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超偉
〔摘要〕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八屆六中全會上提出要加強黨內政治文化建設,隨后學界對黨內政治文化這一命題進行了多方面的研究。有的學者從阿爾蒙德政治文化概念、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黨內政治文化相關論述、黨內政治文化發(fā)展歷史以及相關問題的實踐調研等角度出發(fā)研究了黨內政治文化的內涵;有的學者從價值性、實踐性、民族性的角度研究了黨內政治文化的特征;有的學者以黨內政治文化內涵、政黨文化為線索研究了黨內政治文化的發(fā)展過程;有的學者從面臨的問題和挑戰(zhàn)、現(xiàn)實意義、理論價值等角度研究了黨內政治文化建設的意義;有的學者從堅持馬克思主義、繼承傳統(tǒng)文化、開發(fā)紅色文化資源、建設黨性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加強制度建設等角度研究了黨內政治文化建設的途徑。國內的黨內政治文化研究呈現(xiàn)出研究內容具體化、研究載體多樣化和研究視角多元化的發(fā)展趨勢,但在具體層面上還有所不足,學界仍需努力豐富研究視角的多元性,提升黨內政治文化研究的質量。
〔關鍵詞〕 黨內政治文化;黨的建設;政治文化;研究述評
〔中圖分類號〕D262 〔文獻標識碼〕E 〔文章編號〕1009-1203(2018)06-0038-08
在黨的十八屆六中全會上,習近平總書記針對黨內政治生活中存在的問題,提出要加強黨內政治文化建設;在黨的十八屆中央紀委七次全會上他強調,要堅持共產黨人價值觀,不斷提高政治覺悟,揭示了黨內政治文化的核心意蘊;在黨的十九大上,他再次強調要發(fā)展積極健康的黨內政治文化,全面凈化黨內政治生態(tài),努力解決黨內存在的思想不純、組織不純、作風不純等突出問題;在2018年8月的中央軍委黨的建設會議上,他進一步強調要堅持標本兼治,加強黨內政治文化建設,注重在固本培元上下功夫,引導大家正心修身、律己持家、清廉為官,自覺抵制歪風邪氣的侵蝕。可見,黨內政治文化這一研究命題具有很強的問題導向性,是黨對新時代新挑戰(zhàn)的積極回應。在這樣的背景下,學界進行了一系列與黨內政治文化有關的研究,對于推進黨的建設大有裨益。
一、對黨內政治文化內涵的研究
(一)基于阿爾蒙德政治文化概念的研究
阿爾蒙德認為,政治文化是一個民族在特定時期流行的一套政治態(tài)度、信仰和感情。這個政治文化是由本民族的歷史和現(xiàn)在社會、經濟、政治活動進程所形成的 〔1 〕。黨內文化連接了政治文化與黨內政治文化,吳桂韓以阿爾蒙德政治文化的概念為基礎論述了中國共產黨黨內文化的基本內涵,他認為研究黨內文化,一方面要注重研究整體層面的執(zhí)政黨全體,另一方面要注重研究個體層面的組織和成員,兩個層面共有的價值追求及其在具體活動中所體現(xiàn)的價值取向共同構成了執(zhí)政黨黨內文化 〔2 〕。黨內政治文化和黨內文化雖然在內容上有交集,但也存在本質區(qū)別。雖然黨內文化以思想意識形態(tài)為內容,黨內政治文化也將思想意識形態(tài)作為自身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并不能將黨內文化等同于黨內政治文化,不能把黨內政治文化的概念泛化,只有明確兩者的共性與區(qū)別,從基礎概念抓起,才能較為科學地界定黨內政治文化的內涵。
在基于阿爾蒙德政治文化概念界定黨內政治文化內涵的研究中,以楊崇磊的研究最具代表性,他基于阿爾蒙德政治文化概念的內在邏輯,將黨內政治文化概括為中國共產黨在革命、建設、改革的實踐過程中積淀而成的政治認知、政治情感、政治價值等精神要素的總和 〔3 〕。楊崇磊認為黨內政治文化有內在的邏輯結構,應以文化、組織、政治三重維度加以審視 〔4 〕。
仰義方和戴立興認為黨內政治文化是黨在執(zhí)政過程中長期堅持的政治主張和政治傾向,是黨和國家重要的軟實力 〔5 〕。畢英濤認為“所謂現(xiàn)代意義上的政黨文化,實質上就是指現(xiàn)代政黨秉持和奉為圭臬的普遍價值” 〔6 〕。郭建明對黨內政治文化的內容進行了分類,認為其內容包括以價值認同為標準的信仰文化、以價值判斷為規(guī)范的組織文化、以行為模式為標準的行為文化和以價值傾向為標志的制度文化 〔7 〕。李金哲綜合黨內政治文化的內涵和外延認為黨內政治文化是政治文化和黨內文化的有機集合 〔8 〕。嚴書翰認為黨內政治文化就是制度文化 〔9 〕。周葉中與嚴書翰觀點相同,并進一步指出制度文化的基礎是法治文化 〔10 〕。龔少情和劉兵勇則認為界定黨內政治文化的內涵應擺脫將關注點置于文化與制度關系的窠臼,避免對概念進行單一的規(guī)范性、描述性界定,應將關注點放在文化與行為的內在關系上,避免內涵界定的泛化和虛化 〔11 〕??偠灾陨嫌^點在一定程度上都是對阿爾蒙德政治文化概念的延伸和發(fā)展。
(二)基于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黨內政治文化論述的研究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的黨內政治文化,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為基礎、以革命文化為源頭、以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為主體、充分體現(xiàn)中國共產黨黨性的文化。在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黨內政治文化重要論述的基礎上,部分學者對黨內政治文化的內涵進行了界定。
在《加強黨內政治文化建設》一書中,編者認為習近平總書記從倡導性、事實性、禁止性和批評性四個方面對黨內政治文化進行了論述,該書編者認為黨內政治文化本質上是一套觀念和價值體系 〔12 〕1。劉靖北進一步闡釋了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黨內政治文化的論述,將黨內政治文化的五大部分比喻為黨內政治文化的“根”“基”“源”“本”“魂” 〔13 〕。李豪杰從五個方面明確了黨內政治文化政治性、傳承性、時代性、先進性和黨性的原則 〔14 〕。馮靈芝和周顯信認為我們對黨內政治文化的認識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伴隨著時間的推移和實踐的深化有一個由淺到深、由偏到全的漸進發(fā)展過程。他們認為黨內政治文化建設是思想建黨的核心任務,并傾向于對黨內政治文化進行微縮式解讀,認為黨內政治文化的本質是信仰認同,是黨員對馬克思主義的自覺信仰,在當下具體表現(xiàn)為黨員對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理論自信 〔15 〕。
(三)基于黨內政治文化發(fā)展歷史的研究
蔡娟和馮長東通過分析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社會主義革命建設時期和改革開放時期黨內政治文化的發(fā)展歷史,得出了中國共產黨的歷史就是一部注重黨內政治文化建設的歷史的結論 〔16 〕。李庚香、李金哲、高英華、王建國、王昭也持類似觀點。李庚香認為黨內政治文化不同于一般的思想文化,有明確的價值取向,這種明確的價值取向是在黨的發(fā)展歷程中形成的,唯有追根溯源,分析其生成、運行、發(fā)展的內在邏輯和規(guī)律,才能對黨內政治文化有一個較為明確和科學的認知 〔17 〕。李金哲通過梳理黨內政治文化的發(fā)展歷史,論述了黨的歷史中各個時期黨內政治文化建設的理論成果 〔8 〕。
李文堂和楊崇磊通過梳理歷史明確了黨內政治文化的理論淵源。李文堂認為黨內政治文化的理論淵源可追溯到經典作家的先鋒隊理論、中國古典德性政治哲學和毛澤東的革命政治倫理 〔18 〕。楊崇磊將馬克思主義的政治文化觀、政黨理論和意識形態(tài)領導權理論視為黨內政治文化的重要理論來源 〔19 〕。王兵將毛澤東關于黨內政治文化建設的論述概括為三個方面,即弘揚以“為人民服務”為核心的黨內政治文化,堅決防止和反對以“個人主義”為代表的不良傾向,通過嚴肅“黨內政治生活”發(fā)展健康的黨內政治文化 〔20 〕。
王冰、仰義方、吳燦新通過梳理歷史對黨內政治文化的價值內核進行了研究。王冰根據(jù)文化發(fā)展的基本規(guī)律整理了各時期黨的領導集體對黨內政治文化建設作出的貢獻,認為黨內政治文化有公共性、與時俱進、批評與自我批評、紀律性等價值內核 〔4 〕。仰義方則從黨內政治文化的內在邏輯出發(fā),認為黨內政治文化是黨的核心理念內化與外顯共同作用的結果,實現(xiàn)了理論、歷史、現(xiàn)實三重邏輯的統(tǒng)一 〔4 〕。吳燦新從文化的“層面視角”和“領域視角”出發(fā),認為黨內政治文化有政黨制度文化和政治精神文化兩種表現(xiàn)形式,分別構成了黨內政治文化的“外殼”和“內核” 〔21 〕。
(四)基于實踐調研的比較研究
李斌雄對全國查處違反中央八項規(guī)定精神問題、全國紀檢監(jiān)察機關查處案件情況和全國紀檢監(jiān)察機關紀律審查情況的數(shù)據(jù)進行了匯總分析,認為黨內政治關系表現(xiàn)為黨內政治文化和黨內法規(guī)制度兩種形式。李斌雄將黨內政治文化概括為黨內政治心理、政治思想和法規(guī)制度,認為應將黨內政治文化客觀地區(qū)分為黨內先進政治文化與黨內落后政治文化,唯有通過黨內先進文化和黨內法規(guī)制度的良性互動,才能使全面從嚴治黨落到實處 〔22 〕。
王衛(wèi)兵以中西比較政治的視角界定了黨內政治文化的概念,認為黨內政治文化是政黨組織內部的政治文化,具體指政黨尤其是政黨成員在長期的政治活動中形成的理想信念、價值觀念、政治情感、道德品質和行為習慣。王衛(wèi)兵從歷史觀、認識論、系統(tǒng)論和價值論四個方面明確了黨內政治文化的生成邏輯,認為黨內政治文化源于黨內文化,黨內政治文化是對黨內文化的超越和發(fā)展 〔23 〕。他認為黨內文化有整體性、普遍性和規(guī)定性的特征,黨內政治文化在黨內文化的基礎上有所側重地反映了政黨成員個體的屬人特性,使政治文化在黨內的發(fā)展更具有現(xiàn)實針對性 〔24 〕。徐旖瑤和劉海潮從政治責任的視角切入,通過明確政治責任和黨內政治文化的關系界定了黨內政治文化的內涵 〔25 〕。
還有學者從政府部門、軍隊、高校和企業(yè)的工作實際出發(fā),研究了黨內政治文化內涵在不同社會組織中的具體表現(xiàn)。
二、對黨內政治文化特征的研究
(一)從價值性角度出發(fā)的研究
黨內政治文化的價值性源自中國共產黨的內在特殊屬性。中共中央組織部黨建研究所課題組認為黨內政治文化具有鮮明的政治性、堅定的人民性 〔26 〕。王衛(wèi)兵認為中國共產黨作為有遠大理想的馬克思主義政黨,黨內政治文化具有鮮明的價值導向性 〔24 〕。仰義方、戴立興則將黨內政治文化定性為一種信仰型政治文化 〔5 〕。李前、張小秋、周玉文、唐正芒、王厚明、李金哲從價值性角度出發(fā)將黨內政治文化的特征概括為人民性、階級性、政治性、時代性、原則性、結構性、持久性、先進性和純潔性。
(二)從實踐性角度出發(fā)的研究
黨內政治文化是在實踐中產生并發(fā)展完善的,多位學者從實踐性的角度出發(fā)對黨內政治文化的特征進行了描述。中共中央組織部黨建研究所課題組認為黨內政治文化具有務實的開放性 〔26 〕。仰義方和戴立興認為黨內政治文化是一種參與型、現(xiàn)代型的政治文化 〔5 〕。王衛(wèi)兵認為實踐是政黨存在發(fā)展的重要前提,中國共產黨的黨內政治文化體現(xiàn)出實踐性的特征 〔24 〕。劉良軍、王厚明、李前、謝忠平、洪浩、李金哲認為黨內政治文化的特征表現(xiàn)為開放性、積累性、組織性、引領性、規(guī)則性、導向性、效行性、緩變性和流變性。此外,依據(jù)劉峰國對黨內政治文化的研究,可以發(fā)現(xiàn)黨內政治文化具有形成過程動態(tài)性與相對成型穩(wěn)定性的特征 〔27 〕。
(三)從民族性角度出發(fā)的研究
黨內政治文化是我們黨執(zhí)政理念和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相融合的產物,黨內政治文化必然表現(xiàn)出民族性的特征。中共中央組織部黨建研究所課題組認為黨內政治文化表現(xiàn)出良好的傳承性 〔26 〕。王衛(wèi)兵認為中國共產黨的黨內政治文化受到中國傳統(tǒng)社會政治文化倫理性和道德性的影響,也體現(xiàn)出鮮明的倫理性特點 〔24 〕。
以上三個角度的劃分并不是絕對的,而是相互重合的有機整體。洪浩從鏡像特征、體系特色和建設路徑三個方面描述了黨內政治文化的特征 〔28 〕。楊崇磊從政黨性質和黨員構成兩方面分析了黨內政治文化的特點,并結合民族性和階級性的研究視角,揭示了黨內政治文化的內在主體性特征。吳宇和趙宇從黨內政治文化的一般屬性出發(fā),說明了中國共產黨黨內政治文化的特有屬性,認為中國共產黨黨內政治文化是一種信仰文化、組織文化、制度文化和實踐文化 〔29 〕。
三、對黨內政治文化發(fā)展過程的研究
現(xiàn)有的研究成果中,對黨內政治文化發(fā)展歷程的研究多與黨內政治文化內涵的界定有關,較為缺少以黨內政治文化發(fā)展歷程為研究對象的專門研究。比如,在《加強黨內政治文化建設》一書中,編者認為中國共產黨對黨內政治文化建設的探索貫穿了黨從成立到壯大、從幼稚到成熟的全過程,中國共產黨重視黨內政治文化建設是黨的政治傳統(tǒng),同時也是黨的政治優(yōu)勢所在,黨內政治文化建設是中國共產黨走向成熟、走向勝利的重要基礎。建黨之初的艱辛探索、古田會議決議中的思想建黨理論、延安整風的四條基本經驗、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論述、真理標準的討論和新時期的干部教育,黨內政治文化建設貫穿了黨發(fā)展壯大過程的始終。該書編者總結了黨內政治文化的發(fā)展歷程,認為黨內政治文化是中國共產黨保持自身先進性和純潔性,實現(xiàn)自我凈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基本路徑 〔12 〕18-24。
此外,學界對黨內政治文化發(fā)展歷程的研究多包含于對政黨文化的發(fā)展歷程的研究之中。如丁衛(wèi)華將中國共產黨政黨文化發(fā)展歷程概括為萌芽、發(fā)展、成熟三個歷史階段 〔30 〕。吳桂韓、劉娜、李東和史媛媛都以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社會主義革命建設時期和改革開放時期作為歷史分期的依據(jù),對中國共產黨政黨文化的發(fā)展歷程進行了劃分。以上研究成果以政黨文化的發(fā)展歷程作為主要研究對象,對黨內政治文化的發(fā)展歷程的研究存在內容梳理過于籠統(tǒng)、側重點不清的問題。
四、對黨內政治文化建設的意義的研究
(一)以面臨的問題與挑戰(zhàn)為內容的研究
問題是時代的口號,是表現(xiàn)時代精神狀態(tài)最實際的呼聲。黨的十八大以來,各級黨組織深入推進黨建工作,黨內政治文化建設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是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問題的根本解決也非一日之功,部分黨組織在黨內政治文化建設過程中仍存在空喊口號、措施有限、力度不足等問題?!饵h內政治文化——新時代中國共產黨成功的基因》一書將這些問題概括為喪失信念的政治理想淡化、官僚特權的政治價值扭曲、兩面三刀的政治品格庸俗和形式官僚的自我革新精神消退 〔31 〕。這些問題雖然并非普遍現(xiàn)象,但在少數(shù)組織和個人身上的集中爆發(fā)仍然導致了惡劣的社會影響。
中共中央組織部黨建研究所課題組將黨內政治文化建設面臨的挑戰(zhàn)概括為“邊緣化”“抽象化”和“碎片化” 〔26 〕。蘇玉、史云貴、紀中強等學者認為黨內政治文化建設還面臨著馬克思主義引領功能弱化、外來勢力爭奪輿論話語權、政黨代表性斷裂、腐朽思想文化侵蝕、群眾文化“人民性”不強、西方異質政治文化沖擊、市場經濟條件下多元價值觀念挑戰(zhàn)、黨內不良亞文化滋生蔓延、黨內思想混亂、黨內關系模糊、黨內組織生活渙散、黨的紀律淡化等諸多挑戰(zhàn)。
(二)以現(xiàn)實意義為內容的研究
黨內政治文化建設既是解決眼前問題的治本之策,也是全面從嚴治黨、實現(xiàn)民族復興的具體途徑。中共中央組織部黨建研究所課題組認為黨內政治文化建設具有價值導向、政治教化、激勵約束和凝聚引領的功能 〔26 〕。蘇玉認為加強黨內政治文化建設不僅是融入黨員干部血脈的精神標識和凝聚引領黨員干部的粘合劑,還是展示中華民族精神、傳播中國價值的重要平臺 〔32 〕64-79。龔晨認為黨內政治文化建設不僅是黨對自身歷史的科學總結,還是黨科學執(zhí)政的實踐探索 〔33 〕。綜合楊曼、孫濤、王厚民、趙仁龍、湯池、曹偉麗等人的觀點,可以將推進黨內政治文化建設的必要性概括為回應現(xiàn)實問題、凈化政治生態(tài)、實現(xiàn)黨的發(fā)展壯大、提高黨內政治生活質量、鞏固黨的執(zhí)政基礎、指導規(guī)范黨內政治生活、引導匡正黨員政治行為、維系變革政治體制、引領整合社會政治文化、保證政治穩(wěn)定秩序延續(xù)、提供制度選擇改革動力、培養(yǎng)干部、引領文化、推動政治參與以及處理好全面深化改革過程中改革、發(fā)展、穩(wěn)定三者關系等內容。
(三)以理論價值為內容的研究
龔晨以黨內政治文化建設的內生性和發(fā)展性為研究維度,認為加強黨內政治文化建設是黨對自身馬克思主義政黨本質屬性的捍衛(wèi),也是黨對自身科學發(fā)展規(guī)律的實踐 〔33 〕。仰義方和戴立興從黨內政治文化建設的理論邏輯和歷史邏輯著眼,認為黨內政治文化建設是黨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并將其重要性提升到影響黨的發(fā)展的高度 〔5 〕。劉良軍認為黨內政治文化來源于黨內優(yōu)良傳統(tǒng),而黨內優(yōu)良傳統(tǒng)也需要借助黨內政治文化這一形式加以傳承,加強黨內政治文化建設不僅是提升馬克思主義執(zhí)政黨的人格力量的有效途徑,還是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奠定基礎的重要舉措 〔34 〕。王保慶對黨內政治文化在黨內文化系統(tǒng)、當代中國政治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中的地位進行了分析,明確了黨內政治文化建設的理論價值 〔35 〕。
五、對加強黨內政治文化建設途徑的研究
(一)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
《加強黨內政治文化建設》和《黨內政治文化——新時代中國共產黨成功的基因》兩書的編者都認為應該將馬克思主義貫穿于黨內政治文化建設的全過程。馬克思主義是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既是中國共產黨的精神旗幟、立黨之本,也是黨加強自身建設的行動指南。只有在堅持馬克主義的前提下進行理論創(chuàng)新,才能夠保證黨內政治文化建設始終沿著正確的政治方向進行。
李斌雄和杜泓銳的研究著重強調了馬克思主義政治觀教育在黨內政治文化建設中的重要地位。他們認為馬克思主義政治觀教育在黨內政治文化建設中具有理論導向、理想激勵、內容規(guī)范和人才培育的功能,必須將馬克思主義政治觀教育擺放在黨內政治文化建設的核心位置,從堅定理想信念、嚴明政治紀律和抓關鍵少數(shù)三個方面著手加強黨內文化建設 〔36 〕。
(二)批判性地繼承傳統(tǒng)文化
《加強黨內政治文化建設》和《黨內政治文化——新時代中國共產黨成功的基因》兩書編者都認為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中蘊涵著豐富的政治智慧,儒、道、墨、佛各家各有側重,應該繼承和弘揚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在黨內政治文化建設的過程中對其加以創(chuàng)造性的轉化。陳龍斌從崇信至誠、民為邦本、公道正派、厲行法治和崇智尚謀五個角度論述了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與黨內政治文化建設的內在邏輯聯(lián)系 〔37 〕?!饵h內政治文化建設指南》的作者蘇玉認為宗法意識、“中庸”思想、“官本位”思想對黨內政治文化建設有消極影響 〔32 〕108-111。李娟認為中西方在地理環(huán)境、經濟基礎和歷史發(fā)展等方面存在巨大差異,中國缺乏培育黨內民主意識的原生性文化土壤,應該用主權在民、權責明確、依法治黨的民生觀念代替君主民本、三綱五常、內圣外王的封建余毒,還應注重傳統(tǒng)政治文化精華和現(xiàn)代政治理念的結合,將主權在民與民惟邦本結合起來,將民主法治與修身內省結合起來,將個人權利意識與集體主義傳統(tǒng)結合起來 〔38 〕。楊志霞認為黨內政治文化正處于轉型發(fā)展階段,新舊因素交雜,總體上表現(xiàn)為順從—參與型的政治文化,并以官本位、潛規(guī)則、政治不寬容為例論述了落后的傳統(tǒng)政治文化的消極影響 〔39 〕。
(三)開發(fā)紅色文化資源
《加強黨內政治文化建設》一書認為,紅色文化是黨內政治文化的源頭,我們應該從利用、弘揚、傳承三個角度著手使黨內政治文化的紅色基因代代相傳 〔12 〕。王東認為革命文化和黨內政治文化具有同源性、同質性和同向性,加強黨內政治文化建設就要弘揚革命文化,重構中國共產黨人的“集體記憶” 〔40 〕。管玄同和徐冀寧認為把握黨內政治文化發(fā)展史上的關鍵節(jié)點和重要歷史事件對黨內政治文化建設有著重要作用,他們對黨的創(chuàng)建時期歷史的研究為加強黨內政治文化建設提供了新的研究視角 〔41 〕。孫偉認為應從理想信念、黨內紀律、批評與自我批評、以上率下四個層面著手強化黨內政治文化建設的紅色文化基礎 〔42 〕。
(四)建設黨性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
中共中央組織部黨建研究所課題組認為應明確黨內政治文化建設的思想內核和精神實質,大力倡導和弘揚共產黨人忠誠老實、公道正派、實事求是、清正廉潔的核心價值理念 〔26 〕。齊惠認為公與私是重要的黨性價值判斷標準,通過“為公”“為私”的對比,提出了“為公去私”的黨內政治文化建設思路 〔43 〕?!都訌婞h內政治文化建設》一書中將黨性文化定義為中國共產黨人的“心學”,認為黨性集中體現(xiàn)了黨的階級性,共產黨員在自己的政治生命過程中,應通過理論學習、自我批評、接受監(jiān)督和嚴守規(guī)矩等形式加強黨性修養(yǎng),不斷增強黨內政治文化建設的政治性、時代性、原則性和戰(zhàn)斗性。書中特別強調領導干部要堅決維護黨中央權威,旗幟鮮明講政治,著力提升自身政治能力,將黨的傳統(tǒng)優(yōu)勢和突出特點弘揚好、堅持好 〔12 〕131-156?!饵h內政治文化建設指南》一書認為應從黨性教育、價值引領和繼承傳統(tǒng)的角度加強黨性文化建設,通過遵循黨章、維護核心、民主集中、嚴明紀律等方式,使黨內政治生活成為鍛煉黨性的大熔爐,該書還認為黨內政治文化建設的根本任務包括補足精神之“鈣”、嚴肅黨內生活、匡正用人導向和嚴格黨內監(jiān)督等內容?!饵h內政治文化──新時代中國共產黨成功的基因》一書認為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具有人民中心、與時俱進、積極向上等內在特征,提出了弘揚主旋律、講好中國故事、繁榮文化產業(yè)等多條加強黨內政治文化建設的路徑 〔31 〕。
(五)加強制度建設
制度的內在穩(wěn)定性決定了制度建設在黨內政治文化建設中的重要地位,加強黨內政治文化建設要以制度建設為依托已成為學界的共識。中共中央組織部黨建研究所課題組認為應該推動黨內政治文化建設的制度化和規(guī)范化,建立健全具體運行、責任落實、人才保障、智力支持等各項機制 〔26 〕。李庚香認為價值導向、制度設定和個人行為之間的復雜性決定了制度的設計和實施在黨內政治文化建設中的特殊地位,加強黨內政治文化建設歸根結底還要依靠制度的設計和實施來實現(xiàn) 〔17 〕。馮靈芝和周顯信認為,黨內政治文化的價值整合和引領示范功能決定了黨內政治文化建設與制度建黨具有發(fā)展同向性和內在契合性,兩者應同向發(fā)力,實現(xiàn)良性互動 〔15 〕。張志明論述了黨內民主和民主集中這兩種價值導向與黨內政治文化的關系,認為黨內民主制度建設對黨內政治文化建設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基于黨內政治文化和黨內民主的內在政治倫理一致性,他認為應著力加強黨內民主制度建設,促使其與黨內政治文化建設形成良性互動 〔44 〕。陳麗暉、李斌雄、張立偉和侯嘉斌則論述了黨內法規(guī)和黨內政治文化的關系。陳麗暉認為黨內政治文化與黨內法規(guī)之間的關系是以德治黨與依規(guī)治黨之間關系的具體表現(xiàn) 〔4 〕。李斌雄認為黨內政治文化和黨內法規(guī)制度兩者間存在著導向、激勵、支撐、保障、約束、遏制的多重關系,兩者剛柔相濟,同向發(fā)力才能使全面從嚴治黨真正落到實處 〔22 〕。張立偉認為黨內政治文化是貫穿各項法規(guī)制度的靈魂,而黨內法規(guī)制度既是黨內政治文化的一種表現(xiàn)形式,也是黨內政治文化的重要呈現(xiàn)載體 〔45 〕。鞏彥博和紀中強認為應通過完善有關“關鍵少數(shù)”和“一把手”的制度來加強黨內政治文化建設。鞏彥博認為領導干部作為“關鍵少數(shù)”既是政治文化建設的推動者、組織者、實踐者,也是黨內政治文化的建設者、維護者、引領者,故而應抓好關鍵少數(shù),增強其示范作用 〔46 〕。紀中強認為應建立“一把手”負總責的組織領導制度、集體學習制度和激勵獎懲制度,進而健全黨內政治文化建設的制度保障體系 〔47 〕。李萌認為黨內法規(guī)是黨內政治文化建設的制度利刃,應在處理好“立”與“破”、“示”與“范”、“穩(wěn)”與“變”、“邊”與“界”等關系的基礎上加強黨內政治文化建設 〔48 〕。
除以上五方面之外,王軍從“三性”“三力”“三化”三個角度提出在加強黨內政治文化建設的過程中要增強自覺、堅定自信、實現(xiàn)自強 〔49 〕。馮鵬志認為加強黨內政治文化建設既要把握黨組織整體也要著眼黨員個體,將黨內政治文化建設的整體性、實踐性和條件性結合起來,更加重視其內在的價值和理性 〔50 〕。仰義方和戴立興認為在堅持弘揚創(chuàng)新、批判吸收、開放堅守、引領互動等原則的基礎上,應從主體認同、具體內容、周邊環(huán)境和傳播影響四個方面明確黨內政治文化建設的基本思路 〔5 〕。王寶慶強調了黨內政治文化建設應注意避免“左”和右的錯誤傾向、摒棄封建文化糟粕、防范奢侈腐敗、防止精英主義的“國民黨化”,并強調要汲取蘇東劇變的慘痛教訓、力避西方模式的內在陷阱,并進一步論述了黨內政治文化建設的著力點 〔35 〕。
六、對相關研究的思考
(一)黨內政治文化研究的發(fā)展趨勢
黨內政治文化的研究呈現(xiàn)出研究內容具體化、研究載體多樣化和研究視角多元化的發(fā)展趨勢。
1.研究內容的具體化
黨內政治文化研究內容具體化包括特定內容具體化和分類研究具體化兩個方面。
在特定內容具體化方面,管玄同分析了延安的革命歷史,認為黨內政治文化的“延安形態(tài)”從內容到風格都別具一格,將“延安形態(tài)”的具體內容歸納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高度紀律自覺、“三大作風”和鞏固領導核心 〔51 〕。高振崗從黨長期執(zhí)政能力建設和黨內政治文化的內在邏輯關系著眼,闡述了延安時期黨內政治文化的基本架構對黨長期執(zhí)政能力建設的重要價值 〔52 〕。孫碧蓮研究了沂蒙老區(qū)的革命事跡,認為應從“以利換心”的價值追求、“舍生忘死”的歷史擔當、“水乳交融”的革命感情三個方面推進黨內政治文化建設 〔53 〕。
在分類研究具體化方面,袁北星和問青松將黨內政治文化分為觀念文化、制度文化和行為文化三個方面 〔54 〕。趙永祥將黨內政治文化分為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和行為文化三個方面 〔55 〕。分類研究擴展了黨內政治文化研究的視野,為進一步深入研究黨內政治文化奠定了基礎。
2.研究載體的多樣化
學界逐漸認識到加強黨內政治文化建設必須開發(fā)利用多種文化載體。羅緒春認為黨內政治文化建設必須重視對崇高精神追求這一載體的運用 〔56 〕。趙健玲認為應該從紅色景觀、具體儀式、視聽教學和組織管理四個方面利用好革命文化資源 〔57 〕。王保慶著重強調了革命紅色家風和新媒體藝術作品對加強黨內政治文化建設的重要作用 〔35 〕。楊曼認為黨員的家庭文化受到中華歷史傳統(tǒng)和黨內優(yōu)良傳統(tǒng)的雙重影響,黨員的家庭文化是黨內政治文化的重要延伸,應重視黨員的家庭文化對黨內政治文化建設的推動作用 〔58 〕。藍天總結了新媒體環(huán)境下黨內政治文化在傳播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樹立形象、提高素養(yǎng)、改變策略等多項對策 〔4 〕。紀中強認為應該采用新舊媒體融合的方式來助推黨內政治文化建設 〔36 〕。鄭澤隆認為歷史檔案作為黨內政治文化的重要載體,應該對現(xiàn)有的歷史檔案進行分類研究,從檔案這一特殊載體中汲取營養(yǎng),加強黨內政治文化建設 〔59 〕。
3.研究視角的多元化
黨內政治文化的研究呈現(xiàn)出研究視角多元化的發(fā)展趨勢。新的研究視角包括角色理論、政黨治理邏輯、供需平衡理論、中外對比研究、政治社會化研究等研究視角。
潘博選取角色理論的框架,從價值、規(guī)范、期望三個方面歸納了在黨內政治文化建設過程中出現(xiàn)的黨員角色沖突的基本類型,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對應的優(yōu)化途徑 〔60 〕。吳宇、趙宇從政黨治理的邏輯出發(fā),將政黨的功能、組織、體制、過程各個內在邏輯和黨內信仰、組織、制度、實踐各個文化形態(tài)一一對應,強調了政黨治理邏輯在黨內政治文化建設過程中的重要意義 〔29 〕。黃東亮將經濟學中的供需平衡理論應用于黨內政治文化研究,他認為面對黨內政治文化周期性、結構性的供需不平衡問題,應該大力解決供給層面的結構性問題,實現(xiàn)黨內政治文化供給層面的提質升級 〔61〕。林德山等人從比較研究的視角出發(fā),研究了歐洲社會民主黨的黨內政治文化,總結了其經驗教訓,對黨內政治文化建設提出了重視意識形態(tài)的聚合動員作用、提高黨的適應性的建議 〔62 〕。方世南基于政治文化和政治社會化的研究視角,將政治文化中政治社會化的研究方法應用到了黨內政治文化研究當中。他認為黨內政治文化有開放性和人民性的內在特征,黨內政治文化和政治社會化具有雙向互動性,黨內政治文化的認同過程就是黨內政治文化的政治社會化過程,應著力把握兩者間的關系,實現(xiàn)兩者之間的良性互動 〔63 〕。
(二)黨內政治文化研究的不足
現(xiàn)有黨內政治文化的研究成果大多是對中央文件的簡單解讀,研究視角較為單一,不能準確地界定黨內政治文化的內涵和外延。部分學者對黨內政治文化建設所具有的重大意義認識不足,導致黨內政治文化建設的研究存在“邊緣化”“抽象化”“碎片化”的問題。此外,在研究內容的具體細節(jié)上還有以下幾方面的不足:
第一,黨內政治文化核心價值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的關系不明確。學界對黨內政治文化與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之間的邏輯關系研究不足。有的學者的研究雖然明確了黨內政治文化核心價值的內容,但缺乏對黨內政治文化核心價值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關系的進一步研究。
第二,學界普遍認識到制度建設對黨內政治文化建設的重要意義,但仍存在制度建設和黨內政治文化建設具體結合點不明確的問題,應著力增強制度建設和黨內政治文化建設的內在契合性。
第三,對黨內政治文化的比較研究不足。首先,對傳統(tǒng)政治文化中的糟粕缺乏深入批判,對優(yōu)秀傳統(tǒng)政治文化的論證多為內容的簡單羅列,論證邏輯松散、理論說服力不足。其次,對原蘇東國家在黨內政治文化建設方面的經驗教訓鮮有研究。再次,部分學者在對比借鑒西方政治文化的政治價值觀時,或是傾向于缺乏原則的片面引用,表現(xiàn)出包容性不強、自主性不足和超越性缺位等問題,或是傾向于畏首畏尾上綱上線,將許多不涉及意識形態(tài)的東西歸入意識形態(tài)的范疇,給自己戴上了“緊箍咒”,批判有余而建設性不足,這兩種傾向在本質上都是思想解放不足,沒有真正地做到實事求是。
第四,黨內政治文化的研究已經有了研究內容具體化的發(fā)展趨勢,但結合具體實踐的研究仍然數(shù)量不多、史料支撐不足、與現(xiàn)實結合不緊密,導致黨內政治文化研究的理論深化不足、具體應用缺乏可操作性。
〔參 考 文 獻〕
〔1〕加布里埃爾·A.阿爾蒙德,小G.賓厄姆·鮑威爾.比較政治學——體系、過程和政策〔M〕.曹沛霖,等譯.北京:東方出版社,2007:26.
〔2〕吳桂韓.中國共產黨黨內文化基本內涵探析〔J〕.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2009(4):25-30.
〔3〕楊崇磊.黨內政治文化內在邏輯的理論審視〔J〕.理論月刊,2017(11):122-126.
〔4〕蘭 潔,李斌雄.政治文化與法規(guī)制度:中國共產黨的深層治理——“黨內政治文化與黨內法規(guī)制度建設研究”學術論壇綜述〔J〕.池州學院學報,2017(12):24-28.
〔5〕仰義方,戴立興.黨內政治文化建設的邏輯導向與路徑選擇〔J〕.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2017(5):104-112.
〔6〕畢英濤.從政黨文化透視堅持黨員主體地位的意義〔EB/OL〕.(2008-01-15).http://www.china.com.cn/xxsb/txt/2008-01/15/content_9536829.htm.
〔7〕郭建明.發(fā)展積極健康的黨內政治文化〔J〕.中國延安干部學院學報,2017(6):92-96.
〔8〕李金哲.論黨內政治文化的內涵、特征及功能〔J〕.理論導刊,2018(5):33-39.
〔9〕嚴書翰.全面凈化黨內政治生態(tài)與加強黨內政治文化建設〔J〕.中國浦東干部學院學報,2017(2):38-40.
〔10〕周葉中.以法治思維的培養(yǎng)為突破口推進黨內政治文化建設〔J〕.理論視野,2017(5):18-20.
〔11〕龔少情,劉兵勇.黨內政治文化的概念辨析〔J〕.中國浦東干部學院學報,2018(1):130-136.
〔12〕本書編寫組.加強黨內政治文化建設〔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17.
〔13〕劉靖北.關于黨內政治文化建設的幾個問題〔J〕.中國浦東干部學院學報,2017(2):40-42.
〔14〕李豪杰.全面從嚴治黨視域下的黨內政治文化建設探析〔J〕.攀登,2017(3):57-61.
〔15〕馮靈芝,周顯信.發(fā)展積極健康黨內政治文化的三重維度——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習札記〔J〕.南京社會科學,2017(12):7-14.
〔16〕蔡 娟,馮長東.凈化黨內政治生態(tài)應注重黨內政治文化建設〔J〕.廉政文化研究,2017(4):38-44.
〔17〕李庚香.發(fā)展積極健康的黨內政治文化,全面凈化黨內政治生態(tài)——學習黨的十九大報告體會之一〔J〕.領導科學,2017(31):4-10.
〔18〕李文堂.黨內政治文化的理論淵源〔J〕.理論視野,2017(5):24-26.
〔19〕楊崇磊.論黨內政治文化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源流〔J〕.學習與實踐,2018(3):28-33.
〔20〕王 兵.毛澤東關于積極健康的黨內政治文化的三維建設路徑與啟示〔J〕.毛澤東思想研究,2018(3):8-13.
〔21〕吳燦新.黨內政治生活、政治文化、政治生態(tài)關系研究——學習黨的十八屆六中全會精神〔J〕.桂海論叢,2017(2):4-8.
〔22〕李斌雄.黨內先進政治文化與黨內法規(guī)制度的相互作用〔J〕.決策與信息,2017(11):10-18.
〔23〕王衛(wèi)兵.黨內政治文化的生成邏輯與發(fā)展趨向〔J〕.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2017(3):104-111.
〔24〕王衛(wèi)兵.黨內政治文化的價值定位與建設路徑〔J〕.中州學刊,2017(8):17-22.
〔25〕徐旖瑤,劉海潮.政治責任視角下中國共產黨黨內政治文化生成研究〔J〕.求實,2018(1):26-38.
〔26〕中共中央組織部黨建研究所課題組.加強黨內政治文化建設研究〔J〕.黨建研究,2018(6):47-50.
〔27〕劉峰國.新形勢下黨內政治文化的優(yōu)化路徑〔J〕.云南行政學院學報,2017(6):80-85.
〔28〕洪 浩.黨內政治文化建設的實踐特征與實現(xiàn)路徑〔J〕.唯實,2018(7):53-54.
〔29〕吳 宇,趙 宇.黨內政治文化建設的政黨治理邏輯〔J〕.中共天津市委黨校學報,2018(1):12-17.
〔30〕丁衛(wèi)華.新時期中國共產黨政黨文化研究〔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12.
〔31〕洪向華.黨內政治文化——新時代中國共產黨成功的基因〔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32-237.
〔32〕蘇 玉.黨內政治文化建設指南〔M〕.北京:華文出版社,2017.
〔33〕龔 晨.自我革命視域下加強基層黨內政治文化建設的思考〔J〕.理論研究,2017(4):39-44.
〔34〕劉良軍.持之以恒加強黨內政治文化建設〔J〕.中共成都市委黨校學報,2017(5):34-38.
〔35〕王保慶.關于黨內政治文化建設若干問題的思考〔J〕.人民論壇·學術前沿,2017(16):48-55.
〔36〕李斌雄,杜泓銳.加強黨內政治文化建設必須強化馬克思主義政治觀教育〔J〕.河南社會科學,2018(1):61-68.
〔37〕陳龍斌.論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與黨內政治文化建設的內在邏輯〔J〕.湖南行政學院學報,2017(3):44-46.
〔38〕李 娟.阻礙黨內民主意識發(fā)展的中國傳統(tǒng)政治文化思想〔J〕.甘肅理論學刊,2007(6):47-49.
〔39〕楊志霞.論發(fā)展黨內民主發(fā)展的傳統(tǒng)政治文化障礙〔J〕.中共銀川市委黨校學報,2009(1):25-27.
〔40〕王 東.作為黨內政治文化源頭和“集體記憶”的革命文化〔J〕.華僑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2):5-11.
〔41〕管玄同,徐冀寧.中共黨內政治文化的最初形態(tài)及其現(xiàn)實啟示〔J〕.井岡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2):47-52.
〔42〕孫 偉.從革命文化中汲取黨內政治文化建設的營養(yǎng)〔J〕.紅旗文稿,2017(22):20-22.
〔43〕齊 惠.公私之辨:論黨內政治文化建設〔J〕.理論視野,2017(8):56-60.
〔44〕張志明.黨內民主與黨內政治文化建設〔J〕.理論視野,2017(5):26-28.
〔45〕張立偉.黨內政治文化的制度之維〔J〕.理論視野,2017(9):61-63.
〔46〕鞏彥博.發(fā)揮“關鍵少數(shù)”在黨內政治文化建設中的示范作用〔J〕.兵團黨校學報,2017(4):39-43.
〔47〕紀中強.黨內政治文化建設若干問題的思考〔J〕.學習論壇,2017(11):23-27.
〔48〕李 萌.以黨內法規(guī)厚植黨內政治文化〔J〕.紅旗文稿,2018(8):24-26.
〔49〕王 軍.黨內政治文化的自覺、自信與自強〔J〕.紅旗文稿,2017(15):39.
〔50〕馮鵬志.構筑全面從嚴治黨的文化支撐——關于“加強黨內政治文化建設”的文化思考〔J〕.理論視野,2017(5):21-23.
〔51〕管玄同.黨內政治文化的“延安形態(tài)”及其現(xiàn)實啟示〔J〕.黨政干部學刊,2017(10):38-43.
〔52〕高振崗.中國共產黨長期執(zhí)政能力建設的黨內政治文化向度〔J〕.中共杭州市委黨校學報,2018(2):18-24.
〔53〕孫碧蓮.占據(jù)道義的高地——從沂蒙老區(qū)的革命事跡看黨內政治文化建設〔J〕.黨建,2017(6):35-36.
〔54〕袁北星,問青松.重構政治生態(tài)的著力點:加強黨內政治文化建設〔J〕.決策與信息,2017(1):19-24.
〔55〕趙永祥.用黨內政治文化涵養(yǎng)良好政治生態(tài)〔J〕.人民論壇,2017(4):44-45.
〔56〕羅緒春.激發(fā)崇高精神追求——黨內政治文化建設的重要維度〔J〕.寧夏黨校學報,2017(6):57-60.
〔57〕趙建玲.發(fā)揮紅色資源作用 加強黨內政治文化建設〔J〕.黨建研究,2017(3):39-40.
〔58〕楊 曼.建設先進的黨內政治文化〔J〕.兵團黨校學報,2017(3):85-88.
〔59〕鄭澤隆.發(fā)揮檔案獨特作用 涵養(yǎng)黨內政治文化〔J〕.中國檔案,2017(12):32-33.
〔60〕王立峰,潘 博.黨內政治文化對黨員角色沖突的調適功能〔J〕.理論探索,2018(3):58-64.
〔61〕黃東亮.論推進黨內政治文化供需平衡發(fā)展〔J〕.湖南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8(1):58-59.
〔62〕林德山,王書瑤,肖行超.歐洲社會民主黨黨內政治文化構建的經驗教訓及啟示〔J〕.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2018(1):128-135.
〔63〕方世南.提高黨內政治文化全民認同度研究〔J〕.理論探索,2017(5):77-81.
責任編輯 王亞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