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傳統(tǒng)文化中的革新與包容

      2018-05-06 09:55:20丁學志吳祖鯤
      桂海論叢 2018年2期
      關鍵詞:先進文化包容中華傳統(tǒng)文化

      丁學志 吳祖鯤

      摘要: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離不開繼承和發(fā)展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傳統(tǒng)文化中自我革新的變通性和海納百川的包容性是傳統(tǒng)文化生生不息的精神所在。清代以捍衛(wèi)傳統(tǒng)文化的名義,背離了傳統(tǒng)文化的精神,實行閉關鎖國的政策,排斥外來先進文化,導致中國落后于世界。以林則徐為代表的先行者拋棄守舊的觀念,積極學習外來先進文化,尋求富國強兵之路,使“海納百川”的傳統(tǒng)精神得以回歸。今天我們要以史為鑒,繼續(xù)秉承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精神,推動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創(chuàng)造性轉化,發(fā)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

      關鍵詞:中華傳統(tǒng)文化;林則徐;革新;包容;先進文化

      中圖分類號:G1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4-1494(2018)02-0010-05

      中華民族在形成和發(fā)展的過程中,逐漸將各民族、各地域的文化相融合,最終形成了包羅萬象的中華文明。中華文明為中華民族的發(fā)展、強大發(fā)揮了重要的促進作用。正如習近平同志所指出的那樣:“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強盛,總是以文化興盛為支撐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以中華文化發(fā)展繁榮為條件。”[1]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提出了實現(xiàn)民族復興的偉大號召,中華民族比歷史上任何一個時期更接近于這個目標,傳承和弘揚傳統(tǒng)民族文化也就顯得異常重要。早在2013年,習近平同志就明確指出:“中華文明源遠流長,蘊育了中華民族的寶貴精神品格,培育了中國人民的崇高價值追求。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思想,支撐著中華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傳,今天仍然是我們推進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的強大精神力量。”[2]

      黨的十八大以來,政府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視和發(fā)展也開創(chuàng)了前所未有的局面,這與習近平同志的復興傳統(tǒng)文化戰(zhàn)略是密不可分的。習近平同志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進一步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源自于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歷史所孕育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熔鑄于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中創(chuàng)造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植根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盵3]40習近平同志的論述,科學地闡明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社會發(fā)展之間的關系。

      一、生生不息的文化精神

      在全世界各國文化的發(fā)展歷程中,中華文明是最奇特的一支,當其它曾經(jīng)聞名于世的古代文明或衰弱、或中斷、或消亡時,中華文明卻長久不衰,至今仍在世界上保持著旺盛的活力。中華文明之所以能夠做到歷久彌新,一個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中華文明本身具有自我革新的變通性和海納百川的包容性。中國儒家經(jīng)典《大學》就記載了商朝開國君主成湯刻在器皿上用來警戒自己的銘文:“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北砻髁顺掷m(xù)不斷求新的態(tài)度;《尚書·康誥》中強調“作新民”,意指造就一代自新的人;《詩經(jīng)·大雅·文王》篇曰:“周雖舊邦,其命維新?!闭咽局艹镄碌氖姑弧吨芤住吩唬骸疤煨薪?,君子以自強不息?!背珜ё晕伊η筮M步、發(fā)奮圖強、永不停息的精神。傳統(tǒng)文化經(jīng)典在倡導自我革新的同時,也在強調包容的精神,《周易》中的:“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币鉃榫討撓翊蟮啬菢訉捄窈晚樁萑f物。南宋大儒朱熹詩云:“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边@些無不在強調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多元、包容、兼收并蓄的精神。

      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所蘊含的自我革新、多元包容的精神,如同一套由內而外的自我調節(jié)機制,相輔相成,缺一不可,使得中國傳統(tǒng)文化繼承了優(yōu)秀的傳統(tǒng)卻又不囿于既有的傳統(tǒng),秉承了既有的思想,卻又勇于吸納新鮮的養(yǎng)分,如同一泓流動的池水,在兼收并蓄、吐故納新中保持著鏡鑒般的清澈,散發(fā)著盎然生機。中國數(shù)千年的歷史也一再證明,任何一個繁榮、昌盛的時代皆離不開自我革新的勇氣和多元包容的胸懷。以開放包容的心態(tài)積極吸收外來思想和文化,不僅不會沖擊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生存和發(fā)展的根基,反而會為中華文化的發(fā)展注入新的活力。以佛教為例,兩漢時期佛教傳入中國,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得到發(fā)展,到唐代達到興盛。期間,佛教也曾因其外來文化的身份而一度受到一些保守者的非議,但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包容性卻最終讓佛教與中國的儒家文化和道教相融合,使得“儒釋道”融會貫通、迸發(fā)出新的活力,在中華大地發(fā)展興盛。唐宋時期是中國古代各方面大繁榮、大發(fā)展的開放時代,中原王朝與邊疆及海外的交流空前頻繁,中原王朝的統(tǒng)治者以開放的胸襟積極吸納外來文化的涌入,進一步推動了文化的繁榮和國家的強盛。過去的歷史已經(jīng)證明:要繼承和弘揚中華傳統(tǒng)文化,必須保持傳統(tǒng)文化自我革新的變通性和海納百川的包容性。

      二、以守之名的精神背離

      明朝末期,宋明理學陷入“清談”“務虛”的學風,對積弊叢生的明朝社會毫無解決之道,于是一種批判現(xiàn)實、倡導變革的“經(jīng)世致用”之學開始風靡,以王夫之、黃宗羲、顧炎武為代表的思想家反對空虛之學,倡導針砭時弊、關注社會現(xiàn)實的“經(jīng)世致用”思想,這如同一股清流,讓傳統(tǒng)的儒家思想煥發(fā)出新的生機。但是隨著清朝的建立,清政府在思想文化上實行高壓政策,大興“文字獄”,厲行文化專制政策,致使剛剛興起的“經(jīng)世致用”思潮陷入沉寂,知識分子在政治高壓下,不敢再致力于批判現(xiàn)實、倡導改革的“經(jīng)世致用”之學,而是專注于與現(xiàn)實關系不大的考據(jù)、訓詁等書房學問,中華傳統(tǒng)文化自我革新的內在動力受到壓制,傳統(tǒng)文化的發(fā)展停滯不前。

      清政府在對內實行文化專制的同時,對外實行閉關鎖國的政策,虛驕自大地持有“天朝上國”的心態(tài),錯誤地理解和秉承“華夷之辨”的觀念,將英、法、美等西方國家視為“蠻夷”而嚴加防范?!叭A夷之辨”的觀念源自于先秦時期,這一傳統(tǒng)觀念在中原農耕文明發(fā)達的時代曾起過積極作用,有利于防范周邊蠻族的入侵,有利于保持先進文化的傳承、保護先進的生產力不被破壞,這在中華傳統(tǒng)文化長期居于領先地位的時代是正確的?!叭A夷之辨”實際上是以文明的先進與落后來衡量的,而并非以特定的族群來劃分,明代就有學者強調了這一點。朱宗元在《答客問》中說:“其貴重之者,以孝悌忠信、仁義禮讓也,不以地之邇也;其賤棄之者,以貪淫殘暴、強悍鄙野也,不以地之遐也?!宾氖焦日J為:“其人而忠信焉,明哲焉,元元本本焉,雖遠在殊方,諸夏也。若夫汶汶焉,汩汩焉,寡廉鮮恥焉,雖近于比肩,戎狄也?!盵4]明代學者對“華夷之辨”的解讀可以說是極其理性的,他們已經(jīng)認識到,先進的文明不獨中國所有。

      鴉片戰(zhàn)爭爆發(fā)前后的19世紀中期,世界局勢早已發(fā)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以英國為典型的西方國家相繼爆發(fā)了資產階級革命,在政治上建立了當時最先進的資本主義制度,經(jīng)濟上相繼開展了工業(yè)革命,進入了機器大生產的年代,文化、科技蓬勃發(fā)展,現(xiàn)代的自然科學體系開始建立,學校教育也迅猛發(fā)展,人類開始跨入一個新的文明時代。然而,閉目塞聽的清朝統(tǒng)治者卻依然以“天朝上國”自居,將英、美等西方國家視為野蠻民族,在往來文書中蔑稱之為“夷”。在中西交往中,以“夷夏之防”的觀念嚴加防范。

      清代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清政府在江蘇、浙江、福建、廣東設立了四個海關,作為中外貿易的港口。乾隆年間,一些歐美商人不滿廣東海關官員的各種勒索,多次前往浙江寧波進行貿易,這引起了清政府的不安,清政府怕危及到自身的統(tǒng)治,于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下令,此后關閉江蘇、浙江、福建三地的海關,只允許歐美商人在廣州進行貿易,史稱“一口通商”。

      為了堅守“夷夏之防”的觀念,防止“以夷變夏”,清政府對來華商人進行了各種限制,可謂是嚴防死守。例如,外商必須住在廣州城外的商館內,不能住在廣州城內,不得在廣州過冬;外商在廣州不能坐轎,不得雇傭中國女傭,不準購買中國書籍,不許學中國話,如果有人膽敢教外國人“中華上國”語言,將被當作賣國賊論處。外國婦女只能在澳門安置,不得進入廣州,理由是外國婦女的服飾和舉止有傷風化[5]。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十二月,清政府頒布了《防范外夷規(guī)條》,又稱《防夷五事》。主要內容為:(一)禁止外國商人在廣州過冬;(二)外國商人到廣州,應令寓居洋行,由行商負責稽查管束;(三)禁止中國人借外商資本及受雇于外商;(四)割除外商雇人傳遞信息之弊;(五)外國商船進泊黃埔,酌撥營員彈壓稽查。這是清政府第一個全面管制外商的正式章程。清政府錯誤地理解并秉持“夷夏之防”的觀念不放,卻拋棄了傳統(tǒng)文化中兼收并蓄、開放包容的精神,導致中華文化喪失了內外交流的發(fā)展機制,斷絕了外來輸入的新鮮養(yǎng)分,成為一潭因循守舊的死水,最終致使清朝的各方面發(fā)展遠遠地落后于世界而茫然不自知。清朝雖然曾出現(xiàn)了所謂的“康乾盛世”,清朝上下出現(xiàn)了難得的長時間和平發(fā)展時期,然而,與同時期西方的蓬勃發(fā)展相比,清朝的“康乾盛世”顯得暮氣沉沉、毫無生機。

      1793年,位于地球另一端的英國派出使節(jié)訪華,希望擴大同清朝帝國的商貿往來,以馬戛爾尼為首的英國訪華使團帶來了豐厚的“國禮”,其中大部分是當時西方最先進的工業(yè)、軍事、科技產品。然而,閉目塞聽的清朝政府卻將英國視為前來朝貢的“蠻夷”。英國使者想演示一下英國的新式大炮,這本是一個見識、學習西方先進文明的好機會,但是清朝統(tǒng)治者卻將西方的先進科技視為“奇技淫巧”,當時的“肱股大臣”??蛋矐B(tài)度冷淡地說:“看亦可,不看亦可,這火器操法諒來沒有什么稀罕?!盵6]113馬戛爾尼親眼目睹了清軍裝備的落后,因此有意展示一下連西方都很少見的新式裝備,沒想到??蛋矃s不屑一顧。馬戛爾尼對??蛋驳睦涞瓚B(tài)度難以理解,他內心思忖:“余于福大人雖不能斷定其曾否一睹火器之式樣,而中國目下之軍隊則可決言其必無火器。既無火器,而猶固步自封,以沒有什么稀罕一言了之,吾誠不解其用意所在矣?!盵6]113清朝統(tǒng)治者沒有想到的是,他們將來會為此時的傲慢自大付出沉重代價。

      三、“海納百川”精神的回歸

      固步自封的大清王朝此時急需有識之士打破這種沉悶的局面,重新喚醒傳統(tǒng)文化的進取精神,突破封閉的藩籬,吸取世界文明的養(yǎng)分,讓國家煥發(fā)出新的生機,融入社會轉型的大時代,這具有跨時代性的歷史重任首先落在了林則徐的肩上。

      林則徐(1785—1850),字少穆、又字石麟,晚號俟村老人、俟村退叟等,福建侯官人(今福建福州),嘉慶十六年中進士,是清代“經(jīng)世致用”派的代表人物,被譽為近代中國“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7]。道光年間,鴉片泛濫成災、屢禁不止,時任湖廣總督的林則徐禁煙態(tài)度堅決,在湖廣地區(qū)禁煙成效顯著,由此得到道光帝的賞識。道光十八年(1838年)十一月,道光帝在八天中連續(xù)召見林則徐八次,商議禁煙大計,并“頒給欽差大臣關防,馳驛前往廣東查辦??谑录盵8]。十一月二十三日,林則徐啟用欽差關防,辭別故人,踏上了南下禁煙的行程。當時林則徐以欽差大臣的身份南下禁煙,看似榮光,實際是個危機四伏的差事。道光年間的鴉片泛濫問題已經(jīng)積重難返,厲行多年的禁煙政策成效甚微,中英之間在廣州的貿易矛盾一直處于不斷升級的狀態(tài),且時有沖突發(fā)生,如若禁煙問題處理不慎,極易使雙方矛盾進一步激化。因此,當時的朝中大員對禁煙欽差的重任唯恐避之不及,林則徐并非不知道廣東禁煙的利害關系,他明白此行“乃蹈湯火”“身蹈危機”,但為了完成禁煙使命,他已“寘禍福榮辱于度外”[9]。

      林則徐屬于當時少有的開明派、實干派官員,秉承了“經(jīng)世致用”的思想。他曾寫出“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钡膶β?lián)以自勉,表明其至大至剛的浩然之氣和海納百川的開明胸懷,林則徐在廣東禁煙期間的行動也證明了這一點。林則徐在廣東禁煙期間,他所面臨的對手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新興資本主義國家——英國,當時的英國已經(jīng)對清朝的疆域、政治、軍事、文化等方面了如指掌。而清朝上下由于長期閉關鎖國,對這個千年不遇的對手茫然無知,也不屑于去了解。林則徐深刻感受到了這一點,因此他一改之前的官場風氣,開始探訪國外的情況以知其虛實。林則徐得知居住在澳門的西方人會出版報紙報道中國的情況,于是便派人購買過來,同時招募了一批曾在海外生活過、熟知外語的中國人進行翻譯。當時翻譯的報紙主要有《廣州周報》(Canton Press)、《廣州紀事報》(Canton Registers)、《新加坡自由報》(Singapore Free Press)等。他還組織譯員將英國人德庇時(John Francis Davis)寫的《中國人》摘譯成《華事夷言錄要》,還以英國出版的《世界地理大全》(The Encyclopedia of Geography)為基礎,翻譯成《四洲志》,這是近代中國第一本較全面地介紹西方國家的著作。林則徐率先走出封閉,開始開眼看世界。

      1839年7月,英國水手打死一名中國村民,林則徐在與英方交涉的過程中意識到要運用西方的法律來反駁對方,由此便讓人將瑞士法學家滑達爾(Emerich de Vattel)的著作《適用于各國和主權者的行為和事務的自然法則》翻譯成《滑達爾各國律例》。林則徐閱讀國外的法律后,便繼續(xù)以法律為依據(jù)與英方交涉。林則徐學習外國法律、運用外國法律的行為開創(chuàng)了近代中國的先例。當時《澳門月報》對林則徐翻譯外國書報的行為做出了高度評價:“中國官府全不知外國之政事,又不詢問考求,故至今中國仍不知西洋……中國人果要求切實見聞亦甚易,凡老洋商之歷練者及通事、引水人,皆可探問。無如驕傲自足,輕慢各種蠻夷,不加考究。惟林總督行事全與相反,署中養(yǎng)有善譯之人,又指點洋商、通事、引水二三十位官府,四處探聽,按日呈遞。亦有他國夷人,甘心討好,將英吉利書籍賣與中國。林系聰明好人,不辭辛苦,觀其知會英吉利國王第二封信,即其學識長進之效驗?!盵10]1959

      除了翻譯外國書籍了解國外情況,林則徐對西方的先進軍事技術也很重視,一般的官員將此視為“奇技淫巧”,林則徐則以開放務實的態(tài)度,開啟了近代中國學習西方先進軍事技術的先河。鴉片戰(zhàn)爭前夕,林則徐就籌劃學習西方先進的船炮技術,并且大量購買西洋炮,他在給朋友的信中說:“仆任兩粵時,曾籌計船炮水軍事宜,恐造船不及,則先雇船,恐鑄炮不及且不如法,則先購買夷炮。”并且提出:“即使逆夷逃歸海外,此事亦不可不亟為籌畫,以為海疆久遠之謀?!盵11]此論可謂遠見卓識。同時,林則徐還仿造了兩只西洋船,“底用銅包,篷如洋式”[12]。又把美國旗昌洋行的武裝商船購買過來,命名為“甘米力治”號,將之改造成清軍水師的訓練艦,讓清軍水師演練如何進攻英軍船只。住在澳門的西方人得知此事評價道:“此事不久,可見一番新世界?!盵10]1958西方人的預見是對的,此后中國將興起一場“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洋務運動。林則徐還派人搜集鑄炮的文獻資料,并將其贈予炮局,還在浙江幫助嘉興縣丞龔振麟仿制西方大炮和戰(zhàn)船。這在當時朝野上下將西方科技視為“奇技淫巧”的氛圍下是難能可貴的。林則徐走在了時代的前列,他的開創(chuàng)之舉都是在踐行他“海納百川”的思想。

      作為時代先行者的林則徐,還不忘帶動同樣具有遠見卓識的后起之秀繼續(xù)走“海納百川”之路。1841年8月,被貶職后的林則徐把他過去在廣州、浙江等地收集到的有關各國的情況,包括已經(jīng)譯成和尚待翻譯的外國資料,交托給魏源去整理出版。1842年,50卷本的《海國圖志》正式出版。魏源在《海國圖志》一書的序中,闡明了出書的目的:“是書何以作?曰:為以夷攻夷而作,為以夷款夷而作,為師夷長技以制夷而作。”由此可見,近代中國“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思想正是源于林則徐。

      在林則徐的帶動下,一批開明人士開始開眼看世界,并相繼著書立說,如1841年汪文泰的《紅毛番英吉利考略》、1842年蕭令裕的《英吉利記》、1846年梁廷枏的《海國四說》、1848年徐繼畬的《瀛環(huán)志略》等。封閉的世界一旦打開,中華傳統(tǒng)文化本身所具有的革新精神便被再次激發(fā)出來,積極吸收外來的文化養(yǎng)分,傳統(tǒng)文化的繼承者和先行者開始以全新的眼光探尋世界并審視自身。

      近代早期維新思想家馮桂芬1832年在正誼書院讀書時,就深受時任江蘇巡撫林則徐的賞識,其學問也受林則徐影響最深。他繼承并發(fā)展了林則徐“海納百川”的維新思想,面對西方的先進文明,他提出:“始則師而法之,繼則比而齊之,終則駕而上之。自強之道,實在乎是?!盵13]隨著近代啟蒙思潮的興起,清代對“夷夏之辨”的錯誤理解開始受到抨擊,近代維新思想家王韜指出:“茍有禮也,夷可進為華,茍無禮也,華則變?yōu)橐?,豈可沾沾自大,厚己薄人哉?”[14]其觀點跟明末“經(jīng)世致用”思潮中朱宗元、瞿式谷等人的思想可謂一脈相承,毫無疑問,這是傳統(tǒng)優(yōu)秀文化精神的重新覺醒和回歸。

      林則徐“海納百川”的精神,在整個近代中國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晚清的洋務派代表人物曾國藩、左宗棠、胡林翼、沈葆楨等都不同程度地受到林則徐的影響,積極學習西方的先進科學技術、興辦洋務,以圖自強。晚清思想家郭嵩燾更是在這條道路上走在了時代的最前面,1876年他成為清朝政府首位駐英國公使,他的廣博學識與他的出使西方的親身經(jīng)歷相結合,使他的思想水平遠超于同時代其他的洋務派代表。他認為,中國僅僅學習西方的堅船利炮是不能實現(xiàn)自強的,正確的自強道路是“當先究知其國政軍政之得失,商情之利病,而后可以師其用兵制器之方?!盵15]郭嵩燾指出了富國強兵的根本,即從政治體制、經(jīng)濟體制上尋求革新自強。其見識之高遠自不必置評,究其思想萌發(fā)的原因,顯然與清代閉關鎖國的打破、中西文化的融會有關,其思想精神正是秉承了傳統(tǒng)文化中“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革新精神和“海納百川”的包容精神。然而,郭嵩燾的遠見卓識卻受到了守舊派的圍攻,他們以傳統(tǒng)文化的捍衛(wèi)者自居,大罵郭嵩燾“不容于堯舜之世”“有二心于英國”。郭嵩燾的《使西紀程》出版后,遭到守舊派官僚的群起彈劾,直至朝廷下令毀版才罷休。由此可見,盡管自林則徐起,“海納百川”的文化精神開始回歸,但晚清守舊派的思想依然頑固,他們以捍衛(wèi)傳統(tǒng)文化之名,食古不化地堅守著文化的軀殼,卻拋棄了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精神,行阻滯傳統(tǒng)文化發(fā)展之實。

      結語

      過去的歷史告訴我們,繼承和發(fā)揚中華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其最大的障礙不是外來文化的沖擊,而是來自內部的頑固守舊。清朝閉關鎖國的歷史證明:以自大、排外的心胸對外來文化嚴防,以僵化、封閉的思維對傳統(tǒng)文化死守,其結果必然是將自身的傳統(tǒng)文化“守死”。

      中華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從來都不是固定不變的,傳統(tǒng)文化所秉承的精神也從來不是封閉自守的,積極進取、開放包容才是傳統(tǒng)優(yōu)秀文化所具有的特質。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不是固定的軀殼,而是靈動的精神。將傳統(tǒng)文化加以固化進行傳承,看似忠實地繼承傳統(tǒng)文化,實則違背了“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文化進取精神;以保護傳統(tǒng)文化之名,排斥外來優(yōu)秀文化的做法,也是嚴重違背了傳統(tǒng)文化中“海納百川”的包容精神,在深層次上暴露的是對自身傳統(tǒng)文化的不自信,這與習近平同志倡導的“堅持文化自信”的精神是相違背的。

      當代中國,繼承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必須與當代思想相結合,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不斷注入活力和思想。正如習近平同志在十九大報告中所指出的那樣:“推動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創(chuàng)造性轉化、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繼承革命文化,發(fā)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更好構筑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3]23這一方略,彰顯了我們黨對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高度重視,為我們樹立文化自信指明了方向。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山東考察時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3-11-29(1).

      [2]深入開展學習宣傳道德模范活動為實現(xiàn)中國夢凝聚有力道德支撐[N].人民日報,2013-09-27(1).

      [3]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R]//黨的十九大報告輔導讀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4]謝方.職方外紀校釋[M].北京:中華書局,1996:9.

      [5]蕭致治.鴉片戰(zhàn)爭前中西關系紀事[M].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56:210.

      [6]馬戛爾尼.1793乾隆英使覲見記[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

      [7]范文瀾.中國近代史(上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5:21.

      [8]林則徐全集編輯委員會.林則徐全集(第九冊)[M].福州:海峽文藝出版社,2002:364.

      [9]楊國楨.林則徐大傳[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238.

      [10]魏源.海國圖志[M].長沙:岳麓書社1998.

      [11]林則徐全集編輯委員會.林則徐全集(第七冊)[M].長沙:海峽文藝出版社,2002:288.

      [12]林則徐全集編輯委員會.林則徐全集(第三冊)[M].長沙:海峽文藝出版社,2002:443.

      [13]馮桂芬.校邠廬抗議[M].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2:50.

      [14]王韜.弢園文錄外編[M].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2:245.

      [15]郭嵩燾.使西紀程[M].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94:4.

      收稿日期:2018-02-02

      基金項目:吉林省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十九大專項課題)《中華傳統(tǒng)文化創(chuàng)造性轉化和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研究》(2017ZX5)、中共吉林省委黨校2017年十九大專項課題《新思想新理論引領文化產業(yè)實現(xiàn)路徑研究》(xsjd201704)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丁學志,男,鴉片戰(zhàn)爭博物館文史研究員,陳列部主任,研究方向為中國近代史、中國禁毒史、明清海防研究;吳祖鯤,男,中共吉林省委黨校二級教授,國家社科基金同行評審專家,國家級智庫吉林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研究員,研究方向為文化史、文化學理論和社會發(fā)展研究。

      猜你喜歡
      先進文化包容中華傳統(tǒng)文化
      淺述如何弘揚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和傳統(tǒng)文化
      新農村(2016年12期)2017-01-12 21:22:33
      全面推進依法治教促進省域基礎教育改革
      中小學校長(2016年3期)2016-12-23 09:02:12
      談先進文化背景下群眾文化藝術教育的完善
      戲劇之家(2016年23期)2016-12-20 23:07:54
      談如何在小學教育中弘揚中國傳統(tǒng)文化
      文理導航(2016年33期)2016-12-19 18:52:01
      論孫中山對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繼承創(chuàng)新
      西部學刊(2016年19期)2016-12-19 01:25:21
      當代中國文化自信的深刻內涵與動力源泉
      人民論壇(2016年23期)2016-12-13 10:14:50
      傳統(tǒng)書法在海報設計中的運用
      青年時代(2016年27期)2016-12-08 21:28:05
      淺談“中庸之道”的精神內涵與當代價值
      對社會主義文化創(chuàng)新的思考
      科教導刊(2016年9期)2016-04-21 02:56:27
      新世紀黨的三次全國代表大會對文化建設的理論創(chuàng)新研究
      中國市場(2016年4期)2016-01-15 09:59:07
      西安市| 新宾| 建昌县| 清河县| 阿巴嘎旗| 日喀则市| 蒙城县| 砀山县| 浠水县| 祁门县| 杨浦区| 柯坪县| 黎川县| 大渡口区| 鄂伦春自治旗| 桃园市| 博客| 比如县| 尼玛县| 清水县| 新丰县| 综艺| 菏泽市| 江油市| 南阳市| 渭南市| 平湖市| 灵寿县| 镇平县| 青州市| 年辖:市辖区| 湘阴县| 大余县| 青河县| 开封县| 肇东市| 浦县| 柘荣县| 调兵山市| 汤阴县| 玉树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