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頤
“從來佳茗似佳人?!碧K軾的這一詩句被譽為古今詠茶第一名句,就如他的“欲把西湖比西子”,是歌詠西湖第一名句一樣。所以有西子湖畔茶樓,干脆把這兩個名句組成一副楹聯(lián),掛在門口,自然引得茶客盈樓。
“佳人”不僅是美人,還喻指君子賢良。
幾千年來,中國古代士大夫為人處世的準則可以概括為一句名言—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達時,轟轟烈烈,直面人生,施展抱負,行善天下;窮時,歸隱山水,恬淡寧靜,不問世事,潔性不污。蘇軾的一生就是這句名言的寫照,有趣的是,他的飲茶人生也是如此演繹的。他一生寫下近百首詠茶詩詞,達時、窮時總是念念不忘飲茶。
蘇軾兩次在杭州任職,都屬于“達”時。第一次任通判,是副職,公務(wù)不多,因此常有時間游山玩水和研究文學藝術(shù),包括飲茶文化。在一次監(jiān)考之余,他和同僚們烹茶品飲,寫下《試院煎茶》:
蟹眼已過魚眼生,颼颼欲作松風鳴。蒙茸出磨細珠落,眩轉(zhuǎn)繞甌飛雪輕。銀瓶瀉湯夸第二,未識古人煎水意。君不見昔時李生好客手自煎,貴從活火發(fā)新泉。又不見今時潞公煎茶學西蜀,定州花瓷琢紅玉。我今貧病??囵?,分無玉碗捧蛾眉。且學公家作茗飲,磚爐石銚行相隨。不用撐腸拄腹文字五千卷,但愿一甌常及睡足日高時。
許多評論家都高度評價這首詩的藝術(shù)成就,曰“具神仙出世之姿”“逸懷浩氣,超然乎塵垢之外”等等。吾輩還從詩中看出詩人此時官場仕途之順達,美麗杭州生活之愜意,還順便在詩中含蓄針砭一下“王安石變法”??梢韵胍?,年輕的蘇軾守著小紅爐,沉吟詩句,等候茶水沸騰,一派雅逸。
茶與中國士大夫還有一個重要的關(guān)系是閑適,閑適是古代知識分子的一種精神追求,達時、窮時都追求。蘇軾對杭州印象尤好,每每陶醉于湖光山色之中,經(jīng)常漫步名山古剎,與許多高僧結(jié)為至交,飲茶論禪。一次,他逃脫繁雜的公務(wù),屏退跟隨的騎從,穿山度嶺,夜宿寺廟,獨享一份清幽,在《宿臨安凈土寺》一詩中寫道:
閉門群動息,香篆起煙縷。覺來烹石泉,紫筍發(fā)輕乳。
清風徐徐,爐香緩緩,午睡醒來,捧一壺山泉煮的紫筍名茶,悠然聽山野輕籟,如此寧靜閑適,超塵脫俗,自由無拘,真如飄飄然的仙家。詩人的清寂、獨行、孤傲,都有茶的身影,這種境界再發(fā)展下去,就進入“禪茶一味”。蘇軾后來自號“東坡居士”,堪稱一位精通玄學佛理的居士。
蘇軾對茶很有研究,他的散文《葉嘉傳》,以擬人的手法,形象描述了茶的歷史、功效、品質(zhì)和制作。據(jù)說他在宜興時,設(shè)計了一種提梁式紫砂壺,后人把這種壺命名為“東坡壺”。他對茶的功效的描繪,有一首小詩廣為流傳。據(jù)說他任杭州通判時,一天,因病告假,干脆游西湖,訪凈慈、南屏諸寺,晚上又到孤山謁惠勤禪師。一日之中,飲濃茶數(shù)碗,不覺病已痊愈,便在禪師粉壁上題詩一首:
示病維摩元不病,在家靈運已忘家。何須魏帝一丸藥,且盡盧仝七碗茶。
真是極盡夸張的得意之筆。
十多年后,蘇軾第二次到杭州任太守,大權(quán)在握,乃秉承兼濟天下之大愿。他戰(zhàn)饑荒,驅(qū)疾疫,疏浚兩河,整治西湖,決心以自己的努力讓山水增色,為民造福。其功績至今仍與那條“蘇堤”同在,便是最好的例證。但東坡最大的本事在于忙里偷閑,他甚至把辦公桌搬到西湖邊,“欲將公事湖中了”(秦少章詩句),公務(wù)賞景兩不誤,德澤雅韻滿余杭。杭州百姓喜歡蘇軾,喜歡傳頌他攜美人游宴西湖,與僧人談禪論道、品茗說詩的逸聞逸事。
蘇軾常去龍井壽圣院拜訪辯才禪師。在調(diào)回朝廷之際,他還專程去向辯才告別。兩人煮茗論道,話緣投機千句少,不覺天色已晚,蘇軾留宿寺中,次日與辯才依依惜別。辯才沉溺于友情,忘了自己定的送客不過溪的規(guī)矩,走過了歸隱橋。后來,辯才在此建亭,以示紀念。后人稱亭為“過溪亭”,稱橋為“二老橋”。
蘇軾仕途最飛黃騰達時期應(yīng)是任翰林學士時。作為皇帝的秘書,他曾得到皇太后賞賜的名茶“密云龍”。此茶為福建貢茶,僅供皇家專用,東坡倒也不吝嗇,約來“蘇門四學士”共享,讓門生們親眼看他拆封,喜滋滋體驗品茗的全過程,并作《行香子》詞詠之:
綺席才終,歡意猶濃。酒闌時、高興無窮。共夸君賜,初拆臣封??捶窒泔灒S金縷,密云龍。 斗贏一水,功敵千鐘。覺涼生、兩腋清風。暫留紅袖,少卻紗籠。放笙歌散,庭館靜,略從容。
師生們在觥籌交錯之后,賞精貴貢品,謝皇上隆恩,煮水品茗,頓覺兩腋生風,渾身涼爽,達到盧仝七碗茶的境界。此時的茶,熱鬧歡暢。
位于四川眉山的三蘇祠。原為北宋文學家蘇洵、蘇軾、蘇轍的故居,明代改宅為祠,祭祀“三蘇”。
縱觀蘇軾一生,“窮”時占主流,三次貶謫,顛沛流離,但面對坎坷苦難,他沒有變得萎靡狹隘,而是越來越豁達澄明,依然故我,笑對人生,如他自己寫的詩“也無風雨也無晴”。他第一次被貶黃州,困頓到連吃飯都成問題,只好開荒東坡,自食其力,但還沒忘種茶。他在《問大冶長老乞桃花茶栽東坡》一詩中寫道:
饑寒未知免,已作太飽計。
蘇軾這是自我調(diào)侃,躬耕東坡,本為解秋后之饑,卻興致勃勃乞茶來種,真是吃太飽了。他一生追崇那位“不為五斗米折腰”的氣節(jié)之士,認為自己的前身就是陶淵明,經(jīng)常體驗“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瀟灑,所以,寧可吃不飽,也不可不飲茶。
花甲之年,蘇軾又遭貶謫,直貶到“域外”,即海南島的儋耳(今海南儋州)。渡海之后,蘇軾給自己準備了棺材與墳?zāi)梗彤斏€無望。當年的海南島“舉無所有”,蘇軾歸納為八無:食無肉、病無藥、居無室、出無友、冬無炭、夏無寒泉、洗澡無浴室,更無書籍和筆墨紙張。最要命的是“飲食百物艱難”,主食是白水煮山芋。有一次,因臺風原因面臨斷糧,東坡叫兒子蘇過一起去山中采蒼耳,他還引經(jīng)據(jù)典,說《詩經(jīng)·卷耳》“采采卷耳,不盈頃筐”,寫的就是此物,常吃可使人骨髓充盈。蘇軾在精神領(lǐng)域永遠是富翁,在這么艱難的環(huán)境中仍超然自得,不改其風度,所以,飲茶是必需的;不僅必需,還得講究。寫于此間的有《汲江煎茶》:
活水還須活火烹(自注:唐人云茶須緩火炙,活火烹),自臨釣石取深清。大瓢貯月歸春甕,小杓分江入夜瓶。茶雨已翻煎處腳,松風忽作瀉時聲??菽c未易禁三碗,坐數(shù)荒村長短更。
春江月夜,汲活水于江心,仿佛把水中月亮貯進甕中,把泛著銀波的春江也盛入瓶里,起爐火烹茶,白沫翻滾,呼呼水聲,猶如松風,還沒喝到三碗,已詩潮滾滾,荒寂的孤城只有斷斷續(xù)續(xù)的打更聲。南宋楊萬里極欣賞此詩,稱“一篇之中句句皆奇,一句之中字字皆奇”。蘇軾這哪里是飲茶,分明是一種精神追求,一種超然自得的心境。汲汲于世俗名利的人,是不可能相信人世間竟有如此高蹈境界的。
蘇軾在那種極其艱難困厄的環(huán)境中,堅持的一種茶文化觀,令人感動和感悟。他有個得意門生叫姜唐佐,特地從瓊州跑來跟隨老師。一次,他冒雨送來一包好茶。待雨過天晴,心情爽朗,蘇軾茶興來了,寫信給姜唐佐,信中說:“今日雨霽,尤可喜。食已,當取天慶觀乳泉潑建茶之精者,念非君莫與共之?!碧K軾認為,不是知己不能共飲好茶。他的一個朋友叫趙夢德,人稱“海上義士”,海南人,與蘇軾交往甚密。蘇軾在邀請信中寫道:“舊藏龍焙,請來共嘗。蓋飲非其人茶有語,閉門獨啜心有愧?!奔衍荒芎图讶斯财穱L,否則,佳茗會有意見;佳茗也不能獨享,那樣,心中有愧。
(選自《福建文學》2018年第2期,有刪改。薦稿人:潘光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