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虎
在整個教育領域中,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的角色該如何定位,是一個伴隨著新時期而至的轉變觀念的新問題。我們曾是“準教授者”,理念是把我們一缸水的知識變成學生幾桶水的財富。但是時代的飛速發(fā)展讓財富越來越多,我們在望洋興嘆的同時,不禁感慨自我知識的貧乏。我們也曾是“準領導者”,讓“一言堂”成為自我表現的舞臺和自我陶醉的陣地。這兩個基本身份左右著我們。如今,我們該是什么角色呢?有一點非常重要,那就是以前我們要把學生教會,現在是我們要和學生共同學習。教師應該成為學習的謀劃者、組織者、參與者。于是乎,我們像個導演,學生要學什么,做什么,我們在征求他們意見的基礎上,發(fā)揮大家的智慧,統(tǒng)領這群人馬演好每一堂課的特殊戲劇。我們又像個指揮,上帝如何歌唱,音節(jié)控制于我們手中的棒。最后我們也像個評論家,適時而又恰切地評價是對學生參與創(chuàng)造地肯定,也是共同燃燒之后的提高。當然,這正是我最困惑的一點??偠灾?,我們是要共同創(chuàng)造。
很多名教師或是受學生喜歡的老師在教態(tài)和語言上都能給學生帶來良好的學習心境和積極向上的求知情趣。在他們的課堂上,你會看到老師富有激情的表演和風趣幽默的語言,而學生的情緒也是輕松愉快的。在這樣的課堂上你經常會聽到老師說:“你說呢?”“你認為呢?”“你的觀點如何?”“你的看法呢?”“還有不同的想法嗎?”“再想想?!钡?,讓學生自由地表達自己的觀點,體現老師對學生的尊重。一旦學生成功,老師就會用:“很好!”“很有新意!”“你真會動腦筋!”“你的想法真令人驚奇!”“真聰明!”等贊揚學生的新觀點,讓學生體驗創(chuàng)新的喜悅。在每一次課堂提問中,只要同學舉手回答,無論正確與否,都要肯定他們肯動腦筋、勤于思考的精神。優(yōu)秀生在課堂上能與老師進行很好的情感交流,但是后進生想要和老師交流就比較困難,怎么能讓他們也和老師互動起來呢?單靠老師語言的鼓勵是不夠的,于是我就和這些學生約定當老師提的問題你會回答時就舉右手,不會回答時就舉左手。在課堂上多給他們表現的機會,使他們增強自信,提高參與的興趣。同時給每個后進生找一個和他能力差不多的比拼對象,看看他們誰在課堂上的表現更優(yōu)秀,對有進步的給予表揚。這樣雙管齊下,使后進生樂于參與到課堂學習中,從而帶動更多學生參與到課堂互動中。
小學生的思維處于直觀形象思維為主的階段,數學知識本身很難激發(fā)學生的興趣,但如果把那些抽象的、單調的數字、算式、公式、生疏的概念、拗澀的命題置身于一個個切合問題的情境中,并以合適的方式在課堂中呈現給學生,教師用語言加以形象的描述,激發(fā),勢必能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形成探究數學問題的驅動力。創(chuàng)設有效的生活情境是提高課堂教學互動性的重要條件。數學教學中,教師要不失時機創(chuàng)設與學生生活環(huán)境、知識背景密切相關的,又是學生感興趣的學習情景,使學生從中感悟到數學的樂趣,產生學習的需要,主動有效地參與知識的建構。在創(chuàng)設生活教學情境時,1.要再現生活創(chuàng)設生活情境。教師可直接選取教材中提供的學生熟悉的日常生活情境進行加工或自己創(chuàng)設學生感興趣的現實生活素材作為課堂情境。2.注重實物操作,創(chuàng)設思維情境。小學生的思維以形象思維為主,實物操作可以將觀察與思維結合起來,使感知對象具有典型意義。教師在課堂上,通過展示各種實物、直觀教具,進行實驗使學生獲得知識,通過一定的實踐操作,使學生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既順應了學生好奇愛動的心理特點,引發(fā)了學生的興趣,又能使他們在親自感知事物的同時,開拓思維,開發(fā)智力,主動地獲取知識,形成技能,發(fā)展能力。3.通過故事描繪。小學生低中年級對兒童化的故事總是特別感興趣。因此,學習素材的選取與呈現以及學習活動的安排都應當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實際生活背景和趣味性,使他們感覺到學習數學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快樂的事情,從而愿意接近數學。教師可以把教材中的一幅幅畫面反映的問題情境編成簡短故事,使學生產生身臨其境的感受,增加課堂的趣味性。此外還可通過游戲表演創(chuàng)設情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參與課堂互動。
人都是有自尊的,處在小學階段的每一位學生都是需要教師對其進行鼓勵,這樣學生才能夠建立更強的學習自信。在對學生進行評價的過程中,教師要盡可能對學生提出鼓勵,養(yǎng)成學生可以在數學學習過程中享受到充足的成就感。在進行評價的時候,教師需要在保證評價準確的前提下,又能夠對學生提出表揚。
當課堂氣氛比較壓抑的時候,教師就應該考慮是不是自身的評價機制出現了問題。如果教師不重視學生的答案,往往都是一筆帶過,那么學生對教師課堂的參與程度也不會很高。教師需要對學生表現出足夠的重視態(tài)度,即使學生出現問題,也要以鼓勵為主。當學生出現一無所知的情況時,教師在進行教學評價的時候也要盡可能保護學生的自尊,之后通過師生之間合理交流,找到學生身上存在的問題并解決即可。
社會是人們之間交互作用的一種產物,生活在社會中的人必須要有基本的交往能力。尤其是進入新世紀以來,世界變得越來越小,人們之間的溝通和互動變得更加頻繁。而這種互動能力的發(fā)展首先就要從我們的課堂開始,讓學生在課堂中學會與人的交往,逐步學會與教師和同學進行溝通學習,進而形成良好的交往能力。良好交往能力的形成亦有利于以后走向社會的工作和生活。簡單來說,在學生走向工作崗位之前,課堂可以為教師與學生提供一個良好的互動平臺。正是基于上述考慮,我才選擇這一論題進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