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乃會
語言是人與人之間溝通的一個重要途徑。在與幼兒接觸的過程中,無論家長還是教師語言的語氣、方式,對孩子的行為甚至將來的心理發(fā)展都有極大的影響。本學期,我園各個主題活動的核心為開展全健康教育,教師在一日生活中應注重尊重、熱愛幼兒,積極鼓勵幼兒,促進幼兒身心健康和諧發(fā)展。在教學過程中,我們非常重視對幼兒用正面語言進行啟發(fā)誘導,但在日常工作中依然存在著許多不適合的指導語:比如“別跑”“不要大聲說話,你還動?你怎么還動?……”通過幼兒園組織學習《綱要》和園領導不斷地的提示,我在工作中有了更深刻地體會。
《綱要》中小班幼兒語言領域的年齡特點為:3~4歲幼兒由于神經系統(tǒng)發(fā)育,還不完善,聽覺器官的調節(jié)控制能力相對較弱,他們對詞義的理解比較表面化和具體化。這說明否定的語句,雖然比較簡潔,但對于小班幼兒是不容易理解和接受的。因此,在一日生活中,教師更要用幼兒易懂的、具體的正面的語言與幼兒交流和溝通,才能起到正確的引導和示范作用。
一、把握幼兒年齡特點,引導幼兒積極模仿
正面語言,就是對孩子們循循善誘,啟發(fā)其自覺性,引導他們主動發(fā)展。
現在的幼兒大多數都是活潑好動,坐不住,注意力不容意集中。為了幫助他們養(yǎng)成良好的傾聽習慣,以前我通常會點鬧得最厲害的孩子的名字,這樣被點名的那個孩子暫時能安靜做好,其他的孩子會一如既往是鬧著,玩著;通過學習和實踐。我先進行觀察,然后說:“xxx小朋友眼睛一直看著我,真好,老師可喜歡了!”小班幼兒好模仿,當其他孩子聽見別的孩子都受表揚了,自己也想受表揚,所以會趕快坐好,這樣不一會兒全班的孩子都能安靜了。通過嘗試和比較,老師們明白了:應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遵循其發(fā)展規(guī)律,以正面語言教育為主,這樣一定會事半功倍!
二、正面語言幫助幼兒理解正確的行為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發(fā)現這樣的情況:你叫孩子別做什么,他卻偏要那樣做。為什么孩子會那樣呢?小班幼兒對周圍世界充滿濃厚的興腰,對新鮮事物具有強烈的好奇心。你叫他別做什么,反而激發(fā)了他們去嘗試的好奇心。如果我們對他們進行正面的引導,孩子們就能自覺地改變自己的行為。一次孩子們都排著隊等著上廁所和盥洗,輪到軒軒洗手了,他打開水籠頭,把手沖洗了一下,然后打上香皂,搓出了很多泡沫,突然他發(fā)現一個泡泡飛了出來,然后他揮了揮手,又有幾個泡泡飛出來,他覺得很好玩,一直在不停地揮舞雙手,把手上的水和泡沫都甩了出來。這時如果我立即嚴肅地說:“軒軒,你能不能好好洗手?”軒軒一下子停住了手里的動作,茫然地看著老師?,F在,我的做法是:走過去,對軒軒說:“軒軒,后面的小朋友還在排隊等洗手,我們快一點把小手放在水籠頭下沖洗干凈,別讓小朋友等著急了!”軒軒聽了趕快把手放到水籠頭下沖洗干凈。
這兩種不同引導方法所產生的效果完全不同,第一種做法,幼兒能感受到來自于老師的批評的口吻,但是他的理解能力限制了他的行動,并且在這種緊張的氛圍中,幼兒更加不知道自己錯在哪里,應該怎樣去做。而現在的策略是通過幼兒能聽得懂的正面的語言清楚地告訴孩子應該做什么和怎樣做。相比之下,運用這種明了的語言更容易使幼兒理解并執(zhí)行,從而在寬松的環(huán)境中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三、正面語言的示范達到積極暗示的作用
小班幼兒入園初期,由于家庭環(huán)境的影響,進餐習慣表現各異。有的家長在和別人交談時,總習慣于當著孩子的面說“我這孩子只愛吃魚”“我這孩子就是不喜歡吃水果”等等……這種負面的語言就是暗示孩子:肉不好吃,菜不好吃,我只愛吃魚,我不愛吃菜。其實,這種說話的方式等于“教”孩子挑食。因此,大人不愛吃沒關系,一定不能說出來影響孩子。對于這樣的孩子,建議家長在和孩子一起吃飯時,不免“夸張”一下,用正面的語言故意大聲說:“哇!好香!”一家人都爭著說這個菜好吃,這個菜有營養(yǎng)。孩子自然會很快產生認同感。由此可見,正面語言的暗示對孩子起著重大的潛移默化的作用。
四、用正面具體的指導語言引導幼兒養(yǎng)成良好常規(guī)
幼兒園一日生活當中各個環(huán)節(jié)瑣碎,教師往往會采用最簡單直接看似見效最快的方式,那就是用“不”字圈住幼兒。幼兒在這種處處受限制的生活中會感到不知所措,或者是茫然,大多數的幼兒則會選擇漠視或排斥的反應。
《綱要》中提出:“與幼兒交談時,要用幼兒能聽得懂的語言”。因此在一日生活當中,教師要注意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利用具有針對性和具體化的游戲性語言,幫助幼兒理解和接受各種常規(guī)。當教師說“誰又跑呢?不許在這里亂跑!”幼兒的理解并不是“老師不讓我們跑了”,雖然老師嚴厲的態(tài)度讓孩子們暫時停了下來,但而最后一個“跑”字給小朋友提了醒。等老師注意力分散之后,孩子們還是會繼續(xù)跑。其實他們沒有理解教師的用心。教師在沒有效果的情況下,往往用更嚴厲的態(tài)度來教育幼兒。因此,教師需要調整對幼兒的方法,多運用肯定的語句,讓幼兒的關注點由教師說的“不……”轉移到“要……”。
一次自由活動,我們班的幼兒在幼兒園的走廊上瘋跑,雖然我大聲強調:“不要亂跑,不要亂跑!”幼兒聽到了會停下片刻,但過一會又開始跑了起來。這一次我改變了方式:我走上前去,對孩子們說:“孩子們,咱們在走廊里要輕輕地走,這樣其他小朋友也能安靜游戲了,好不好?”幼兒很快大聲回答“好”,之后他們開始停止瘋跑,我用了正面的、具體的語言,引導幼兒的關注點完全集中在“走”上,即使不是“輕輕地”,也不會比亂跑更糟糕!
當教師用正面具體的指導語言對幼兒提出要求,既是對幼兒當下的活動的支持,又可以在不傷害幼兒天性的前提下,很好地起到了指導作用,幫助幼兒更好地了解規(guī)則,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總之,只有堅持正面教育,將教育建立在幼兒的年齡特征以及理解能力的基礎之上,運用具體、清楚地的語言,從更加直觀形象的角度去引導幼兒,幫助幼兒逐漸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才能使幼兒身心健康發(fā)展!