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代藝術的劃分目前尚未確定一個最為準確的標準,不過,我們可以看到的是,當代藝術的種類、方式、特點越來越豐富、大膽。有學者認為,藝術從沒像今天這樣,集中展示了人類本身無限自我超越的能力和潛能,顯示著人類文化發(fā)展的無窮可能性及冒險性。還有學者認為,當代藝術是“丑”是“毛骨悚然”是“無病呻吟”?;赜^藝術史,從現(xiàn)代主義開始,藝術形式發(fā)生了重大轉折,藝術家們更希望通過藝術表達自己內心的感受,表現(xiàn)當下生活的轉瞬即逝。那么,我們如何更好地欣賞和理解當代藝術,是當代美學一個永爭不休的話題。對此作出一定的反思和總結,具有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當代藝術;反叛;轉瞬即逝;美學
【中圖分類號】J05 【文獻標識碼】A
二戰(zhàn)以后,藝術之都逐漸從法國巴黎逐漸過渡轉向到美國的紐約,歐洲藝術家們也形成了一大批美國式的,自由的、反叛的、個性張揚的藝術形式及藝術作品層出不窮。它們最大限度地顛覆了傳統(tǒng)藝術,傳統(tǒng)造型藝術以相似度作為最大的評判標準,當畫家不再畫畫,雕塑家不再做雕塑而是玩裝置,我們怎么客觀理性地去看待。但當代藝術失去了評判標準,失去了一個標桿,它們的美與丑到現(xiàn)在也是一個非常具有爭議的話題。如何正確客觀地認識理解這些藝術作品是我們今天需要更加深刻思考的問題。
一、當代藝術的特征
當代藝術的時間范疇到現(xiàn)在仍然模糊不清,在內涵上也無一定論。王端廷于2012年寫過一篇《什么是中國當代藝術?》,文中寫到:“但在藝術史上,無論是西方還是中國,‘當代藝術(Contemporary Art)這一概念的使用都與歷史分期沒有關聯(lián)?!币簿褪钦f,作為時間界限,當代藝術與當代歷史的劃分并不相同。目前有這樣幾種劃分,朱利安·斯托拉布拉斯指出這樣一個時間節(jié)點——1989年。蘇聯(lián)解體、柏林墻倒塌以及東西方冷戰(zhàn)結束,全球化正是1989年之后世界文化和藝術背景底色。2014年藝術評論家張清源寫過一篇《怎樣區(qū)別現(xiàn)代藝術與當代藝術》,文中寫到:“那么,我們該如何界定什么是當代藝術呢?首先要知道,當代藝術新篇章以經濟全球化為背景,當代藝術不僅僅是藝術語言上的更新,更是價值取向上的巨變。作為世界歷史的分水嶺,1989年前后的全球文化有著完全不同的性質。經濟全球化不僅打破了各國意識形態(tài)之間的壁壘,也摧毀了各民族文化之間的屏障,使得當代藝術變成了一個‘去民族化或‘超民族主義的舞臺,并且朝著‘同質化的方向發(fā)展?!?/p>
而另有學者認為,二戰(zhàn)結束后的1945年作為一個時間分水嶺,標志著當代藝術的開始;還有一個說法認為,“當代藝術”是必須加雙引號的,并不指時代意義,是指是美國式的“裝置藝術”“觀念藝術”“行為藝術”“影像藝術”他們不再畫畫不再做雕塑,而是做裝置,玩觀念。在全球化大背景下人類經濟、政治、文化都在不斷地交融,不同領域的藝術家,如文學家、音樂家、建筑師、視覺藝術家愛都集中到一起,他們開始思考藝術與人之間的關系,這是一群質疑一切,反叛藝術的年輕人,反映出一個懷疑主義的、否定一切的、精神虛無的一種生活狀態(tài)。他們徹底取消了形式美,不再再現(xiàn)生活中的美,他們把藝術變成了“什么都行的”反藝術。造型藝術一直以來是以是否逼真作為衡量技藝水平的一個工具,而當代藝術卻打破了這個準則,打破了是好事啊,可以讓人重新思考,重新建立,但事實是,目前仍然無法制定一個新的評判準則,或者說他們并不需要這樣一個準則。阿瑟·丹托說:“當代藝術與其說是當代的藝術或‘當下時刻的藝術不如說是‘宏大敘事終結之后的藝術;與其說是一種‘制作藝術風格,不如說是一種‘利用風格的風格?!敝苡嬑湎壬J為,當代藝術跨出了它本有的界限,其中有五個不同層面的跨界,分別是不同門類藝術之間的跨界、不同風格的跨界、美丑的跨界、雅俗之間的跨界、藝術與非藝術之間的跨界。媚俗藝術便是現(xiàn)代性最典型的產品之一。歷史地看,媚俗藝術的出現(xiàn)和發(fā)展壯大是另外一種現(xiàn)代性侵入藝術領域的結果,這就是資本主義的技術與商業(yè)利潤。它代表即時性原則的勝利——即時獲得,即使見效,瞬間美。我們可以看到的是,當代藝術越來越年輕,他們更多的是鮮明地表現(xiàn)出自己的內心深處的情感,他們創(chuàng)作的題材、方式、工具越來越自由,越來越大膽。因此,當代性特征我們可以大致總結一下。其一,普世性。“藝術”已經不需要藝術家去創(chuàng)作了,人人都是藝術家,藝術創(chuàng)作也不需要特殊的創(chuàng)作技巧和方法,甚至是它不必再是某一樣物品了。從杜尚開始就創(chuàng)造出了“什么都可以是藝術?!逼涠粘P?。藝術就是日常生活,藝術與大眾生活已沒有界限,可以相互等同,日常生活中的東西皆可成為藝術。其三,世俗性。藝術作品越來越低級審美趣味,甚至變成資本和商業(yè)的利用品。
二、備受爭議
法國哲學家鮑德里亞認為,藝術正在遭遇空前的危機,其中最大的危機是藝術家身份的問題——藝術家不想做自己,想做別人;不做圖像,而是做符號;不做藝術,而做觀念。他認為當代盡欺騙了我們,當代藝術的全部欺騙性就是:公開宣稱自己的無價值和無意義。無價值——真正的無價值是對意義的勝利挑戰(zhàn),是對意義的消解,是意義消失的藝術。國內批判當代藝術聲音最響的應屬黃河清先生,在他新改版的書《“當代藝術”:世紀騙術》(《藝術的陰謀》)中,首先他直言不諱地將書名改成“騙術“一詞更犀利表達出他對當代藝術的批判,他認為“當代藝術”是被操控的,只有“三M黨”(Market—Museum—Media)有權指認誰可以是藝術家,什么東西可以是藝術品。盡管當代藝術家確實在藝術形式、方法、媒介等方面進行了空前的變革,打破了傳統(tǒng),創(chuàng)立了很多藝術形式,卻未曾尋找一個評判的標準,僅僅追尋“新”“異”,而新、異的東西不一定都是好的,因此,很多藝術家也為此作出各種個樣的嘗試,很多行為令人發(fā)指。1961年,意大利藝術家皮耶羅·曼佐尼將自己的大便裝到90個罐頭里密封,創(chuàng)作出90罐“藝術家之屎”。2007年,編號18號的“藝術家之屎”在意大利米蘭的蘇富比拍賣會上拍出12.4萬歐元,約合當時人民幣150多萬。2014年7月,英國藝術家翠西·艾敏的作品《我的床》拍賣成交了220萬英鎊。這件作品是藝術家和各種男性生活后留下的痕跡——被褥凌亂,床上有酒瓶、內褲、安全套等物品,整件作品展示的是凌亂不堪的生活。
另外,一方聲音認為,當代藝術的使命就是要突破傳統(tǒng)藝術的各種形式、規(guī)則和技巧的限制,藝術創(chuàng)作徹底改變傳統(tǒng)藝術的“模仿性”及形式的框架,從而體現(xiàn)出的是藝術家長期以來對世界和生命的體會。因此,當代藝術作品往往不滿足于可見的、有形的的空間形式和可見顏色的差異,更不能容忍將藝術歸結為“審美或品味的對象”,而是把它們僅僅作為表現(xiàn)的手段,在形象和抽象的圖像之間,反復選擇和拿捏較好的可能性,突出顯示藝術家生命中不斷變化、充滿激情和欲望的無底內心世界的神秘結構及其難以捉摸的創(chuàng)新動向。作者認為,正是多元性和不確定性引領著藝術走向繁榮。而當代藝術的發(fā)展也正是需要這樣足夠自由,開放的環(huán)境而賴以生存。
三、結語
盡管備受爭議,但我們也不得不承認藝術是需要發(fā)展的,需要鮮活生命力的,需要打破傳統(tǒng),從傳統(tǒng)的限制之中走出來,有“破”就要有“立”,但這種標桿實在太難立起來,藝術本就是感性的,精神層面的事物,本就沒有具體的、量化的評判標準,這必將是一條漫長的道路,這條路必須走下去。可是,在走出來的途中,由于藝術家們的過于盲目,從而確迷失了自己,我們究竟追求的是什么?我們是可以追尋無限的可能性,我們可以求新立異,我們也可以給予最大限度的自由空間,只是我們不能沒有了底線,不能惡意破壞。當代藝術之路還很漫長,鮑德里亞曾說過:“藝術沒有死,因為不再有藝術;藝術死了,因為有太多的藝術?!碑斎贿€是鼓勵藝術的不斷創(chuàng)新和進步,但至少是有一定的底線,必竟跳出藝術這個界限,又何談藝術呢?
參考文獻:
[l][法]朱利安·斯托拉布拉斯,王瑞廷,譯.走近當代藝術[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5(8).
[2][美]阿瑟·C.丹托,王春辰,譯.藝術終結之后[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7.
[3][美]馬泰·卡林內斯庫,顧愛彬,李瑞華,譯.現(xiàn)代性的五幅面孔[M].南京:譯林出版社,2015.
[4]萬書元,異性癥與異裝癖:當代藝術的身份危機——鮑德里亞對當代藝術的診斷與批判[J].同濟大學學報,2014(12).
[5][法]鮑德里亞,萬書元,譯.藝術的陰謀[J].藝苑,2014(6).
[6]高宣揚.畢加索與當代藝術[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11).
[7]周計武.破框而出——當代藝術的挑戰(zhàn)與藝術話語的重構[J].當代文壇,2018(2).
作者簡介:吳笈(1994-),女,陜西安康人,碩士,陜西師范大學,研究方向:學科教學(美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