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聞編譯是國際新聞報道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國內受眾獲取國外新聞資訊的重要渠道。然而,隨著互聯(lián)網的發(fā)展,新聞信息流進入快餐時代,一些新聞報道過度求快、求新,往往導致新聞編譯流于機械性的直譯或斷章取義。本文根據尤金·A·奈達的功能對等理論對新聞編譯策略進行了分析,探討如何在忠實保留原文新聞六要素(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的起因、經過、結果)的基礎上,通過語篇重構突出重要信息,獲得良好的新聞傳播效果。
【關鍵詞】新聞編譯;功能對等;新聞要素;傳播效果
【中圖分類號】H315.9 【文獻標識碼】A
在當前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國內外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的交流合作日益加深,人們的眼界越來越寬廣,對于新聞資訊的需求已經不再限于本地、本國,而是希望“不出門而知天下事”。然而,因為語言差異、消息渠道等限制,國內受眾想要了解國外新聞,往往需要通過國內媒體對國外媒體的報道進行編譯——翻譯成本國語言并且編輯成適合國內受眾閱讀的內容。新聞編譯既是翻譯的過程,也是跨語言、跨國界、跨文化的信息轉換過程和新聞稿件的重新編輯過程。
一、新聞編譯的兩種亂象
信息時代媒體的繁榮使新聞資訊的來源更加豐富、報道平臺更加多元化、受眾覆蓋面更加廣泛,但也存在一些弊端。大量的新聞信息流涌入人們的閱讀終端,“快餐式”閱讀成為常態(tài),一條新聞消息往往僅能獲得讀者幾分鐘、甚至幾秒鐘的關注,新聞報道“流量為王”,質量下滑,再加上新聞采編人員的素質良莠不齊,催生了新聞編譯領域的兩種亂象:
(一)機械性直譯
要實現(xiàn)信息的有效傳播,在新聞編譯的過程中,內容翻譯、信息轉換和文本編輯缺一不可。一些媒體編輯為了“求快”“求量”,把新聞編譯簡化為機械化的流水線式翻譯操作,不考慮信息是否清晰,邏輯是否順暢,一條新聞逐字逐句從頭翻譯到尾,這樣的機械性直譯極有可能導致譯文枯燥無趣或生硬拗口、難以理解,不但不能有效傳遞原文信息,甚至會造成令人啼笑皆非的謬誤。例如,在英國《每日郵報》一篇關于中國千年肉身佛像的報道中有這樣一句話:
【例1】
Erik Bruijn,an Buddhism expert,led the study that determined the mummy was of Buddhist master Liuquan,who belonged to the Chinese Meditation School.
有譯者將“Chinese Meditation School”(中國禪宗)譯為“中國冥想學?!?,不聯(lián)系上下文的生硬直譯,導致譯文完全失去了原本的意義。
(二)斷章取義
在新聞編譯中,斷章取義與機械性直譯剛好相反,屬于“過度編輯”,即對原文進行過度刪改,不顧全篇新聞的事實和要點,只截取自己理解的部分或最醒目的部分進行報道,造成新聞歪曲失實。例如,以下新聞標題的編譯:
【例2】
原文:Mysterious beast dubbed “Ogopogo”or Canadas Loch Ness monster is“caught on camera
翻譯:加拿大驚現(xiàn)尼斯湖水怪
這樣的譯文讓人不禁感到疑惑,尼斯湖水怪不是在英國嗎,為何跑到加拿大去了?事實上,這篇文章報道的是加拿大傳說中的水怪“奧戈普戈”(Ogopogo)的疑似目擊事件。英國媒體的標題以本國水怪作比是為了貼近受眾,譯文將這些信息全部“省略”,只保留了最吸引眼球的“尼斯湖水怪”,難免令人一頭霧水。
二、功能對等理論與新聞編譯
根據美國語言學家尤金·A·奈達的翻譯理論,翻譯是在譯語中用最接近而又最自然的對等語再現(xiàn)源語的信息,這種對等不是完全的等同,而是只能達到“功能對等”或者說是“實際上的交際對等”,盡可能使目的語聽眾或讀者在理解和欣賞譯文時作出的反應,與原文聽眾或讀者作出的反應基本一致,或者至少能夠理解原文聽眾或讀者作出的反應。
功能對等不但是信息內容的對等,而且盡可能地要求形式對等,但是在以下幾種情況時應該對形式作出改變:(1)直譯會導致意義上的錯誤;(2)引入外來語形成語義空白,讀者有可能自己填入錯誤的意義;(3)形式對應引起嚴重的意義晦澀;(4)形式對應引起作者原意所沒有的歧義;(5)形式對應違反譯入語的語法或文體規(guī)范。顯然,在功能對等翻譯理論中,意義大于形式,譯文和原文可以在詞匯、句法、篇章、文體以及文化內涵等各個層面實現(xiàn)動態(tài)對等,忠實地再現(xiàn)原文的信息和交際效果。
上述理論在新聞編譯領域同樣適用,一篇合格的編譯文稿應該既準確再現(xiàn)原文的新聞事實,又能實現(xiàn)新聞報道的傳播效果。要達到這一目的,新聞編譯可以分為四個階段:(1)對原文進行分析,提煉出新聞的事實主體,即通常所說的新聞六要素: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的起因、經過、結果;(2)圍繞新聞要素篩選素材,確定文章結構,寫作風格,突出重點或看點;(3)進行編譯,兼顧語言和文化的轉換;(4)修改潤色,確定標題。
當然,以上四個階段的順序并不是絕對的,新聞編譯實際上是一個在腦中不斷分析、轉換、重組、檢驗的循環(huán)過程,直到確定最優(yōu)方案,新聞要素的提煉和翻譯轉換過程,決定了譯文能否和原文信息對等,而譯文的語篇結構和標題質量則決定了新聞報道的可讀性和傳播力。
三、新聞編譯策略淺析
(一)信息對等——新聞要素提煉和轉換
如果一篇外文稿件的新聞要素清晰明確,不包含國內受眾所不熟悉的文化內涵,直譯當然是最省時省力的方法,然而,在很多情況下,因為語言形成的歷史、文化和社會背景的差異,僅靠詞匯層面上的對等進行翻譯,原文的意義往往無法表達清楚,這就需要對這些信息進行進一步處理,實現(xiàn)語義層面上的轉換,以方便國內受眾閱讀和理解。例如:
1.增譯或加注
【例3】Legend hunter reports two more Ogopogo sightings.
有些時候,音譯或直譯不能展示詞語背后所蘊含的文化內涵,造成語義的空白,這時候就需要譯者根據前后文的意思甚至查閱資料,確定原文讀者的聯(lián)想和反應,通過增譯或注釋將文化內涵補充進去。所以,例文中的“Ogopogo”可譯成“加拿大傳奇水怪奧古普古”,向國內受眾說明“奧古普古”的“身份”和意義。當然,像【例2】中的英國媒體一樣在本族文化中找到一個類似的事物用以類比,將其譯為 “加拿大版尼斯水怪”,能夠更完美地實現(xiàn)受眾反應的對等,但是這種文化上的巧合可遇而不可求,不能適用于所有情況。
2.一詞多“譯”
【例4】Images taken by tornado hunter Greg Johnson,48,show the most dramatic moments in the 2013 tornado El Reno in Oklahoma.
【例5】Treasure hunters doubt FBIs word on dig for Civil War gold.
為了實現(xiàn)語義的對等,即使是同一個詞,在不同的語境中也要聯(lián)系上下文進行不同的轉換處理,【例3】【例4】【例5】中都有“hunter”一詞,其語義也都是“追尋某物的人”,但是,因為搭配的名詞不同,為了表述得自然順暢,這三個詞組應分別譯為“傳奇愛好者”“追風者”和“尋寶者”。
3.省譯
【例6】Good Samaritan driver revives squirrel after car scare.
例句中的“Good Samaritan”直意為“好撒瑪利亞人”,源自基督教文化的一則寓言故事,指不顧教派隔閡善意幫助他人的人,后演變?yōu)閷V负眯娜说目陬^語。對于很多國內受眾來說,“撒瑪利亞人”是個陌生的詞,如果用注釋或者補充說明進行解釋會導致句子太過冗長復雜,不符合中文的表達習慣,也并不能像原文讀者一樣引起文化共鳴,所以不如省略為“好心人”,更加簡單明了。
此外,在新聞要素的編譯過程中還應注意新聞報道行文習慣的差異。例如,中文報道一般在文章開頭點名事件發(fā)生的具體日期,但是英文報道常常是在敘事過程中透露時間,并且不寫明具體日期,而是用“l(fā)ast Saturday”“overnight”等以發(fā)稿時間為參照的詞語指代,譯者須按照本國受眾的閱讀習慣對這些信息進行提煉、轉換。
(二)傳播力對等——語篇重構
在確保新聞事實無誤后,新聞編譯成功與否的衡量單位進入下一個層級——語篇。對于語篇結構的設計,實際上是先于詞句翻譯的,但是,在翻譯的過程中還有可能不斷地調整,以期達到最佳傳播效果。語篇重構主要著重于以下三個方面:
1.邏輯順序調整
語篇的邏輯順序通順合理,才能有效傳達信息。母語不同的人在邏輯思維方式方面也會有所不同,導致不同語言媒體的新聞報道在邏輯習慣方面存在差異。例如,中文媒體一般先綜述再分析,英文媒體則傾向于先突出細節(jié)再歸納總結。所以,在調整語篇結構的過程中,要把握好邏輯順序的轉換,可以按照國內受眾閱讀習慣先因后果娓娓道來,也可以先突出重點吸引關注,再抽絲剝繭追溯前因,但不管采取哪種敘事方式,都應確保邏輯結構脈絡清晰。
2.內容的增刪
對于基本新聞要素的邏輯脈絡之外的內容,可以根據所要達到的效果進行增加或刪減。增加的內容應該是基于可靠信息源的準確新聞事實,而刪減則不應影響到新聞事實的傳播,避免斷章取義。增加內容的情況可能包括,對于文化內涵比較深的新聞要素附以背景知識介紹,對于典型事件增加以往的案例盤點,甚至補充第一手的采訪信息。需要刪減的內容可能包括過于冗雜的細節(jié)描述、過多的不必要的評論,或者在延續(xù)性的報道中反復出現(xiàn)的已經眾所周知的信息??傊?,要確保新聞語篇既完整又簡潔。
3.標題和“看點”
新聞編譯的一個主要目的是將新聞事實傳播出去,吸引足夠的受眾關注,即實現(xiàn)與原文在傳播力上的對等,這就可能需要對新聞標題和語篇結構進行再加工。新聞標題點明事實,突出“看點”,新聞語篇結構也可相應調整,把“看點”放在合理的位置。這種調整在各類排行榜單的報道中最為明顯。例如,印度媒體的這篇報道:
【例7】Mumbai among top 100 most innovative cities in the world; Tokyo tops list
顯然對于這樣的榜單,除了高居榜首的城市,各國媒體首要關注的都是本國城市的排行,在新聞標題和內容都有所側重,在新聞編譯時就要對這些信息進行相應的重新調整,既可以將本國的“看點”放在標題和全文的開頭吸引眼球,也可以在標題上賣個關子:你身邊有哪些城市上榜?然后將相關城市的介紹放在文章的最后吸引讀者讀完全文??傊侣剺祟}和語篇結構相輔相成,共同服務于新聞的傳播效果。
四、結語
新聞編譯沒有唯一的最佳策略,而是一個不斷探索、盡可能貼近原文、達到最佳傳播效果的過程,這個過程既需要去偽存真的求實精神,也需要靈活機變的創(chuàng)作能力。譯者應該既不放過一個詞、一句話的翻譯謬誤,又能夠放寬思路,把握全局,在從詞匯到語篇的各個層面達到語義或表達效果的自然對等。
參考文獻:
[1]Christiane Nord(德).張美芳,王克非譯.譯有所為——功能翻譯理論闡釋[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5:10.
[2]劉慶元.語篇與翻譯[M].長沙:中南大學出版社,2005:6.
[3]奈達(Nida E.A.),泰伯(Taber C.R.).翻譯理論與實踐[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4:7.
[4]葉子南.高級英漢翻譯理論與實踐[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1:10.
[5]郭建中.當代美國翻譯理論[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4.
作者簡介:閆宇(1985-),女,滿族,黑龍江哈爾濱人,對外經濟貿易大學英語學院在職人員高級課程研修班學員,研究方向: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