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鳳艷 劉英杰 霍云鳳 張希福 郎劍鋒
摘要:針對傳統(tǒng)《普通植物病理學》教學中存在的忽略學生的中心地位、不能充分調(diào)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教學效果不理想等問題,經(jīng)過長期教學探索與實踐,提出強化啟發(fā)式教學的幾種策略,包括根據(jù)生產(chǎn)實際需要重新確定教學重點、創(chuàng)造更多機會讓學生討論、靈活采用游戲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培養(yǎng)“探究式”學習方法、巧用“提問式”教學和項目訓練,保證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有效改善教學效果。
關鍵詞:啟發(fā)式教學;探究式學習;教學策略;教學效果
中圖分類號:G642.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8)17-0076-02
《普通植物病理學》是植物保護專業(yè)本科生必修的一門兼具理論性與實踐性的專業(yè)基礎課,需要有其自身的教學特色。為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也為了適應時代科學技術(shù)飛速發(fā)展和學科日益交叉整合的趨勢,需要在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等方面進行探索和創(chuàng)新,以培養(yǎng)高素質(zhì)、厚基礎的專門人才。
一、《普通植物病理學》傳統(tǒng)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課程講授滿堂灌,學生消極接受
傳統(tǒng)的《普通植物病理學》教學,以教師為中心,上課時間滿堂灌,教師忙于講,學生疲于記,導致學生無暇思考,比較被動,課堂氣氛沉悶、拘謹、單調(diào)。因病原、病害種類繁多,容易混淆,學生學起來難以理解,只能被動、消極地學習,導致學生死記硬背,思維僵化,缺乏學習興趣,以致教學時間消耗大,教學效果不盡如人意。
(二)實驗課主次顛倒
植物病理學是一門應用科學,與實踐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脫離了實踐的教學將是枯燥乏味、失敗的教學。由于不同病害的發(fā)生,需要特定的環(huán)境條件,且有很強的季節(jié)性,因此,實驗室制備了很多的玻片、臘葉、浸漬標本,這些是實驗材料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但由于標本特性、制作技術(shù)、保存時間的制約,部分標本癥狀過于“典型”或不清晰,標本色澤改變等因素,學生在實驗中只看表象,實驗深度不夠,往往對教師千辛萬苦準備的材料沒有經(jīng)過認真細致的觀察及解剖,采用“參觀”式的學習方法,失去了實踐運用的機會,使實驗課變成無效學習時間,導致主次顛倒,效果不佳。
(三)教學實習形式化,學生缺乏耐心
教學實習是《普通植物病理學》教學中加強實踐應用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一般安排時間為1—2周。實習目的是為了使學生學習植病研究的基本方法及采集、認識和鑒定田間各種農(nóng)作物病害。由于前期學生在課堂、實驗課程中認識模糊,所見的標本都是“典型”的危害癥狀,面對田間因栽培條件、環(huán)境因素的復雜多變而形成的各式各樣的病害,學生不能辯證區(qū)別,感覺“似曾相識”、“怎么不像書上或講課那樣”,而對玻片制作等認真細致的操作往往缺乏耐性,實習效果不理想。
二、《普通植物病理學》教學中引入啟發(fā)式教學的必要性
(一)重新審視教學重點,把握教學核心
教學大綱規(guī)定的《普通植物病理學》課程的學時是非常有限的,因此不要試圖教給學生全部內(nèi)容,而是要教會學生其中與生產(chǎn)實際密切相關的最重要的內(nèi)容,否則就容易重點不突出。在教學過程中不能只讓學生僅僅坐在那里聽,應該盡量把學生放到真實的情境中去,讓學生去做、去嘗試、活躍起來??梢栽谡n堂上采用圖片、視頻和練習題等幫助學生掌握和復習所學知識,這樣既能保證在理論教學中給予學生一定的情境,又復習了課程的重點內(nèi)容,同時還能在一定程度上鍛煉他們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充分增加課堂學生討論機會
新媒體時代,課本已經(jīng)不是學生獲取知識的唯一途徑,社交軟件的使用可以不受時空限制將學生組織到一起,在課前安排學生預習時,要將學生分成小組,將課堂重點、難點安排給各組學生,讓其自行查詢、解決問題并進行討論。教師可通過社交媒體參與到學生討論中去,并進行適當?shù)囊龑?。根?jù)討論中學生個人的表現(xiàn),以及所遇到的問題進行記錄,在課堂上進行詳細的講解。將課堂內(nèi)容傳授與學生課前討論進行充分的結(jié)合,可以使每個學生能夠接觸到更多的問題,從中取得一定的收獲。而且教師能夠通過參與討論,了解學生通過討論自學對知識點掌握的情況,并在課堂上對那些需要補充的重點、難點進行有目的的講述。
(三)能夠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興趣
可以在課堂教學中采取多種靈活的游戲來增加學生的參與度,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比如將病原形態(tài)圖制成拼圖,讓學生分組進行比賽;比如在講授一定的內(nèi)容之后,讓學生自己擬出一些題目并收集起來,通過隨機抽取的方式由學生來回答等。
三、啟發(fā)式教學在《普通植物病理學》教學中的應用措施
(一)由“獲得式”學習改為“探究式”學習
在網(wǎng)絡技術(shù)、手持智能終端的普及和應用的時代背景下,“探究式”學習相對于“獲得式”學習更能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1]。在教學過程中通過收集、整理、分析學生對課程的興趣點,引導學生主動提出問題,增強學生對專業(yè)課程學習的探究心理,轉(zhuǎn)變傳統(tǒng)的教學認知,讓學生不僅僅是知道學到了什么,而是認識到如何學到這些知識。這種“探究式”的學習方式,能夠增進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更加主動、高效地進行學習,并且通過探究將所學的知識與實際生活進行緊密的聯(lián)系,有助于學生對專業(yè)課程的深度理解。
(二)巧用“提問式”教學
研究表明,學生在課堂上的注意力僅能集中15分鐘,因此在每個小節(jié)講授之后,采用一定的方式來提問學生[2],能更快捷地反饋出學生學習的效果,從而反映出學生對該主題的掌握情況和授課效果。多采用案例并結(jié)合提問進行教學,將恰當?shù)摹⑶泻蠈嶋H的植物病害診斷、綜合防治的實例引入理論教學中,通過大量提問調(diào)動學生的思考,并對實例進行深入剖析,將學生的理論學習與實際生產(chǎn)實際相聯(lián)系,能起到比單純理論講授更好的教學效果,而且能提高學生用所學理論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技巧。
(三)進行有針對性的“項目訓練”
在普病的實踐教學中,在學生的知識和能力水平范圍之內(nèi),給學生布置一些目的明確的任務,提供一定的條件供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合理解決,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以根據(jù)不同學生的進度情況和特點,給他們準備合適的材料或任務進行鍛煉,做到“因材施教”,不一概而論。
啟發(fā)式教學的核心是“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3,4],強調(diào)學生才應該是教學的主體,是課堂中的主角。教師的作用應該是引導學生,調(diào)動學生的活躍思考,而不是把自己的思想灌輸給學生,或是代替學生思考。教師最應該教會學生的是如何學習,而不是具體的知識點,更不能僅僅將書本上的知識搬運到PPT上,再塞給學生,讓學生成為“文件夾”。隨著科學的快速發(fā)展,新的研究成果不斷注入本門課程,充實了新的內(nèi)容,同時也必然引起教學方法和手段隨之更新,這是一個新的不斷摸索和總結(jié)、不斷進步和提高的過程,必然能使《普通植物病理學》課程的教學質(zhì)量得到不斷提高。
參考文獻:
[1]李偉,郭寶紅,廖世容,李潔,軋之英.MOOC與高校課堂融合的問題分析與對策研究[J].中國輕工教育,2017,(1):92-96.
[2]Wan N.New Digital Technology in Education-Conceptualizing Professional Learning for Educators[M].Springer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2015:236.
[3]鄧秀梅,吳鐵.高校素質(zhì)教育應堅持“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思想[J].理論導刊,2012,(11):106-108.
[4]李嘉曾.“以學生為中心”教育理念的理論意義與實踐啟示[J].中國大學教學,2008,(4):5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