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冬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18)01-0177-01
科學教育作為知識形態(tài)的科學技術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正在受到越來越多國家的關注。重視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的結合,從小培養(yǎng)小學生對科學世界的熱愛,對科學的關注非常重要,它能擴大學生的知識領域、活躍學生的思想、開闊學生的眼界、引起他們探索自然的興趣。 在素質教育的大環(huán)境下和課改大背景下,一直以來,我們教師教科學,讓學生學科學,強調以學習為主,以習得知識為本,而忽略了學的過程,以及學習過程中學生的體驗,能力、興趣的培養(yǎng),更應啟發(fā)學生享受學習的過程,在過程中學習,在過程中去動手做,獲得更真實的體驗,感受科學的魅力。小學階段是學生長身體、長知識的關鍵期,也是心理發(fā)展的重要轉折期。這一階段學生將掌握基本的學習方法,養(yǎng)成學習習慣,同時,又處于打基礎的階段,知識積累與思維能力的發(fā)展都極其有限。因此,科學教育不可能以系統(tǒng)的知識學習與方法訓練為主,只能根據小學生的經驗,在他們熟悉的周圍生活中選取有關的內容,讓他們看一看、做一做、玩一玩、想一想,從中學到知識,培養(yǎng)興趣,練習方法,為后繼的科學學習打好基礎,鼓舞學生敢想、敢說、敢做,培養(yǎng)學生初步的觀察能力、實驗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和想象能力,最好的辦法就是讓學生去做,而做的最好環(huán)節(jié)就是讓學生多參與科學活動,多去制作小制作。
1.小制作"我為主"
《科學新課程標準》強調"學生是科學學習的主體",在科學學習中要充分體現學生的主動性,發(fā)揮他們的能動作用,讓他們在參與科學探究活動中自己提出問題,設計解決問題的方案,自己動手收集各種資料,開展調查與實驗,自己整理信息,做出解釋或結論,自己寫成研究報告,并進行表達與交流。重視教學以學生為中心,強調手、腦結合,并培養(yǎng)科學的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小制作活動中,充分體現學生在科學學習中的主體地位。科學教育以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為目的,學生科學素養(yǎng)的形成不是簡單通過教師的講授就可以學會的,其中科學方法與能力、科學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培養(yǎng)往往需要通過學生在參與科學探究活動中體驗與感悟,學生的參與性和主體性是必須體現的。為此,我們需充分認識到這一點,建立學生也是具有主體能動性的人的學生觀,從學生的主體性角度出發(fā),并創(chuàng)設各種條件與機會,主動去小制作。教學科學課以來,每天都有新的收獲,對于科學這門開放性的課程,死教條的教學生"學"已經不能吸引學生,也不符合當前新課標的要求,只有讓學生去實驗活動,方能最大限度地激發(fā)學生的積極性。盡量放手讓學生自己發(fā)現問題,提出問題,自己探討解決問題的方法,并按之去進行探究活動,最終了解一些知識,學會一些技能。成為教學活動中的主人、科學教學中的真實的"我為主"。
傳統(tǒng)的教學中,教師更多的是注重學生可接受性學習,單純性的傳授知識。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充當主宰者,教學內容的制定者,教學成績的評價者,在課堂中一言堂,在課堂設計中即使讓學生說、討論,也是走形式,始終按老師的思路走,扼殺了學生的積極性。
2.小制作"做科學"
科學素養(yǎng)的形成,單靠教師的課堂講解是完成不了的,《新課標》要求要在科學活動中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做"是科學課教學的靈魂,在科學活動中去"做",在小制作中去"做",在"做"中去學習、去體驗、去發(fā)現、去探究。 "做科學"離不開理論和實踐相結合,"做科學"更強調學生科學實驗實踐的體驗,科學教育的定義已從"傳授科學知識、掌握科學方法"轉向"培養(yǎng)學生科學素養(yǎng),掌握科學概念、在科學學習中習得方法、形成科學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過程?,F代科學教育體現的是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的結合,現代科技和人類生活的結合,科學內容和科學過程的結合,知識教育與能力培養(yǎng)的結合??茖W對于小學生來說是陌生而神秘的,如果教師能夠從小學生的生活中挖掘有價值的素材,生成教學內容,鼓勵學生制作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去經歷、去探究,學生自然會體驗和感受這些內容對自己生活的意義發(fā)現和認識周圍世界的神奇,體會和領悟到科學,收獲科學素養(yǎng)。
3.小制作"促探究"
"科學探究是人類與宇宙之間的對話……"、 "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為核心。""探究既是科學學習的目標,又是科學學習的方式。"探究是科學的根本,沒有探究就沒有科學。學生只有親身經歷科學探究的過程,知道科學探究涉及的主要活動,認識科學探究的基本特征,科學素養(yǎng)才能得到形成和發(fā)展。在以培養(yǎng)科學素養(yǎng)為目標的科學教學中,由于教學目標的多元性,除了書本知識的學習,還包括科學方法與技能的訓練,科學能力的培養(yǎng),以及科學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養(yǎng)成,其教學方法就不能簡單地照搬知識傳授的做法,必須采用新的教學方法。這是因為科學素養(yǎng)中的智慧、能力、情感、態(tài)度等因素與書本知識不同,不屬于陳述性知識,而是程序性知識,或稱為經驗知識或默會知識。這類目標學生不可能通過簡單地記憶、模仿性操練學會,而是必須習得的。學生需要通過親歷某些科學探究活動,在參與的過程中產生體驗、感悟、最終內化。在親歷的過程中,自主地、充分地開展活動,才能達到既學會知識與技能,又培養(yǎng)智能與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促進學生科學素養(yǎng)形成。
在小制作活動中,學生親歷探究,經歷挫折與失敗、曲折與迂回、成功與興奮,這其中的許多感受和體驗是他們理解科學的本質、理解科學精神的意義與價值的基礎。即使有些探究,學生走了彎路,甚至也沒有找到問題的答案而不得不求助于教師直接給出解釋,但此時學生對答案的渴求正好可以成為教師講授的一個很好的前奏和準備。而且,學生仍可以從活動中學到了不少東西,另外,也只有在這樣的活動探究中,探討、協(xié)作,學生才真情地感受到科學的迷人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