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我國證券市場的發(fā)展,我國部分上市公司出現了治理結構“失靈”等問題,進而參照國外成功的公司治理經驗,我國企業(yè)引入了獨立董事制度。從獨立董事制度的引進到今天實行十幾年的時間里,獨立董事制度一直是法學界、管理學界、經濟學界爭論的焦點問題。本文就理論界關于獨立董事的涵義,我國是否應該繼續(xù)施行獨立藍事制度等問題的主要觀點作一綜述。
關鍵詞:獨立董事制度;獨立性;公司治理
一、獨立董事的涵義
對于獨立董事的定義,學術界主要有兩種觀點。一種觀點認為獨立董事就是外部董事,另一種觀點認為獨立董事與外部董事是有區(qū)別的。
持第一種觀點的學者何侃(2002)指出,獨立董事,也可以稱之為外部董事或非執(zhí)行董事,是指“具有獨立地位和獨立立場的董事”。具體而言,獨立董事是指除了董事身份和在董事會中的角色之外,既不在公司內擔任其他職務并領取薪水,又在公司內沒有實質性利益關系的非執(zhí)行董事。上市公司獨立董事是指不在公司擔任除董事外的其他職務,并與其所聘的上市公司及其主要股東不存在可能妨礙其進行獨立客觀判斷的關系的董事。
白華,吳春在《美國獨立董事在公司治理結構中的作用和啟示》中認為,獨立董事并不就是外部董事,這是兩個內涵不同的概念。外部董事與內部董事相對應,獨立董事與灰色董事相對應。內部董事一般指現任公司負貴人和雇員以及關聯方經濟負責人和雇員,內部董事在公司治理機構中的作用有限,而外部董事一般指內部董事以外的各類董事。外部董事包括獨立董事和灰色董事,其中灰色董事是指除供職于董事會而與管理層相聯系外,還與管理層有著個人的和經濟利益上的聯系的外部董事。而獨立董事是指與公司管理層沒有個人的和經濟利益上的聯系,能獨立地監(jiān)督管理層行為的董事。這類董事包括,不存在關聯方關系的負責人、供職與高?;蛐袠I(yè)管理協會的專家、學者等。
二、獨立董事制度的存廢之爭
(一)積極肯定說
朱慈蘊、金明義(2002)認為,從中國公司治理的現狀來看,我國獨立董事的引進尤其必要,但也應正視獨立董事的作用的局限性。劉俊海(2003)認為,我國具有導入獨立董事制度的上壤。關于獨立董事實證研究持正向關系之研究結果包括葉銀華、蘇?;荨⒖鲁卸?、李德冠((2003)認為獨董之存在可減少關系人交易,林君玲(1999)認為獨立董事制度可降低財務危機之機率,李建然、廖秀梅、廖益興(2003)認為獨立董事制度可提升公司經營績效。Rosensteinandwyatt(1990)的實證研究顯示,在美國上市公司中外部董事的任命對公司股價有較大的正面的影響。唐清泉、羅黨論(2006)調查結果表明獨立董事作為公司的高層治理力量,可能會對他們的獨立性產生重要的影響,但獨立董事在實際的工作中,仍有能力來履行自己的職責。趙旭東(2005)認為在全球經濟一體化口趨發(fā)展,在上市公司中引進獨立董事制度,有利于推動我國公司制度盡快與國際接軌,增強國際競爭力,而且有助于吸收國際資木市場的投資。趙旭東(2011)認為從法律的制度探索與實踐來說,選擇設立獨立董事的上市公司可以為以后的立法設計提供寶貴的經驗。彭丁帶(2007)認為,我國對獨立董事制度的引進不到10年時間,雖然它在實施過程中存在著諸多困難和不盡人意之處,但還沒有走到盡頭,還不應該對其全盤否定。
(二)懷疑否定說
蔣大興(2003)認為,獨立董事制度并不能解決其欲解決的問題,我國目前股權結構下的公司治理問題,可以在傳統的監(jiān)事會機制下解決。通過引入獨立董事這種新的架構來改變公司內部治理失效的異向思維應當拋棄。
趙旭東(2005)提出獨立董事制度具有重大缺陷:(1)獨立性不足;(2)信息障礙;(3)時間障礙;(4)動力不足。江平教授提出許多獨立董事并沒有發(fā)揮很大作用,因其并不了解公司的經營狀況,所以在公司中獨立董事屬于疊床架屋削弱了監(jiān)事會的作用。胡建斌認為獨立董事制度產生于普通法國家,我國公司法采用的是大陸法系三角制組織結構體系。引入獨立董事,理論上必將在多個方面與現有的監(jiān)事會發(fā)生沖突,甚至會削弱兩者的功能發(fā)揮。高軍(2006)認為,公司業(yè)績與獨立董事存在負相關關系。程秀強認為在我國沒有獨立董事制度生長的現實上壤。將獨立董事制度搬進中國上市公司的治理結構中,由控股股東們請來的獨立董事難以發(fā)揮作用,也無法代表中小股東的利益。譚送霄(2009)認為我國上市公司引入獨立董事制度與現行的公司治理結構和股權結構不相適應,獨立董事制度不可能真正的獨立。董新凱、徐鳳((2005)認為獨立董事制度思維混亂、依據的缺乏及與現有制度的沖突,使獨立董事制度在我國的存在具有很大的不合理性。彭真明、江華(2003)認為德國的監(jiān)事會制度更適合我國的國情。完善我國現有的公司治理結構,通過借鑒德國的監(jiān)事會制度,也完全可以達到引進獨立董事制度的目的。
綜上所述,積極肯定論學者認為獨立董事制度有其先天的優(yōu)勢,應該積極倡導。獨立董事制度的建立可以擺脫過去許多公司治理過程中的弊端,但是他們也應看到了獨立董事制度有待完善,承認獨立董事也有不足之處。支持論者認為不能因為獨立制度本身的不足而全然的否定它,在公司的治理模式中應該建立這種制度,立法者需要做的就是完善、改進它,而不是否定它。懷疑否定論的學者認為獨立董事制度是英美法系國家公司治理模式的產物與我國的公司治理模式中已有的監(jiān)事會制度格格不入。首先是不能本土化,其次是獨立董事制度本身有很多的不足之處,引進獨立董事制度弊大于利。筆者通過的文獻的梳理發(fā)現,當今的主流的觀點是積極肯定論,因為我國 2005 年新《公司法》已經將獨立董事制度納入進去了,現在學者重點研究的是怎樣改進獨立董事制度以及與其相關的配套制度,使其本土化,有利于我國公司的監(jiān)管與發(fā)展。
參考文獻:
[1]朱慈蘊,金明義.評我國獨立董事之引進[J].法學研究,2002(4).
[2]劉俊海.我國《公司法》移植獨立董事制度的思考[J].政法淪壇,2003(3).
作者簡介:
李蘊碩(1991—),女,漢族,河南南陽人,碩士,貴州民族大學,研究方向: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