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森
【摘要】傳統(tǒng)史學界在探討中國與外來文化的相互關系時,主要是通過政治、經濟和軍事行動,但是對商業(yè)活動的討論,雖然不乏其文,但焦點多放在區(qū)域性貿易,對跨文化的遠程貿易商隊所產生的影響則鮮少論及;然而貿易商隊足跡遍及東、西方,商業(yè)活動所涵蓋地區(qū)廣泛,貨品流通上自皇室貴族,下至士大夫乃至一般百姓階層,階級互動較為全面,所以影響所及地區(qū)的社會文化超過外交及戰(zhàn)爭兩種傳播方式。尤其在六至八世紀間,隨著交通條件的進一步便利,東、西方之間的文化交流達到一個空前繁榮的境界,外國商人從四面八方涌入,充斥在中國各地,而此時期的外國商人又以粟特人為主[1]。
【關鍵詞】唐代;絲綢之路;粟特商人
【中圖分類號】K103 【文獻標識碼】A
因為粟特人的商業(yè)活動以跨國族的貿易為主,所以從粟特族在此地所進行的商業(yè)活動及所帶來的影響,可以重新思考粟特民族及國際貿易在東、西文化交流中所扮演的角色及其地位;其次經由吐魯番出土文書,了解粟特族商業(yè)活動帶給吐魯番的文化現象,繼而與傳統(tǒng)史料相互對照,擴大討論粟特民族商業(yè)活動與中國的影響互動。
今日中國政府推行“一帶一路”之政策,目標是聯系亞、歐、非三洲,促進跨國、跨洲之間的合作與交流,其規(guī)模之宏大,眼界之開闊,牽涉之廣泛,均遠超過部分學者眼中經由許多“偶然”而形成的古代絲綢之路。隨著科技及其他方面的快速發(fā)展,“一帶一路”政策擁有著美好的前景。如果要想讓今日的“一帶一路”真正成為一條繁榮的紐帶,我們必須借鑒古絲綢之路成功的原因。唐朝政府在政策與制度上的規(guī)劃,唐代本土商人與胡商的競爭與合作,都可能有供今日中國參考之處。
一、粟特人與粟特地
“商胡”,又稱“胡商”,是指古代從中亞(西域)來到中原地區(qū)經商的胡人。在這類商人中,對唐代絲綢之路發(fā)展貢獻最卓越的是粟特。粟特是Sogdian的音譯,粟特人為伊朗人種的中亞古族,近現代學者曾認為粟特人等同于魏晉至唐史書西域傳中常見的 “昭武九姓” 或 “九姓胡”。但隨著越來越多的西域考古文獻和器物的出土,當代學者普遍認為,今日所稱魏晉至唐來華的“粟特人”,實際上主要是由中亞月氏人和粟特人兩種人所構成,“九姓胡”中并不僅僅有粟特人,而粟特人也有非屬“昭武九姓”的其他姓氏與族群[2]。
粟特人原本生活在中亞以澤拉善夫河為中心的錫爾河與阿姆河之間的流域,通常又稱為河中地區(qū),統(tǒng)稱索格底亞那(Sogdiana),漢文文獻中最早對該地區(qū)的稱呼為康居,屬今日烏茲別克斯坦,部分在吉爾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即現在的撒馬爾罕地區(qū)[3]。唐代時期,粟特商人活動十分頻繁,控制著東西方之間的貿易往來。他們交換或引進的商品可以分為很多種類,包括動物、植物、礦物、食物等。隨著商業(yè)貿易的發(fā)展以及由此促進的文化交流以及宗教傳播,構筑了連接東西方的橋梁。
二、粟特人與唐帝國的文化交流
粟特商人在唐帝國的貿易和文化活動,很大程度上形塑了唐帝國的文化面貌。粟特人借由經商與唐帝國在政治、經濟、宗教上均取建立了緊密聯系。比如,祆教的傳播也與粟特族在中原的商業(yè)活動息息相關。這些文化現象說明了粟特族及國際貿易在東西文化交流中所扮演的角色、地位及作用。下面分幾點來分別表述。
(一)文化交流
粟特人帶來了受到中原人民追捧的物質和生活方式,甚至使得當時的中國在一定程度上“胡化”,不同階層、地位的人的穿著、藝術品味都受到了影響。向達先生的《唐代長安與西域文明》一書,以大量詳細的例證向我們展示了唐代長安地區(qū)在藝術文化生活各領域所受到的中亞文明的影響,其中很大一部分就來自粟特文明。
1.服飾
《新唐書·車服志》中所記載的“宮人從駕,皆胡帽乘馬,海內效之”,反映了當時唐朝已經全面接受了胡服,使其遍布宮廷和民間[4]。
2.樂舞
著名詩人王健的《涼州行》中“城頭山雞鳴角角,洛陽家家學胡樂”反映了胡樂當時在中原的流行度。唐朝《十部樂》中詳細記載了兩部屬于胡人的音樂:《康國樂》以及《安國樂》。這兩部樂曲是昭武九姓其中兩姓的作品。除此以外,唐朝許多樂器都來自于西域,包括今天我們十分熟悉的古典樂器琵琶。在舞蹈方面胡人也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當時都城長安流行的舞蹈胡騰舞就很好地證實了這一說法[5]。
(二)宗教交流
粟特人在進行商品交易的過程中也將三類不同的宗教帶進了中國,包括摩尼教、景教、祆教(瑣羅亞斯德教)[6]。
1.摩尼教
源于古代波斯,后由于被認為是邪教而促使其教徒們逃至中亞避難。處在中亞的粟特商人將這種新的宗教隨后傳播到中原,但不久后因被標為異教而阻止中國人參與。
2.祆教
也源于古代波斯,當穆斯林占領波斯后,大量教徒逃至粟特人所在的區(qū)域。又因當時已粟特人與唐朝建立了良好的關系,祆教在唐朝擁有一定的威信。唐朝的祆祠足以證明唐對外來宗教的包容性;這種對外來信仰的尊重也是為了與其他國家建立融洽的關系,以此推動商業(yè)或其他方面的友好交流。(參榮新江)
3.景教(聶斯脫里派)
源于古羅馬,是基督教的一個分支。在被標為異教后其教徒們先逃到波斯后轉入粟特人的區(qū)域。西安碑林中保存的“大秦景教流行碑”講述了唐太宗貞觀年間,一位從來自于古波斯的傳教士沿著河西走廊來到了當時繁華的長安(今西安)。當唐太宗批準了景教的傳播后,這位波斯傳教士將此碑建立于大秦寺的寺院中;碑上記載的內容包括景教經典“尊經”翻譯成中文的版本以及儒道教、中國史書的典故。
絲綢之路向我們展現了一個事實:今天的中國文化正是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和其他文明交流融合所形成的,這也恰恰展示了絲綢之路的重要意義,也幫助當今社會的人們了解到粟特商人在其中起到的不可忽略的作用。
(三)跨族群通婚
馬舟在其論文中曾這樣寫到:“大唐帝國的李氏皇族無論在母系或是父系上與北方少數民族有著割舍不斷的親緣關系,對胡族與漢族文化都能兼收并蓄。這種彌漫著異于華夏正統(tǒng)的胡風也吸引著粟特人大量入華,民族部落遷徙見于文獻記載的并不少見[7]?!背跗?,由于粟特人是以家庭為單位進入中原地區(qū),婚姻關系多為內部通婚。然而,隨著時間的延續(xù),粟特人的逐漸漢化間接導致了胡漢之間通婚。
三、粟特商人與唐帝國的物質交流
作為在唐代頗有影響力的商人,粟特人向唐朝引進了多種物品,而部分物品對塑造中國文化的影響力持續(xù)至今。粟特人最初通過進貢與唐王朝建立聯系,隨著其經濟活動的發(fā)展和影響力的增強,不少粟特人比如安祿山,受到唐王朝統(tǒng)治者的信賴。但粟特人的商業(yè)貿易活動是本節(jié)研究的重點。
(一)進貢
唐朝盛行的經濟交流方式之一為進貢,粟特將大量西域當地特產引入中原,不僅與大唐王朝建立了友好的關系,也同時對中原后期文化與宗教發(fā)展產生了不可忽略的影響。
1.動物類
粟特商人輸入中原的動物主要包括獅子、豹、犬、波斯貓、馬等。如果說蠶是通過古絲綢之路去往西方,那么沿著同一條古絲綢之路來到東方的就是獅子了。獅子從中亞傳入中國后,慢慢衍變?yōu)榱宋覀兘裉焖姷降氖{。為了讓貧民百姓產生敬畏心理,宮廷將石獅子屹立在建筑前以表威嚴??脊艑W家在唐代的帝王陵墓中挖掘出的石獅更足以證明獅子對當時皇室的重要性。獅子隨后進入了民間,并成為了今天國人引以為傲的民間藝術“舞獅”[8]。
2.植物類
粟特商人也同時將各式各樣的植物帶到了中原。在玄奘的著作《大唐西域記》中,他提到了中原的颯秣建國(今稱康國)“土地沃壤,稼穡備植,林樹蓊郁,花果滋茂”[9]。今天家喻戶曉的黃桃就是當時康國常向中原進貢的一種水果[10]。
3.礦物類
波斯是古時盛產“金,銀,鍮石”的地方。根據史料記載,米國進貢的鍮石很大可能是來自波斯的。西域的瑪瑙也是唐代達官顯貴夢寐以求的的寶物,而康國進貢的精致瑪瑙物品恰好為他們提供了這一平臺[11]。經營奢侈品的好處有很多;由于奢侈品占地空間小,便于大量隨身攜帶。此外,其高昂的利潤也是粟特商人首選奢侈品的理由。
4.食物類
粟特商人常向唐朝進貢的物品包括各類珍寶和葡萄酒。自古以來,粟特商人來自的區(qū)域就是盛產葡萄的地方。葡萄酒由此傳入了中國,先至宮廷后至民間。例如,今天婦孺皆知的《涼州詞》中“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不僅體現了葡萄酒的家喻戶曉,也說明了其貴重的性質[12]。一種叫做“胡餅”的食物也傳入了中國,成為了今天的“燒餅”。
(二)貿易
1.粟特人的特殊性
雖然粟特人在商業(yè)方面展示的天賦和發(fā)揮的溝通連接作用一直備受矚目,是政治因素迫使粟特人成為了商人。然而,伴隨著穩(wěn)定格局的到來,粟特人也漸漸享受了作為商人的多種益處。
粟特被稱之為“為饑餓而奔走”的民族。不管路途多么艱辛、遙遠,為了賺取商業(yè)貿易所帶來的利益,粟特商人甘愿跑到世界盡頭。正如《新唐書·康國傳》“所記載,粟特人“善商賈,好利,丈夫年二十,去旁國,利所在無不至?!比欢谇把灾刑岬降恼我约拔幕蛩夭⒉荒芡耆忉屗谔厝嗽诮z綢之路上起到重大作用的原因。
從語言上來說,粟特人操印歐語系伊朗語族中的東伊朗語的一支即粟特語,其文字則使用阿拉美文的一種變體。由于粟特人需要依靠不同的勢力,學習語言使得他們有可被利用之處。除了單純地進行商品交換,粟特人精通多種語言的能力也間接幫助了絲綢之路上和多種多樣的人交流[13]。
唐朝時期政府設立了翻譯官,當時被稱之為“譯語人”[14]。設置這個職位的目的是希望把粟特人作為中介來連接唐朝與周邊國家,以更好地推動互相之間的交流。這些粟特人除了粟特語外,也同時嫻熟地掌握了漢語甚至其他外語。當他們受到足夠的信任并獲得一定政治地位后,可以更好地進行商業(yè)貿易。
然而,在早期時,學習多種語言的最終目的是為了生存。粟特人居住的地區(qū)處在古代印度、伊朗、中國和希臘、羅馬等中西方文明交匯的十字路口上。在公元前6~4世紀,粟特所在地屬于波斯帝國,因此,粟特人會說波斯語。隨后,在希臘擴張的時期,粟特人也又被迫學會了希臘語[15]。當西方帝國通知階段告終,北方游牧民族,西亞/中亞王朝。唐朝開始了對粟特地區(qū)的占據,也使得他們學會了漢語?!缎绿茣た祰鴤鳌吩绱擞涊d粟特人:“深目、高鼻、嗜酒、好歌舞于道,生兒以石蜜啖之,置膠于掌,欲長而甘言,持錢如膠之粘物,習善商賈,爭分銖之利?!薄吧鷥阂允坂⒅媚z于掌,欲長而甘言,持錢如膠之粘物”是指當粟特人的孩子剛出生時,父母會在孩子嘴上放一塊石蜜,希望他長大后能說會道;父母又同時會給他拿一塊膠,希望他長大后能像膠一樣緊緊地黏住錢財。這都反映了粟特人的重商傳統(tǒng)及其在家庭教育中的體現。
2.貿易物品
提到重要的交易物品,就不得不提到駱駝在運輸貨物中起到的作用。在唐代以前,駱駝基本都在中亞范圍之內活動。然而在唐代時期,粟特人將駱駝帶入了中原。在陜西唐昭陵陪葬墓地出土的唐三彩胡人騎駝俑是粟特商人引入駱駝的有力證據。駱駝在沙漠中頑強的生存能力也能讓中國更主動地向西方引入獨有中國文化的物品,包括絲綢,茶葉,瓷器等物件[16]。另一樣貿易物品則是馬。中亞作為馬匹的產地,一直是唐帝國重點關注的軍事戰(zhàn)略資源之一。其中,西安碑林中的昭陵六駿為六塊駿馬的青石浮雕石刻,這六匹駿馬都是唐太宗在戰(zhàn)場時騎過的,這證實了馬在唐朝的大量需求及馬匹的重要性。
3.粟特商人與漢族商人
其實,除了粟特商人之外,我們也不能忘記漢族商人在這一文化交流過程中發(fā)揮的重要作用。商業(yè)貿易是一個彼此交易的過程;缺失了任何一方都不可能成功。除了之前所提到的粟特人在經商方面的能力,漢族商人所保持的良好心態(tài)也是不可缺失的。絲綢之路文明之所以能達到如此繁榮的高度是兩方彼此交流的積極結果。
4.唐帝國的制度規(guī)劃及因應措施
如果說,漢魏時期是粟特胡人進入中國的發(fā)軔期,那么隋唐時代則是他們入華和在華發(fā)展的黃金期。粟特人之所以能發(fā)揮如此重要的作用也離不開唐王朝的包容精神。眾所周知,絲綢之路在唐朝進入了了繁榮鼎盛時期,其原因在于唐朝對粟特商人實施了大量開放政策。隋唐時期,宮廷中出現了不少擔任宿衛(wèi)、儀仗之職的胡人。在一些墓志、正史材料中,我們還可以發(fā)現有些胡人在唐朝擔起了中央禁衛(wèi)軍一職。唐朝宮廷中大量胡人的存在,是唐朝政權與粟特胡人積極互動的結果,既反映了大唐統(tǒng)一帝國的包容性和開放性,也反映了粟特胡人同時期不同于其他外來入華民族的特殊性。
沿著絲綢之路進入中國的粟特胡人,在絲路沿線諸多重要城鎮(zhèn)停留、定居,建立起一些胡人聚落。其中,作為大唐都城的長安,是入華胡人最為集中的地方,這里不僅有入仕宮廷的胡兵胡將、歌舞樂人,還有傳教布道的胡僧以及諸多興販貿易的商胡。生活在長安的粟特胡人,主要聚居在長安的東、西二市周邊諸坊,形成了不同于敦煌、吐魯番等地粟特聚落的長安胡人聚居區(qū),其具體標志就是位于聚居區(qū)中的粟特胡人的信仰中心——祆祠??疾扉L安的粟特胡人聚居區(qū)的發(fā)展和變遷,也是在考察粟特胡人逐漸融入中國社會的歷程。
唐朝對于交通和貿易管理有著系統(tǒng)的制度規(guī)定,外國商人的隨意往來是不被允許的,需要獲得一種通關憑證,當時官方名稱為“過所”或“公驗”。這個類似于護照的證件不僅沒有成為粟特商人在中原進行商業(yè)活動的阻礙,反而為他們提供了方便。在唐之前,政府主要還是依靠薩保來統(tǒng)治源源不斷進入中國的粟特人。當到了唐朝,粟特人的聚落已經被編入州縣鄉(xiāng)里的體制,他們已經被納入“編戶齊民”的體制,被視為帝國的百姓了。
四、結語
粟特商人對絲綢之路的發(fā)展作出了不可替代的突出貢獻。他們給唐代中原帶來的文化、宗教、物質以及其他方面的貢獻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今天中國的面貌。同時,通過粟特商人,我們也能了解到絲綢之路在唐朝到達巔峰的主要原因。除了粟特商人發(fā)揮的具體作用,唐代政府極為開闊的眼界和大局觀念也推動了絲綢之路上的物質與文化交流。古代絲綢之路之所以是一項惠澤歐亞大陸的重要工程,最重要的因素來源于在這條路上各國的人互通有無,也借著這樣的交流相互影響。近年來,中國政府延續(xù)歷史上曾輝煌燦爛的絲綢之路,以大國的身份開啟了“一帶一路”的政策?!耙粠б宦贰钡慕K極目的在于正是在于連接沿線國家,打造政治互信、經濟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命運與責任共同體。雖然今天的我們有著更為發(fā)達的技術條件來推動新絲綢之路經濟帶,但回顧歷史,我們也要主動思考和繼承祖先在千年前經營這一人類文明史上的偉大創(chuàng)舉時所展現的智慧和包容心態(tài),惟有如此,“一帶一路”的順利發(fā)展才能從愿景成為現實。
參考文獻:
[1]陳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論稿[M].上海:三聯書店,2009.
[2[向達.唐代長安與西域文明[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
[3]榮新江.中古中國與外來文明[M].上海:三聯書店,2001.
[4]榮新江,羅豐主編.粟特人在中國:考古發(fā)現與出土文獻的新印證[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6.
[5]芮樂偉·韓森,張湛.絲綢之路新史[M].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5.
[6]榮新江.絲綢之路與東西文化交流[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
[7]榮新江.中古中國與粟特文明[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4.
[8]魏義天,王睿.粟特商人史[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9]《法國漢學》叢書編輯委員會編.粟特人在中國[M].北京:中華書局,2005.
[10]姜伯勤.敦煌吐魯番文書與絲綢之路[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4.
[11](唐)玄奘,辯機撰,季羨林點校.大唐西域記[M].北京:中華書局,2014(用點校本).
[12]許嘉璐,安平秋編.舊唐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5.
[13]許序雅.唐代絲綢之路與中亞歷史地理研究[M].西安:西北大學出版社,2000.
[14]榮新江,張志清.從撒馬爾干到長安一一粟特人在中國的文化遺跡[M].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4.
[15]Susan Whitfield,“The Merchants Tale”in Life along the Silk Road[M].Oakland: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2015.
[16]David J.Danelo,“The Field Researchers Handbook”[M]. Washington D.C.:Georgetown University Press,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