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筱歡
【摘要】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必須面向全體學生,使學生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yǎng)。什么是語文素養(yǎng)?課標這樣論述:培養(yǎng)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引導學生豐富語言積累,培養(yǎng)語感,發(fā)展思維,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具有良好的品德修養(yǎng)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的和諧發(fā)展。在語文教育教學中,教師教學要與德育教育融合在一起,才能提升學生語文素養(yǎng),才能做到教書育人。
【關鍵詞】語文教育;德育;教育
【中圖分類號】G624 【文獻標識碼】A
一、在閱讀教學中滲透愛國主義教育
(一)在品讀詞語中滲透愛國主義教育
語文學習中: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句不離篇。學習語文的過程中注重引導學生理解、品析詞語,既能使學生接受到豐富多彩的語言文字,又能使學生在思想上受到感染,獲得教益。如執(zhí)教《詹天佑》這篇課文,重點抓“杰出”和“愛國”兩個關鍵詞語統(tǒng)領全文,學生通過學習課文,了解當時的社會環(huán)境,帝國主義是怎樣百般阻撓詹天佑修筑這條鐵路,學生畫出有關的句子?!靶拗@條鐵路的工程師還沒有出世了”,我讓學生找出京張鐵路地理環(huán)境,詹天佑是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毅然接受了修筑鐵路的任務,接著讓學生找出詹天佑遇到什么困難,他是怎樣想的,怎樣做的。通過品讀“譏笑”“失去信心”等詞語,充分體會詹天佑的杰出才能和愛國思想。
(二)在朗讀訓練中滲透愛國教育
語文教學更離不開朗讀,讀是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學生更是在朗讀中悟情。教學中我注重朗讀的指導,而應在教師作技巧的指導,做到寓理于朗讀之中,讀中入境,讀中生情,讀中明理,對英雄人物產生敬愛之情,對壞人壞事產生討厭和鄙視之情。這是朗讀的效果。如教《囚歌》這篇課文,課前讓學生搜集和了解《囚歌》背景,知道“狗”指的是叛徒、走狗,在朗讀時讀出對叛徒的忿恨。一個聲音叫著:爬出來吧,給你自由!這時敵人的心理是怎樣的?帶著自己的體會進行朗讀,學生通過試讀讀出他們對走狗的理解,面對敵人,葉挺回答的是“人的身軀怎能從狗洞里爬出來!”這是一句帶感嘆色彩的反問句,學生讀出了葉挺斬釘截鐵地回答反動派的決不投降的堅決的語氣。有的抓住“狗”,有的抓住“爬出”加強重音,邊讀邊理解,使學生感受到無產階級革命烈士,在面對敵人的威脅利誘時,堅強不屈的大無畏精神。
二、在故事學習中滲透生命教育
現(xiàn)在,大部分都是獨生子女,因此,對學生進行生命教育是十分必要的。人的生命是寶貴的,生命對每個人來說只有一次。語文作為人文學科,通過文中的故事體現(xiàn)生命的意義價值所在,珍惜生命。在教學《生命生命》一課時。課文講了三個事例,飛蛾強烈的求生欲望,香瓜苗磚縫中生長,靜聽心跳,體會到飛蛾頑強的求生欲望,香瓜子不屈向上,以及“我”感悟生命的震撼。抓住“只要、掙扎、鼓動雙翅”等詞語品讀,一只小小的飛蛾對生命的珍視,有那么強烈的求生欲望。使我忍不住放了它。而全身癱瘓的杏林子是怎樣頑強地對待生命的呢?我可以好好使用它,也可以白白的糟蹋它。一切全由自己決定,我必須對自己負責。杏林子一生病痛,但她不向命運屈服,留下了一篇篇美文。為此,學生被杏林子對待生命的精神所震撼。學生們說出自己的感受,有的說,自己遇到挫折就氣餒,甚至以死要挾父母;有的說,作業(yè)都是父母監(jiān)督下完成的。在這樣的交流中,學生受到心靈的洗禮。在《觸摸春天》的教學中,抓住“安靜的手指悄然合攏,竟然攏住了那只蝴蝶,真是一個奇跡!”蝴蝶為什么能被盲女孩抓住呢?這神奇的靈性指的是什么?通過品讀,學生體會到可愛的安靜雖然看不見,但能用心感受。她是個熱愛生命,尊重生命的人。
三、在質疑問題中滲透環(huán)境教育
環(huán)境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fā)展的基礎,保護環(huán)境是每個公民的責任。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對學生滲透環(huán)保意識,不能孤立地說教,才能收到效果。在教《只有一個地球》一文中:課文開頭宇航員發(fā)出怎樣的感嘆?抓住“可愛、易碎”讓學生找出地球的可愛之處?易碎之處?通過品讀,讓學生了解到地球是無私的,它向人類慷慨地提供礦廠資源。但由于人類隨意毀壞自然資源,自然資源不能再生,人類的生存也受到嚴重的威脅。通過搜集觀察的圖片,學生就會發(fā)現(xiàn)是人類毀了自己的家園,毫無節(jié)制的亂砍濫伐,開采資源,使地球不堪重負,傷痕累累,這是人為造成的,就會自食其果。這時讓他們議一議看到那些破壞環(huán)境的現(xiàn)象,我們應該怎樣做?再引導學生明白地球是我們唯一的家園,不可能移居到別的星球去,所以要保護我們的生存環(huán)境。
以情育人,升華情感,在語文教學中,育人是教師神圣的義務,升華情感是發(fā)展學生認識能力的動力,是育人的途徑之一,教育對假、惡、丑的無情揭露,對真、善、美的熱情歌頌,無不影響著學生的的情感。教《白楊》一課,總結深化:“作者為什么用”白楊為題?通過分析,討論,體會作者借物喻人的表達手法,借白楊歌頌以革命工作為己任,哪里需要就在哪里安家的邊疆建設者的形象,于是,我因勢利導,談談你從那種事物得到啟示。學生紛紛說出自己的看法,思想教育寓于語文教學中,學生的情感得到升華,品格得到熏陶,懂得怎樣生活,怎樣學習,怎樣做人的道理。
總之,德育是學校的首要任務,在語文教學活動中滲透德育教育是必要的、堅持的復雜工程。語文教材蘊含著豐富的德育素材,只要教師善于運用,在教學過程中因勢利導,適時恰當?shù)貙W生進行德育滲透,就自然而然地寓德育于教學之中,在活動中讓學生獲得真實的體驗?!坝幸狻⒂袡C、有情、有趣”自然地進行德育滲透,這樣才能真正做到在教學中育德。
(編輯:張曉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