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弘
“禮義,治人之大法;廉恥,立人之大節(jié)。蓋不廉則無所不取,不恥則無所不為。人而如此,則禍敗亂亡,亦無所不至?!薄髑澹╊櫻孜洹度罩洝ち異u》
【釋義】禮義是治理的大法;廉恥是立身的大節(jié)。不廉潔便什么都敢拿,不知恥便什么都敢做。人要到了這種地步,災禍、混亂、失敗、滅亡便都會降臨到他的身上了。
【作者簡介】顧炎武(1613—1682),漢族,明朝南直隸蘇州府昆山(今江蘇省昆山市)千燈鎮(zhèn)人,本名絳,因為仰慕文天祥學生王炎午的為人,改名炎武。明末清初杰出的思想家、經(jīng)學家、史地學家,與黃宗羲、王夫之并稱為明末清初“三大儒”。
【寫作背景】《日知錄》是顧炎武的代表作。以明道、救世為宗旨,囊括了作者全部學術(shù)、政治思想,具有經(jīng)世、警世意義。顧炎武自言“平生之志與業(yè)皆在其中”。清初學者潘耒在《日知錄序》中評價,“先生非一世之人,此書非一世之書”。
【現(xiàn)實意義】明代薛瑄曾將廉潔之士總結(jié)為三類:“有見理明而不妄取者,有尚名節(jié)而不茍取者,有畏法律保祿位而不敢取者?!边@三類廉者因動機的不同而表現(xiàn)出不同境界。從境界高低來看,“廉不敢取”者是較低要求的廉者,他們不敢索取錢財,是由于害怕受到法律、紀律的懲罰,擔心自身職位的喪失?!安桓胰 彪m然其動機不是由于崇尚名節(jié),更不是由于明事理而自覺自愿,但最終結(jié)果仍指向廉潔,因而從性質(zhì)上也屬于“廉者”的范疇。
廉不敢取者有一顆敬畏之心,相信“手莫伸,伸手必被捉”的道理,由于對法律的懼怕、對自身祿位及身家性命的珍惜,也能夠做到循規(guī)蹈矩,潔身自好,雖不是出于高尚的動機,但由于懼怕外在的處罰因而能拒絕金錢美色的誘惑?;谕度肱c產(chǎn)出的風險算計,不會貪取不義之財。
但是,由于“不敢取”者出于害怕事情被暴露而被動選擇廉潔,因而一旦在缺乏監(jiān)督的情況下,或者在發(fā)現(xiàn)法律有漏洞可鉆時,便常喪失自制力而成為貪欲奴隸。因此,“不敢取”尚須要通過內(nèi)在修養(yǎng)和外在約束向“不想腐”的自律階段發(fā)展。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強化不敢腐的震懾,扎牢不能腐的籠子,增強不想腐的自覺,通過不懈努力換來海晏河清、朗朗乾坤”。這既是對反腐敗形勢的判斷,也是對領導干部廉潔品德修養(yǎng)的要求?!安桓腋薄安荒芨薄安幌敫保菑膹娏χ螛说綐吮炯嬷?、從外在約束到內(nèi)在自覺的過程??康牟粌H僅是嚴管,還要有堅定的理想信念、道德人格。
作者單位:北京行政學院
責任編輯:朱 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