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讀鄧光華老師的案例,筆者不禁想為鄧老師的“教育自信”點贊。鄧老師的案例從“案例背景”“案例描述”“案例分析”3個方面進行表述,主題鮮明、版塊清晰、結(jié)構完整、文筆流暢、策略巧妙、效果明顯、剖析準確。
作為一名副班主任和一線體育教師,她利用自己的教育智慧,喚醒學生的自信,讓學生立于籃球活動中央,保持學生時時刻刻在場,與學生結(jié)伴討論、學習、訓練、挑戰(zhàn)與拼搏。師生共同演繹的教育故事,事件實實在在,激情關注感人,訓練效果明顯,體現(xiàn)了現(xiàn)代教育理念——教育自信,教育方法睿智有效,值得學習與借鑒。
一、“洞穴假象”,教育自信破解“千年老二”
近代英國哲學家培根提出一個著名的觀念,叫作“打破假象”。意思是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些假象,這些假象會豎在每個人的前面,使人無法從事正確的思考活動,其中一種假象為“洞穴假象”,就是人們一旦獲得了一些經(jīng)驗,思維會定格,往往不能作出正確的判斷,如同井底之蛙,無法破解。本案例中,教師和學生口中的“千年老二”,其實在他們的心中已經(jīng)形成了思維定式,無法超越與破解。
本案例中的“千年老二”就是五(4)班從三年級開始打班級籃球聯(lián)賽,每年春、秋兩季比賽,都是亞軍,且每次都輸給五(3)班。學生們對本班籃球隊在學校即將舉行的班級籃球聯(lián)賽中能獲得“冠軍”沒有信心。如何化解學生心中“班級籃球聯(lián)賽已連續(xù)4次失敗,爭奪第一已無力回天”的質(zhì)疑?怎樣破解“千年老二”這個“洞穴假象”,讓學生們不言放棄,重拾信心?鄧老師以“關注需求”來喚醒學生們的激情,用理解、尊重、鼓勵、信任激發(fā)學生們的動力。鄧老師以學生為主體,通過籃球賽前討論會,讓學生們民主發(fā)言,讓學生們建言獻策,積極組織學生們參與訓練、服務、觀看等動態(tài)實踐,學生們成為活動的主體,師生達成知行合力、智慧聯(lián)手、團結(jié)協(xié)作、奮力拼搏,以“自發(fā)、自覺、自知、自強”的生命狀態(tài),最終打贏五(3)班,實現(xiàn)了冠軍夢!
二、師生同場,課堂革命培養(yǎng)核心素養(yǎng)
“課堂革命”是在把脈中國教育軟肋的基礎上發(fā)出振興教育的聲音。鄧老師以學生為本、師生同場,帶領五(4)班學生積極備戰(zhàn)?;@球班級聯(lián)賽,開展了課外體育訓練和體育專項課教學,這是以課堂延伸為途徑,突破教學時空,踐行“教育自信”,積極探索適合學生發(fā)展的學校傳統(tǒng)體育競賽活動有效實施路徑,它是踐行課堂教學變革的破墻之旅,是體育課內(nèi)課外一體化和體育活動校內(nèi)校外融合的教育范式。筆者認為,鄧老師能打破傳統(tǒng)意義上的體育課,整合并優(yōu)化各種教育教學資源,改善學生體育生活方式,激發(fā)學生主動參與體育課內(nèi)課外的學練,提高體育訓練效果,組織學生全員參與籃球活動,發(fā)展學生核心素養(yǎng),這是體育課堂革命的又一美好前景。
鄧老師在案例分析中還提出:“體育首先是教育,其次才是運動。體育教育是基于經(jīng)驗收獲的學習。”筆者非常認同這個觀點,教育部體育衛(wèi)生與藝術教育司司長王登峰也強調(diào)“體育是教育的基石”。鄧老師自己也在分析中闡明:冠軍是動機,為了這一美好的共同目標,教育學生必須以學生為本,要有行動力,即反復訓練、刻苦頑強。鄧老師還把教育定位于“體育精神”,強調(diào)學生在場,實施教育自信,面對強敵和失敗的過去不氣餒、不放棄、勇敢頑強、堅持不懈。
三、結(jié)伴學練,師生同步共頻智拓教學
“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禮記·學記》中這些古老的箴言蘊蓄著豐富的教育智慧?;诂F(xiàn)代教學發(fā)展趨勢的一種觀察與探索,筆者認為這句話在提示著師生、生生之間“結(jié)伴學練”的重要性?!敖Y(jié)伴學練”的教學主張可讓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在體育教育活動中達成同步共頻,是體育教學中一直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的有效路徑。
在小學的體育教學或體育活動中,常常會看到這樣一種現(xiàn)象,教師“講了不聽,聽了不做,做了不會”。在本案例中,鄧老師沒有一個人唱“獨角戲”,而是通過了解學生內(nèi)心對“奪冠”的渴求,站在學生的角度來思考問題,讓學生站在課程中央,師生結(jié)伴學練,而不是單單教授籃球比賽的技戰(zhàn)術。師生通過課內(nèi)課外的語言溝通、實踐行動達成“共情”和“共頻”,高度契合的“同步共頻”讓鄧老師接下來開展的體育教學和籃球訓練比較高效。鄧老師以實際行動詮釋了學生體育的生長不是教師的“示范”和“告訴”,而是學生們的自主鍛煉和自然生長,這便是智拓教學,體現(xiàn)了鄧老師的教育智慧。
針對本案例,筆者想提出2點建議與鄧老師商榷。
一是在鄧老師案例的原稿中“信心”“自信”一詞反復出現(xiàn),反映出鄧老師在幫助學生樹立“自信”方面的教育教學智慧,特別是后面的案例分析,鄧老師從各個方面強調(diào)要對學生自信教育,案例最后分析時,如能準確地將教育智慧點總結(jié)凝練、鎖定升華,定格為“教育自信”,更能體現(xiàn)出現(xiàn)代化的教育理念。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堅持“四個自信”,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他還強調(diào)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在筆者看來,教育自信植根于文化自信,文化自信催生教育自信。作為一名體育人,走“教育自信”之路,讓自己的課堂溢滿生命氣息,對學生的影響可彌久綿長。
二是教育是一項事業(yè),它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個終身學習和成長的過程。鄧老師在學生的冠軍夢得到實現(xiàn)后,如何繼續(xù)引導學生總結(jié)、反思班級的冠軍之路,怎樣帶領著學生們再度出發(fā),豐富學生體育生活,提高學生體育技能,讓學生學會體育,養(yǎng)成體育鍛煉的習慣和形成體育的良好品質(zhì),實現(xiàn)體育生命成長,這些都還值得一線教師去探究。教育是一項藝術,體育課堂教學是“山”,體育課外活動是“水”,要想“山”“水”共一色,有效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體育教育必須進行學科融合,讓體育課內(nèi)課外一體化,挖掘和整合籃球體育傳統(tǒng)學校的資源,在開展籃球校本課程的系列活動與競賽中,聚焦于“人”的發(fā)展,讓學生自主改變。通過“看”籃球、“畫”籃球、“寫”籃球、“秀”籃球、“賽”籃球、“唱”籃球、“演”籃球等“跨界”路徑的體育活動,讓學生獲得籃球興趣,陶冶情操,發(fā)展能力,鍛造素養(yǎng),活化籃球課程,拓展教學時空,傳承教育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