受到閱讀的樂趣。教師還可以借助豐富的圖畫,培養(yǎng)孩子觀察能力,激發(fā)孩子表達欲望;通過直觀化的繪本內容,引導孩子提早識字,從而幫助學生盡快地適應純文字的閱讀。
其次,好的繪本文質兼美,不僅讓學生有視覺上的享受,更有豐富的內涵,能熏陶孩子的情感,提升孩子的審美能力,促進孩子正確的價值觀的形成,從而對孩子的健康成長產生深遠的影響。教師或家長還可以通過對繪本的巧妙提問和引導,培養(yǎng)孩子的邏輯思維、推理預測、口頭表達等能力。
2.細化級別,促中高段學生閱讀動機形成
培養(yǎng)孩子的閱讀興趣就如同種樹一般,教師只有不斷地去激發(fā)、催生,才能讓閱讀成為孩子源源不斷的需要和渴求。中高年級的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課外閱讀基礎,此時,教師應當依據學生的閱讀能力高低,推薦孩子自主選擇科普百科、傳統文化及歷史讀物、文學經典等系列的書籍。
針對學生不同的閱讀理解力,教師應當對學生分級對待。低年級讀者要求初讀名著,可先看看情節(jié)有趣的小說;中高年級讀者可開始讀長篇的通俗小說,以進一步適應長時間讀書的習慣。如果孩子具備了長篇閱讀能力后,可以選擇各種名著。如《愛的教育》《福爾摩斯探案全集》《基督山恩仇記》《神秘島》《海底兩萬里》《童年》《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魯濱遜漂流記》《老人與?!贰陡窳蟹鹩斡洝贰稖匪鱽啔v險記》,以及理財類小說《小狗錢錢》、哲學啟蒙類小說《寫給孩子的哲學啟蒙書(全五冊)》《蘇菲的世界》等。
3.親子悅讀,為學生的課外閱讀架設橋梁
俗話說,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樣子。孩子是最偉大的觀察家,父母在家庭中的一言一行,都會被孩子看在眼里,記在心里。父母自身的教養(yǎng)和儀表示范,比任何美麗的格言,更能夠對孩子產生影響。因此,借助閱讀,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力,父母責無旁貸。
怎么實施親子悅讀?首先,建議家長創(chuàng)設書香家園,潛移默化影響孩子,讓閱讀成為習慣;其次,開設親子悅讀課堂,邀請家長與孩子一道分享親子悅讀故事;再次,開親子悅讀沙龍,讓有志于引導孩子閱讀的家長暢談親子閱讀經驗;最后,家校合作,賞識孩子閱讀。讓鼓勵、獎勵、賞識談話成為家庭閱讀的常態(tài),激發(fā)孩子的閱讀興趣,將課外閱讀進行到底。
教師可以推薦閱讀,但是學生的閱讀效果必須借助一些手段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課堂,就是指導學生課外閱讀的重要陣地。
1.影響,讓積累潛移默化
首先,可利用課前3分鐘,由教師或學生講故事:講梗概,講精彩細節(jié),講故事結構,講準確用詞或精彩的修辭運用,促進學生積累閱讀方法。其次,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學生善于模仿的特點,對他們施加潛移默化的影響。例如有意識地展示自己的閱讀成果,使學生自覺地跟著進行閱讀活動積累。閱讀課時,教師還可以有意地給學生講講自己童年是怎么讀課外書的,深情背誦古詩、名作片段,言傳身教,激發(fā)學生強烈的興趣。最后,開展閱讀闖關活動,即學生每讀完一本書就去做有關這本書的闖關題,如果過關了又可以獎勵讀下一本書,教師定期檢查反饋,看誰讀的書最多,可以評他為“書香學生”。這樣,就可變學生的無意識積累為有意積累,學生的閱讀量必然大大增加。
2.指導,讓積累有法可依
閱讀積累是學習語文,發(fā)展思維,促進表達能力提高的必不可少的一環(huán)。因此,我們主張學生讀對經典反復讀,在反復讀中關注自己喜歡的部分,選擇性地記憶積累。
無意識積累畢竟比較低效。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因此,教師應當利用課堂閱讀教學,指導學生有側重地把文章的精華篩選出來,謄寫在讀書筆記上,并把這些方法遷移應用到課外閱讀,引導學生養(yǎng)成摘錄的習慣。教師定期展示學生的摘錄筆記,促進他們將這項學習活動持久進行。
摘錄積累還應當教給學生邊讀邊想,圈圈、畫畫、寫寫等方法。毛澤東同志一生酷愛讀書,他讀書有一個突出的特點就是做批注,這種極具個性化的閱讀方法,使他的閱讀質量非常高,思想的水準也達到了許多人難以超越的深度。所以,應當鼓勵學生經常性地用這種方法進行閱讀。堅持這么做,學生的積累將有質的飛躍,而閱讀理解力也能得到相應的提升。
3.活動,讓積累成為習慣
學生在閱讀時基本上是以個體為主的內在的思維活動。如果長時間的閱讀卻沒有給予他們有交流反饋的機會,勢必會影響他們的閱讀向縱深發(fā)展。所以,教師可以搭建一些平臺,讓他們把自己閱讀所得,如看到的印象深刻的故事、新聞、信息和同學交流、分享。教師可以定期開展故事會,播報新聞,開展辯論等方式,檢驗和展示他們的閱讀所得,這樣既可鍛煉學生的口才,增強語感,又可以增強他們看課外書的信心。另外,教師還可以在班級學生當中開展共讀一本書的活動。這樣,學生便有了許多與讀書有關的話題,他們會自覺不自覺地分享自己對作品的理解,在分享中獲得思維的碰撞,從而在心理上獲得極大的滿足。
4.寫作,讓閱讀個性內化
以寫促讀是許多有經驗的教師經常采用的做法。例如,讓學生根據主題出手抄報。這樣,學生就必須自主閱讀,經歷從主題選定到排版設計,從版面美化到謄清的過程,他們的閱讀和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培養(yǎng)。
當然,讓學生寫讀書心得或依據文本進行創(chuàng)造性的表達的閱讀更具個性特征。教師應當鼓勵學生寫閱讀心得。要寫作,學生必然要思考自己讀的感受。而學生在寫心得的過程中必然對文本進行再閱讀,理解也就可以更加深入,讀寫結合可以促進學生思想的成熟與發(fā)展。對于一些留白的文章,我們還應當發(fā)揮學生的想象力,讓他們想象情節(jié),續(xù)寫故事。這樣的做法可以讓學生在閱讀理解的基礎上,創(chuàng)造性思維也得到培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