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志國
Q馬老師:
您好!我是一位兩個女孩的父親,大女兒13歲,上初中,小女兒8歲,上小學,本來一個幸福的家庭,卻突然禍從天降。大約兩個月前,一場車禍奪去了妻子的生命。
我的痛苦就不用說了,我要挺住。想和您說的是,事情發(fā)生時,覺得小女兒年齡太小,怕她接受不了,就沒讓她知道。我們商量后統(tǒng)一口徑,就對小女兒說媽媽生病了,去外地治病去了。就這樣,至今這件事過去兩個多月了,我們還一直瞞著小女兒。
這讓我心里總是隱隱地不安:該不該繼續(xù)瞞孩子?現(xiàn)在,孩子每天去上學,總算還好說,可是,轉(zhuǎn)眼就要放假了,每天在家里,我該怎樣面對孩子?是不是我們該讓孩子知道實情了?
徐恒
A徐恒:
你好!首先我想說,你是一位了不起的父親,面對家庭的遭遇你挺住了。所以,請原諒馬老師這里就不說多少安慰你的話了,咱側(cè)重說說如何面對孩子的問題。
由于工作的特點,馬老師了解到,類似你們這樣的情況,真的并非絕無僅有。這種情況,有一個問題需要我們大人首先弄清楚:我們怎樣確認孩子對媽媽的去世真的一點不知情?我們可以確認孩子從來沒有直接問,我們可以確認家里沒人直接去告訴孩子實情,但是,怎樣保證孩子不會從其他渠道獲得信息呢?比如在外面,街坊鄰里,同學老師,會不會有人有意無意間說漏了?比如在家里,家人的神情語態(tài),環(huán)境氣氛,會不會讓孩子猜測到媽媽出事了?
一個上學了的孩子,已經(jīng)具有了一定的觀察能力和分析判斷能力。把實情告訴孩子,可能孩子會很悲痛,但通過良好的支持系統(tǒng),孩子會在一定的時間內(nèi)“痊愈”。如果孩子已經(jīng)知道了實情,大人還在瞞孩子。這樣,大人不說,孩子也不問。彼此豈不都是一種漫無休止的煎熬?時間長了對孩子心靈的傷害豈不是更大?
當然,在和孩子交流具體問題的時候,還是要多多注意。
1逐步暗示。不要突然告訴孩子媽媽去世了,要有一個逐漸遞進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注意觀察孩子的反應。
2從容溝通。找個相對寬裕的時間,和孩子慢慢說明,保證孩子有宣泄情緒的時間,以及大人及時疏導的時間。
3注意氛圍。最好是家人在一起的時候,比如姐姐和奶奶都在場的時候。這種親情氛圍提供的安全感,對孩子是很好的心理支持。
4正確引導。在孩子逐漸接受了媽媽去世的事實之后,隨著孩子年齡的成長,還應在適當?shù)臅r機,給孩子以正確引導,對孩子進行生命教育,引導孩子正確認識死亡,引導孩子更積極地面對生活。
總之,這樣的事情長期隱瞞不是最好的辦法,跟孩子找適當?shù)臅r機盡早說明實情,及早讓事情成為過去時,對孩子來說,更有利于把傷痛轉(zhuǎn)化為心靈的成長,對家庭來說,更有利于把壓抑轉(zhuǎn)化為開創(chuàng)新生活的力量。
希望我的建議,能夠給你們的家庭帶來一些幫助,也希望你們的孩子,希望你們整個家庭,早日走向新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