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影強
信息及其特征,是粵教版高中信息技術的第一個知識點。在多年的教學中,如何處理這一知識點引發(fā)了筆者越來越多的思考。
信息技術學科的出現,本是呼應信息時代發(fā)展的應對之一。筆者經常在開學第一課時,用一個問題來導入。問:為什么我們這個時代,被人稱為信息時代?你同意這個叫法嗎?理由是什么?你不同意這種叫法嗎?理由是什么?得到的答案,同意的占絕大多數。但談到同意或反對的理由,就不樂觀了?;蚴呛觳磺濉蠖盏母拍钌踔林皇敲~堆砌,或是基于簡單的生活經驗/現象而只言片語,不一而足。對信息時代缺乏基本的認知,反映出的可能是常識的缺失,也可能是認知的膚淺,也可能是批判性觀察與思維能力的不足……然而,不足即是學習的起點,對信息時代的形成起決定作用的信息技術這一對象與概念,便可以自然導出。那么,用信息概念而不是信息技術的概念來引出本學科,是否能起到恰當的學科引領作用呢?
粵教版高中《信息技術基礎》教材引用了香農、維納和鐘義信的說法??贾雌?,香農與維納本來都是從數理統(tǒng)計入手進行信息的定義的。不同的是香農基于信息工程的視角,而維納是從針對系統(tǒng)的控制論角度。這兩者的學科背景都要求有較高的知識水平,所以教材進行了大幅度的簡化處理。只是處理了之后再去對照原定義,已經相去甚遠。鐘義信教授的定義,則上升到了哲學層次,以此為基礎傳達信息的概念理解,在構造實例上難度頗高。
這樣簡化處理后的信息概念,背景被一語帶過,表述被大幅刪減。也許初衷是既想保留概念的學科出處,又想照顧到本學科的簡易難度。結果卻導致缺少具體材料,缺少可資思考與探討的背景,而變得單薄。
我以為此處如果把香農與維納的信息計算公式附在教材中,對其觀點當是一個非常有益的補充。正是香農與維納,使得對信息的認知進入科學規(guī)律或原理的層面,進入工程處理和系統(tǒng)控制的技術層面。香農對信息的科學內涵的揭示,促進了通信工程的技術從模擬層次向數字層次飛躍。而鐘義信教授主編的《信息科學與技術導論》一書也從科學與技術的不同側重出發(fā),涵蓋了很多內容,包括對信息獲取、信息傳遞、信息處理、信息執(zhí)行等信息科學與技術主題的展開。相較于目前信息技術教材以計算機學科知識為主,生硬地貼上信息標簽,這應當是一個有益的平衡與回歸。
在教學中,筆者傾向于在先行梳理信息技術發(fā)展歷程(從語言到現代信息技術)之后,導出信息概念及其特征的討論。語言與文字、印刷與造紙、電報電話廣播電視、計算機與數字通信等,放在信息傳播的框架模型中,觀察和探究人類對信息的處理所發(fā)生的載體和介質的進化、思維與算法的升級等變化之路,并且補充香農、維納和鐘義信等不同觀點的知識背景,與學生共同重構另一條學習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