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雪君
【摘要】新時期對教育教學提出了改革、向新方向發(fā)展的新要求,對此,教學模式也逐漸朝著合唱指揮教學活動有效性切實提高的方向轉型,這也是目前教育工作者所面臨的重大研究課題。本文從合唱指揮教學改革意義入手,在分析合唱指揮教學存在問題的同時對其教學改革創(chuàng)新展開分析。
【關鍵詞】新時期;合唱指揮;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J616 【文獻標識碼】A
一、合唱指揮教學改革意義
合唱指揮可以說是一個合唱團的核心,它能在很大程度上影響音樂內容、情感的表達。故而,合唱指揮人才的培養(yǎng)、教育工作極其重要。新時期提出的教育改革要求合唱指揮教學必須與時代要求相符合,將傳統(tǒng)阻礙教學的因素摒棄,進一步推動教學模式的改革、創(chuàng)新的同時提升教學水平,進而將合唱指揮專業(yè)學生的各方面能力全面提升。傳統(tǒng)合唱指揮教學中,學生與教師存在了一定的認識偏差,也未能充分認識到合唱指揮教學意義所在,并未明確合唱的作用,僅對指揮給予了重視。這也就導致學生無法在合唱指揮中將合唱全局掌控。同時,在教材方面也缺少一定的經典案例,部分學校也缺乏能與教學模式相適應、具有較強適應性且能將合唱指揮教學目標體現(xiàn)的教材。再加上教材內容過于單一,甚至存在不合理、不全面的基礎性問題,導致合唱指揮教學改革受到一定阻礙,以致于合唱指揮教學無法達成新時期所提出的音樂藝術要求。
二、合唱指揮教學存在問題
(一)教學認識不足
合唱指揮教學專業(yè)的教師與學生普遍都有一定的認識偏差存在,在教學時僅是針對如何開展教學,而對于教學中合唱的重要性并未有明確認識,以致于合唱、指揮無法相互融合,教學也就無法達到預期效果。同時,也有部分該專業(yè)的研究學者在研究合唱指揮教學時并未從合唱的角度全面進行,僅是將指揮作為獨立的研究內容[1]。另外,由于并未對合唱給予足夠的重視,也因此沒有將參與合唱人心理當作研究內容,以致于實踐中的合唱指揮僅僅展開了演唱樂曲的分析,對于實踐的合唱團隊卻并未展開研究,導致合唱指揮者無法將整個合唱局面完全操控,當參與合唱者有一定問題出現(xiàn)時,就很難實施針對性的措施將其解決。
(二)教學方式落后
大部分學校在教學合唱指揮時仍采用的傳統(tǒng)教學方式,并沒有采用與新時期相適應的多樣化教學方式,對于教學過程中的重難點也并未借助信息科學教學工具和網絡技術進行講解,也沒有以形象化的方式演練、闡釋抽象理論。在教學過程中,并未提供給學生足夠的指揮實踐機會,導致部分學生擁有較強的理論知識卻缺少實踐操作能力,無法將自身的知識缺陷充分掌握。另外,該專業(yè)在教學時也未能將觀摩著名合唱指揮家指揮視頻的機會提供給學生,以致于他們對合唱指揮的認識不足,指揮水平也得不到有效提升。
(三)教材內容不足
目前,盡管有很多針對合唱指揮的教學,然而卻缺少一定的經典教材,而能與當前音樂教育發(fā)展形勢相適應且能將合唱指揮教學目標充分體現(xiàn)的教材也嚴重不足。同時,該專業(yè)的教材內容缺乏新意,普遍都是采用雷同化的內容,這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合唱指揮教學與新時期課改要求的融合,也對創(chuàng)新式發(fā)展的實現(xiàn)造成了影響。另外,甚至還有部分教材內容不合理、不全面,所涉及的知識過度理論化、學術化,與學生學習需求并不符合。再加上知識體系不全面,大部分教材也是針對成人合唱指揮教學的,與學生年齡層次相符合的合唱指揮教學內容嚴重不足。
三、合唱指揮教學改革創(chuàng)新分析
(一)提高合唱指揮教學認識
現(xiàn)階段,大部分音樂專業(yè)學校所開設的音樂專業(yè)都是以聲樂、鋼琴和舞蹈為主,而專業(yè)骨干課中盡管也涉及了合唱指揮課程,但卻并未給予足夠的重視,大部分學生在就業(yè)時才對該課程的實用性有所明悟。再加上學生通常輕理論重技能,也就無法深入認識、高度重視該課程,學習積極性、主動性缺乏,進而影響學習效果。對此,音樂學校就應與國家教育部精神積極融合,不斷提高對合唱指揮課程的重視程度[2],以教學大綱要求為準則嚴格執(zhí)行,積極為學生提供能夠提高實踐能力的條件。同時,教師也應不斷提升學生對該課程重要性的認識、了解程度,確保學生所具備的綜合素養(yǎng)中包含唱、排和指揮等合唱指揮能力。
(二)創(chuàng)新合唱指揮教學理念
課堂學習中,學生是主體,各類教學活動也應以學生為中心開展。音樂學習在進行合唱指揮教學時,只有將學生主體地位、主體作用充分發(fā)揮體現(xiàn),才能使教學達成預期效果,學生的音樂素養(yǎng)才能有效提升。對此,教師應摒棄傳統(tǒng)教學理念,在教學時將學生作為中心、主體,樹立學生是課堂真正主體的教學理念,以開放性實踐教學替換傳統(tǒng)的“填鴨式”教學。同時,教師也可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合唱指揮社團進行合唱指揮活動或是前往社區(qū)、企業(yè)進行實踐鍛煉,以此使其合唱指揮實踐操作能力得到提升。
(三)改變合唱指揮教學方式
所謂教學活動,主要是指一種對話式的活動過程,而這種對話式精髓在合唱指揮教學體現(xiàn)較為明顯,如果教師能在合唱指揮教學活動中,加強對學生合唱指揮的藝術指導,讓二者相實現(xiàn)有機融合,使課堂變成音樂成為音樂熏陶的主陣地,有效促使音樂和學生情緒之間的一種契合,增加學生的學習能力,對音樂產生不同的情感。因此,教師在指揮合唱教學中,必須要重點加強對“指揮”和合唱的聯(lián)合教學,積極引導學生對其進行思考,從而更好地讓學生掌握音量、音色以及多聲部等環(huán)節(jié)的具體指揮方式。
比如,在為學生講授合唱指揮的教學內容時,教師可以在教學課堂中設計角色互換體現(xiàn)的環(huán)節(jié)。首先讓一小部分學生充當合唱隊員,剩下的學生則指揮不同樂章,在一輪活動下來后,讓學生進行角色互換體現(xiàn)其活動。
(四)豐富合唱指揮教學內容
教師在進行合唱指揮教學活動中必須要依托教材文本,其作為一種正式的和官方的合唱指揮資料,在形式和語言上存在著不接地氣的問題。所以,教師就必須要創(chuàng)新和完善教學內容,從當前合唱指揮教學的角度,其教材其淺顯易懂,將其合唱指揮中的技術內容及專業(yè)性術語簡單詮釋出來,當時現(xiàn)階段對教材的專業(yè)性術語解釋通常是非常復雜和冗長的,往往就是適得其反,將簡單的問題復雜化。所以,需要采用通俗易懂的語言來解釋合唱指揮中的專業(yè)性術語和關鍵性定義。傳統(tǒng)教材中的教學內容通常情況是以時間順序進行編排,在具體的合唱與指揮教學中,往往會因為排課的需要和實現(xiàn)需求,使其根本無法應用到教學中。因此,必須要打破傳統(tǒng)。從教學活動的實際需求出發(fā),對關聯(lián)性較強或者是相近的內容進行融合、串聯(lián)、滲透教學,使其教學形成一種多元形勢。應該努力的做到親民。由于傳統(tǒng)的合唱指揮教材作為一種官方的教材,在內容上相對比較呆板、缺乏通識性、娛樂性、趣味性,不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針對此,需要將其合唱指揮的趣事等一些學生常犯的錯誤融入到教材當中。
四、結語
現(xiàn)代音樂教學科目中的合唱指揮因活動自身存在了一定的復雜性,故而與傳統(tǒng)教學及其他科目的教學存在相應的差別。而新時期所提出的課改要求師生及相關研究者必須認識到合唱指揮教學存在的問題,并對現(xiàn)有合唱指揮教學體系進行改革、創(chuàng)新,促使合唱指揮教學與新時期課改要求相適應,以此才能推動合唱教學成效的提升。
參考文獻
[1]孫志福.音樂學《合唱指揮》課程教學改革創(chuàng)新及應用探索[J].才智,2017(23):143,145.
[2]陳俊.合唱與指揮教學教程改革探索——評《合唱與合唱指揮簡明教程》[J].中國教育學刊,2017(03):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