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建平
【摘要】在小學教育教學中,獎勵機制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科學的獎勵不僅有利于課堂和班級的有效組織和管理,還能夠促成孩子良好行為和學習習慣的培養(yǎng),也可以使孩子獲得自信和愉悅感,從而達到可以不用獎勵就能保持和繼續(xù)其良好的行為?,F結合小學教育教學中的一些小案例和做法經驗,談一談獎勵機制在其中的運用。
【關鍵詞】獎勵機制 小學教育 學生
一、現狀分析
獎勵作為一種力圖獲得積極效果的普遍應用的方法,心理學領域已做了廣泛和細致的研究,小學教育中獎勵作為一種激勵手段得到廣泛運用,而在實際的運用中,不同的學校具有不同的風格,不同的教師擁有不同的方法。通過對我校的調查,結合各位教師的意見,對獎勵的運用現狀進行如下總結:
1.學校獎勵制度不夠完善,無獎勵的系統(tǒng)性意識。
2.教師有完善的獎勵意識,但不具備相應的理論指導。
3.部分教師獎勵做得較好,但是沒有形成完整機制。
4.教師獎勵目的存在偏差,即使知曉獎勵的重要意義。
5.教師獎勵未顧及全體學生,只考慮了差生。
6.教師更多的在意獎勵形式,而未關注實際效果。
7.學生獎勵的內容單一,未兼顧德智體美多方面。
二、有關獎勵的理論基礎
針對我校在運用獎勵機制過程中遇到的問題,進行深入的分析,關于獎勵機制的理論基礎可做簡單闡述:
什么是獎勵?《新華字典》把獎勵定義為:動詞性質的獎勵是贊許、鼓勵的意思,做名詞詞性時表示為了表揚、鼓勵而給予的榮譽或財物
小學生獎勵機制就是教育者對學生的某種行為給予肯定與表揚,使其保持這種行為而采用的一系列方式方法而構成的有機整體。
小學生獎勵機制的理論基礎。對于獎勵理論研究,大多數都是基于心理學的角度,美國心理學家和行為科學家斯金納等人提出的一種理論--強化理論。強化理論是以學習的強化原則為基礎,關于理解和修正人的行為的一種學說。所謂強化,以最基本的形式來講,指的是對一種行為的肯定或否定的后果(報酬或懲罰),它至少在一定程度上會決定這種行為在今后是否會重復發(fā)生。而對小學生的某種行為進行科學的獎勵,即予以強化,此行為就會被固定下來,而形成習慣。例如,對于主動幫助老師整理講桌的孩子,老師對此行為予以肯定和表揚,那么孩子從思想上就意識這是光榮的,以后孩子會更積極的自覺幫助老師整理課桌,這種行為被固定并形成習慣。
三、如何開展小學生獎勵工作
建立以小學教學主任為核心,以班主任為主體,團結各任課教師的獎勵機制學習研究小組。結合實際教學情況,充分發(fā)揮教學主任、班主任及各任課教師的教學智慧,不斷學習、研究先進的小學獎勵理論,完善班級乃至學校的獎勵機制。
小學生的生理、心理發(fā)展,從一年級到六年級,大致有三個明顯不同的階段,即我們常說的小學低年級段(一、二年級),中年級段(三、四年級),高年級段(五、六年級)?,F根據小學低、中、高三個學段的學生不同特點,分別闡述小學生獎勵的運用。
低年級孩子注意力不易穩(wěn)定、集中,意志力比較薄弱,同時又好奇好動,喜歡模仿,對老師非常信任,因此情感和精神層次的獎勵對低年級學生更為適用:
1.肢體獎勵,如和學生擁抱,和學生握手,撫摸學生的頭。
2.給學生寫一封表揚信、給學生一個簽名的賀卡。
3.老師講故事時候坐在老師旁邊。
4.給家長寫一封感謝信。
5.把他的照片貼在宣傳欄里。
6.使用彩色粉筆。
7.教師給學生的家長打表揚電話。
中年級孩子開始表現出趨利弊害的心理特點,在心理上處于“過度”的動蕩時期,獨立意識增強,對老師的態(tài)度由完全崇拜開始轉變到有自己的獨立評價,特別關注老師是否“公平”。因此,單純肯定或口頭表揚不足以滿足孩子的內心的情感需求,適當的物質和特權獎勵更能吸引人:
(1)讀書給低年級的學生聽。
(2)在游戲中做主持人。
(3)按自己的意愿換座位。和自己喜歡的老師合影留念。
(4)教會全班同學自己最喜愛的游戲。
(5)做老師一天的小助手。
(6)選擇值日周的值日內容。
高年級孩子的個體差異愈來愈顯著,思想較敏銳,是非觀念也較清楚,獨立意識進一步發(fā)展,已經擺脫了對外部評價的依賴,這時更多的自由開放性獎勵最為有效:
(1)獲得更多學分、獲準作業(yè)時聽音樂。
(2)觀看有趣錄像、下課前5分鐘自由討論。
(3)減少作業(yè)量、音樂和錄像碟片優(yōu)惠券。
(4)為班或年級設計一塊公告板。
(5)獎勵“特派時間”。
科學的獎勵要注意以下幾點:(1)獎勵要及時;(2)獎勵要循序漸進;(3)獎勵要公平、公正、公開。
參考文獻:
[1]馮坤.獎勵與懲罰對兒童社會化的功能分析[J].青海師范大學學報.
[2]戴淑慧.獎勵孩子有學問——從“敲桶”的故事說起[J].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06,(02).
[3]蘭維,高德勝.略述國外關于強化、獎勵和內在動機關系的研究[J].教育研究與實驗,199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