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余
20世紀(jì)30年代初,我十五六歲,在北京(那時叫北平)王府井大街大阮府胡同小學(xué)(市立第25小學(xué))學(xué)習(xí)。教體育的丁老師在下午課外活動時會教我們踢足球,要我們“左右開弓”即雙腳要有同樣的踢球能力,使肢體平衡發(fā)展。丁老師還教我們射門時五趾和腳掌向下扣,繃緊腳面,趁球離地面時,將球踢向?qū)Ψ角蜷T,否則就會將球踢高或者踢飛了。那時我們踢的都是廉價買來的絨毛磨光的廢網(wǎng)球,比正規(guī)的足球小得多,放在書包里,放學(xué)回家時幾個同學(xué)把書包往地上一扔,在胡同里擺上兩塊磚頭作為球門,暢快地踢起來。最后踢到滿頭大汗,渾身是土才回家。
每當(dāng)放學(xué)早或者周日的時候,我就會去公安街北頭路東的消防隊演習(xí)場看足球比賽,有時也去東長安街路南臨街的外國租界足球場,看中國球隊和外國兵球隊比賽。那時觀眾最多有三四百人,而且個個兒都是球迷,雖然互不相識,但都是熟面孔,因為有了共同愛好,便像老朋友一樣,一邊看球,一邊互相議論。
比賽場地很簡陋,沒有綠茵,兩個球門的線網(wǎng)破舊不堪,沒有黃牌警告和紅牌罰下。排兵布陣有固定陣式:1235——守門員1人,后衛(wèi)2人,前衛(wèi)3人,前鋒5人?,F(xiàn)在守門員接到對方攻來的球后,對方球員不得與守門員肢體接觸,保障了球門前秩序的穩(wěn)定與守門員的人身安全。過去沒有這項規(guī)則,守門員接到對方攻來的球后,雙方球員擠在門前,守方隊員千方百計的守護(hù)著守門員,防止對方將球踢進(jìn),而攻方球員則千方百計要把球踢進(jìn)球門,于是沖沖撞撞,亂作一團(tuán),塵土飛揚(yáng),一片混戰(zhàn)。人們把這場面叫“砸大門”,有的觀眾不懂門道,只看熱鬧,“砸大門”便成了一大看點(diǎn)。
因為是友誼賽,并不看重輸贏,賽場上偶爾會出現(xiàn)球員與觀眾互動的情況。記得有一位球員,很擅長“放大丫兒”,也叫“撂高兒”,即放開大腳將球踢得很高而不出界。有一次他得球后,有的觀眾向他大聲喊:“撂高兒!來一個!”他就真的放大腳將球踢得很高很高,博得觀眾的喝彩,此刻,比賽已變成“表演”了。
那時“明明足球隊”比較有名,隊員是拉洋車(黃包車)的工人。其中有個叫秦明的隊員,年輕帥氣,他的拿手好戲是“發(fā)角球”,人們叫“戳康德兒”,即把球放在角球的定點(diǎn)上,把球踢向?qū)Ψ角蜷T。這一踢的動作叫“戳”,“康德兒”是英語“角球(corner)”的譯音。當(dāng)自己一方的球員把球弄出自己一方的底線,按規(guī)則應(yīng)由對方球員發(fā)角球,把球踢向球門,這是破門得分的好機(jī)會。秦明發(fā)出的角球,恰好在對方球門靠近橫梁落下,很容易進(jìn)球得分,也很容易形成“砸大門”。人們都親昵地稱呼秦明的小名兒“小六兒”,他完全稱得上是足球明星。
我記得兩個最精彩的進(jìn)球“鏡頭”:一是在離對方球門較遠(yuǎn)處(約20米左右)接到隊友送來的球,不等球落地,凌空將球改變方向奮力射向?qū)Ψ角蜷T,若技術(shù)不過硬,很容易將球踢高踢飛;另一種進(jìn)攻是在對方球門附近,接到隊友來球后,不等球落地,凌空改變球的方向,背向?qū)Ψ角蜷T,在倒臥過程中,將球倒勾進(jìn)入球門。這種球難就難在球員必須在倒臥中,降低球的高度,球才能破門入網(wǎng),否則球也會踢高踢飛,不能入門,有人把這種進(jìn)球叫做“倒掛金鐘”。這兩種極為精彩的進(jìn)門“鏡頭”,不知看多少場比賽才得一見。
看賽球是童年最大的樂趣
還有一次令我記憶猶新的一幕。在一次的對英比賽中,中方隊員姜隆跑動快捷靈巧,擅長盤帶過人。他遇到對方兩三個球員的封堵,只見他三晃兩晃,虛虛實實,就把對方人高馬大的球員拋在了身后,觀眾熱烈地鼓掌喝彩。這時甩在后面的一個對方球員惱羞成怒,趕上前去,向姜隆臀部狠狠地踢了一腳,姜隆一愣神,球被對方搶去。對方的野蠻行動,激起觀眾的極大憤怒,“嗵!”“嗵!”喝倒彩,抗議聲浪此起彼伏,四處響起。對方球員有的俯身從地上撿起小土塊兒向觀眾投去,更激起觀眾的憤怒,大聲呼喊“嗵!”“罰他!”……而裁判員(外國人)若無其事,比賽照常進(jìn)行。這一民族的恥辱,使我畢生難忘。
在看中國隊與外國隊比賽時,常聽到有人說:中國球員身體靈巧,技術(shù)精湛,可惜體力不佳;還有人說:外國人從小吃牛肉喝牛奶,咱們是啃窩頭吃咸菜長大的,能一樣嗎?
那時的體育事業(yè),除了學(xué)校開設(shè)體育課,社會體育無人過問,任其自生自滅。我記得偶爾在報紙上提到一位熱心足球事業(yè)的人,叫石葆光。每當(dāng)“明明足球隊”比賽時,我常會看到一位長者,手里拿著“明明足球隊”的三角小紅旗,我猜想他就是石葆光先生,是他組建了明明足球隊。20世紀(jì)30年代北京足球的一時火爆,就是靠這樣一些熱愛足球事業(yè)的社會賢達(dá)搞起來的。
球員的一舉一動都牽扯著觀眾的心情
(編輯·劉穎)
51498473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